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穗野生稻的渐渗系研究

紧穗野生稻的渐渗系研究

论文摘要

用来源于乌干达的紧穗野生稻(Oryza eichlingeri 2n=24 CC组)与栽培稻02428(Oryza japonica 2n=24 AA组)杂交,从其后代中筛选出第11号染色体的异源染色体单体附加系。利用该单体附加系,构建了渐渗系群体,研究了远缘稻属种间染色体组间遗传物质重组的规律,并筛选出一些有着明显性状变化的渐渗系,主要结果如下: 1.通过原位杂交的方法筛选出02428与紧穗野生稻第11号染色体的单体附加系材料,通过对该材料的细胞学分析,借助与FISH和GISH,我们确定了来源于紧穗野生稻的CC片段渗入了02428第11号染色体。通过对渐渗材料的遗传分析,我们利用分子标记找到了渗入片段在渐渗系后代的分离规律。明确了远缘稻属种间染色体的遗传物质的重组是可以通过有限的同源重组实现的。 2.我们在以往工作中已经获得栽培稻品种02428与紧穗野生稻的杂种及部分单体附加系(MAALs),选择其中结实率最高的第11染色体附加系为材料,借助于体细胞无性繁殖获得一个足够大的无性系群体,自交收获成熟种子,以形成较大的二倍体群体用于不同渐渗系的筛选与鉴定。借助于构建的覆盖第11号染色体的SSR标记,我们从第11染色体附加系的后代群体中筛选渐渗系,并从中挑选出了一些由于异源片段渗入导致的有明显表型变化的渐渗系,用于农艺性状基因的克隆和栽培稻的遗传改良。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野生稻研究进展
  • 1.2 遗传标记技术的发展
  • 1.3 植物染色体原位杂交技术的发展
  • 第二章 稻属远缘杂种间遗传物质重组的机理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3 讨论
  • 第三章 覆盖紧穗野生稻第11号染色体的渐渗群体的构建及渗入基因的挖掘利用
  • 3.1 材料与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3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野生稻并不“野”[J]. 农村科学实验 2017(06)
    • [2].杂草稻与栽培稻苗期根系形态和生理特性比较[J]. 杂草学报 2019(03)
    • [3].杂草稻竞争对栽培稻群体干物质生产和籽粒灌浆的影响[J].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2012(06)
    • [4].古栽培稻生物学研究若干方法问题的检讨[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1)
    • [5].考古发现的广东古栽培稻品种研究[J]. 广东农业科学 2010(09)
    • [6].不同环境因子对江苏省杂草稻与常规栽培稻发芽势影响的比较[J]. 杂草科学 2009(04)
    • [7].考古发现广东古栽培稻品名的商业利用[J]. 广东农业科学 2010(10)
    • [8].自生稻对栽培稻的危害及控制措施[J]. 杂草科学 2009(03)
    • [9].漫步在中国古栽培稻走过的小路上[J]. 农业考古 2009(04)
    • [10].海南普通野生稻与栽培稻的营养品质比较[J]. 热带农业科学 2014(04)
    • [11].杂草稻与栽培稻的地下营养竞争[J]. 西南农业学报 2016(03)
    • [12].非洲栽培稻基因渗入系的稻米品质鉴定与筛选[J]. 中国农学通报 2019(31)
    • [13].北方杂草稻中胚轴伸长特性的初步研究[J]. 中国稻米 2008(03)
    • [14].水稻曾被驯化三次[J]. 江西饲料 2017(06)
    • [15].考古发现和“文化探源”之一:栽培稻[J]. 大众考古 2013(01)
    • [16].栽培稻再生性遗传及育种技术分析[J]. 现代农业科技 2018(23)
    • [17].中国农大等揭开非洲水稻低产之谜[J]. 食品工业 2017(07)
    • [18].黑龙江杂草稻资源生物学性状调查及利用策略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14(09)
    • [19].普通野生稻与栽培稻杂交后代游离小孢子的培养[J]. 西南农业学报 2012(06)
    • [20].越冬栽培稻产量性状相关QTL定位[J]. 作物学报 2019(04)
    • [21].江苏沿江地区杂草稻的生物学特性及危害调查[J]. 中国农业科学 2012(14)
    • [22].杂草稻分类及起源研究进展[J].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2011(05)
    • [23].东乡野生稻与普通栽培稻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等含量的对比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09(11)
    • [24].栽培稻种间育性S1基因桥梁亲本培育及分子验证研究[J].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12)
    • [25].云南传统栽培稻品种waxy基因序列分析[J]. 分子植物育种 2011(06)
    • [26].考古遗址出土野生和栽培稻的鉴定问题[J]. 南方文物 2009(03)
    • [27].《植物细胞》:研究证实栽培稻芒缺失受人工驯化选择[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4(04)
    • [28].杂草稻竞争对栽培稻氮代谢相关生理指标的影响[J]. 江苏农业科学 2013(09)
    • [29].杂草稻竞争对栽培稻根系形态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 2010(05)
    • [30].相互竞争对栽培稻和杂草稻形态特性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16(12)

    标签:;  ;  ;  ;  

    紧穗野生稻的渐渗系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