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痰”的理论研究

中医学“痰”的理论研究

论文摘要

“痰”是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医痰病学说经过历代医家不断创新和扬弃,内容相当丰厚。本项研究,在总结历代痰病各家学说特色的基础上,综合提炼中医学“痰”的基础理论。1源流研究不同时代医家对痰病的认识和研究各有侧重,产生了各具时代特点的中医痰病学说。先秦两汉虽然对“痰”已有一定认识,临床也使用治痰方药,但并未明确提出“痰”的名称。这一时期的医学著作中,对肉眼可见之痰,多用“唾”、“浊唾”、“涎”、“沫”等作称。《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虽无“痰”字,书中却能找到痰病理论萌芽的痕迹,都有对唾痰现象进行描述的文字。《伤寒杂病论》记载有关痰病的多个方证。三国魏晋南北朝治痰方药不断积累,为后世痰病学术发展铺垫了道路,贡献极大。从现存书籍的内容来看,“痰”字使用在此时期已经出现,但其内涵与今之“痰”概念有一定差距。此期的“痰”概念内涵介于水饮和痰浊之间,有时指饮病而言,“痰”与“饮”概念含混未分。隋唐五代十国医家逐渐开始重视痰病;发现痰与饮的某些差异;关注痰涎成因,并探索其病机;痰病治疗实践也有较大发展。此期治痰以攻法为主,在方药总结上远远超出从前,并出现观想行气、灸法、食疗等多种疗法。宋代痰病理论和临床实践均出现新的发展,痰病诊法、治法和方药理论大有提高:在病机方面,重视痰涎与气机的关系;对痰病临床表现的观察和描述更详细具体,并总结出痰病常见症候规律;痰病分证较前系统化;从治法看,隋唐时期重视攻法,宋代开始注意使用调理法治痰病。金元痰病学说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有突出创新,无论从病因病机探讨,症候规律总结,还是治疗实践的丰富多彩,都体现出百家争鸣的特色,痰病学术发展呈现蒸蒸日上的趋势。痰病研究在诊断、治法和方药总结方面逐渐形成规模和体系,其影响范围也深入到儿科、外科等领域。明代医家一方面不断深化中医经典理论思维,一方面对长期积累的临床经验进行总结创新,形成多方面的独具特色的理论。痰病学术也得到长足发展,重视对前人观点的辨析,注重对痰与气血津液、痰与脏腑关系、痰致病症候规律等内容的探讨,形成有关痰病的各家学说。清代中医学的理论和实践经过长期的积淀,至清代已臻于完善和成熟。另外,在训诂考据学风影响下,清代痰病研究继续从多个方向深化发展。主要是对前人成果的综合归纳,在某些细节上更加深化;注重考据,对痰病病名的辨析,对痰饮异同的讨论,使得痰概念内涵益加清晰,带来了理论和临床实践的显著效应。近现代西方文化和科学技术的传入,与中国传统文化冲击碰撞,产生新的思想火花。近现代痰病研究也进入一个新领域,增加了一些认识痰病的新视角,痰病研究方向发生一些新的变化。一些学者试图从实验研究中找到痰的生化物质基础,并提出相关假说。结合古今医论对痰病理论展开研讨,提高了现代人认识痰病的水平。通过对中医学“痰”的理论源流研究和现状分析,笔者认为中医“痰”的理论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实践价值。但是,迄今为止其理论仍有待深入挖掘、全面整理、综合分析、系统阐述。2理论研究本课题以理论思维为主导,结合中医文献学等研究方法,阐发中医学“痰”的理论。其主要内容如下:“痰”的概念中医学痰的概念,有物质、病因、病机、症候等多个层次的内涵。同一个“痰”字在不同时代、不同书中表达的内容不一定相同。对痰概念名词体系进行分类研究,发现这些概念分别从痰之成因、性状、质地、病程、结聚程度、颜色、气味、相关病症、治法特点等方面展现其丰富内涵。“痰”的基本概念和相关各类概念,既是对痰的生理、病理认识的总结,也是分析和诊断痰病证候及相关病症的归类方式,并引申为痰病治疗的推理模式。痰的生成痰来源于先天的禀赋体质和后天的饮食水谷,以及由此化生的精、血、津液等物质,还有津液停积形成的水饮。痰的产生受体质禀赋、饮食习惯、起居劳逸、衣物防护、情志异常、季节气候等内外诸多因素的影响。痰的形成过程,是脏腑的参与、气的变化和精血津液的转变综合作用的结果。痰的生成与脏腑气化失常有关。五脏中与痰生成之关系最密切的是脾和肾,其次也受肺、肝的影响。六腑中参与痰形成的主要是胃,也与膀胱、三焦和胆的功能活动相关。痰的生成与气化密不可分,痰是人体气化的产物。气化异常生痰有四种情形:一是正气亏虚,气化乏力,饮食水谷不能正常化生气血,而变化为痰;二是气机壅滞,精、血、津、液流布不畅,结聚成痰;三是气机逆乱,不循常道,精、血、津、液停滞成痰;四是人体六气气化失衡,或寒化、或热化、或湿化过度,饮食水谷化生的痰湿涎液过量,对人体造成危害。精、血、津、液与痰来源相同,而且都可以转化为痰,因而精、血、津、液中任何一者过多堆积,就容易转化成痰;反之,凡是使用攻痰破痰的药物,也容易损耗精、血、津、液。痰的致病痰的致病特点可概括为:分布广泛,症候多样;逐渐蓄积,伏结胶固;阻滞气机,凝涩血运;招引外邪,缠绵反复;挟风化热,上扰作乱;累生赘物,滞碍形体。痰的发展转归,与个人调摄、治疗是否恰当;是否兼挟内外多种复杂病邪;人体气血运行是否顺畅等因素有密切关系。合理的饮食、起居、劳作,愉悦的心情,正确的治疗措施,对减少痰的生成,消除局部堆积的痰浊,以及痰病的康复都有积极作用。痰病诊治防护最后,综合古今医家学说,从望形色、察目部、望舌、察痰、闻诊、问诊、切诊等方面介绍痰病诊法;从平衡阴阳、调和脏腑、调畅气血、祛除痰浊等四个层次分析痰病治疗原则;并简介痰病食疗、针灸、导引、外治等方法。总之,通过历代医家不断扬弃,中医痰病理论日益创新提升,在临床实践中发挥着重要指导作用,为攻克众多疑难杂症提供精妙的辨治思路及效验方药。希望通过本文对中医学“痰”理论的系统研究和深入阐发,能够拓展和深化对“痰”理论内涵的认识,并促进当代痰病临床诊疗实践的发展。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1 痰概念研究
  • 2 痰实质探索
  • 3 痰之性状和发病特点讨论
  • 4 痰病相关学说研讨
  • 5 痰之病因病机理论
  • 6 痰病诊断规律研究
  • 7 痰病治则治法研讨
  • 8 总结分析
  • 前言
  • 正文
  • 1 “痰”的学术源流
  • 1.1 先秦两汉
  • 1.2 三国魏晋南北朝
  • 1.3 隋唐五代十国
  • 1.3.1 《诸病源候论》首次提出痰的定义
  • 1.3.2 孙思邈对痰病治疗的贡献
  • 1.3.3 《褚氏遗书》对痰的独到理解
  • 1.4 宋代
  • 1.4.1 痰与津液关系
  • 1.4.2 痰与气机关系
  • 1.4.3 临床痰证分类
  • 1.4.4 痰与多种症候关系
  • 1.4.5 痰病治法发展
  • 1.5 金元
  • 1.5.1 痰生成机理
  • 1.5.2 痰致病机理
  • 1.5.3 痰证分类
  • 1.5.4 痰病症候
  • 1.5.5 痰病治疗特色
  • 1.6 明代
  • 1.6.1 生痰之原由
  • 1.6.2 痰与气血津液关系
  • 1.6.3 痰与五脏关系
  • 1.6.4 痰与六气关系
  • 1.6.5 痰病症候规律
  • 1.6.6 痰病治疗理论
  • 1.7 清代
  • 1.7.1 痰之来源成因
  • 1.7.2 痰之发展转归
  • 1.7.3 痰之相关病症
  • 1.7.4 痰之病名考证
  • 1.7.5 痰饮异同的讨论
  • 1.7.6 痰病治法的发展
  • 1.8 近现代
  • 1.8.1 痰的生成病机
  • 1.8.2 痰的病症与治疗
  • 1.8.3 痰概念的专题研究
  • 1.8.4 痰与相关西医病症探讨
  • 1.8.5 痰实质的现代研究
  • 1.8.6 其它
  • 2 “痰”的基础理论
  • 2.1 “痰”的概念
  • 2.1.1 “痰”字辨析
  • 2.1.2 痰概念的层次
  • 2.1.3 痰概念的早期定义
  • 2.1.4 痰概念的名词体系
  • 2.1.5 痰概念的内涵
  • 2.2 痰的生成
  • 2.2.1 痰的来源
  • 2.2.2 痰的成因
  • 2.2.3 痰的生成机理
  • 2.3 痰的致病
  • 2.3.1 痰的致病特点
  • 2.3.2 痰的发展转归
  • 2.4 痰病诊治防护
  • 2.4.1 痰病诊法
  • 2.4.2 痰病治疗原则
  • 2.4.3 痰病调养防护
  • 结论
  • 1 “痰”的源流研究
  • 2 “痰”的理论研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暨人民卫生出版社专家咨询2018年年会在京举行[J]. 出版发行研究 2018(11)
    • [2].搭建创新平台 促进出版融合——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二届创新发展大会在京召开[J]. 科技与出版 2019(10)
    • [3].人民卫生出版社系列期刊管理委员会第6次工作会议在京召开[J].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6(12)
    • [4].六十华诞辉煌承继创新发展 庆祝人民卫生出版社创立60周年[J]. 出版广角 2013(09)
    • [5].人民卫生出版社已出版1800余种医药学教材[J]. 中成药 2009(01)
    • [6].人民卫生出版社建社55周年庆典活动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J]. 卫生职业教育 2009(01)
    • [7].人民卫生出版社重点推荐图书[J]. 中国编辑 2014(06)
    • [8].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暨人民卫生出版社专家咨询2019年年会在京举行[J]. 中国出版 2019(23)
    • [9].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系列期刊管理委员会第5次工作会议会议纪要[J]. 实用器官移植电子杂志 2015(03)
    • [10].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暨人民卫生出版社专家咨询2017年年会在京举行[J]. 科技与出版 2017(11)
    • [11].华诞辉煌承继创新发展庆祝人民卫生出版社创立60周年[J]. 科技与出版 2013(05)
    • [12].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 人民卫生出版社专家咨询委员会2013年年会在京举行[J]. 科技与出版 2013(11)
    • [13].我国第一部《中国防痨史》已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J]. 结核病与肺部健康杂志 2013(03)
    • [14].我国第一部《中国防痨史》已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J]. 结核病与肺部健康杂志 2013(02)
    • [15].Progress in China Epidemiology:Volume 1编写会在北京召开[J].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2020(11)
    • [16].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暨人民卫生出版社专家咨询委员会2012年年会举行[J]. 出版参考 2012(34)
    • [17].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人民卫生出版社专家咨询委员会2014年年会在京举行[J]. 出版发行研究 2015(01)
    • [18].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暨人民卫生出版社专家咨询2018年年会[J]. 出版参考 2018(11)
    • [19].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暨人民卫生出版社专家咨询2018年年会在京举行[J]. 科技与出版 2018(11)
    • [20].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 人民卫生出版社专家咨询委员会 2014年年会在京举行[J]. 科技与出版 2014(12)
    • [21].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与人民卫生出版社专家咨询委员会2011年年会在京举行[J]. 中国医药科学 2011(22)
    • [22].我国第一部《中国防痨史》已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J]. 中国防痨杂志 2013(12)
    • [23].坚持专业化 拓展多元化——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数字出版转型的实践探索[J]. 中国出版 2014(09)
    • [24].“以考促教、教考结合,助力护考过关”征文启事[J]. 护理研究 2013(18)
    • [25].“以考促教、教考结合,助力护考过关”征文启事[J]. 护理研究 2013(19)
    • [26].“以考促教、教考结合,助力护考过关”征文启事[J]. 护理研究 2013(21)
    • [27].“以考促教、教考结合,助力护考过关”征文启事[J]. 护理研究 2013(23)
    • [28].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J]. 中国出版 2015(19)
    • [29].第三届北京国际医学院校长高峰论坛暨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在京举办[J]. 出版参考 2010(31)
    • [30].医药 卫生[J]. 全国新书目 2010(20)

    标签:;  ;  ;  ;  

    中医学“痰”的理论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