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在中国公民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研究

党在中国公民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研究

论文摘要

淮南之橘,移植至淮北则为枳。所以然者何?水土不同也。产生于西方世界的自由、民主等人类普世之价值,到了东方的中国,便成了难以结果的花。所以然者何?民情不同也。具言之,与民主政治运转良好的西方世界相比,中国目前缺少一块适宜民主生长的沃土——成熟的公民社会。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当下,我们要做的事,不是崇洋媚外,羡慕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而是要从现在做起,脚踏实地地培育自己的公民社会。以始终做到“三个代表”作为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的中国共产党,应该当仁不让地挑起培育和引导中国公民社会发展的重担,以让人民民主之花结出丰硕的果实。这就是本文所要探讨的中心问题。全文由导论、正文五章和结语组成。导论部分包括研究缘起、研究现状、分析框架、研究方法和论文创新之处。第一章,政党、公民社会及其关系的理论阐释。本章在梳理中外学者关于政党和公民社会定义的基础上,认为:政党是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集团利益的积极分子,为了通过执掌或参与国家政权以实现其政纲而结合起来的组织;中国语境中公民社会,应该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体公民因利益需要而结成的联合。考察了政党与公民社会的一般关系,认为:从历史角度看,政党是公民社会发展的产物;从现实角度看,政党是联系公民社会与政治社会的桥梁:从未来角度看,政党将在公民社会发展中消亡。第二章,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公民社会。本章把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历史分为三个时期,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49-1978)(三)改革开放新时期(1978—至今),并分别考察了这三个时期党与民众的关系。认为,同西方先有公民社会后有政党的自发演进过程相比,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公民社会产关系较为特别:党的成立不以公民社会为基础,而是直接诞生于民族危机中。党取得执政地位三十年之后,在开始以市场化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中国公民社会才逐渐萌发。鉴于公民社会的发展对中国经济、政治、和谐社会的建设以及党自身的现代化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公民社会的自发成长的过程又相当漫长,因此,党应该像自觉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样,自觉地培育中国公民社会,并引导公民社会健康发展。第三章,党对中国公民社会的培育。培育公民社会,即是促使处于幼小乃至萌芽状态的公民社会发育成长,包括培育公民,培育公民组织,培育非官方公共领域。公民是具有一国国籍,享有该国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承担相应义务的自然人。培育公民,必须构建公民概念为核心的宣传话语体系,推进以学校教育为主的多渠道的公民教育,积极营造崇尚宽容的公民文化。公民组织,就是公民依据宪法结社自由结成的不以营利为目的、主要开展互益或公益性活动、独立于党政体系之外的各种志愿性社团。培育公民组织,在农村应侧重于培育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如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在城市则应侧重于培育各种互益性的维权组织,如业主协会、农民工工会等。非官方公共领域,我们权且把它当作产生公共舆论、提供公民参与的一个平台。就中国当下情况而言,培育非官方公共领域主要是培育以网络公共空间为代表的公共舆论平台和以民主恳谈会为代表的公共参与平台。第四章,党对公民社会的引导作用。引导公民社会就是党领着公民社会向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正如每一个硬币都有两面一样,公民社会也有它的正面和负面。因此,党应该通过法律引导来规范公民组织的发展,通过把握方向引导公民社会与政党政府合作,共同走向善治。第五章,党在公民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自我调适。党在培育和引导公民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自身也必须随着公民社会的发展而作相应的自我调适。包括转变思想观念,自觉调整自己的定位,推进党建创新以密切联系公民社会。结束语简要地阐述了本课题有待进一步研究的理论课题和需要进一步探索的实践课题。

论文目录

  • 内容提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现状
  • (一) 西方关于公民社会研究的历史与现状简要述评
  • (二) 当代中国关于公民社会的研究现状
  • 三、分析框架
  • 四、研究方法
  • 五、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政党、公民社会及其关系的理论阐释
  • 一、政党的涵义
  • (一) 西方学者关于政党的定义
  • (二) 中国学者关于政党的定义
  • (三) 本文所取的政党定义
  • (四) 本文所使用的“党”的概念
  • 二、公民社会的涵义
  • (一) 西方学者关于公民社会的定义
  • (二) 中国学者关于公民社会的定义
  • (三) 本文所取的公民社会的定义
  • 三、政党与公民社会的一般关系
  • (一) 从历史角度看,政党是公民社会发展的产物
  • (二) 从现实角度看,政党是联系公民社会与政治社会的桥梁
  • (三) 从未来角度看,政党将在公民社会发展中消亡
  •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公民社会
  • 一、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公民社会的特殊关系
  • (一)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党与民众的关系
  • (二)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49-1978)党与民众的关系
  • (三) 改革开放新时期(1978-至今)党与公民社会的关系
  • 二、党应当培育和引导中国公民社会的发展
  • (一) 培育和引导公民社会,是进一步发展市场经济的内在需要
  • (二) 培育和引导公民社会,是发展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
  • (三) 培育和引导公民社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 (四) 培育和引导公民社会,是实现党自身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 第三章 党对中国公民社会的培育
  • 一、认识和培育公民
  • (一) 认识公民概念
  • (二) 培养公民意识
  • 二、培育公民组织的发展
  • (一) 培育农村的公民组织
  • (二) 培育城市的公民组织
  • 三、培育非官方公共领域
  • 第四章 党对中国公民社会的引导
  • 一、法律引导,规范发展
  • (一) 中国公民组织的立法现状
  • (二) 中国公民组织立法的不足
  • (三) 建立和完善公民组织的法律体系
  • 二、方向引导,合作善治
  • (一)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公民社会
  • (二) 协调政府与公民社会的关系
  • (三) 走向善治
  • 第五章 党在公民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自我调适
  • 一、转变思想观念,积极推动公民社会发展
  • (一) 中国公民社会的成长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 (二) 压制或引导决定对抗或合作
  • (三) 积极推动公民社会发展
  • 二、调整角色定位,自觉居于中间位置
  • (一) 在党民关系方面,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
  • (二) 在党政关系方面,坚持依法执政
  • 三、推进党建创新,密切联系公民社会
  • (一) 创新党员密切联系公民社会的形式
  • (二) 创新党组织密切联系公民社会的机制
  • (三) 创新党内民主发展的思路
  • 结语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 [1].我国政治社会化推进与公民社会发展关系探微[J].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6)
    • [2].我国公民社会发展问题研究[J]. 学理论 2014(34)
    • [3].长株潭绿心保护“微调研”[J]. 人民之友 2012(06)
    • [4].我国农村公民社会发展研究[J]. 华中人文论丛 2010(01)
    • [5].和谐社会视野下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公民社会发展研究[J]. 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05)
    • [6].我国公民社会发展制度环境的优化[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18(03)
    • [7].浅析网络流行语的民意诉求及其对公民社会发展的意义——以2004~2011年的网络十大流行语为例[J]. 新闻传播 2011(08)
    • [8].地方政府创新与公民社会发展[J]. 国际学术动态 2008(03)
    • [9].我国公民社会发展中的政府角色定位[J]. 知识经济 2012(22)
    • [10].双向互动机制:中国公民社会发展的路径选择[J]. 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 2011(02)
    • [11].浅谈公民社会发展与民主政治建设[J]. 科教导刊(中旬刊) 2011(07)
    • [12].我国公民社会发展的困境与出路浅探[J].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6(02)
    • [13].中国公民社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3)
    • [14].我国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合作关系浅析[J]. 传播力研究 2020(16)
    • [15].论我国公民社会发展与公民意识的培育[J]. 长江论坛 2009(04)
    • [16].温州市公民社会发展与县级政府建设[J].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04)
    • [17].北京大学公民社会发展论坛召开[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2)
    • [18].双向互动机制:中国公民社会发展的路径选择[J]. 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2)
    • [19].民主视野下的公民社会发展探究[J]. 理论观察 2011(05)
    • [20].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公民社会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的逻辑研究[J].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5)
    • [21].我国公民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以社会与公共权力关系的历史嬗变为视角[J]. 理论界 2011(10)
    • [22].谁都可以让人肃然起敬[J]. 商务周刊 2009(Z1)
    • [23].公民社会发展应遵循五个原则[J]. 人大建设 2008(12)
    • [24].社会化媒体的公民政治参与特征研究[J]. 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 2014(10)
    • [25].社会企业促进公民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J]. 商 2014(01)
    • [26].网络公民社会的崛起——中国公民社会发展的新生力量[J]. 政治学研究 2010(04)
    • [27].广州市推动公民社会发展的目标定位以及原则和途径[J]. 探求 2009(06)
    • [28].公民社会发展与民主政治建设——访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俞可平[J]. 理论视野 2008(06)
    • [29].制度供给视域下的公民社会发展困境[J]. 江西科技学院学报 2015(03)
    • [30].公民社会发展与我国城市社区治理模式选择[J]. 学术研究 2008(11)

    标签:;  ;  ;  ;  ;  

    党在中国公民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