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在主赛事中走调

不要在主赛事中走调

一、重头戏莫唱走了调(论文文献综述)

孙艳红[1](2020)在《民族文化认同与太清词的民俗文化书写》文中研究指明顾太清作为满族贵族女子,因受皇室规范的约制而生活圈子狭小。她的所思所历以日常生活起居、亲朋闺友的交往和自然时令变幻为主,因此在太清词中大量记述了满汉民俗风情。无论是物质民俗、社会民俗,还是精神民俗的书写,都揭示了满族人豪侠重义的民族性格。一方面是对满族民俗文化的传承,另一方面也展现满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涵化融合的历史。这些民俗文化书写使太清词呈现出日常生活化写作特色,有自然清逸之风,满族民间信仰习俗的多元化又使太清词充满理性色彩。运用量化统计分析、文本细读等研究方法,梳理太清词中的民俗文化书写,使其成为重新解读太清词的神奇密码,还可以更深层次地理解太清词中的民族文化认同现象。

焦丽琴[2](2020)在《太谷县古戏台调查与研究》文中提出古戏台是戏曲演出的载体,承载着传统戏曲的艺术形态和观演关系。它的形成与演变与当地的宗教文化和民俗风情息息相关,为中国戏曲艺术的形成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是宝贵的“固态的戏剧文化”。太谷县位于山西省中部,地处晋中盆地。明代,太谷有“商贾勤于贸易”的记载。清代,太谷有“小北京”“旱码头”“金太谷”的美誉,此时,太谷的商业已处于鼎盛时期,成为全国的金融、商业中心。优良的社会环境为戏曲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使当地的戏曲活动极其活跃。根据调查,太谷县不仅留存着数量较多的演剧场所,而且,许多商人兴建戏迷票社,创办戏班,培养戏曲名角,推动当地戏曲活动的繁荣发展。本文所搜集的42座古戏台多为清代遗构。繁荣的商业活动,特殊的环境,不仅使其存在数量较多的演剧场所,也使其戏台类型呈现出多样性,有神庙戏台、寺庙戏台、庭院与祠堂戏台。在建筑形制方面有其一致性、风格统一的特点,戏台多为硬山顶、卷棚顶,灰脊筒瓦或灰脊板瓦覆布。一般为三面观,面阔三间且明间大于次间。檐柱多为圆木柱,少数为方形沙石柱,柱础多为鼓镜础与素平础。戏台由隔扇将其分为前后台,为了增强戏台内部光线,多在后台设置两个窗户,及在前台两侧设置八字墙,起到拢音作用。然而,随着戏曲文化的衰落、自然灾害、人为破坏等原因,古戏台的现存状况不容乐观,对其的研究与保护工作十分必要。本文将根据太谷县行政区域划分,对明星镇、范村镇、胡村镇、阳邑乡、北洸乡、侯城乡、小白乡、水秀乡、任村乡、白塔区、北城区、南城区六乡三镇三个城区的42座古戏台进行田野调查,采用文物与文献资料相结合的“二重证据法”,对戏台形制、碑刻史料、舞台题记等进行分析,对神灵信仰和赛社祭祀等活动作相应研究,系统地记录并整理太谷县现存古戏台。同时,将当地的演出活动、戏曲剧种放置在晋商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研究,以揭示出太谷县古戏台的真实状态及大致风貌,反映出当地的社会经济状况及风俗民情,以期为太谷县古戏台的保护与演剧活动的繁荣与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并为山西古戏台研究填补空缺。

李晓洁[3](2020)在《唐代婚恋诗研究》文中提出婚恋是人类必经的过程,爱情、婚姻是文学创作中常见的主题。特别是《诗经》中的婚恋诗,一直是人们研究的重点。然而遗憾的是,学术界对唐代婚恋诗的关注不够,未有成体系的研究成果,对唐代婚恋题材的诗歌研究往往局限在爱情、艳情、宫怨、闺怨等单一角度。唐代婚恋诗是唐诗的重要组成部分,婚恋题材的作品在唐代可谓是佳篇云集,层出不穷,唐代诗坛的名家都参与了婚恋诗的创作,留下了丰富多彩的婚恋诗。这些婚恋诗反映了唐代婚恋状况和唐人的婚恋观,对于了解唐代社会、历史以及文学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有鉴于此,本文以唐代婚恋诗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唐代婚恋诗的搜集整理,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对唐代婚恋诗的创作流变、发展状况、基本类别、艺术特色以及与婚姻制度与文化的关系进行一系列的挖掘与论述。本文所研究的唐代婚恋诗主要是从彭定求所编的《全唐诗》中挑选的符合的诗作,并加以分析探讨。本文共分为绪论、正文和余论三个部分。绪论部分首先介绍选题的缘由,其次对唐代婚恋诗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分析其中的成果和不足,最后明确本文的研究重点。正文部分由以下五个章节组成:第一章唐前婚恋诗概述。本章对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以及隋朝的婚恋诗的发展状况进行梳理,通过关照唐前婚恋诗发展,追根溯源,一探婚恋诗的写作传统。第二章唐代婚恋制度与文化。本章从制度着眼,考察唐代婚恋制度与文化对婚恋诗歌书写的影响,以代表性的婚恋诗窥探唐代婚恋制度下唐人的婚姻观念、婚姻缔结以及婚姻解除等各方面的社会现象。第三章唐代婚恋诗的发展概况。本章主要从初唐、盛唐、中唐以及晚唐四个唐诗发展的历史阶段,分别梳理不同时期婚恋诗的创作特征。第四章唐代婚恋诗的基本类别。本章从内容的角度对唐代婚恋诗进行分类,将唐代婚恋诗以恋爱和结婚两个阶段分为恋诗与婚诗两大类,恋诗中既包括婚前的恋情也包括婚后的恋情;婚诗中包含嫁娶、赠内、闺怨、弃妇、离婚、悼亡诗,并分析其中婚诗与恋诗的交叉现象。通过对婚恋诗进行分类,了解婚恋诗创作上的内容倾向。第五章唐代婚恋诗的艺术特色。本章从情感表达、意象使用、表现手法、艺术风格等四个方面剖析唐代婚恋诗的艺术特色。

闫婧媛[4](2019)在《傅一臣《苏门啸》杂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明末傅一臣的杂剧集《苏门啸》,包含12本剧作,全部取材于拟话本小说《拍案惊奇》。这些剧作以“骗局”为中心构架故事内容,以维护封建礼教为主要目的,强调剧本创作的“戏剧性”,在明末清初戏曲创作中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但囿于其存本稀见,傅一臣与其仅存的《苏门啸》杂剧研究非常薄弱,成果仍停留在题材演变阶段。本论文在对《苏门啸》进行点校的基础上,就其剧作进行了系统、全面的研究。论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绪论主要从微观和宏观两方面总结现有的相关研究成果,说明《苏门啸》杂剧的研究存在很多空白点,诸如尚未出现一篇论文对其做全面的研究、涉及到该杂剧的研究时浅尝辄止等。同时,对论文写作中涉及的“改编”“互文性”“符号学”等理论知识进行界定。第一章分析《苏门啸》12剧中讲述的各种“骗局”故事,这些故事还原了晚明市井生活的真实面貌,反映了教化劝诫、因果报应等多种思想内涵。本章还将《拍案惊奇》与《苏门啸》做了对比研究,为小说与戏曲关系的研究增添新的成果,并在此基础上提炼出傅一臣的戏剧观念。第二章观照其他南杂剧作品,探讨《苏门啸》在外部体例形态上的新颖之处,诸如出目名称整齐、开场形式独特、南北曲牌宫调混用等等。旨在说明傅一臣为革新传统戏曲创作、规范戏曲形式做出了不懈努力。第三章分析《苏门啸》在内部叙事结构上与《拍案惊奇》的异同,具体表现在叙事情节、叙事视角、叙事时空三方面。傅一臣在改编过程中完成了小说与戏曲的完美转换,《苏门啸》作为一种表演艺术,与小说有着艺术本体上的差别。第四章论述脚色制下傅一臣对人物形象的重塑,他灵活地为原作人物设置脚色行当,运用谐音法更改原作人物名字,追求人物形象的立体化,不遗余力地表现人物的真实情感。以上均说明剧作家在戏曲人物塑造方面做出了全方位的尝试。第五章就《苏门啸》杂剧的舞台表演以及舞台布景进行探讨。插科打诨表演的增加、宾白叙事的情景化、舞台布景的丰富等等,反映了晚明戏曲创作重视舞台效果的“戏剧化”倾向,说明《苏门啸》杂剧代表了当时戏曲艺术发展的必然趋势。结语部分认为《苏门啸》杂剧反映了傅一臣独特的改编标准与审美倾向,应得到学界的充分关注。文末附录一为《苏门啸》杂剧与拟话本小说《拍案惊奇》的对比,以表格的形式展现二者在结构、情节、人物、主题等方面的不同。附录二为笔者点校后的《苏门啸》杂剧全文。

贾振鑫[5](2019)在《基于曲艺思维的曲艺与戏剧区别之辨》文中研究表明长期以来,学界把"说法现身"与"现身说法"作为曲艺与戏剧的区别。这一观点是源自代苏州弹词名家马如飞撰写的《出道录》所附"杂录"中的经典论述,"沈沧州云,书与戏不同何也?盖现身中之说法,戏所以宜观也;说法中之现身,书所以宜听也。"①这里所说之"书",从撰写者马如飞的弹词名家身份分析,应该主要指的是评弹,也就是说他引用"沈沧州云"主要是为了说明评弹与戏曲的区别。着名曲艺学者周良在所加的按语中也有类似

西门杏庵[6](2018)在《白居易与《长恨歌》——关于陈凯歌电影《妖猫传》的思考》文中研究说明白居易(公元772—846年)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又号称香山居士,生于新郑东郭宅。郑州古称荥阳郡,荥阳郡包括新郑县。郑州,是一片厚重的沃土,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名人辈出。这里是中华人文始祖黄帝的故里,这里孕育了杜甫、白居易、李商隐……,这里还是《诗经·郑风》的起源地。

周春兰[7](2018)在《蒙汉文学交融视域下的明诗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终明一朝,北方蒙古一直活跃于东起辽东,西迄甘肃的九边一线以北地区,与明朝有着错综复杂的密切关系,无论在政治、军事上,还是在经济、文化上,双边有着密切的接触与交流。明代文人对此创作了大量反映蒙汉交融的诗歌。因此,论文以反映蒙汉交融的明诗为研究对象,在从正史、杂史、传状、碑志、年谱、序跋、诗话笔记和诗文集等诸多文献典籍中搜辑反映蒙汉交融的明诗及其相关资料的基础上,从记述战争、书写边地、歌颂和平、交游唱和等多层面对反映蒙汉交融的诗歌展开较为全面而系统的研究,阐述其存在方式、独特形态及其价值,再现明代蒙汉文学交融的历史面貌,揭示明代蒙汉文学交融的某些规律性问题。第一章对反映明朝与北方蒙古冲突战争的明诗进行深入挖掘其思想文化内涵,再现明朝和北方蒙古之间的冲突与碰撞,促使人们对民族战争展开深刻而冷峻的理性反思。战争是蒙汉文学交融视域下明诗创作一个非常显明的主题内容,诗人对“永乐北征”“土木之变”“庚戌之变”等重要的历史事件都有着较为全面的描写与理性的思考。第二章在蒙汉文学交融视域下阐述明代诗歌中边地风景、边防情况和边地将士、汉族民众、蒙古民众生活主题及其价值和意义。李梦阳、谢榛、方逢时和徐渭等诸多诗人将九边重镇的自然风光、风俗民情等地域文化内容形诸诗篇,全方位地展现了边地的自然和生活全景,进而使得边地自然、人文景观及边地民众的生活成为蒙汉文学交融视域下明代诗歌创作的重要内容。第三章对和平主题范畴下的诗作展开较为系统的分析。明诗对“俺答封贡”进行了多层次的描述与评价,既有对其持怀疑和否定态度的,又有对其持赞同和歌颂态度的。两种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折射出明代诗人在对“俺答封贡”接受过程中呈现的民族文化心理、时代氛围、政治见解和现实需求等,揭示了蒙汉文化互相影响的复杂关系。方逢时和徐渭描写了大量的体现边疆和平景象诗作,反映蒙汉和平的主题,具有较高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价值。第四章对元明易代之际和明中期蒙汉诗人的交游唱和展开研究。元明易代之际,蒙汉诗人交游唱和清晰地展现了易代之际蒙汉文学交融的精神面貌,反映了战争冲突和政权更替对他们诗歌创作的影响,为了解元明易代之际诗人的精神世界提供了丰富的文献资料。明中期蒙汉诗人交游唱和以蒙古族诗人苏佑家族尤为突出,苏佑及其子孙与同时代的如谢榛、李开先、王慎中、王世贞等大部分汉族文人都有交游唱和,其间留下来的诗作是非常宝贵的蒙汉文学交融文献资料。绪论部分对蒙汉文学交融视域下的明诗概貌及其研究现状、研究价值等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余论部分对本论文作了简要的总结,指出相同题旨下需要作进一步研究的内容和方向。总而言之,明代文人创作的反映蒙汉交融的诗歌丰富了明代诗歌创作,再现了蒙汉文化文学相互交融、相互影响的历史面貌,是研究蒙汉文化文学交融发展史的珍贵材料。它们也是明代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在中国明代诗歌史上应占有一席之地。

戈园园[8](2018)在《明代地方官署用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明代建立起一个以教坊司为中心,乐院(富乐院、勾栏、酒楼)为辐射,从京师、王府到地方官署的一脉贯通的乐籍系统,将地方乐籍归于中央统一管理,形成一个严密的上下贯通的礼乐体系。地方官署作为其中间环节,所执行的音乐活动也是明代音乐研究中不可忽视的。此研究的官署是以汉民族为主体,彰显地域性和正统性。明初,国家对地方设置的里社制度、乐籍制度以及系列官民通祀和同祭制度,反映在地方官署上则分为国家礼制层面的祭祀和鼓吹仪仗和娱乐层面的官妓佐酒。在国家礼制层面下的用乐不可谓不丰富,洪武初期的施政特色是将“礼”政令化,明朝中后期,地方有司增设伶官,乐户统于教坊司,表现为在州府县中按照官员品级,用乐也各有差异。在地方衙署内的礼俗用乐和本品鼓吹也是身份的象征。明代“地方教坊”,除对富乐院、十六楼等官设酒楼有对乐人的需求外,洪武朝的娼妓“满天下”、宣德年间的狎妓禁令以及对乐户、乐官的赏罚等也是研究的焦点。“虔婆”是连接官员、乐人、百姓的重要媒介。随着明代后期传奇、戏曲小调等兴盛,官员和乐人的艺术才情也在此颇有展现。统治者肯定音乐的教化作用,地方县学与书院的兴起,礼乐射御书数是他们为官的必学之科,教员对学生亦有音乐上的教导,所衍生出系列州、府、县学祭孔仪式。随着嘉靖朝礼制改革,礼乐的仪式、用乐等均有一定的调整。明朝皇帝对道教的痴迷超过以往各朝,明太祖于洪武十五年特设的僧道衙门,使得多数道士亦有品级。此外由官府组织,里老带领的乡饮酒礼仪式之唱念,还有乐学涵养丰硕的官员,诸如韩邦奇、何良俊的亲自讲学都直接影响后世音乐的承载。

欧阳田娜[9](2017)在《春节戏声 ——平凉华亭曲子戏个案调查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曲子戏,来源于明清俗曲,原来仅是一种曲艺演唱形式,又有着“小曲子”“地摊子”“小折子”之称。明末初期,这种小曲子渐渐向着舞台的形式和民间地摊子的形式发展开始戏曲化,人们俗称为“曲子戏”。而华亭曲子戏,就是具有当地特色的民间小戏,与当地的社火有着密切的关系。自2006年被评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来,关于研究华亭曲子戏的相关的书籍和文献却极为稀少,加起来不到20篇。我认为仍有很多值得探究和发现的问题,具有一定的价值意义。本文分了五大部分进行对华亭曲子戏阐述:第一部分:对华亭曲子戏背景进行描述,从地理环境可知传播的重要性,从地方历史可知在其分布的主要民族情况,从文化背景来进一步了解当地老百姓对于文化以及祭拜的心理基础;其次,通过不同文献资料的整理对其“华亭曲子戏”做了一个界定,可知研究范围较浅;最后,是本文所运用到的研究方法,以田野调查法为主要方法进行阐述。第二部分:首先对“曲子戏”和“华亭曲子戏”的历史沿革做了一个简单的介绍。其次,虽然华亭曲子戏没有固定的演出场地,即唱即演,但是一次完整的演出流程却是每一个环节不可或缺的。对春节期间华亭曲子戏的演出按时间顺序进行节庆活动的描写。第三部分:以华亭县上关镇水联村个案为基础,记录呈现出华亭曲子戏传统仪式活动中的整个田野纪实过程,更细节更清晰也更传统的描述演出传统的华亭曲子戏的艺术表演形式。其次,详细介绍了华亭曲子戏专供祭神的两个剧目,也是必演剧目,分别是《天官赐福》《八仙上寿》。第四部分:对于上一部分田野实践性的华亭曲子戏的艺术特点理论进行总结,分别从:剧目、曲牌、曲调、方言、唱腔、乐器、角色扮演,这几部分进行了阐述。第五部分:关于华亭曲子戏目前的现状进行分析,并从它的传承、发展、保护上进行了简单的描述。总之,华亭曲子戏是个具有原生态的,有着浓厚民间韵味的曲子戏,这是它独特的魅力,也是它永远的阳光。本文通过民族音乐学中田野调查的方法,录像、录音、田野考察、采访、归纳、总结的方法对华亭曲子戏做一个更为细致的描述。用传统田野调查法记录呈现出原本的它,这也是我写作的初衷。

林晓慧[10](2017)在《晚清民国京剧坤生群体研究》文中提出坤生时兴是晚清民国京剧发展历史中的重要现象,文章以该群体为研究对象,以期能把握较为完整的京剧坤生生态图景。社会变革中坤伶的发展壮大与生行地位变化为坤生勃兴提供契机。坤生从艺方式主要来自家传与师承,在戏路上以应工须生与武生为主,尤其从须生者众,而在须生当中又多依附于谭余二派。随着京剧发展与观众观剧水平提高,坤生的艺术水平整体上表现为由“色”向“艺”的转变,风格“复制”是她们艺术承传的重要表征。对坤生个体而言,舞台上的女扮男装有着延伸到私人生活的可能,人与艺呈现不同程度的交融。她们或有着借助行当突破自我的诉求,但在文学书写当中却是作为他者形象被呈现。不可阻挡的戏剧改革潮流使坤生艺术难以避免地走向衰落。

二、重头戏莫唱走了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重头戏莫唱走了调(论文提纲范文)

(1)民族文化认同与太清词的民俗文化书写(论文提纲范文)

一、太清词中的物质民俗书写
    (一)骑射捕鱼活动的书写
    (二)采春踏青活动的书写
    (三)满族饮食服饰的书写
二、太清词中的社会民俗书写
    (一)岁时节令民俗的书写
    (二)满族婚恋风俗的书写
三、太清词中的精神民俗书写
    (一)民间信仰的书写
    (二)民间娱乐民俗的书写
四、太清词民俗文化书写的文学史意义
    (一)民族文化认同的表现
    (二)日常化的写作特色
    (三)理性色彩的高扬

(2)太谷县古戏台调查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一章 太谷县历史地理与人文宗教
    第一节 太谷县历史地理
    第二节 太谷县人文宗教
第二章 侯城乡古戏台
    第一节 马定夫村胡爷庙戏台
    第二节 东庄村三官庙戏台
    第三节 新五科村三官庙戏台
    第四节 研泥村老爷庙戏台
    第五节 沟子村三官庙戏台
    第六节 大峪坪村龙王庙戏台
    第七节 里修村关帝庙戏台
    第八节 胡家庄关帝庙戏台
    第九节 胡家坪村石庙戏台
第三章 北洸乡古戏台
    第一节 后产村关帝庙戏台
    第二节 中咸阳村圣果寺戏台
    第三节 南咸阳村三官庙戏台
    第四节 西山底村关帝庙戏台
    第五节 曹家大院戏台
第四章 阳邑乡古戏台
    第一节 石家庄村三官庙戏台
    第二节 阳邑村净信寺戏台
    第三节 北杏林村关帝庙戏台
    第四节 新村妙觉寺戏台
第五章 小白乡古戏台
    第一节 西炉村关帝庙戏台
    第二节 白燕村关帝庙戏台
    第三节 东里村李靖庙戏台
第六章 白塔区与明星镇古戏台
    第一节 无边寺戏台
    第二节 孔家大院戏台
    第三节 朱家堡村关帝庙戏台
第七章 水秀乡古戏台
    第一节 东怀远村关帝庙戏台
    第二节 白村关帝庙戏台
    第三节 大王堡村文昌祠戏台
    第四节 武家堡村关帝庙戏台
第八章 范村镇古戏台
    第一节 西仉村三官庙戏台
    第二节 上安村关帝庙戏台
    第三节 石亩村三官庙戏台
    第四节 后庄村关帝庙戏台
    第五节 沿寨村龙王庙戏台
    第六节 下寨村三官庙戏台
    第七节 王公村真武庙过街戏台
    第八节 田受沟村关帝庙戏台
    第九节 南窑村三官庙戏台
    第十节 北田受村奶奶庙戏台
    第十一节 圆智寺戏台
第九章 胡村镇与任村乡古戏台
    第一节 西吾村关帝庙过街戏台
    第二节 王思村关帝庙戏台
    第三节 任村贾家祠堂“至诚宫”剧场
第十章 太谷县古戏台的建筑形制与演剧活动
    第一节 太谷县古戏台的建筑形制
    第二节 太谷县戏曲演出活动
    第三节 太谷商人与祁太秧歌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唐代婚恋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起
    二 婚恋诗界定
    三 学术史回顾
    四 本文研究重点
第一章 唐前婚恋诗概述
    第一节 先秦婚恋诗
        一 《诗经》中的婚恋诗
        二 楚辞中的婚恋诗
    第二节 两汉婚恋诗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婚恋诗
    第四节 隋朝婚恋诗
第二章 唐代婚恋制度与文化
    第一节 婚恋观念
    第二节 婚姻缔结
    第三节 婚姻解除
第三章 唐代婚恋诗发展概况
    第一节 初唐婚恋诗
    第二节 盛唐婚恋诗
    第三节 中唐婚恋诗
    第四节 晚唐婚恋诗
第四章 唐代婚恋诗的主题与类别
    第一节 恋诗
        一 婚前恋诗
        二 婚后恋诗
    第二节 婚诗
        一 嫁娶诗
        二 闺怨诗
        三 赠内诗
        四 弃妇诗
        五 离婚诗
        六 悼亡诗
    第三节 恋诗与婚诗的交叉
        一 婚前恋与婚后恋
        二 婚后夫妻的恋爱
        三 既有恋爱又有婚
第五章 唐代婚恋诗的艺术特色
    第一节 情感表达真实自然
    第二节 意象使用丰富贴切
        一 动物类意象
        二 植物类意象
        三 自然类意象
        四 生活类意象
    第三节 表现手法灵活多样
        一 巧用典故
        二 穿插回忆
        三 合理想象
        四 生动比喻
    第四节 艺术风格深挚温婉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唐代婚恋诗歌选编
    凡例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致谢

(4)傅一臣《苏门啸》杂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1.研究意义
    2.相关理论界定
    3.研究成果综述
    4.研究方法
    5.创新之处
第一章 思想内容论
    第一节 傅一臣剧作的思想内容
    第二节 傅一臣剧作的定位评价
    第三节 傅一臣的戏剧观念
第二章 体例形态论
    第一节 剧本体制与开场形式
    第二节 曲词音律
    第三节 脚色排场
    第四节 剧本标题
第三章 叙事结构论
    第一节 叙事情节的安排
    第二节 叙事视角的设置
    第三节 叙事时空的处理
第四章 人物形象论
    第一节 人物形象的重新设定
    第二节 人物形象的塑造手法
    第三节 脚色制下人物情感的抒发
第五章 舞台艺术论
    第一节 形式多样的插科打诨技艺
    第二节 情景化的宾白叙事
    第三节 丰富多样的舞台布景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苏门啸》12剧与《拍案惊奇》正话篇目的比较
附录二 :《苏门啸》杂剧点校本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5)基于曲艺思维的曲艺与戏剧区别之辨(论文提纲范文)

一、艺术本质之别
二、语言功能的辨析
三、小品是“剧”还是“曲艺”
四、曲艺剧的艺术身份

(7)蒙汉文学交融视域下的明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蒙汉文学交融视域下的明诗创作概貌
    第二节 蒙汉文学交融视域下明诗的研究现状及其研究价值
第一章 蒙汉文学交融视域下的战争诗作
    第一节 记录“永乐北征”
        一、记录北征行军路线
        二、记述出征过程中重要的事件
        三、书写征行之苦
    第二节 叙写“土木之变”
        一、时人对“土木之变”事件的记录
        二、时人在“土木之变”后的态度与情感的叙写
        三、后人对“土木之变”的感怀
    第三节 书写“庚戌之变”
        一、“庚戌之变”事件的书写
        二、“庚戌之变”具体场景的再现
        三、对“庚戌之变”造成影响的书写
第二章 蒙汉文学交融视域下的边地诗作
    第一节 描写边塞风景
        一、李梦阳的边塞风景特点:荒冷、苦寒
        二、谢榛的边塞风景特点:阴郁、沉闷
        三、方逢时和徐渭的边塞风景特点:雄险、壮丽
    第二节 反映边防情况
        一、弘治、正德时期紧张的边防形势——以李梦阳诗为代表
        二、嘉靖时期令人忧虑的边防形势——以谢榛诗为代表
        三、万历初期显示新气象的边防情况——以徐渭诗为代表
    第三节 记述边防将士生活
        一、戍守备战
        二、边地屯田
        三、修墙筑城
        四、营门塞猎
        五、边防将士的生存状况
    第四节 展现边塞汉族民众生活
        一、边地汉族民众的日常生活
        二、边民遭受兵燹的景况
        三、蒙汉边民生活的趋同现象
    第五节 呈现塞外蒙古民众生活
        一、狩猎生活
        二、游牧生活
        三、饮食生活
        四、娱乐方式
第三章 蒙汉文学交融视域下的和平诗作
    第一节 时人对“封贡互市”的赞颂
    第二节 时人对“封贡互市”的怀疑
    第三节 方逢时的和平颂歌
        一、“封贡”前景象的书写
        二、“封贡”后景象的描绘
        三、和平的颂歌
    第四节 徐渭笔下的和平景象
        一、描绘蒙汉和睦景象
        二、歌咏蒙古人物
        三、描写三娘子形象
第四章 蒙汉文学交融视域下的交游唱和诗作
    第一节 易代之际蒙汉诗人的交游唱和
        一、明朝与北方蒙古帝王之间的交流
        二、蒙古族诗人与汉族文人之间的交游唱和
        三、汉族诗人与蒙古族文人之间的交游唱和
    第二节 蒙古族诗人苏佑家族与汉族文人的交游唱和
        一、苏佑家族介绍及诗文创作情况
        二、交游唱和情况
余论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博士期间的发表的学术成果

(8)明代地方官署用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文献研究综述
    三、研究价值、目的、意义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明代地方署衙用乐
    第一节 官署县衙用乐设置
        一、署衙用乐建制
        二、署衙内的音乐管理者
        三、官员狎妓的禁令
    第二节 地方官署乐户
        一、官鼓手
        二、府妓/官员家妓
        三、其他乐户
    第三节 地方官署内用乐类型
        一、本品鼓吹
        二、宴饮等娱乐之乐
第二章 明代地方教坊用乐
    第一节 富乐院、十六楼等俗乐承应
        一、官属乐院的建制与管理
        二、乐户的赏罚条例
    第二节 地方教坊乐人
        一、官伎(妓)
        二、虔婆
        三、未入籍乐人
    第三节 地方群祀与信仰等仪式用乐
        一、城隍信仰
        二、法定节日的民俗仪式用乐
        三、乐人的地域性差异
    第四节 地方教坊乐人之影响
        一、娱人与娱神
        二、乐户“自娱”
        三、明代社会风尚之影响
第三章 明代官署的祭祀与教化用乐活动
    第一节 府、县学和书院的礼乐教育
        一、官学
        二、书院及社学等私学
        三、官员讲学
    第二节 祭先师仪式
        一、释菜礼
        二、祭孔仪式用乐
        三、寓教于祀
    第三节 乡饮酒礼实施
        一、建制及沿流
        二、仪式的实施
        三、乡饮酒礼用乐的影响
    第四节 特设僧道衙门
        一、僧道衙门之管理
        二、乐人与乐僧的互变
        三、僧道衙门用乐类型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9)春节戏声 ——平凉华亭曲子戏个案调查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地理环境
        1.1.2 地理文化
        1.1.3 地方历史
    1.2 相关综述
        1.2.1 华亭曲子戏综合方面研究
        1.2.2 华亭曲子戏保护继承方面研究
        1.2.3 其它相关曲子戏研究
    1.3 研究方法、难点及意义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难点及意义
2 华亭曲子戏基本概况
    2.1 曲子戏历史沿革
        2.1.1 曲子戏
        2.1.2 华亭曲子戏
    2.2 春节表演流程
        2.2.1 腊月祭拜
        2.2.2 正月初一到初七
        2.2.3 正月初八到十六
        2.2.4 正月二十三
3 华亭曲子戏个案田野纪实
    3.1 水联村表演仪式过程
        3.1.1 水联村简介
        3.1.2 水联村田野纪实
    3.2 水联村仪式中剧目介绍
        3.2.1 天官赐福
        3.2.2 八仙上寿
    3.3 水联村班社重要成员介绍
4 华亭曲子戏的艺术特点
    4.1 华亭曲子戏的剧目特点
        4.1.1 从内容上
        4.1.2 从创新上
    4.2 华亭曲子戏的曲牌与曲调特点
        4.2.1 华亭曲子戏的曲牌
        4.2.2 华亭曲子戏的曲调特点
    4.3 华亭曲子戏的方言与唱腔
        4.3.1 华亭方言特点
        4.3.2 曲子戏唱腔特点
    4.4 华亭曲子戏的乐队构成与乐器
        4.4.1 丝竹乐器
        4.4.2 打击乐器
        4.4.3 开场乐器
    4.5 华亭曲子戏的角色扮演
        4.5.1 人物角色
        4.5.2 人物角色塑造
        4.5.3 人物妆容
5 华亭曲子戏现状趋势及保护
    5.1 华亭曲子戏现状
        5.1.1 华亭曲子戏的传承
        5.1.2 华亭曲子戏的发展
    5.2 华亭曲子戏的保护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附录d
附录e
附录f
附录g
附录h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晚清民国京剧坤生群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第一章 晚清民国京剧坤伶概况
    第一节 京剧坤伶演剧盛况
    第二节 社会风尚与京剧生行地位变迁
    第三节 京剧坤生群体概貌
第二章 晚清民国京剧坤生演剧艺术
    第一节 京剧坤生艺术发展历程
    第二节 京剧坤生艺术传承
    第三节 京剧坤生流派及戏路特点
    第四节 京剧坤生名角演剧例析
第三章 晚清民国京剧坤生人与艺的审视
    第一节 脚色与坤生个性体验
    第二节 舞台下的女扮男装
    第三节 坤生形像的文本书写
    第四节 社会整饬下的坤生境遇
结论
附录 晚清民国京剧坤生汇编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四、重头戏莫唱走了调(论文参考文献)

  • [1]民族文化认同与太清词的民俗文化书写[J]. 孙艳红.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4)
  • [2]太谷县古戏台调查与研究[D]. 焦丽琴.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3]唐代婚恋诗研究[D]. 李晓洁.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4]傅一臣《苏门啸》杂剧研究[D]. 闫婧媛. 兰州大学, 2019(08)
  • [5]基于曲艺思维的曲艺与戏剧区别之辨[J]. 贾振鑫. 曲艺, 2019(04)
  • [6]白居易与《长恨歌》——关于陈凯歌电影《妖猫传》的思考[J]. 西门杏庵. 南腔北调, 2018(07)
  • [7]蒙汉文学交融视域下的明诗研究[D]. 周春兰. 内蒙古大学, 2018(12)
  • [8]明代地方官署用乐研究[D]. 戈园园. 南京师范大学, 2018(01)
  • [9]春节戏声 ——平凉华亭曲子戏个案调查与研究[D]. 欧阳田娜. 山西师范大学, 2017(03)
  • [10]晚清民国京剧坤生群体研究[D]. 林晓慧. 福建师范大学, 2017(09)

标签:;  ;  ;  

不要在主赛事中走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