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惠、非直接互惠和群体文化选择的利他行为研究

基于互惠、非直接互惠和群体文化选择的利他行为研究

论文摘要

无论是在历史记录、行为实验,还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发现利他行为是普遍的。同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是需要利他行为的。因为利他行为是社会系统里的负反馈,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地减少社会成员间冲突的发生,是保持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因素。 对于人类来说,一个单个个体的利他行为,虽然增进了其他成员的再生适应能力,有益于别人和(或)群体,但是却降低了自己的适应能力,从而应该在自然选择的过程中被淘汰。而现有的生物学、经济学理论不能很好解释为什么利他行为会普遍存在?因此研究利他行为的起源和维持机制,不但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机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有助于我们在行为科学方面更好地改进对人类的预测能力,并丰富经济理性中利他偏好的内涵。 本文就利他行为的起源和维持机制问题进行了研究,主要的内容和创新之处有: 一、丰富并总结了互惠、非直接互惠理论。 本文通过研究发现,互惠和非直接互惠机制都是一种显示机制,通过过去的行动显示自己的策略态度和行为倾向,诱使对手也采取利他行动。互惠机制的信息传导是直接的,而非直接互惠的信息传导是通过声誉系统间接传导,因此非直接互惠也可以理解为互惠机制发生在其他人面前的一个结果。 在非直接互惠的机制作用下,本文考察了不同声誉评估规则和行为的相互作用。通过建立模型和模拟分析发现,在利他行为的演化中,由于完全合作策略的收益值低于不合作策略,因此完全合作策略很容易被不合作策略所入侵,而利他性惩罚策略,可以通过有效地甄别和惩罚,降低了不合作策略的长期的收益值,从而有效防止不合作策略的入侵。相对来说,一报还一报的甄别者更容易促进合作机制的建立,而一报还两报的甄别者更容易促进不合作机制的建立,因此一报还两报策略是柄双刃剑,在不同的初始条件下有不同的作用。 同时本文分析了信号质量与利他行为演化的关系。研究发现在难以建立声誉系统的群体中,信号质量是建立合作机制的关键之所在。如果提高信号质量,合作机制更容易建立。而在每一代中增加交往的次数,却不一定提高系统建立合作机制的机会。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研究对象及背景
  • 1.1.2 问题的提出
  • 1.1.3 研究的意义
  • 1.2 现有研究回顾及评论
  • 1.2.1 现有国外研究回顾
  • 1.2.2 国内相关研究
  • 1.2.3 相关研究评论
  •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本文的体系结构
  • 1.6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互惠理论与非直接互惠
  • 2.1 互惠与重复博弈
  • 2.2 非直接互惠与演化稳定策略
  • 2.2.1 非直接互惠
  • 2.2.2 演化稳定策略
  • 2.2.3 非直接互惠的基本模型
  • 2.3 非直接互惠与声誉、印象
  • 2.4 小结
  • 第三章 甄别与合作演化
  • 3.1 基于甄别的非直接互惠的合作演化
  • 3.1.1 不同甄别者的基本模型
  • 3.1.2 复制动力方程
  • 3.1.3 模型讨论
  • 3.1.4 模拟
  • 3.1.5 不同甄别者模型结论分析
  • 3.2 信号质量与合作演化
  • 3.2.1 信号质量模型
  • 3.2.2 模型的进一步讨论
  • 3.2.3 信号质量模型结论
  • 3.3 小结
  • 第四章 亲社会性及文化选择
  • 4.1 亲社会性倾向与人类的可塑性
  • 4.1.1 亲社会性倾向
  • 4.1.2 人类的可塑性
  • 4.1.3 亲社会性倾向的起源和演化
  • 4.2 文化的内涵
  • 4.3 文化演化
  • 4.3.1 文化的生物学基础
  • 4.3.2 文化选择的基本过程
  • 4.3.3 文化—基因共同演化
  • 4.3.4 文化选择的基本单位
  • 4.4 小结
  • 第五章 群体的文化选择与合作演化
  • 5.1 群体选择与文化选择
  • 5.1.1 群体选择的逻辑
  • 5.1.2 群体选择与互惠、非直接互惠
  • 5.1.3 学习与社会规则
  • 5.1.4 群体的文化选择
  • 5.2 学习与合作演化
  • 5.2.1 顺从与合作演化
  • 5.2.2 模仿与合作演化
  • 5.3 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本文研究总结
  • 6.2 需要说明的几个问题
  • 6.3 进一步的研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与研究的课题
  • 相关论文文献

    • [1].互惠利他行为在供应链管理中的研究综述[J]. 福建商学院学报 2019(06)
    • [2].大学生网络交往与网络利他行为的关系:自尊与公我意识的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0(02)
    • [3].运用故事法培养小学生利他行为的实证研究[J].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9(01)
    • [4].大学生手机使用对培育利他行为的影响[J]. 心理月刊 2019(10)
    • [5].大学生利他行为倾向的调查研究[J]. 科技经济导刊 2016(35)
    • [6].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利他行为倾向分析[J].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17(04)
    • [7].少年儿童利他行为的培养困境及对策研究[J]. 课程教育研究 2017(33)
    • [8].家庭:小学生利他行为培养的基础[J]. 基础教育论坛 2016(26)
    • [9].德育的理想境界:利他行为的审美化[J]. 福建教育 2017(Z4)
    • [10].授权式领导如何影响下属利他行为?认知评价还是诱因-贡献交换[J]. 珞珈管理评论 2016(02)
    • [11].传承利他文化 弘扬助人品质[J].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7(08)
    • [12].义务成负担 献血也变味[J]. 教育 2010(09)
    • [13].国内外利他行为研究现状与趋势[J].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9(08)
    • [14].利他行为研究综述[J].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教育版) 2018(01)
    • [15].信任与放手,利他行为养成的关键[J]. 教育家 2020(17)
    • [16].共情训练对小学生利他行为的影响[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8(25)
    • [17].利用儿童文学 培养利他行为[J]. 新课程(教研版) 2009(01)
    • [18].国内外网络利他行为研究述评[J]. 外国中小学教育 2012(04)
    • [19].小学生利他行为倾向问卷的编制[J].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1)
    • [20].专业及其超越:当代中国的助人利他行为分析[J]. 社会工作 2020(01)
    • [21].中学生利他行为的特征及教育策略[J]. 教育研究与实验 2020(04)
    • [22].国内近30年来利他行为的研究述评[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8(04)
    • [23].共情、自我效能感与网络利他行为的关系[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5(02)
    • [24].浅谈培养中职学校学生公正感和利他行为的策略[J]. 中华少年 2019(29)
    • [25].利他行为与利己动机[J]. 书摘 2008(04)
    • [26].感戴对网络利他行为的影响:现实利他行为的中介作用[J]. 中国特殊教育 2014(04)
    • [27].后现代主义视域的利他行为培育[J].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2)
    • [28].自尊与网络利他行为的关系:通情的中介作用[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2(04)
    • [29].试析对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的引导策略[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5(16)
    • [30].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研究综述[J]. 学园 2016(10)

    标签:;  ;  ;  ;  ;  ;  ;  

    基于互惠、非直接互惠和群体文化选择的利他行为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