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模式的误差及其可预报性研究

气候模式的误差及其可预报性研究

论文题目: 气候模式的误差及其可预报性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气象学

作者: 黄昌兴

导师: 李维京

关键词: 气候模式,集合回报,系统误差,随机误差,误差转换,可预报性,大气初始异常

文献来源: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本文用国家气候中心T63L16大气环流模式,通过实测海温和气候气温(回报时段的平均)强迫,分别进行了20年夏季的回报试验,并对全球尺度和东亚区域的模拟结果进行了系统的检验;在此基础上对该模式的误差演变机制、可预报性和大气初始异常对季节预测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探讨,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 本文的主要结论概括如下: (1) 该模式能够较好地模拟出夏季全球大尺度的平均环流。准确地模拟出了大气环流对流层高、中、低层的大气活动中心,但是对不同的天气气候系统,其中心位置和强度仍然存在一定的误差。模式对温度和降水也有一定的模拟能力,但和实际相差较大。 (2) 模式对东亚降水的模拟,明显偏大,高原东部存在虚假的降水中心;降水误差中,模拟的对流性降水误差占总降水误差的百分之九十以上,而大尺度降水只占很小的一部分。云量、湿度场、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的模拟偏差影响局地降水的误差。 (3) 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的量级相同,但随机误差要略大于系统误差。从误差方程中发现,控制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的演变因子有,辐合辐散项、转换项、非线性正压生成项和源汇项,并且在不同的预报时段,其影响不同;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的演变机制不同,其最大区别是系统误差混合生成项一直是促进系统误差的增长,而在随机误差中却是阻止随机误差误差的增长。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之间存在转换作用,总有随机误差向系统误差转换。转换项中,纬向风系统误差起主要作用。 (4) 对海平面气压、500hPa高度场、降水和850hPa温度场以及土壤湿度的可预报性的研究表明,海平面气压场的可预报性集中于热带地区,热带外的可预报性较小;500hPa高度场的可预报性位于热带区域,呈带状分布;降水的可预报性范围较小:850hPa温度场的可预报性位于热带太平洋地区,北美的部分地区也有一定的可预报性;土壤湿度的可预报性集中于东亚和北美大陆地区。以500hPa位势高度场为例,分析了El Nino、La Nina和非ENSO等不同气候背景下的可预报性。结果发现,热带地区,ENSO情况下的可预报性大约要比其它情况大0.2左右;北半球的热带外区域,非ENSO情况下的可预报性要比El Nino、La Nina和ENSO情况下小。在北美地区,ENSO情况下的可预报性分布和非ENSO的差别较大,ENSO情况下的可预报性明显比非ENSO的可预报性大。 (5) 大气初始场异常对夏季季节预测有重要的影响,不同的气象要素不同。海平面气压场,大西洋和南太平洋影响显著。位势高度场,主要影响在北太平洋和大西洋,不过影响范围要比海平面气压场大,且对流层高层的影响要大于中、低层。风场的影响要比海平面气压场和势高度场都小。东亚地区气候异常可预测性的年际变化幅度要比全球大得多,大气初始场异常对东亚气候预测的影响要远大于全球平均的情况。典型年份的个例分析表明,大气初始异常场对夏季季节高度场的预测作用更为明显,模式较好模拟出了热带对流层和平流层风向的年际变化,进一步证实大气初始异常影响在典型的年份更为突出,同时说明热带地区对流层和平流层夏季纬向风的年际变化包含有早期大气初始场的信息。

论文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2 误差的研究

1.3 可预报性

1.4 集合预报

1.5 模式的分辨率及其物理过程

1.6 短期气候预测研究进展

1.7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思路

第二章 全球夏季气候的模拟分析

2.1 引言

2.2 模式简介

2.3 试验设计及资料

2.4 模拟结果分析

2.4.1 海平面气压场

2.4.2 位势高度场

2.4.3 风场

2.4.4 温度场

2.4.5 降水场

2.4.5.1 总降水

2.4.5.2 对流性降水和大尺度降水

2.4.6 比湿和水汽输送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东亚区域气候的模拟分析

3.1 引言

3.2 试验及结果分析

3.2.1 总降水

3.2.2 大尺度降水和对流性降水

3.3.3 云

3.3.4 相对湿度

3.3.5 垂直运动

3.3.6 热通量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气候模式的误差研究

4.1 引言

4.2 试验设计和资料

4.3 误差的增长机制

4.3.1 初始误差的增长

4.3.2 绝对误差的增长

4.4 气候模式的误差分析

4.4.1 误差的空间分析

4.4.2 误差的增长方程

4.4.3 误差的传播和收支分析

4.4.3.1 误差的纬向和经向传播特点

4.4.3.2 误差的演变机制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T63L16模式大气的可预报性

5.1 引言

5.2 试验设计和资料方法

5.3 可预报性的空间分布

5.4 可预报性和海温的关系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大气初值异常对季节预测的影响

6.1 引言

6.2 资料和试验设计

6.3 试验结果分析

6.3.1 空间分布特点

6.3.2 年际变化特点

6.3.3 典型年份的特点

6.4 本章小节

第七章 全文总结

7.1 主要结论

7.2 存在的问题和讨论

7.3 进一步的计划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发布时间: 2005-07-27

参考文献

  • [1].Zebiak-Cane ENSO预报模式的可预报性问题研究[D]. 徐辉.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气物理研究所)2006
  • [2].非线性误差增长理论与可预报性研究[D]. 丁瑞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气物理研究所)2007
  • [3].江淮梅雨锋暴雨的中尺度可预报性研究[D]. 杨舒楠.南京大学2011
  • [4].CFSv2在中国区域的季节干旱可预报性研究[D]. 朗杨.北京师范大学2015
  • [5].利用历史资料提取稳定分量改进延伸期预报研究[D]. 王阔.兰州大学2015
  • [6].东亚季风区夏季降水预测:统计模型的建立与可预报性分析[D]. 邢雯.中国海洋大学2015
  • [7].初始条件和海气相互作用对延伸期可预报性的贡献研究[D]. 汪栩加.兰州大学2017
  • [8].基于THORPEX计划的天气可预报性研究[D]. 唐晓文.南京大学2014
  • [9].基于可预报分量的6-15天数值天气预报业务技术研究[D]. 郑志海.兰州大学2010
  • [10].中国汛期降水模式误差主分量相似预报研究[D]. 熊开国.兰州大学2012

相关论文

  • [1].西北干旱气候变化及其对全球变暖的响应研究[D]. 宋连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5
  • [2].NCC/IAP T63海气耦合模式云辐射参数化方案的改进及其在气候模拟中的应用[D]. 汪方.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05
  • [3].青藏高原天气气候效应的数值模拟研究[D]. 王在志.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气物理研究所)2005
  • [4].陆面下边界对区域气候模拟的影响(LAI为例)及区域气候模式(CWRF+CLM)陆面遥感参数预处理研究[D]. 陆其峰.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6
  • [5].动力相似预报的策略和方法[D]. 任宏利.兰州大学2006
  • [6].统计降尺度方法的研究及其对中国未来区域气候情景的预估[D]. 范丽军.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气物理研究所)2006
  • [7].非线性优化方法在ENSO可预报性研究中的应用[D]. 段晚锁.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气物理研究所)2003
  • [8].短期气候数值预测的误差订正和超级集合方法研究[D]. 秦正坤.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7
  • [9].非线性误差增长理论与可预报性研究[D]. 丁瑞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气物理研究所)2007
  • [10].ENSO集合预报研究[D]. 郑飞.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气物理研究所)2007

标签:;  ;  ;  ;  ;  ;  ;  

气候模式的误差及其可预报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