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检验影响因素的探讨及规范化建议

凝血检验影响因素的探讨及规范化建议

牛君

(南部县人民医院,四川南充,637300)

【摘要】目的探讨凝血检验过程中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并提出凝血检验标准化的对策,以不断提高凝血检验工作的质量与水平。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9月-2015年5月门诊与住院接受治疗的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影响凝血检验标准的各项因素,作出统计分析。结果住院患者150例,标本合格率为86.67%(130/150);门诊患者50例,标本合格率为92.00%(46/50);对检验结果可疑的36例标本进行调查、回访,16例(44.44%)患者正值吃药时采集血液标本,有5例(13.88%)患者抽血时出现不顺利,有2例(5.55%)标本放置的时间比较长,剩下的13例(36.11%)患者均未发现有其他影响因素的存在;PT检验值CA-1500为(15.11±0.23)s,SF-8000为(17.45±0.22)s,独立样本配对比较,t=2.098,P<0.05;APTT检验值CA-1500为(36.32±1.1)s,SF-8000为(32.67±1.87)s,独立样本配对比较,t=4.532,P<0.05。结论提出相关建议对凝血检验标准化及规范化,利于提高凝血检验的准确率及科学性。

【关键词】凝血检验;影响因素;探讨;规范化建议

目前,凝血检验在临床上的使用越来越多,因此其日益受到普遍关注与重视。凝血检验的主要内容包括凝血酶原反应时间(PT)等因子,在一定的检测条件下对上述各因子进行检测与分析[1],其能够有效地用于各种疾病的临床诊断,如血栓、心力衰竭等疾病的诊断。但凝血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生理及病理性过程,受很多因素的影响,那么这就为凝血检验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和不确定性[2]。因此,应该注意这些因素的影响,凝血检验相关操作人员应该注意提高自身的素质,使得标本的采集与处理均达到标准化。

1对象与方法

1.1标本来源

本研究中的标本均源于我院2014年9月-2015年5月门诊与住院接受治疗的患者,均知晓本研究并签署自愿书,然后应用110mmol/L的橼酸钠作为抗凝剂,注意试剂与血液之间的比例为1∶9,且患者均于早晨起床7:00时进行统一的空腹抽取静脉血。

1.2标本的收集

重点去除不合格或者不达标的血液标本,并注意对不合格或者不达标的血液标本进行记录并分析其原因。

1.3仪器与试剂

在实际的检验过程中,为了避免出现检测值的偏差或是实验仪器误差,应尽量统一实验仪器与试剂,本研究主要采用的是SysmexCA-1500全自动血凝分析检测仪。

1.4比对试验

对于标本量较少或者较多的标本而言,应该注意进行重新采集,并重新进行比对试验,对比实验仪器为赛科希望德SF-8000全自动血凝仪,比对的指标有PT与APTT两种。

1.5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率(%)表示计数资料,组间比较行卡方检验;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当P<0.05时,认为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标本的收集情况

本研究中所收集的标本之中,对200例患者的标本进行了观察,其中住院患者150例,标本合格率为86.67%(130/150);门诊患者50例,标本合格率为92.00%(46/50)。其中,不合格标本共有24例,标本量偏少的较多,共有18例,构成比为75.00%(18/24),另外有5例标本量偏多,占比为20.83%(5/24),剩余1例(4.17%)标本有凝块出现。

2.2回访调查结果分析

本研究中所调查、分析的200例标本制作,对检验结果可疑的36例标本进行调查、回访,结果发现,有16例患者正值吃药时采集血液标本,占比为44.44%(16/36);有5例患者抽血时出现不顺利,占比为13.88(5/36);有2例标本放置的时间比较长,占比为5.55%(2/36);剩下的13例患者均未发现有其他影响因素的存在,占比为36.11%(13/36)。

2.3比对结果

根据相关方法的标准对PT及APTT进行比对检验,结果显示:PT检验值CA-1500为(15.11±0.23)s,SF-8000为(17.45±0.22)s,独立样本配对比较,t=2.098,P<0.05。APTT检验值CA-1500为(36.32±1.1)s,SF-8000为(32.67±1.87)s,独立样本配对比较,t=4.532,P<0.05。本研究中仅有1例出现凝块现象,那么其标本的检测结果出现不凝集或者比正常检验结果时间明显延长。

3讨论

我们在工作中发现,构建一套完整的凝血检验标准,便于提高凝血检验工作的质量、效率以及标准化操作,因此应采取强有效的措施加以实施,具体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3.1标本的采集与处理

构建一套完整的凝血检验标准措施,首先应该建立一套标本的采集与处理的标准化,具体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3.1.1盛装血液标本的器材以及容器的标准化

具体措施为,采用厂商所提供的一次性注射器以及带有定量抗凝剂的真空采血管,以避免产生血液渗漏或者出现凝块、抗凝剂比例应该根据标准的规定的来加以配比,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率。

3.1.2适当的采血部位以及正确的穿刺方式

具体的措施为[3]:输液一侧绝对不能血液采集,在血液采集之前应该让患者处于空腹状态,情绪激动以及神经紧张等均会引起血小板数量的增多,凝血功能以及纤溶活性出现显著性增强。在对患者进行血液采集时血带不应该包扎得太牢固,也不能包扎的时间过长,这是由于时间长了会使得因子Ⅷ以及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的释放并进行活化。注意在将其注射时,用力不宜过大,以避免血细胞发生破裂的现象,不断地使得凝血系统激活。

3.1.3适当的抗凝剂与血液的配比

根据国际血液标准委员会所推荐的凝血检验的标准,应将凝血检验的抗凝剂浓度值设定在109mmol/L,红细胞比容(Hct)值为0.25~0.55范围之内,当Hct处于这个范围时,抗凝剂/血液溶剂=1:9;而对于贫血,即红细胞比容(Hct)<0.20或者红细胞增多症患者,即Hct>0.70时,那么则可以根据如下式来确定抗凝剂的使用量,即抗凝剂使用量=0.00185*(100+Hct)×血液量,以对抗凝剂的使用量加以调节,如果不对其加以调节,那么会影响到检验结果的准确性[4]。

3.2药物及检测试剂的影响

对于某些药物而言,其自身就会影响凝血作用或者具有协调凝血的作用,如Al(OH)3片,就能够促进凝血,这主要是由于其为一种强电解质。大剂量应用青霉素可使PT、APTT明显延长,国际标准化比值也相应延长。当青霉素含量达到2U/mL血液时可使PT、APTT延长1倍以上,INR值也延长1倍以上[5]。

综上所述,提出相关建议对凝血检验标准化及规范化,利于提高凝血检验的准确率及科学性。

【参考文献】

[1]任婷玉(综述),郑磊(审校).止凝血检验分析前阶段影响因素研究进展及处理建议[J].血栓与止血学,2014,(4):204-207.

[2]林素平.凝血检验项目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按摩与康复医学(上旬刊),2011,02(9):69-70.

[3]卓可秀.凝血检验项目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J].中国农村卫生,2014,(z2):453-454.

[4]李国成.对凝血检验项目影响因素的研究[J].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2013,(11):6789-6790.

[5]姚芳.凝血检验项目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J].医学信息,2015,(15):308-309.

标签:;  ;  ;  

凝血检验影响因素的探讨及规范化建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