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与人工颈椎间盘置换的生物力学和临床研究

颈椎病与人工颈椎间盘置换的生物力学和临床研究

论文题目: 颈椎病与人工颈椎间盘置换的生物力学和临床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人体解剖学

作者: 梁秋发

导师: 原林

关键词: 颈椎间盘退变,颈椎病,生物力学,颈椎前路融合术,人工颈椎间盘置换,邻近节段退变

文献来源: 第一军医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背景、目的和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老化、尤其是人们工作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颈椎病的发病率逐步增高,已成为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对社会、家庭和患者造成很大的危害。该病多呈慢性经过,绝大部分可经过适当的保守治疗痊愈或自然缓解,但约有3%的颈椎病患者迁延难愈,严重者导致神经根或/和脊髓功能损害,甚至瘫痪,非手术治疗无效,须及时进行手术治疗。自Robison-Smith(1955年)与Cloward(1958年)分别报道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后,颈椎病的外科治疗水平有了长足进步,大批患者病情得以缓解或治愈。然而,通过对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颈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长期随访,发现有相当部分病人手术后因邻近节段退变出现新的神经症状和体征,且非手术治疗无效,需再次手术治疗。此外,融合术可引起脊柱的生物力学改变,且存在植骨和内固定器械的并发症及供骨区的慢性疼痛等。颈椎前路手术的主要目标是解除脊髓或/和神经根的压迫而不是融合。尽管颈椎前路融合手术对治疗颈椎间盘退变性疾病近期效果满意,但长期存在的邻近节段的椎间盘退变加速的问题为这一手术的改进留下了空间。从关节融合术到人工关节置换术是一项外科技术革命,人工髋关节与膝关节置换术已取代髋(膝)关节融合术的巨大成就和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技术的日臻完善为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提供了一个最好的先例。因为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能在进行脊髓减压并提供稳定的同时保持手术节段的生理活动度,更加符合颈椎活动的生物力学特点,可避免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加速,为颈椎病的外科治疗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标准。虽然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安全可靠,病人

论文目录: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颈椎病的流行病学与生物力学发病机制研究

第二章 颈椎前路融合术后临近节段退变的MRI分析

第三章 颈椎间盘人工髓核置换与椎间植骨的生物力学研究

第四章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的早期临床评价

第五章 颈椎病外科治疗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全文总结

文献综述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的历史及研究进展

缩略词表

附1: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2:致谢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发布时间: 2006-01-06

参考文献

  • [1].基于3D打印技术的人工颈椎间盘研制及实验研究[D]. 袁伟.中国医科大学2018
  • [2].人工颈椎间盘置换后邻近下位椎间孔形态改变的生物力学研究与临床观察[D]. 王斌.中南大学2006
  • [3].人工颈椎间盘置换对邻近下位椎间隙影响的生物力学研究与临床观察[D]. 陈立科.中南大学2006
  • [4].人工颈椎间盘置换后对邻近上位椎间隙内压力影响的生物力学与临床应用研究[D]. 倪江东.中南大学2006
  • [5].人工颈椎间盘置换后上位椎间孔形态改变的生物力学研究与临床观察[D]. 康意军.中南大学2006
  • [6].新型人工颈椎间盘的设计研发与山羊体内实验研究[D]. 王逢贤.北京中医药大学2013
  • [7].人工颈椎间盘置换的三维有限元法生物力学研究[D]. 韩珂.中南大学2011
  • [8].新型人工颈椎间盘不同涂层体外生物相容性的实验研究[D]. 李俊辉.北京中医药大学2014
  • [9].下颈椎相邻2/3节段前路减压不同手术方式的生物力学性能比较研究[D]. 孙超.南方医科大学2015

相关论文

  • [1].电针治疗颈椎病的临床和实验研究[D]. 张洪来.广州中医药大学2000
  • [2].卧位理筋拔伸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D]. 陈立.成都中医药大学2005
  • [3].手法松解胸锁乳突肌治疗颈型颈椎病临床观察及相关实验研究[D]. 于栋.中国中医科学院2006
  • [4].手法治疗颈型颈椎病及颈后肌群受长期应力作用的相关研究[D]. 武震.中国中医科学院2006
  • [5].椎动脉型颈椎病量表的建立与临床观察评价[D]. 黄云台.广州中医药大学2006
  • [6].神经根型颈椎病发病特点与颈脊髓相关神经通路间关系的临床和基础研究[D]. 李晖.天津医科大学2007
  • [7].双节段颈人工椎间盘置换对下位椎间隙内压力影响的生物力学实验和临床研究[D]. 李雄.中南大学2007
  • [8].双节段人工颈椎间盘置换对上位椎间隙内压力影响的生物力学与临床应用研究[D]. 刘金洋.中南大学2007
  • [9].人工颈椎间盘置换后对邻近上位椎间隙内压力影响的生物力学与临床应用研究[D]. 倪江东.中南大学2006
  • [10].人工颈椎间盘置换后上位椎间孔形态改变的生物力学研究与临床观察[D]. 康意军.中南大学2006

标签:;  ;  ;  ;  ;  ;  

颈椎病与人工颈椎间盘置换的生物力学和临床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