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元人群 生存境遇与香港视野——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的香港电视连续剧研究

二元人群 生存境遇与香港视野——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的香港电视连续剧研究

论文题目: 二元人群 生存境遇与香港视野——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的香港电视连续剧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比较文艺学

作者: 李耿晖

导师: 饶芃子

关键词: 香港电视连续剧,表征,意象,意识形态,二元人物,生存境遇,香港视野

文献来源: 暨南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本文是一篇关于香港电视连续剧的文化研究论文。论者通过“表征—意象—意识形态”的整体框架,对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的香港电视连续剧中的二元人物符号、生存境遇意象以及香港视野进行分层次论述,试图从电视剧的直观图象入手,以具体的历史视角,发掘出简单图象背后暗藏的历史语境,并建立起它们之间实现的途径。 论文分为四章:其中,第一章是导语,梳理文化研究的理论发展及香港电视、电视连续剧的大致脉络,提出论文的理论目标;第二章从表征层面探讨香港电视连续剧中的二元人物符号;第三章从意象层面分析香港电视连续剧中的生存境遇;第四章从意识形态角度挖掘香港电视连续剧背后透射出的香港视角,包括香港意识、香港身份和香港边界。最后是结语,通过前章不同层次的论述,解析香港电视连续剧的总体特征。 本文的结论是:1)通过“二元人物—生存境遇—意识形态”的结构,香港电视连续剧讲述的是“香港人存在的故事”,其实质是香港人对生存的描绘与选择。2)香港电视连续剧总是与当下的历史语境相联系,但是它是去政治化的。3)作为文化工业的产物,香港电视连续剧表现出消费性关系和重复的特质。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导论

1. 论文范畴的基本论述

1.1 关于论文课题的相关研究现状

1.2 论文的研究对象和时间范围

2. 论文研究对象香港电视及电视连续剧的发展脉络

2.1 香港电视史发展历程

2.2 香港电视连续剧的发展

2.3 香港电视在海外及大陆发展

3. 论文运用的文化研究理论的相关发展

3.1 文化研究的概念

3.2 大众文化VS文化批评/公共领域VS私有领域

3.3 大众媒介研究的理论取向

3.4 文化研究在香港发展的三个阶段

4. 论文论述结构与整体思路

4.1 “表征—意象—意识形态”的整体结构

4.2 论文关注的三个理论目标

4.3 论文解决问题及写作框架

第二章 表征:香港电视连续剧中的二元人物符号系统

1. 表征的符号学内容

2. 二元对立人物符号:在香港电视连续剧中的表征作用

2.1 中国人/外国人

2.2 香港人/大陆人

2.3 草根(市民)/富人

2.4 镜头组合与表征的关系

3. 小结

3.1 结构性因素

3.2 二元人物符号内在表征的探讨

第三章 意象:香港电视连续剧中的生存境遇

1. 生存境遇意象的三种表现

1.1 江湖意象

1.2 都市意象

1.3 民族意象

2. 小结

2.1 江湖、都市、民族意象对生存境遇的展现

2.2 从生存境遇看电视意象的特点

第四章 意识形态:香港电视连续剧中的香港视野

1. 香港视野

1.1 香港意识

1.2 香港身份

1.3 香港边界

2. 小结

2.1 香港意识、香港身份、香港边界之间的关系

结语

1. 观照香港电视连续剧的维度

1.1 二元人物一生存境遇—香港视野

1.2 香港电视连续剧与历史语境

2. 作为文化工业产物的香港电视连续剧

3. 市民阶层对香港电视连续剧的喝彩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后记

发布时间: 2005-10-27

相关论文

  • [1].香港文学:一种城市文学形态[D]. 张清秀.兰州大学2012
  • [2].一国两制下的大众传媒:互动、边界与开放[D]. 马汇莹.复旦大学2008
  • [3].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香港电视剧改编研究[D]. 吴秋成.暨南大学2009
  • [4].电视剧:叙事与性别[D]. 张兵娟.河南大学2004
  • [5].试论当代中国电视剧的传播理念[D]. 邵奇.复旦大学2004
  • [6].香港城市精神观照下的景致[D]. 唐丽芳.复旦大学2005
  • [7].中国影视明星的符号学研究[D]. 李启军.四川大学2005
  • [8].文化想像与身份探寻[D]. 白杨.东北师范大学2005
  • [9].香港电影影响研究[D]. 李友平.华东师范大学2007
  • [10].大众叙事与精神家园[D]. 梁英.四川大学2007

标签:;  ;  ;  ;  ;  ;  ;  

二元人群 生存境遇与香港视野——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的香港电视连续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