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轨时期我国金融结构的变迁及其动因的实证研究

转轨时期我国金融结构的变迁及其动因的实证研究

论文题目: 转轨时期我国金融结构的变迁及其动因的实证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农业经济管理

作者: 赵伟军

导师: 袁飞

关键词: 金融结构,经济转轨,经济绩效,变迁

文献来源: 浙江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一般而言,金融是经济发展的衍生物,它随着分工的出现而出现,并且随着分工与专业化的发展而发展。但反过来,金融的发展又通过促进分工与专业化的发展而对经济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因此,研究金融发展的轨迹及其变迁的经济动因是经济分析的重要内容。表征金融发展的指标很多,由于金融结构不仅从总量上反映了金融上层建筑与实体经济的相对规模,而且还反映了各种金融工具在不同实体部门与金融中介机构之间的配置,因此它被认为是反映金融发展的最重要的指标之一。转轨经济的一个主要特征是各种经济变量的迅速变迁,这一特征同样也体现在金融结构上。具体来说,对我国而言,这种变迁体现在两个层次上:一是整个国家层面上金融结构的变迁,主要表现在金融工具总量、结构及其在不同部门间分布的变迁;二是区域金融结构变迁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间金融工具总量及其配置方式均不相同。从这一实际出发,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对这些具体的变迁特征进行深入的考察并分析产生这些变迁背后的经济学动因,据此对我国金融结构的变迁绩效有一个客观有效的评价,并进而使其对我国进一步的有效金融结构选择提供一种决策的依据。为此,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分为以下几部分:第一部分(2) :从金融理论的发展轨迹中厘清金融发展的产生背景、在金融理论中的地位、发展脉络及其研究的主要内容。这一部分分析表明,金融结构理论属于金融发展理论的分析范畴,其分析的基本前提假设是金融非中性。它的发展背景是二战后经济学界对欠发达经济向发达经济的过渡问题的普遍关注。最早从金融结构角度关注金融发展问题的学者应当首推格利和肖,但真正建立了这一领域的完整分析体系的是戈德斯密斯。他指出,研究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的最重要渠道是研究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第二部分(3、 4、 5) :金融结构的衡量及其经济效应。对金融结构进行研究的基础是寻求一个能有效衡量金融结构变量的指标体系,这一工作是由戈德斯密斯完成的。戈德斯密斯将金融工具的发行做了非金融机构、金融机构和国外部门等三部分的分解,并根据国民收入与证券价格的变化情况对其进行了调整,从而得出了一套比较系统科学的测定金融结构的方法。同时,戈德斯密斯指出,金融结构这一指标可以据研究问题的不同情况对其内部结构进行进一步的分解并根据实际数据的可得性对计算指标进行适当地调整,以便更深入地探究经济运行的机制和增加指标计算的现实地可操作性。金融结构的经济效应主要体现在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与金融结构与货币政策有效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转轨时期我国金融结构的变迁及其动因的实证研究性两个方面。根据分析,金融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金融工具和金融中介机构的多样化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不同影响上。同时,在不同的金融结构下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条件是不同的。总体而言,不管在何种金融结构下,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问题可以分为两种情况进行考察:一是政府是否参与了实物产品的买卖与分配:二是价格是否具有完全的弹性、是否存在货币幻觉等现象。 第三部分(6):转轨时期我国金融结构特征的实证。本部分的内容可以分为两个层面:我国总体金融结构状况与我国不同区域金融结构状况。对于前者,分析结果表明,相对于国际的一般经验,我国的FIR值的变化显得异乎寻常的快,这表明我国的各相关经济部门存在着对金融工具的超量发行冲动。从各个部门金融工具的发行变化比较来看,我国的金融工具发行主要集中在金融机构与非金融机构两个部门,政府在金融工具总发行中所占的比重不大,且金融机构与非金融机构的金融工具发行呈现此消彼长的关系:在转轨的前一时期,非金融机构的发行占优,而后一时期金融机构的发行则取得了主导地位。另外,对金融工具的内部结构分析表明,我国金融机构与非金融机构的金融工具发行均表现为非均衡性:金融机构的发行以流通中的货币与各种存款为主,非金融机构的发行则以各种银行贷款为主,而其它各种证券的发行所占比重均较小。这表明我国各经济主体所面临的金融工具选择还是比较少的。对于后者,我们主要分析了我国不同地区贷款结构的差异,所得结果表明,首先,从贷款量的变化来看,贷款总量与人均量均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成正比。除国有经济外的其它经济体越发达,当地的人均贷款总量与增速均越居于前列。不过,对存款变化的分析结果则表明,人均存款与变化速率与经济发展水平基本无关,各地的人均存款变化呈趋势相同的态势,分析其中的原因,这可能与发达地区的人们投资选择范围更为宽泛有关。 第四部分(7):我国金融结构的经济绩效。这一研究范畴内的内容分为两部分,一是研究了金融结构发展与经济增长各主要表征指标之间的关系:二是研究了金融结构与金融深化的关系。关于第一部分的内容,研究结果认为,我国的银行信贷与股票市场的规模扩张均与经济增长相关性不大,而广义技术进步率与投资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主导变量。从国际经验来看,随着经济的发展,金融中介与证券体系?

论文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及本研究的拟创新之处

1.3 研究思路与框架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 金融结构理论述评

2.1 古典金融理论

2.1.1 货币中性论-魏克塞尔以前的分析

2.1.2 货币非中性论-从魏克塞尔到凯恩斯的分析

2.2 现代金融理论

2.2.1 货币理论的新发展

2.2.2 金融发展理论

2.2.3 金融工程理论

2.3 小结:金融结构理论的理论基础、研究对象与内容

3 金融结构的衡量与金融结构变迁的规律

3.1 金融结构的衡量

3.1.1 金融相关比例的计算

3.1.2 FIR在实际运用当中的简易计算法

3.2 金融结构的变迁规律与趋同性

3.3 小结

4 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

4.1 金融结构非中性的理论基础-货币存在性及其作用

4.1.1 各种货币模型及其特点

4.1.2 存在货币与不存在货币的 Ramsey-Cass-Koopmans模型

4.1.3 迭代模型中的货币

4.2 金融工具发展的经济增长效应

4.2.1 初始金融结构下的经济增长

4.2.2 具有单一初级证券金融结构下的经济增长

4.2.3 复杂金融结构下的经济增长

4.3 金融机构发展的经济增长效应

4.4 小结

5 金融结构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5.1 金融结构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关系

5.1.1 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分析范式

5.1.2 货币政策有效性与金融结构

5.2 不同金融结构下的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5.2.1 初始金融结构中的货币政策有效性

5.2.2 初级证券存在条件下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5.2.3 证券与金融中介机构多样化条件下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5.3 小结

6 转轨时期金融结构的特征

6.1 特征之一:总体分析

6.1.1 研究的基本方法

6.1.2 文献回顾

6.1.3 FIR的计量

6.1.4 小结

6.2 特征之二:地区金融结构发展的非均衡

6.2.1 存贷款总量的变化比较

6.2.2 小结

7 金融结构变迁的经济绩效

7.1 我国融资结构宏观经济效应与机制分析

7.1.1 方法与数据

7.1.2 实证结果

7.1.3 结论

7.2 不同发展阶段金融结构与经济发展:比较分析

7.2.1 变量、数据与方法

7.2.2 实证结果

7.2.3 结论与启示

7.3 金融结构与金融深化

7.3.1 非嵌套假设检验模型的设定、检验方法与所要检验的假设

7.3.2 变量选择与数据说明

7.3.3 非嵌套假设检验结果

7.3.4 金融中介变量对经济增长效率的影响效应

7.3.5 模型设定的改变

7.3.6 结论

8 金融结构变迁与货币政策有效性

8.1 金融资产结构变化与货币需求

8.1.1 金融资产结构变化与货币需求关系的理论模型

8.1.2 市场分割、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与钉住汇率制下我国货币需求的动态

8.2 我国货币政策实施机制实证

8.2.1 投资调整时滞条件下的两部门跨期优化模型

8.2.2 信贷供给外生条件下的经济动态

8.2.3 信贷供给内生条件下的经济动态

8.2.4 信贷供给与消费关系以及投资短期均衡调整路径的实证

8.2.5 信贷相对于投资的超外生性

8.2.6 结束语

9 金融结构变迁的动因

9.1 戈德斯密斯的分析:投资-产出比与金融相关比率

9.2 消费行为特征与金融相关比率

9.3 投资行为变化与金融相关比率

9.3.1 投资与金融结构的关系

9.3.2 投资动态与金融结构

9.3.3 投资效率与金融结构的区域性差异

9.5 金融结构与投资效率

9.6 小结

10 产权的重新界定与金融结构的变迁

10.1 产权理论的简要回顾

10.2 新兴古典经济学的产权理论

10.3 我国银行体系的改革路径选择

10.4 银行产权改革的经济意义

10.4.1 竞争对产权明晰替代的局限性

10.4.2 产权改革的意义

10.4.3 产权改革有效性的保证

10.5 产权改革对金融结构的影响

10.6 小结

11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消费动态最优化路径的证明

附录2: 微分系统(8.44)动态特征的数学证明过程

致谢

发布时间: 2005-04-05

标签:;  ;  ;  ;  

转轨时期我国金融结构的变迁及其动因的实证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