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川崎病患儿并发冠状动脉损伤的危险程度评分的研究

中国川崎病患儿并发冠状动脉损伤的危险程度评分的研究

论文摘要

第一部分:与中国川崎病患儿并发冠状动脉损伤相关的生物学指标的met a分析目的:通过meta分析方法明确与中国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 KD)患儿并发冠状动脉损伤(coronary artery lesions, CAL)相关的生物学指标。方法:在医学电子数据库检索1997.1~2009.12公开发表的文献,根据选入和排除标准,选择可利用的全文,川崎病患者根据有无并发CAL,分为CAL组与NCAL组。运用Statal0.0统计软件对选入文献提取的数据进行定量综合分析,估计各文献的异质性,计算合并效应值,分析发表偏倚及敏感性。结果:92篇文献和16个生物学指标被纳入本研究,均为病例对照研究,CAL组2398人,NCAL组5932人。Meta分析结果显示CAL组比NCAL组显著增高的8个生物学指标分别为血小板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血小板压积、血小板分布宽度、血小板平均体积、血沉、肌钙蛋白Ⅰ、内皮素-1,显著降低的生物学指标为血清白蛋白和血红蛋白(P均<0.05);两组间无显著差异的生物学指标为白细胞计数、血钠、基质金属蛋白酶-9、总胆固醇、红细胞压积、CD3+T淋巴细胞百分比。结论:血小板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血小板压积、血小板分布宽度、血小板平均体积、血沉、肌钙蛋白Ⅰ、内皮素-1、血清白蛋白和血红蛋白这10个生物学指标与中国川崎病患儿并发冠状动脉损伤相关,并且.可能参与冠状动脉损伤的发病机制;白细胞计数、血钠、基质金属蛋白酶-9、总胆固醇、红细胞压积、CD3+T淋巴细胞百分比这6个生物学指标与中国川崎病患儿并发冠状动脉损伤不相关。第二部分:对中国川崎病患儿并发冠状动脉损伤危险程度评分的探讨目的:基于初始治疗前的生物学指标,评价中国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 KD)患儿并发冠状动脉损伤(coronary artery lesions, CAL)的危险程度。方法:我们回顾本院2007.01-2010.12明确诊断川崎病的113名患儿连贯的临床资料,其中CAL组43人,NCAL组70人。根据开始IVIG治疗前血小板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血小板压积、血小板分布宽度、血小板平均体积、血沉、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和CRP这9个生物学指标的值绘制接收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确定这9个生物学指标的最佳临界值;利用多元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方法筛选出中国川崎病患儿并发冠状动脉损伤的高危因素,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根据logistic回归模型的相关性对选入的高危因素分别赋值,建立评价中国川崎病患儿并发冠状动脉损伤危险程度的简单评分体系。结果:9个生物学指标的临界值分别为564(109/L)、10.1(109/L)、0.415(%)、10.05(%)、7.25(fL)、81.5(mm/h)、31.5(g/L)、100.50(g/L)、14.4(mg/L);多元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方法筛选出6个中国川崎病患儿并发冠状动脉损伤的高危因素,分别为性别、年龄、中性粒细胞计数、血小板压积、血清白蛋白和CRP;建立logi stic回归模型,P=ey/(1+ey),y=1.1149×性别+1.1934×年龄+1.6443×中性粒细胞计数+1.3708×PCT+1.0543×ALB+1.0036×CRP;在logistic回归模型基础上建立简单评分体系:男性为1.1分;年龄≤1岁为1.2分;中性粒细胞计数>10.1×109/L为1.6分;PCT>0.415(%)为1.4分;CRP>14.4mg/L为1分;ALB<31.5g/L为1分。总分为7.3分,其中0-2.9分为低危组,3.0-7.3分为高危组。此简单评分体系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5,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1.4%,78.6%,与患儿并发CAL的实际情况相符率为79.6%。结论:我们建立的中国川崎病患儿并发冠状动脉损伤的危险程度简单评分体系有高灵敏度和特异度,对临床实践有重要意义.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 1 资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 1 资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小结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表
  • 附图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新辅助化疗对乳腺癌生物学指标表达的影响[J]. 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 2011(06)
    • [2].睡眠剥夺相关血液生物学指标研究进展[J].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2020(06)
    • [3].帕金森病认知障碍的生物学指标研究进展[J].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2016(03)
    • [4].血清炎性生物学指标在支气管哮喘患者病情评估中的应用价值[J]. 中国医药导报 2016(32)
    • [5].土壤的生物学指标在矿区侵蚀土壤研究中的应用[J].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S2)
    • [6].多种生物学指标在结核性胸膜炎诊断中的研究进展[J]. 中国医药指南 2014(16)
    • [7].腹腔镜肝癌切除术对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恶性生物学指标及术后康复的影响[J]. 成都医学院学报 2019(01)
    • [8].短期内空气质量改变对健康青年生物学指标的影响[J].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09(07)
    • [9].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心肌损伤血清生物学指标变化及其临床意义[J]. 西部医学 2009(09)
    • [10].阿尔茨海默病早期诊断生物学指标研究进展[J]. 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 2010(06)
    • [11].宫颈癌预后生物学指标新进展[J].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9(01)
    • [12].水温对吉富罗非鱼人工注射无乳链球菌部分生物学指标的影响[J]. 动物医学进展 2015(04)
    • [13].血清生物学指标在急性肠系膜缺血早期诊断中的研究进展[J]. 中国全科医学 2021(03)
    • [14].运动员机能状态监控中血液生物学指标的综合运用[J]. 辽宁体育科技 2011(03)
    • [15].妊娠期糖尿病并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孕妇检测各项生物学指标的临床意义[J].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0(05)
    • [16].基于病证结合模式探讨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证候演变与生物学指标表达水平的相关性[J]. 环球中医药 2018(12)
    • [17].腹腔镜肝癌切除术治疗肝癌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生物学指标的影响[J]. 癌症进展 2019(22)
    • [18].可手术乳腺癌新辅助化疗364例临床分析[J]. 临床肿瘤学杂志 2008(06)
    • [19].基于Hibernate运动员血液生物学指标监控持久化设计[J]. 电子设计工程 2016(10)
    • [20].基于常规CT影像的肝表面结节的量化分析作为生物学指标来检测和评价肝硬化[J]. 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 2016(06)
    • [21].急性肺栓塞患者危险分层的生物学指标[J].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2009(09)
    • [22].衰老程度评价生物学指标在人胚肺二倍体细胞的筛选研究[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7(17)
    • [23].农田黑土质量指示指标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13(12)
    • [24].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合并妊娠期糖尿病孕妇各项生物学指标的变化特点及临床意义[J]. 中国妇幼保健 2018(14)
    • [25].早产儿及足月儿早期眼球生物学指标变化规律[J]. 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 2011(03)
    • [26].缺血性脑血管病复发风险生物学指标的研究进展[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9(08)
    • [27].腹腔镜肝癌切除术对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生物学指标及术后康复的影响[J].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9(10)
    • [28].人胚肺二倍体细胞衰老程度评价生物学指标研究[J].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6(03)
    • [29].腹腔镜与开腹肝癌切除术对血清和肝癌组织中恶性生物学指标的影响[J]. 海南医学院学报 2015(06)
    • [30].外燥伤肺的生物学指标研究[J]. 中医杂志 2011(18)

    标签:;  ;  ;  ;  ;  ;  

    中国川崎病患儿并发冠状动脉损伤的危险程度评分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