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区域模式研究

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区域模式研究

论文摘要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之后,中国经济正面临日益严峻的资源与环境问题的挑战。中国必须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即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其最显著的特征是信息化。但全国各地经济社会基础差异很大,应当探索不同新型工业化模式。本论文在系统分析区域新型工业化发展模式和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现状进行实证分析:用截面数据分析各地区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用时间序列数据分析代表区域生产要素的产出弹性,总结发展模式。结果表明,各地区新型工业化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发展水平最高的北京、上海、天津和广东4省市领先优势比较明显,处于中间水平的地区仅为7个,剩余20个地区均显著落后于发达地区。在四个典型区域中,代表资源富集区的内蒙古自治区,反映了一种资源利用型的新型工业化模式;代表经济发达地区的上海市,反映了科技进步和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模式;代表中部成长区的河南省,反映了产业结构转型的模式;代表欠发达地区的甘肃省,反映了产业结构转型和资源综合利用的模式。根据研究结果,提出的政策建议是:一是完善投资体制和投资结构,在提高投资效率的基础上继续扩大投资;二是明确自然资本产权制度,提高资源生产率;三是深化体制改革,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
  • 2.1 传统工业化理论
  • 2.1.1 工业化的内涵
  • 2.1.2 工业化的跨越式特征
  • 2.2 新型工业化理论
  • 2.2.1 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
  • 2.2.2 新型工业化的特征
  • 2.2.3 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可行性
  • 2.2.4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要性
  • 2.2.5 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关系
  • 2.2.6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对策
  • 第三章 新型工业化模式的比较
  • 3.1 国外新型工业化模式比较
  • 3.1.1 美国的信息化模式
  • 3.1.2 日本的信息化模式
  • 3.1.3 信息化模式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 3.2 国内新型工业化模式比较
  • 3.2.1 技术进步模式
  • 3.2.2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模式
  • 3.2.3 非技术创新模式
  • 3.2.4 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经济模式
  • 3.2.5 产业集群模式
  • 3.2.6 充分利用人力资源模式
  • 第四章 新型工业化水平的评估体系与比较研究
  • 4.1 新型工业化影响因素分析
  • 4.1.1 推动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因素
  • 4.1.2 制约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因素
  • 4.2 新型工业化水平评估体系的构建
  • 4.2.1 指标选取
  • 4.2.2 评价方法
  • 4.3 区域新型工业化水平指标的比较研究
  • 4.3.1 国际通用指标
  • 4.3.2 科技含量指标
  • 4.3.3 经济效益指标
  • 4.3.4 资源利用指标
  • 4.3.5 环境保护指标
  • 4.3.6 人力资源指标
  • 4.3.7 信息化指标
  • 4.3.8 综合比较分析
  • 第五章 新型工业化区域模式的实证研究
  • 5.1 分析框架——基于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分解
  • 5.2 实证研究——生产函数的时间序列分析
  • 5.3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和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谢辞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附件
  • 相关论文文献

    • [1].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J]. 工业审计与会计 2008(06)
    • [2].新型工业化道路[J]. 涟钢科技与管理 2008(05)
    • [3].苗圩详解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J]. 中国经济周刊 2017(41)
    • [4].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新成就、新问题与新发展[J]. 岭南学刊 2016(02)
    • [5].论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形成与发展[J]. 马克思主义学刊 2016(04)
    • [6].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 观坚定不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J]. 山花 2009(01)
    • [7].新型工业化道路如何才能走的宽[J]. 新长征(党建版) 2010(04)
    • [8].调整产业结构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J].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公报 2008(01)
    • [9].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J]. 山东工业技术 2014(13)
    • [10].转变发展方式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J]. 求是 2012(16)
    • [11].职业教育适应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之需求研究[J].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04)
    • [12].关于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实践探索[J]. 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 2012(06)
    • [13].苏联技术哲学与其工业化道路的关系问题研究[J].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11(02)
    • [14].广西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新思考[J]. 改革与战略 2011(05)
    • [15].浅析新型工业化道路对我国汽车产业的影响[J]. 中国集体经济 2011(19)
    • [16].我国传统农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SWOT分析[J]. 安徽农业科学 2010(05)
    • [17].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区域实现及其与主体功能区的耦合[J]. 现代经济探讨 2009(05)
    • [18].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特征及发展策略选择[J]. 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04)
    • [19].论新型工业化道路技工应具备的精神[J]. 职业教育研究 2008(01)
    • [20].对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分析与思考[J]. 科技和产业 2008(01)
    • [21].产业价值链视角下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探析[J]. 甘肃科技纵横 2008(01)
    • [22].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J]. 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 2008(02)
    • [23].科学发展视野下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认识[J]. 凯里学院学报 2008(02)
    • [24].新型工业化道路[J]. 工业炉 2008(04)
    • [25].新旧工业化道路之比较[J]. 宿州学院学报 2008(04)
    • [26].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科学内涵[J].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5)
    • [27].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理论的探求[J]. 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01)
    • [28].生态文明视野下中等城市新型工业化道路研究——基于韶关市的实证研究[J]. 韶关学院学报 2016(09)
    • [29].马克思工业化道路思想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发展——学习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的思考[J]. 经济问题 2017(12)
    • [30].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J]. 唯实 2016(05)

    标签:;  ;  ;  

    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区域模式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