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的缺失与重建 ——奈保尔小说《半生》的后殖民主义阐释

身份的缺失与重建 ——奈保尔小说《半生》的后殖民主义阐释

论文摘要

维·苏·奈保尔是一位享誉世界的后殖民作家。他独特的多重文化身份,冷静客观的判断能力以及深刻逼真的叙事艺术促使读者拂去历史的尘埃,认识被掩盖的真实历史。作为一个在英国的印度裔作家,他总是以一个他者的立场冷静地从内部和外部对帝国和前殖民地进行观察。他的作品反映了后殖民社会中像他一样的“边缘人”和“无根人”的生活状态以及他们寻找家园,寻找文化归属时所处的殖民困境,对帝国强加给殖民地的意识形态及价值观念进行了全面地解构和颠覆。本文以奈保尔的自传式小说《半生》为研究对象,围绕身份定位这一主题,运用后殖民理论对其进行阐释。本研究主要以萨义德的“他者”和文化抵制概念,巴巴的杂糅理论等作为理论依据,对小说主人公威利的身份缺失与重建进行解读。他者化是导致威利身份认同的缺失及其漂泊离散感的主要原因,同时他又在杂糅中寻求身份的重建。对于像威利这样生活在后殖民社会中的边缘人来说,身份缺失是不可避免的,而身份重建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作者通过威利的身份追寻之旅,表达了他对后殖民社会中的边缘人的精神状态的极大关注,同时也对自身复杂的殖民困境重新进行审视。本文共分六章。第一章是引言部分,简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意义,研究现状及其结构。第二章主要介绍了作者奈保尔的生平、文学创作和文学地位及其作品《半生》的背景。第三章阐明了本研究的理论依据。首先归纳了后殖民理论的主要观点、代表人物、及其在文学批评领域的应用。然后具体介绍了萨义德和巴巴的后殖民理论:前者的“他者”和文化抵制概念和后者的杂糅理论。第四章运用萨义德的“他者”概念对小说主人公威利的身份缺失进行分析。在帝国的文化强权中,威利沦为“他者”。威利的他者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族裔,语言与文化。第五章运用萨义德的文化抵制概念和巴巴的杂糅理论对威利的身份重建进行论述。杂糅是边缘人对殖民主义和欧美主流文化霸权的一种抵制。在模仿中形成杂糅文化有助于威利重建身份。威利为追寻自我而不断流亡,最终在杂糅身份中反省并肯定自我。第六章是结论部分。帝国的文化强权是造成前殖民地人民边缘性、离散感及其身份缺失的主要原因。同时,在对帝国文化模仿和抵制中他们实现了身份重建。小说中所描述的身份追寻之旅是属于威利的,作者奈保尔的,也是所有生活在后殖民时代的边缘人的。奈保尔作为一位生活在异乡的少数族裔人,他的多重文化身份使他想要保持一种单一的纯文化身份是不可能的,因此他既不能盲目地追求彻底地同化而忘掉其本民族文化之根,也不能固守其本土文化,与异乡文化处于一种对抗的状态,而是要在保留民族意识的同时有选择性地吸收外来文化,形成一种文化融合,以丰富本民族文化并延长其生命力。而个人的身份定位也正是在这种文化间的对话与吸收的动态过程之间形成的。这一点是他在小说《半生》中所要表达的主要思想,在全球化的今天对我们具有重要的启示。

论文目录

  • Acknowledgements
  • Abstract
  • 摘要
  • Chapter 1 Introduction
  • 1.1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thesis
  • 1.2 Literature review of the thesis
  • 1.3 The structure of the thesis
  • Chapter 2 Naipaul and Half a Life
  • 2.1 Naipaul as a post-colonial writer
  • 2.1.1 His life experiences related to his literary creation
  • 2.1.2 His literary position in the post-colonial literature
  • 2.2 Half a Life as a post-colonial masterpiece
  • 2.2.1 A synopsis of the novel
  • 2.2.2 The post-colonial trend reflected in the novel
  • Chapter 3 Theoretical Rationale
  • 3.1 An overview of post-colonial theory
  • 3.2 Edward Said's concepts of "the Other" and cultural resistance
  • 3.3 Homi Bhabha's theory of hybridity
  • 3.4 The post-colonial theory and Naipaul's strategy of literary creation
  • Chapter 4 The Hero's Loss of Identity as the Other
  • 4.1 Identity loss and otherness
  • 4.2 Willie as the Other under the imperial hegemony
  • 4.2.1 Willie as the Other in ethnicity
  • 4.2.2 Willie as the Other in language
  • 4.2.3 Willie as the Other in culture
  • 4.3 Willie's quest for identity
  • Chapter 5 The Hero's Reconstruction of Identity
  • 5.1 Identity reconstruction and hybridity
  • 5.2 Willie's identity reconstruction in hybridity
  • 5.2.1 Willie's mimic experiences in India and London
  • 5.2.2 Willie's hybrid identity in Africa
  • 5.3 Willie's recovery of the self
  • Chapter 6 Conclusion
  • Endnotes
  • Bibliography
  • Publications
  • 相关论文文献

    • [1].奈保尔的中国镜像[J]. 创作评谭 2019(01)
    • [2].维·苏·奈保尔的创作理念及其作品在中国的译介研究[J]. 福建茶叶 2019(02)
    • [3].维·苏·奈保尔的第三世界观与普世文明论辨析[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17(03)
    • [4].奈保尔的旧房子[J]. 扬子江评论 2016(05)
    • [5].奈保尔如何成为奈保尔[J]. 南方文学 2018(06)
    • [6].康拉德对奈保尔创作的影响——《黑暗之心》与《河湾》的比较研究[J]. 文教资料 2016(34)
    • [7].超越镜像叙事的作家书写:奈保尔作家主题研究[J].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2017(02)
    • [8].语言与权力——论奈保尔小说《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J]. 青年文学家 2018(03)
    • [9].旅行写作“讲述”与“展示”的“真实”——以V·S·奈保尔“印度三部曲”为例[J]. 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 2017(02)
    • [10].“恶棍”奈保尔[J]. 齐鲁周刊 2018(33)
    • [11].维·苏·奈保尔的后殖民主义解析——以《毕斯沃斯先生的房子》为例[J]. 长江丛刊 2016(35)
    • [12].维·苏·奈保尔:穿行在文明冲突地带[J]. 文学少年(中学) 2017(09)
    • [13].这个世界的诗人——读奈保尔小说《布莱克·沃兹沃斯》[J]. 读写月报 2017(25)
    • [14].维·苏·奈保尔:穿行在文明冲突地带[J]. 星火 2016(06)
    • [15].维·苏·奈保尔作品的创作特色分析[J]. 长城 2014(12)
    • [16].特立尼达人,印度人还是英国人?——《抵达之谜》中奈保尔的文化身份意识解读[J]. 山花 2015(08)
    • [17].像奈保尔那样谈论奈保尔——我看奈保尔《作家看人》[J]. 江南 2015(06)
    • [18].西方人眼中的东方人——奈保尔笔下的印度三部曲[J]. 青年文学家 2013(36)
    • [19].解读奈保尔作品中的“加勒比”特色[J]. 芒种 2014(08)
    • [20].“魔鬼”奈保尔[J]. 时代人物 2014(09)
    • [21].奈保尔,文学世界的漂流者[J]. 环球人物 2014(23)
    • [22].英国作家奈保尔的殖民意识与反殖民意识[J]. 芒种 2012(14)
    • [23].维·苏·奈保尔:穿行在文明冲突地带(1932—)[J]. 西湖 2010(10)
    • [24].奈保尔 爱文学更爱鬼混[J]. 南方人物周刊 2008(10)
    • [25].奈保尔:简洁中的丰富[J]. 中国校园文学 2020(21)
    • [26].写作的伦理:民族悖论与奈保尔的后殖民文学创作[J]. 当代外国文学 2020(01)
    • [27].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奈保尔去世[J]. 现代企业 2018(08)
    • [28].文化置换:奈保尔的小说《河湾》文化身份杂糅的表征[J].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6(06)
    • [29].维苏奈保尔后殖民意识研究[J]. 戏剧之家 2017(12)
    • [30].奈保尔,《我们的普世文明》,马维达等译[J]. 文化纵横 2015(02)

    标签:;  ;  ;  ;  ;  ;  ;  ;  

    身份的缺失与重建 ——奈保尔小说《半生》的后殖民主义阐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