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与hs-CRP、CD105关系的研究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与hs-CRP、CD105关系的研究

论文摘要

研究背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是由于冠状动脉的不稳定斑块破裂诱发血栓形成所致。故早期识别不稳定斑块对预防急性心血管事件尤为重要。病理学研究发现不稳定斑块具有以下几个组织学特征:较大的斑块但相对大的管腔;大的脂核,伴有炎症细胞浸润的薄的纤维帽;较多的新生血管。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出现的病理性新生血管,它们可以促进粥样硬化病变的发展,甚至诱发斑块内出血和斑块破裂及其并发症的发生。早期识别和检测出斑块内的新生血管,对防治冠脉事件,可能有重要的意义。目前普遍认为动脉粥样硬化是动脉壁对各种炎症损伤的炎症-增殖反应,在此过程中涉及炎症、内膜巨噬细胞聚集、平滑肌细胞的增殖迁移等诸多环节。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及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斑块破裂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超敏C反应蛋白不仅是AS关系最密切的的炎症标志物之一,而且也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致炎过程。炎症与新生血管的相互影响,增加了斑块的不稳定性,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阻滞剂及他汀类药物是否对平滑肌细胞增殖迁移及表型改变发挥作用,从而导致斑块稳定性的改变,仍需进一步研究。研究目的:1)通过对冠心病患者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可溶性CD105水平以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在血管内超声(IVUS)下显像特征的研究,探讨稳定性心绞痛(SA)患者及不稳定性心绞痛(UA)患者粥样硬化斑块在IVUS下的形态结构特点及稳定程度,探讨血浆hs-CRP、可溶性CD105水平在冠心病患者中的变化特点以及与粥样硬化斑块稳定程度、病变血管狭窄程度之间的关系。2)可溶性CD 105与超敏C反应蛋白的相关性研究;3)利用ApoE基因敲除小鼠建立的动物粥样硬化模型,探讨缬沙坦、氟伐他汀对hs-CRP的影响;4)探讨缬沙坦、氟伐他汀是否对平滑肌细胞增殖迁移及表型改变发挥作用,从而改善斑块的稳定性。研究方法:一、临床研究:入院时拟诊冠心病的患者82例。其中,冠状动脉造

论文目录

  • 英文缩略表
  • 英文摘要
  • 中文摘要
  • 论文正文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与hs-CRP、CD105关系的研究
  • 前言
  • 第一部分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与hs-CRP、可溶性 CD105 关系的临床研究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一、SA 和 UA 患者冠状动脉内斑块的 CAG 和 IVUS 显像特征
  • 二、hs-CRP 水平在冠心病患者中的变化特点及其与粥样斑块稳定程度、血管狭窄程度之间的关系
  • 三、血清可溶性 CD105 水平在冠心病患者中的变化特点及其与粥样斑块稳定程度、血管狭窄程度之间的关系
  • 四、冠心病患者中可溶性 CD105与hs-CRP水平的相关分析
  • 讨论
  • 一、SA 和 UA 患者冠状动脉内超声显像特征的对比研究
  • 二、hs-CRP水平在冠心病患者中的变化特点及其与粥样斑块稳定程度、血管狭窄程度之间的关系
  • 三、可溶性 CD105 水平在冠心病患者中的变化特点及其意义
  • 四、冠心病患者中可溶性 CD105 与hs-CRP 水平的相关分析
  • 第一部分 小结
  • 照片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与hs—CRP、CD105 关系的实验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二部分 小结
  • 照片
  • 参考文献
  • 全文结论
  • 致谢
  • 文献综述一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二 C反应蛋白与易损斑块的形成和破裂
  • 参考文献
  •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主要论著及综述
  • 相关论文文献

    • [1].CD105标记的微血管密度在口腔黏膜良性淋巴组织增生病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J].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2019(06)
    • [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CD105对上皮性卵巢癌的表达及其与血管新生的关系分析[J]. 抗感染药学 2016(03)
    • [3].CD105在下咽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J]. 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 2011(03)
    • [4].血管内皮细胞增殖标志物CD105在上皮性卵巢癌血清中的表达水平及意义[J]. 黑龙江医药科学 2013(06)
    • [5].甲状腺癌中CD105及内皮抑素蛋白的表达意义[J].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2017(01)
    • [6].CD105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在结肠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 包头医学院学报 2016(09)
    • [7].CD105在口腔鳞癌中表达及与病理特征和预后相关性研究[J]. 口腔医学 2015(04)
    • [8].悬滴培养法维持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表面标志CD105的表达及其功能[J].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15(04)
    • [9].VEGF-C及CD105在胃癌侵袭和转移中的作用研究[J].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2014(03)
    • [10].CD105在恶性胸膜间皮瘤微血管中的表达及意义[J]. 现代实用医学 2013(04)
    • [11].CD105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J]. 西南国防医药 2011(03)
    • [12].中期因子和CD105在下咽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J]. 社区医学杂志 2011(14)
    • [13].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细胞CD105的表达[J].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0(05)
    • [14].可溶性CD105与子痫前期[J]. 国际妇产科学杂志 2009(05)
    • [15].子痫前期可溶性CD105的表达及变化意义[J].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10(07)
    • [16].COX-2、VEGF、CD105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对预后的意义[J].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 2008(02)
    • [17].CD105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J].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11(03)
    • [18].缺氧诱导因子HIF-1α和CD105在骨肉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J]. 现代肿瘤医学 2010(05)
    • [19].CD105及微血管密度与胃癌的关系[J]. 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8(02)
    • [20].VEGF及CD105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J]. 中国厂矿医学 2008(04)
    • [21].CD105评价脉络膜新生血管变化的实验研究[J]. 国际眼科杂志 2017(05)
    • [22].三七总皂苷对归巢到脑梗死边缘区CD105~+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分化的实验研究[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11)
    • [23].喉鳞癌中iNOS及CD105的表达及其与血管生成的相关研究[J].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2012(02)
    • [24].MMP-2、VEGF、CD105和Ki-67在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预后相关性研究[J]. 临床肿瘤学杂志 2012(11)
    • [25].CD105在胃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探讨[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1(11)
    • [26].缺氧诱导因子-1α和CD105与胃癌的关系研究[J]. 当代医学 2010(30)
    • [27].鼻咽癌患者放疗前后测定血清可溶性CD105的临床意义[J]. 癌症进展 2010(05)
    • [28].乙酰肝素酶和CD105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J]. 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9(03)
    • [29].CD105与脉络膜新生血管[J]. 国际眼科杂志 2008(01)
    • [30].上皮性卵巢癌中癌胚抗原相关细胞黏附分子1和CD105的表达[J]. 新乡医学院学报 2012(11)

    标签:;  ;  ;  ;  ;  ;  ;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与hs-CRP、CD105关系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