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性偏瘫型偏头痛论文-陈芳,朱希芳,孙涛,徐文香,张青青

家族性偏瘫型偏头痛论文-陈芳,朱希芳,孙涛,徐文香,张青青

导读:本文包含了家族性偏瘫型偏头痛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偏头痛,先兆偏头痛,遗传,综述

家族性偏瘫型偏头痛论文文献综述

陈芳,朱希芳,孙涛,徐文香,张青青[1](2013)在《家族性偏瘫型偏头痛的遗传学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发作性疾病,普通人群中约有6%的男性和18%的女性罹患此病。根据2004年国际头痛协会(HIS)分类标准,偏头痛分为有先兆偏头痛(MA)和无先兆偏头痛(MO)。家族性偏瘫型偏头痛(FHM)是少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具有先兆症状的偏头痛,是目前惟一明确的单基因遗传偏头痛。本文就FHM的遗传学研究进展及有待解决的问题进行综述,为临床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全科医学》期刊2013年23期)

江思德,唐明山,邹耀兵,肖静,潘成德[2](2011)在《家族性偏瘫型偏头痛一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患者女,41岁,因"发作性头痛9个月,再发伴神志不清、右侧肢体麻木无力12h"入院。9个月前患者无明确原因出现头痛,全头剧烈胀痛,左侧头部疼痛明显,晚间疼痛难以入眠,每次头痛伴恶心、黄视、绿视,头痛多始于月经前1~2d,每次发作1~10d不等,中间缓解期完全正常,平素自服"头痛粉、去痛片"对症治疗,头痛症状可缓解。入院前12h,患者无明显诱因头(本文来源于《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期刊2011年18期)

陈峰,方燕南,李海荣,王雪晶[3](2006)在《中国南方人群家族性偏瘫型偏头痛家系CACNA1A 基因多态性相关研究(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偏头痛与遗传学之间的联系早已受到关注,遗传流行病学和分离研究证实,偏头痛存在显着的遗传危险性。目的:通过检测偏头痛患者和家族性偏瘫型偏头痛家族外周血CAC-NA1A基因3个常见的突变位点,分析探讨中国南方人群家族性偏瘫型偏头痛与CACNA1A基因突变之间的关系。设计:抽样调查。单位: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深圳市宝安西乡人民医院。对象:所有病例均来源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门诊和深圳市宝安西乡人民医院。①家族性偏瘫型偏头痛患者组10例患者。②家族性偏瘫型偏头痛亲属组:家系A和B共12例。③无家族性偏瘫型偏头痛家族史的偏头痛患者组53例。④健康对照10名。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CACNL1A4基因的第13,16,17外显子。采用SSCP方法对2个家族性偏瘫型偏头痛家族10例患者及12名无症状亲属和53例无家族性偏瘫型偏头痛家族史的有先兆偏头痛患者及10名健康对照的外周血标本进行检测,分析CACNA1A基因的3个常见突变位点(T666M,R583Q和D715E)在家族性偏瘫型偏头痛家族中的表现形式。主要观察指标:①聚合酶链反应扩增CACNL1A4基因第13,16,17外显子的结果。②SSCP分析13,16,17外显子的突变结果。结果:参加实验的家族性偏瘫型偏头痛患者10例,家族性偏瘫型偏头痛亲属12例,无家族性偏瘫型偏头痛家族史的偏头痛患者53例,健康对照组10名,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第13,16,17外显子的目的片段长度分别为247,268,204bp。②CACNA1A基因3个常见的突变T666M,R583Q和D715E在2个家族性偏瘫型偏头痛家族10例家族性偏瘫型偏头痛患者,12名无症状亲属和53例无家族性偏瘫型偏头痛家族史的有先兆偏头痛患者及10名健康对照者中均未检测到。结论:在中国人群家族性偏瘫型偏头痛家族中未发现有T666M,R583Q和D715E3个突变。(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康复》期刊2006年08期)

Dreier,J.P.,Jurkat-Rott,K.,Petzold,G.G.,张琪[4](2005)在《Ⅱ型家族性偏瘫型偏头痛(FHM)剧烈发作患者开放的血脑屏障与前皮质水肿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The authors report a patient with familial hemiplegic migraine type II who d eveloped a long- lasting attack including fever, right- sided hemiplegia, apha sia, and coma.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early gadolinium- enhanced MRI revealed a mild but significant left- hemispheric blood- brain barrier (BBB) opening l imited to the cortex and preceding cortical edema. The findings suggest that the delayed cortical edema was vasogenic in the severe migraine aura variant of thi s ATP1A2 mutation carrier.(本文来源于《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神经病学分册)》期刊2005年10期)

杨康女,杨增顺[5](1997)在《家族性偏瘫型偏头痛长期误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1临床资料1.1先证者男性,47岁。发作性偏头痛伴肢体瘫痪31年,于1994年10月就诊。患者于16岁首次发病,无明显诱因突感右手中指麻木,片刻麻木扩展为右半身,伴短暂性意识丧失,20分钟后上述症状缓解.诉剧烈头痛,呕吐数次。一日内反复发作3次。经针灸、(本文来源于《临床误诊误治》期刊1997年03期)

刘岌虹[6](1992)在《家族性偏瘫型偏头痛》一文中研究指出4家家族性偏瘫型偏头痛,其中4个家族61人中21人发病,男女比例1:3.2。初发年龄6岁6人,8岁3人,9、12、20、25、35、41岁各1人,10、15、18岁各2人。病程5~13年,平均1.3年。21例病人均有前驱(本文来源于《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期刊1992年03期)

家族性偏瘫型偏头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患者女,41岁,因"发作性头痛9个月,再发伴神志不清、右侧肢体麻木无力12h"入院。9个月前患者无明确原因出现头痛,全头剧烈胀痛,左侧头部疼痛明显,晚间疼痛难以入眠,每次头痛伴恶心、黄视、绿视,头痛多始于月经前1~2d,每次发作1~10d不等,中间缓解期完全正常,平素自服"头痛粉、去痛片"对症治疗,头痛症状可缓解。入院前12h,患者无明显诱因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家族性偏瘫型偏头痛论文参考文献

[1].陈芳,朱希芳,孙涛,徐文香,张青青.家族性偏瘫型偏头痛的遗传学研究进展[J].中国全科医学.2013

[2].江思德,唐明山,邹耀兵,肖静,潘成德.家族性偏瘫型偏头痛一例[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1

[3].陈峰,方燕南,李海荣,王雪晶.中国南方人群家族性偏瘫型偏头痛家系CACNA1A基因多态性相关研究(英文)[J].中国临床康复.2006

[4].Dreier,J.P.,Jurkat-Rott,K.,Petzold,G.G.,张琪.Ⅱ型家族性偏瘫型偏头痛(FHM)剧烈发作患者开放的血脑屏障与前皮质水肿的关系[J].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神经病学分册).2005

[5].杨康女,杨增顺.家族性偏瘫型偏头痛长期误诊分析[J].临床误诊误治.1997

[6].刘岌虹.家族性偏瘫型偏头痛[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92

标签:;  ;  ;  ;  

家族性偏瘫型偏头痛论文-陈芳,朱希芳,孙涛,徐文香,张青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