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细胞凋亡抑制基因水稻抗纹枯病和烂秧病研究

转细胞凋亡抑制基因水稻抗纹枯病和烂秧病研究

论文题目: 转细胞凋亡抑制基因水稻抗纹枯病和烂秧病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作物遗传育种

作者: 梁本国

导师: 王涛,刘庆昌

关键词: 凋亡抑制基因,转基因水稻,稻纹枯病,烂秧病,抗病性

文献来源: 中国农业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为了获得具广谱和持久抗性的水稻新种质,抵抗坏死营养型病原菌诱发的多种病害和生产过程中的多种逆境,本研究利用农杆菌介导转化法首次将来源于昆虫杆状病毒的细胞凋亡抑制基因op-iap和p35导入水稻中。 依目的基因编码区序列设计了三对引物,从昆虫表达载体pIE1-40piap和plE1-4p35中扩增了细胞凋亡抑制基因iap和p35。op-iap基因的编码区长807bp,编码一个由268个氨基酸组成的,分子量约为30kDa具有抑制细胞凋亡功能的蛋白;p35基因长为900bp,编码一个由299个氨基酸组成的,分子量约为35kDa的具有抑制细胞凋亡功能的蛋白。将两个基因单独及其组合分别插入pCAMBIA1301,构建了三个植物表达载体p1301-iap、p1301-p35和p1301-iap-p35,经PCR检测、酶切鉴定和核苷酸序列测定等分析确认构建无误。 利用农杆菌介导转化法通过构建的载体将目的基因和对照(gus基因)导入粳稻品种“中花8号”、“中花10号”和“Aichiasahi”,共获得转基因水稻485株。经Southern-blot、Northern-blot和RT-PCR分析,导入的基因已整合到转基因植株的基因组中,并转录了完整的mRNA。利用PCR扩增结果对T1代的外源基因分离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目的基因在T1代中符合孟德尔分离比例,并与选择标记基因紧密连锁。 接种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并调查转基因水稻的发病级别,计算平均病级及病情指数。接种20天时,提取病斑周围组织的DNA,经2%琼脂糖凝胶电泳,观察细胞凋亡的典型标志DNA片段化。观察、计算及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导入了细胞凋亡抑制基因的“中花8号”T0代植株能够抑制坏死营养型病原真菌侵染诱发的细胞凋亡,显著地提高了受体品种对稻纹枯病的抗性。 转细胞凋亡抑制基因水稻的T1代幼苗能够抑制在低温、弱光、短日照等不良环境条件下由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 solani)侵染诱发的细胞凋亡,显著地提高了秧苗的存活率和抗烂秧病能力。 对含有p35基因的“Aichiasahi”T0植株分别接种稻瘟菌(Magnaporthe grisea)的亲和性小种MS220及和非亲和性小种131,初步研究的结果表明,细胞凋亡抑制基因对稻瘟病的致病性及发病级别没有显著影响。 转基因水稻的种子萌发、形态建成、繁殖过程正常,未受到细胞调亡抑制基因的显著影响。

论文目录: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水稻转基因育种研究进展

1.1.1 水稻转基因技术的进步

1.1.2 水稻转基因育种的研究进展

1.2 水稻抗病转基因研究进展

1.2.1 水稻抗真菌病害转基因研究

1.2.2 水稻抗细菌病害转基因研究

1.2.3 水稻抗病毒病害转基因研究

1.2.4 水稻抗纹枯病转基因研究

1.3 细胞凋亡抑制与抗病育种

1.3.1 植物细胞凋亡研究进展

1.3.2 细胞凋亡抑制与抗病育种

1.4 选题依据与意义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植物材料

2.1.2 基因

2.1.3 菌株和载体

2.1.4 酶及试剂

2.1.5 引物设计

2.1.6 培养基

2.2 研究方法

2.2.1 基因的克隆和鉴定

2.2.2 双酶切质粒与目的片段的回收

2.2.3 单价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2.2.4 双价植物表达载体(p1301-iap-p35)的构建

2.2.5 植物表达载体转化农杆菌EHA105

2.2.6 农杆菌介导的水稻转化和转基因水稻植株的获得

2.2.7 转基因水稻的分子检测

2.2.8 转基因水稻的抗性检测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细胞凋亡抑制基因iap和p35的PCR扩增

3.2 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3.2.1 载体的构建

3.2.2 载体的鉴定

3.3 农杆菌介导的水稻转化和转基因水稻植株的获得

3.3.1 植物表达载体转化农杆菌

3.3.2 转基因水稻植株的获得

3.4 转基因水稻的检测及遗传

3.4.1 T_0代转化植株的PCR检测

3.4.2 T_0代转化植株的Southern检测

3.4.3 T_0代转化植株的RT-PCR和Northern-blot检测

3.4.4 T_1代外源基因的遗传分离

3.4.5 T_1代幼苗的潮霉素抗性检测

3.5 转基因水稻的抗病性分析

3.5.1 T_0代转基因植株抗纹枯病的鉴定

3.5.2 T_1代转基因幼苗抗烂秧病的分析

3.6 结论

第四章 讨论

1 抗病转基因育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 凋亡抑制与抗病育种

3 凋亡抑制与抗逆育种

4 凋亡抑制对稻瘟病抗性及发育的影响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Ⅰ、NB基本培养基各类元素含量及贮存液(母液)配制

Ⅱ、iap基因的酶切位点

Ⅲ、p35基因的酶切位点

Ⅳ、pCAMBIA1301的质粒图谱

Ⅴ、pBI121的质粒图谱

Ⅵ、MBI Fermentas DNA Ladder图谱

作者简介

发布时间: 2006-04-05

参考文献

  • [1].水稻抗旱和耐低氮QTL定位及优异等位基因的聚合效应评价[D]. 冯博.沈阳农业大学2018
  • [2].转反义LOX-3基因水稻的耐储藏分子机制研究[D]. 许惠滨.福建农林大学2013
  • [3].miR396调控水稻产量的分子机理研究[D]. 高峰.武汉大学2015
  • [4].水稻CCT家族基因的功能研究和Hd1的重新克隆[D]. 章佳.华中农业大学2017
  • [5].水稻长叶毛基因Hairy Leaf 6的图位克隆与功能分析[D]. 孙文强.华中农业大学2017
  • [6].fsv1水稻胚珠发育过程中基因表达及不育机理研究[D]. 杨丽玉.武汉大学2016
  • [7].水稻OsSEC18和OsVPS37基因的功能研究[D]. 孙允芳.武汉大学2013
  • [8].GWAS定位水稻苗期耐冷基因和抗白叶枯基因[D]. 王丹.湖南农业大学2017
  • [9].两个水稻叶形基因的精细定位及遗传分析[D]. 张小惠.四川农业大学2016
  • [10].不同水稻品种对氮素响应的差异及其农艺生理性状[D]. 剧成欣.扬州大学2017

相关论文

  • [1].水稻纹枯病菌遗传多样性及侵染水稻早期上调表达基因的分析[D]. 谢甲涛.华中农业大学2008
  • [2].水稻EREBP型转录因子基因OsBIERFs和F-box蛋白基因OsHIHN-n11的克隆鉴定与功能分析[D]. 曹亦菲.浙江大学2005
  • [3].利用转录因子OsiWRKY和OPBP1基因提高水稻抗病及耐盐性研究[D]. 李南羿.浙江大学2005
  • [4].玉米全基因组抗病侯选基因的克隆和定位[D]. 肖文开.中国农业大学2005
  • [5].稻瘟病菌定向选择的分子证据和抗稻瘟病近等基因累加系的分子选育[D]. 何月秋.中国农业大学1999
  • [6].云南野生稻抗病基因克隆、结构功能分析及其分子进化研究[D]. 杨明挚.云南大学2004
  • [7].ZmC4Ppc被MAS到籼型恢复系的基因效应和一个抗纹枯病突变体的遗传分析[D]. 向珣朝.四川农业大学2006
  • [8].水稻抗纹枯病数量基因qSB-11~(Le)的精细定位、效应研究及其候选基因分析[D]. 左示敏.扬州大学2006
  • [9].广西水稻纹枯病菌的遗传差异研究[D]. 胡春锦.广西大学2007
  • [10].转基因水稻抗病性的遗传和对发育调控的机理研究[D]. 毛碧增.浙江大学2008

标签:;  ;  ;  ;  ;  

转细胞凋亡抑制基因水稻抗纹枯病和烂秧病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