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碳贮量论文-林春英,李希来,李红梅,孙海松,韩辉邦

土壤碳贮量论文-林春英,李希来,李红梅,孙海松,韩辉邦

导读:本文包含了土壤碳贮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高寒湿地,冻融丘,退化程度,土壤有机碳

土壤碳贮量论文文献综述

林春英,李希来,李红梅,孙海松,韩辉邦[1](2019)在《不同退化高寒沼泽湿地土壤碳氮和贮量分布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高寒沼泽湿地土壤碳氮贮量分布特征,探讨退化高寒沼泽湿地的恢复对策,本试验选择叁江源区玛沁县大武滩不同退化高寒沼泽湿地为研究对象,分层采集湿地冻融丘和丘间土壤样品,分析土壤有机碳、总氮含量和贮量变化。结果表明:研究区0~30cm是高寒湿地有机碳和总氮主要分布区,有机碳和总氮呈正相关关系。冻融丘和丘间的土壤含水量与土壤有机碳、总氮均呈极显着相关关系(P<0.01)。冻融丘和丘间的土壤含水量、有机碳、总氮、碳氮贮量均随着退化程度的加剧呈下降趋势,且冻融丘的下降速度较丘间快。有机碳、总氮、有机碳贮量和氮贮量与冻融丘的数量呈极显着负相关关系,与冻融丘的大小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P<0.01)。这些结果表明:高寒沼泽湿地土壤含水量、冻融丘的数量和大小对高寒湿地退化中土壤碳氮及贮量具有指示性,建议在高寒湿地修复中加强水分补充和冻融丘的保护。(本文来源于《草地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周文君,鲁志云,武传胜,温韩东,张一平[2](2016)在《亚热带森林逆向演替对土壤碳贮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选择了亚热带森林逆向演替过程中的原生林、次生林和人工林作为研究对象,开展亚热带森林逆向演替过程中土壤有机碳贮量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自原生林到人工林,0~100 cm土壤容重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显着减少;土壤碳贮量次序却为原生林(445.7 Mg·hm-2),茶园(427.7 Mg·hm-2)和次生林(314.5 Mg·hm-2)依次减少,表明在逆向演替过程中,因人为干扰和管理使得人工林土壤碳储蓄能力高于次生林.0~40 cm的土壤占100 cm土壤剖面碳的比例随着逆向演替过程逐渐减少:亚热带常绿阔叶林(63.0%)>滇南山杨次生林(57.2%)>茶园(52.4%);土壤容重,土壤有机碳含量,土壤碳贮量剖面动态有林间差异.但在60 cm以下层间差异不显着,表明逆向演替过程对深层的土壤碳贮量影响小,在未来的研究中需关注本区域60 cm以上土壤碳库对土地利用变化和气候变化的反馈.(本文来源于《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01期)

齐光,佟伟霜,彭舜磊,陈昌东,杨雨华[3](2015)在《宝天曼不同海拔典型栎类林植被与土壤碳贮量及其分配格局》一文中研究指出森林是陆地最大的碳库,主要包括植被碳库和土壤碳库两部分.地带性森林植被与土壤碳贮量核算及其分配格局成为全球变化背景下的研究热点.采用样地调查法,对河南省宝天曼不同海拔高度的3种典型栎类林植被与土壤碳贮量及其分配格局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3种林型地上和地下植被碳贮量都随海拔升高而降低,但是地上/地下植被碳贮量比率却随海拔升高而增加.0~10 cm、10~20 cm和20~30 cm土壤有机碳(SOC)贮量都随海拔升高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该波动主要由底层土引起.森林总碳贮量并没有随海拔变化而表现出显着差异(p>0.05),由此推断植被和土壤碳贮量间存在着补偿效应.(本文来源于《平顶山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2期)

柴华,方江平,温丁,李杰,何念鹏[4](2014)在《内蒙古灌丛化草地取样位置对评估土壤碳氮贮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长期过度放牧或不合理放牧使内蒙古草地大面积退化,并出现了以小叶锦鸡儿为主的草地灌丛化现象,显着增加了草地土壤碳氮贮量的空间异质性。如何科学地设置取样点,已成为准确评估该地区灌丛化草地土壤碳氮贮量及其碳汇功能所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本研究在锡林河流域附近选取了3个不同退化程度的灌丛化草地,分析了灌丛化草地不同位置(灌丛内部、灌丛边缘和灌丛外部)的碳氮含量和贮量的差异。结果表明,灌丛化草地碳贮量在不同取样位置具有较大的差异;以轻度退化草地为例,0~100cm土壤碳贮量为灌丛内部(8831.26g C/m2)>灌丛边缘(8174.59g C/m2)>灌丛外部(7716.48g C/m2)。如果将灌丛内部、灌丛边缘和灌丛外部分别取样后计算的值作为灌丛化草地土壤碳贮量的真实值,则仅从灌丛内部取样会造成5.74%~27.62%的误差,仅在灌丛边缘取样会造成-3.76%~9.81%的误差,仅在灌丛外部取样的误差为-6.06%~-0.70%。虽然内蒙古地区灌丛化草地的碳氮含量存在显着的空间异质性(或沃岛效应),但由于灌丛面积与土壤碳氮含量在不同程度退化草地内存在密切的负相关关系,因而,从灌丛外部取样的传统方法能准确评估内蒙古地区灌丛化草地的土壤碳氮贮量。(本文来源于《草业学报》期刊2014年06期)

李英升[5](2014)在《江西省典型森林类型土壤碳贮量及碳汇能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全国林业碳汇监测与计量体系的建立,采用野外调查、取样和室内实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江西省4种森林类型土壤碳贮量及碳汇能力分布特征,结果表明:4种森林类型土壤有机碳含量与有机碳密度表现出相似的规律,从大到小依次为阔叶林>杉木林>针阔混交林>松木林,森林土壤平均有机碳密度15.69(±10.28)kg/m2,低于我国森林土壤有机碳密度19.36 kg/m2的平均水平,其中阔叶林的土壤有机碳密度最大,其平均碳密度分别是另外3种森林类型的1.2~1.8倍;4种森林类型土壤有机碳密度、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其差异程度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少,0~3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别占整个剖面的50%左右,0~1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为10~30 cm土层的1.7~2.3倍,为30~100 cm土层的3~4倍;森林土壤碳贮量占整个森林生态系统总碳贮量的73.72%~79.08%,在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本文来源于《广东农业科学》期刊2014年14期)

文丽,雷丕锋,戴凌[6](2014)在《不同林龄樟树林土壤碳氮贮量及分布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湖南省长沙市天际岭国家森林植物园和汨罗桃林林场立地条件基本一致的叁个林龄的樟树林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含量、贮量及土层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同一林龄的不同土层SOC、N含量和贮量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3个林龄樟树林SOC和TN含量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逐渐下降。同时,土壤碳含量及碳贮量林龄的增大而增大,而土壤氮含量及贮量随着林龄的增大而减少,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土壤表层(0~10 cm)。不同林龄樟树林各土层SOC含量的变化分别为10 a:4.62~17.00 g/kg,24 a:4.48~17.92g/kg,45 a:4.57~19.37 g/kg;土壤N含量的变化范围分别为10 a:0.99~1.56 g/kg,24 a:0.79~1.43 g/kg,45 a:0.78~1.22 g/kg。土壤SOC含量与N含量存在极显着相关性(p<0.01),土壤SOC含量与C/N相关性极显着(p<0.01)。但樟树林土壤N与C/N之间相关性除24 a呈显着相关以外(p<0.05),其它两个林龄阶段相关性均不显着(p>0.05)。土壤SOC贮量差异不显着(p=0.083),N贮量差异性不显着(p=0.348)。(本文来源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4年06期)

李强,杨劼,宋炳煜,马文红,赵利清[7](2014)在《不同围封年限对退化大针茅草原生产力和土壤碳、氮贮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探讨了不同围封年限(6、8、30年)对大针茅草原生产力和土壤碳氮贮量的变化,以期构建围封年限与草地利用的关系,为草地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本实验通过实地样方调查及实验室分析,对不同围封年限大针茅草原群落的植被、土壤特征进行测定,分析了不同围封年限草原的生物量、土壤有机碳、氮贮量的恢复情况。结果表明:与持续自由放牧样地相比,围封后草原的生物量和土壤碳、氮贮量均呈显着增加;随着围封年限的延长,生物量和土壤碳、氮贮量也表现出增加的趋势,地上生物碳和土壤有机碳的增加趋于稳定。(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杂志》期刊2014年04期)

路翔[8](2012)在《中亚热带4种森林凋落物及土壤碳氮贮量与分布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森林凋落物和土壤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林地有机质的主要物质库和维持土壤肥力的基础,是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主要途径。本研究选择中亚热带湘中丘陵区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自然更新的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石栎(Lithocarpus glaber)针阔叶混交林、南酸枣(Choerospondias axillaris)落叶阔叶林、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a)—石栎常绿阔叶林等4种森林类型,对凋落物和土壤的碳氮含量、贮量及分布进行调查研究,分析森林凋落物现存量与碳氮贮量、森林土壤碳氮贮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4种森林凋落物现存量大小依次为青冈-石栎林(12.04+3.60t·hm-2)>马尾松-石栎林(11.65±2.15t.hm-2)>南酸枣林(9.12±2.30t·hm-2)>杉木林(8.92±1.80t·hm-2);凋落叶在凋落物未分解层中所占比例最高,凋落果在4种林分中比例最小(<5%),凋落物各分解亚层现存量规律性不明显;凋落物C含量大小范围为177.90~581.34g-kg-1,N含量范围为5.18~15.48g·kg-1,C含量变化随凋落物分解程度而下降,差异极显着(p<0.0001);凋落物半分解层和已分解层现存量在总凋落物现存量中所占比例与C/N呈负相关;4种森林凋落物C贮量为3.37-5.69t.hm-2,N贮量为81.52~152.18kg.hm-2;马尾松-石栎针阔叶混交林由于凋落物分解较慢,凋落物现存量较大,林下凋落物层C、N贮量最高。(2)不同森林类型、相同森林类型的不同土层N含量和贮量均存在显着差异(p<0.05)。杉木林各土层SOC为8.66~22.96g·kg-1,马尾松林13.33~37.50g·kg-1,南酸枣林13.78~43.58g-kg-1,青冈林13.33~36.87g·kg-1。杉木林土壤N含量为1.37~2.29g·kg-1,马尾松林1.29~2.65g·kg-1,南酸枣林1.69~3.96g·kg-1,青冈林1.23~3.26g·kg-1。4种林地SOC和N含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逐渐下降,不同林地同一土层土壤SOC含量的差异性在0-10cm极显着(p=0.0083),10-20cm不显着(p=0.2292),20-30cm显着(p=0.0467)。土壤N含量的差异性在0-10cm极显着(p=0.0062),10-20cm显着(p=0.0204),20-30cm不显着(p=0.0805)。4种森林土壤SOC贮量差异不显着(p=0.1776),N贮量差异极显着(p=0.0007)。4种森林土壤SOC含量与N含量存在显着相关性(p<0.01),除青冈林外,其余3种森林土壤SOC与C/N存在显着相关关系(p<0.01)。马尾松土壤N与C/N之间呈极显着相关(p<0.01),南酸枣林的存在显着关系(p<0.05),青冈林和杉木林的相关性不显着。(3)4种森林中青冈林和马尾松林的凋落物现存量较大,其林下的土壤容重较小,土壤总孔隙度较大,而南酸枣林的凋落物现存量较小,林下土壤的容重和总孔隙度较大。土壤的容重越小,总孔隙度越大,土壤的结构越好,质地越疏松。杉木人工林的凋落物现存量较少,但土壤容重小,土壤总孔隙度大,主要是人为整地等活动使杉木林土壤较为疏松,空隙多,通透性好。总体来看,SOC含量与凋落物C含量之间的关系不明显,可能受到其他因素的制约,而马尾松针阔叶混交林凋落物和土壤C含量均为最高,与林分密度、立地条件等相关。凋落物N含量与土壤N含量两者在分布上存在着比较显着的相互反馈作用,当凋落物N含量偏高时,土壤N含量偏低,当凋落物N含量偏低时,土壤N含量偏高。但杉木人工林凋落物和土壤N含量均为最低,没有表现出相互反馈的机制。凋落物现存量与SOC含量和SOC贮量存在线性正相关关系,但关联度R2较小(R2=0.0757;R2=0.0273),相关性不显着。凋落物现存量与土壤N含量和土壤N贮量存在线性负相关关系,同样关联度R2较小(R2=0.0022;R2=0.0337),相关性不显着。本研究中4种森林SOC含量与凋落物C、N含量与贮量呈显着正相关关系(p<0.01),另外,土壤总孔隙度和土壤N含量与凋落物现存量、土壤C、N含量及贮量呈正相关,土壤容重和土壤C贮量与凋落物现存量、土壤C、N含量及贮量呈负相关,但都不存在显着相关性(p>0.05)。(本文来源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期刊2012-05-01)

高仲亮,周汝良,李浩,戴柔毅,李俊[9](2011)在《思茅松林区计划烧除对土壤碳贮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云南景谷为研究对象,以追求最大固碳效率为出发点,研究和评价了计划烧除和常规林2种不同森林管理模式下腐殖质层含水率、厚度、载量和有机碳贮量,以及0~60 cm土壤层次有机碳含量和有机碳贮量来分析计划烧除对土壤的固碳效率。结果表明,思茅松经计划烧除林腐殖质层厚度较常规林平均厚0.527 cm,载量高3.362 t/hm2,平均有机碳贮量高2.145 t/hm2;不同立地条件下经计划烧除林0~60 cm土层有机碳含量与常规林同层次相比,都高出约0.5%;经计划烧除林土壤有机碳贮量比常规林高38.526 t/hm2,说明计划烧除可增加森林土壤的固碳量,达到森林增汇效益。(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1年12期)

孙涛[10](2011)在《小兴安岭不同年龄序列白桦天然次生林的土壤碳通量和碳贮量》一文中研究指出森林土壤呼吸和地下碳贮量是森林生态系统碳平衡的两个重要分量,土壤表面C02通量(Rs)作为陆地生态系统向大气圈释放的主要C02源,其时空变化直接影响到区域碳循环。土壤有机碳是高纬度地区森林生态系统最大的碳库,是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研究小兴安岭地区不同年龄序列的白桦(Betula platyphylla]天然次生林林生态系统土壤碳通量和碳贮量的特征,在揭示林龄对森林碳收支影响、区域森林碳汇估算和森林碳汇经营上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研究采用红外气体分析法测定了不同年龄阶段白桦林(20a、36a、82a)土壤表面CO2通量。利用土壤剖面实测数据和有机碳含量,估算土壤有机碳贮量。研究结果表明:白桦次生林土壤呼吸随林龄呈上升的趋势。在2008年生长季内(第132-295天),20a、36a、82a白桦次生林的平均土壤呼吸速率分别为3.26μmol·m-2·s-1、3.78μmol·m-2·s-1、4.26μmol·m-2·s-1,不同林龄间土壤呼吸的Q10值具有显着性差异,随着林龄的增长呈下降的趋势,白桦20a、36a、82a的Q10值分别是3.19、2.86、2.51。土壤温度是控制小兴安岭地区白桦林土壤呼吸月动态变化的主要控制因子。土壤呼吸速率随着土壤温度的升高,呈指数方程增加。土壤呼吸除受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影响外,白桦次生林土壤呼吸月动态还受到根系生物量和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0-10 cm表层土层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可以解释土壤呼吸87%的变化。随着林龄的增加,根系生物量亦随之递增,其中细根生物量(<1 mm)可以对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更大。白桦20a、36a、82a森林生态系统(0-50 cm土壤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10.2~84.5g·kg-1、29.3~75.9g·kg-1和36.4-130.7 g.kg-1;平均SOC密度分别为14.7 kg.m-2、18.1 kg-m-2和18.7 kg-m-2;同一个生态系统中,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土壤碳密度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降低;在不同年龄序列中,随着林龄的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和有机贮量呈增加的趋势。(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期刊2011-04-01)

土壤碳贮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选择了亚热带森林逆向演替过程中的原生林、次生林和人工林作为研究对象,开展亚热带森林逆向演替过程中土壤有机碳贮量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自原生林到人工林,0~100 cm土壤容重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显着减少;土壤碳贮量次序却为原生林(445.7 Mg·hm-2),茶园(427.7 Mg·hm-2)和次生林(314.5 Mg·hm-2)依次减少,表明在逆向演替过程中,因人为干扰和管理使得人工林土壤碳储蓄能力高于次生林.0~40 cm的土壤占100 cm土壤剖面碳的比例随着逆向演替过程逐渐减少:亚热带常绿阔叶林(63.0%)>滇南山杨次生林(57.2%)>茶园(52.4%);土壤容重,土壤有机碳含量,土壤碳贮量剖面动态有林间差异.但在60 cm以下层间差异不显着,表明逆向演替过程对深层的土壤碳贮量影响小,在未来的研究中需关注本区域60 cm以上土壤碳库对土地利用变化和气候变化的反馈.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土壤碳贮量论文参考文献

[1].林春英,李希来,李红梅,孙海松,韩辉邦.不同退化高寒沼泽湿地土壤碳氮和贮量分布特征[J].草地学报.2019

[2].周文君,鲁志云,武传胜,温韩东,张一平.亚热带森林逆向演替对土壤碳贮量的影响[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3].齐光,佟伟霜,彭舜磊,陈昌东,杨雨华.宝天曼不同海拔典型栎类林植被与土壤碳贮量及其分配格局[J].平顶山学院学报.2015

[4].柴华,方江平,温丁,李杰,何念鹏.内蒙古灌丛化草地取样位置对评估土壤碳氮贮量的影响[J].草业学报.2014

[5].李英升.江西省典型森林类型土壤碳贮量及碳汇能力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4

[6].文丽,雷丕锋,戴凌.不同林龄樟树林土壤碳氮贮量及分布特征[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4

[7].李强,杨劼,宋炳煜,马文红,赵利清.不同围封年限对退化大针茅草原生产力和土壤碳、氮贮量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2014

[8].路翔.中亚热带4种森林凋落物及土壤碳氮贮量与分布特征[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2

[9].高仲亮,周汝良,李浩,戴柔毅,李俊.思茅松林区计划烧除对土壤碳贮量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1

[10].孙涛.小兴安岭不同年龄序列白桦天然次生林的土壤碳通量和碳贮量[D].东北林业大学.2011

标签:;  ;  ;  ;  

土壤碳贮量论文-林春英,李希来,李红梅,孙海松,韩辉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