放射PET/CT技术在肝血管良恶性肿瘤诊断鉴别探讨

放射PET/CT技术在肝血管良恶性肿瘤诊断鉴别探讨

江苏省新沂市中医医院磁共振室221400

【摘要】目的:探讨其放射PET/CT的技术在诊断与鉴别患者肝血管的良恶性肿瘤临床成效。方法:运用回顾式方法选取本院在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件所接诊的98例肝血管肿瘤病患作为临床探讨对象,皆实施了放射性PET/CT技术的诊断与鉴别,计算其标准最大化的摄取值。结果:采用放射性技术诊断其肝血管的良恶性肿瘤具有100%的敏感性、88%的特异性以及98%的精准性。其中良性患者标砖的最大化摄取值约为(6.29±2.09),而恶性患者则为(8.01±2.82),因此患者间经过比较存在一定差异,即P<0.05在统计学中具有临床探讨意义。结论:在肝血管的良恶性肿瘤相应诊断与鉴别中,使用具有放射性的PET/CT技术具有较好效果,故在临床上具有较强应用意义。

【关键词】放射技术;PET/CT;肝血管;良恶性肿瘤;诊断鉴别

在临床上肝血管的肿瘤属于肝脏常见疾病类型,其患者在早期多数都没有明显的症状,通常需要借助B超检查、腹部手术等才会发现。进一步会继发成肝癌,对患者预后造成严重影响。国内目前不断增加了肝血管的肿瘤病发率,并且在年轻人之中也开始有病发。它的病因、病发机制一直未被确定,和很多因素存在直接关系。例如:肝炎或肝硬化和嗜酒以及硒缺乏、遗传等,都为重要且危险的因子。在临床诊断中,伴随诊断与鉴别技术高速发展,具有放射性技术被广泛应用在肝脏疾病具体诊断及其鉴别中。其中PET/CT技术就实现了其代谢影像、解剖影像等在相同设备上的融合,这两项影像技术在诊断中实现了互补,在临床上也提供了更多有利诊断切实信息,提升了临床应用的成效。文章主要探讨了运用具有放射性PET/CT影像技术去诊断与鉴别其肝血管的良恶性肿瘤临床效果,具体报道如下所述。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在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件所接诊的98例肝血管肿瘤病患作为临床探讨资料,所有患者均在手术后、进行穿刺病理等确诊。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肝区的不舒适或是消瘦,身体没有严重的并发症。其中有58例男性、40例女性,他们年龄在34至70岁间,平均年龄约为(48.5±6.0)岁。其病因分析共有45例肝炎、39例肝硬化、14例其他,肿瘤的直径约在0.5~12.5cm范围,病灶的深度约在2.2~10.9cm左右。

1.2方法

PET/CT的诊断设备为“DiscoveryLS”,层厚约为4.25mm左右,CT则选择了“lightspeed”16排螺旋式CT。其显像剂选择18F-FDG,检查之时令患者处于平静状态,而后通过了三通管且经手背的静脉进行注射,剂量为5.5MBq/kg。在静卧大约1h时,且患者排尿后予以PET/CT的显像。要求受检者进行仰卧,其计算机发出激光线进行定位,主要是从股骨的中上段逐渐向头部的方向实施静态、断层放射性扫描,共采集了7个左右床位,将CT扫描时的参数设为:140kV电压、160mA电流、0.75螺距、5mm层厚。在进行扫面过程中,一定要保证患者在平静呼吸下进行,令CT图像、PET能够相匹配,而后运用计算机进行重建,将帧对帧的图像进行对位且融合显示出来。

1.3观察临床指标

主要是观察患者在诊断中原发的病灶和门静脉、腔静脉的癌栓以及淋巴结出现转移、远处转移等情况,在经过4位PET/CT相关诊断经验专业医师进行目测后确认,随后选择ROI技术,且由计算机将标准的摄取值计算出来,并取其最大值。

1.4统计学相关处理

本次临床研究数据皆选择了SPSS19.0软件完成分析及其处理,计算数据的结果比较全部运用t进行检验,存在P<0.05的差异,在统计学中有着研究分析的意义。

2、结果

首先分析放射诊断的结果,在98例患者之中,共有80例良性患者,其中有50例肝血管瘤、8例肝血管内皮细胞瘤、8例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6例肝局灶性结节增生、8例其他;剩余18例为恶性患者,其中有7例肝细胞型肝癌、5例胆管细胞型肝癌、3例混合型肝癌、3例转移性肝癌。经过相关病理进行确诊共有80例为良性、18例为恶性,其中还有3例误诊成肝细胞型肝癌,且被进一步误诊断成肝血管瘤。因此,采用放射性技术诊断其肝血管的良恶性肿瘤具有100%的敏感性、88%的特异性以及98%的精准性。其次分析标准的摄取值,经过观察良性患者标砖的最大化摄取值约为(6.29±2.09),而恶性患者则为(8.01±2.82),患者间经过比较存在一定差异,即P<0.05在统计学中具有临床探讨意义。

3、讨论

虽然人体生命的活动中主要依靠于肝脏,但也是肿瘤并发的主要器官。其在国内具有较高的病发率,在早期在临床上没有症状,难以进行诊断与鉴别。当发现病情时多数是在晚期,现今运用PET/CT在影像诊断中具有较高的鉴别率。由于PET在代谢显像中具有放射性,可在分子水平上显示出机体、病灶组织等细胞产生增殖和受体分布以及代谢等综合症状。PET/CT能够在相同设备上实现融合,针对肿瘤在良性、恶性鉴别而言,具有将强的临床应用价值。在显像的试剂选取上,主要是18F-FDG将其作为PET显像剂,诊断摄取和肿瘤代谢、病理的分级和增殖现状及其分化程度等综合特征间存在密切联系,它有利于临床作出准确的诊断。与此同时,肝脏器官具有特异性,运用血流分布转变予以放射性诊断实现增强性扫描,提升了肝血管的肿瘤诊断灵敏度和特异性。因此,放射性技术在诊断、鉴别其肝血管的良恶性肿瘤方面有较好效果,故在临床诊断中逐渐可作为独特技术进行应用。

参考文献:

[1]童宇,施小平.采用放射诊断鉴别肝血管良恶性肿瘤的效果[J].临床研究,2014,6(11):174—176.

[2]黄刚.肝血管良恶性肿瘤的放射诊断鉴别效果分析[J].检验与诊断,2015,9(17):53—54.

[3]蔡越飞,钟胜,冼重杨,等.PET/CT对TACE联合RFA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评价[J].中国实用医刊,2013,40(22):34—37.

[4]孙建东,邢孝玲,朱秀堂.声学造影剂及二次谐波成像在肝癌诊断中的作用及局限性[J].中国实用医刊,2013,40(9):32—34.

作者简介:

韩颖,性别:女。出生年月:1980.05学历:本科。工作单位:江苏省新沂市中医医院磁共振室。医院级别:二级甲等。

标签:;  ;  ;  

放射PET/CT技术在肝血管良恶性肿瘤诊断鉴别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