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飞虱对几种杀虫剂的敏感性及其抗性快速检测的研究

稻飞虱对几种杀虫剂的敏感性及其抗性快速检测的研究

论文摘要

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和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 (Horvath)是亚洲地区一种远距离迁飞性水稻害虫,近30年来发生面积扩大,暴发频率显著增加,严重危害了中国水稻的生产。本文通过湖北省不同地区稻飞虱田间种群敏感性测定、单剂及复配对褐飞虱的毒力测定、不同剂量吡蚜酮对褐飞虱繁殖的影响以及褐飞虱抗性快速检测的研究,为褐飞虱的抗性治理及综合治理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稻飞虱对吡虫啉和噻嗪酮的敏感性检测采用稻茎浸渍法检测了2009-2010年湖北省武穴、天门、监利、通城、孝感、公安及枣阳七个地区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种群对吡虫啉、噻嗪酮的敏感性。褐飞虱敏感性检测结果表明:与敏感品系相比,七个地区的褐飞虱种群在2009和2010年对吡虫啉均为高水平至极高水平抗性,敏感度变异倍数分别达到80.2-158.9倍和136.9-337.2倍;七个地区的褐飞虱种群在2009年对噻嗪酮的敏感度变异倍数达到4.7-11.8倍,属敏感度下降至低水平抗性,而2010年对噻嗪酮的敏感度变异倍数达到8.2-52.1倍,属低水平至高水平抗性。白背飞虱敏感性测定结果表明:吡虫啉和噻嗪酮对七个地区的白背飞虱种群都具有较高的室内毒力,LC50值分别为0.08-0.31 mg/L、0.11-0.37 mg/L。2.单剂及复配对褐飞虱的毒力测定采用稻茎浸渍法分别测定了10种单剂对褐飞虱田间种群和2种单剂及其复配对室内种群的毒力。结果表明:10种单剂中噻嗪酮对褐飞虱的毒力最高,LC50值为14.17 mg/L;杀虫单对褐飞虱田间种群的LC50值最大,达303.72 mg/L。在辛硫磷和吡蚜酮复配对褐飞虱的最佳配比室内筛选中,当两者以6.40:3.80(混剂中辛硫磷的有效成分占62.7%,吡蚜酮占37.3%)比例复配时,两者具有最大的增效作用,共毒系数为158.09。3.不同剂量吡蚜酮对褐飞虱繁殖的影响吡蚜酮对长翅型褐飞虱雌成虫繁殖力影响研究的结果表明:用吡蚜酮亚致死剂量LC10, LC20,LC30 (2.86mg/L、5.49 mg/L、8.80mg/L)处理水稻植株后,存活的褐飞虱长翅型雌成虫的产卵量分别为171.89±116.51、140.55±65.88和102.11±57.91粒/雌,其中经LC20、LC30处理后雌成虫产卵量与对照(233.13±88.10粒/雌)存在极显著性差异,即吡蚜酮亚致死剂量LC20和LC30对褐飞虱雌成虫产卵量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4.褐飞虱抗性快速检测的研究以玻璃管药膜法测定褐飞虱对异丙威的诊断剂量,经四次独立测定的数据合并后,褐飞虱对异丙威的LC99值为0.33μg/cm2,再以异丙威诊断剂量对褐飞虱室内种群进行处理,计算出平均死亡率为90.56±0.57%。下一步还将继续研究诊断剂量对田间种群的适合性以及田间实验,以便该方法可以应用于异丙威对褐飞虱防治前的抗性检测。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稻飞虱的抗药性概述
  • 1.1 褐飞虱对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抗性
  • 1.2 褐飞虱对拟除虫菊酯农药的抗性概况
  • 1.3 褐飞虱对吡虫啉和噻嗪酮的抗性概况
  • 1.4 白背飞虱的抗性发展概况
  • 2 吡蚜酮的研究进展
  • 3 农药与褐飞虱再猖獗
  • 3.1 抗药性与再猖獗之间的关系
  • 3.2 诱导褐飞虱再猖獗常见的农药
  • 4 褐飞虱抗药性综合治理
  • 4.1 合理进行农业防治
  • 4.2 化学防治
  • 4.3 生物防治
  • 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稻飞虱对吡虫啉和噻嗪酮的敏感性检测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供试虫源
  • 1.1.2 主要仪器和设备
  • 1.1.3 主要药剂
  • 1.2 方法
  • 1.2.1 药剂配制
  • 1.2.2 生物测定
  • 1.2.3 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湖北省不同地区褐飞虱田间种群对吡虫啉的敏感性
  • 2.2 湖北省不同地区褐飞虱田间种群对噻嗪酮的敏感性
  • 2.3 湖北省不同地区白背飞虱田间种群对吡虫啉的敏感性
  • 2.4 湖北省不同地区白背飞虱田间种群对噻嗪酮的敏感性
  • 3 小结与讨论
  • 第三章 单剂及复配对褐飞虱的毒力测定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供试虫源
  • 1.1.2 主要试剂
  • 1.2 方法
  • 1.2.1 药剂配制
  • 1.2.2 生物测定
  • 1.2.3 最佳配比的筛选
  • 1.2.4 共毒系数的计算
  • 1.2.5 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10种杀虫单剂对褐飞虱田间种群的毒力
  • 2.2 辛硫磷和吡蚜酮单剂对褐飞虱室内种群的毒力
  • 2.3 最佳配比的初步筛选
  • 2.4 最佳配比的确定
  • 3 小结与讨论
  • 第四章 不同剂量吡蚜酮对褐飞虱繁殖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虫源
  • 1.2 供试药剂
  • 1.3 生物测定
  • 1.4 繁殖试验
  • 1.5 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吡蚜酮对褐飞虱的毒力
  • 2.2 不同剂量吡蚜酮对褐飞虱繁殖力的影响
  • 3 小结与讨论
  • 第五章 褐飞虱抗性快速检测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昆虫
  • 1.2 供试药剂
  • 1.3 毒力测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异丙威的诊断剂量
  • 2.2 异丙威敏感度诊断剂量验证
  • 3 小结与讨论
  • 第六章 论文总结
  • 1 论文研究的主要结论
  • 2 论文的创新之处
  • 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论文撰写与发表情况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高密度的高龄稻飞虱防治试验[J]. 江西农业 2019(24)
    • [2].赣南山区稻飞虱自然为害水稻损失及防治阈值探究[J]. 基层农技推广 2020(04)
    • [3].佰靓珑对稻飞虱田间防效试验[J]. 湖北植保 2019(03)
    • [4].大竹县稻飞虱发生规律与防控策略分析[J]. 南方农业 2017(02)
    • [5].稻飞虱致害性变异研究综述[J].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自然科学.医学版) 2017(04)
    • [6].江城县稻飞虱的发生监测及综合防治[J]. 中国农业信息 2016(23)
    • [7].防治稻飞虱药剂筛选试验初报[J]. 上海农业科技 2016(05)
    • [8].稻飞虱预警模型的建立与应用[J]. 云南农业 2017(05)
    • [9].2016年锦屏县稻飞虱发生与防治[J]. 植物医生 2017(04)
    • [10].水稻对稻飞虱抵御机制研究[J]. 热带作物学报 2017(04)
    • [11].重庆市通报稻飞虱发生趋势并提出防治建议[J]. 农药市场信息 2017(17)
    • [12].水稻品种对稻飞虱的耐害性评价[J]. 乡村科技 2017(14)
    • [13].稻飞虱防控盼新方 佰靓珑~出世迎众望[J]. 农药市场信息 2017(26)
    • [14].防治晚稻稻飞虱应合理用药[J]. 湖南农业 2017(10)
    • [15].广西稻飞虱发生程度的气象预测预警[J]. 中国农学通报 2016(18)
    • [16].农业部部署稻飞虱防控工作[J]. 福建稻麦科技 2016(02)
    • [17].防治稻飞虱新药有多种[J]. 农药市场信息 2016(21)
    • [18].甬优6号等8个水稻品种稻飞虱的发生及其耐害性[J]. 浙江农业科学 2015(02)
    • [19].万安县稻飞虱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J]. 植物医生 2015(03)
    • [20].咸宁市2014年稻飞虱发生特点及防控对策[J]. 湖北植保 2015(03)
    • [21].咸宁市2014年稻飞虱发生特点及其防治技术[J]. 湖北植保 2015(04)
    • [22].温度对水稻害虫稻飞虱的影响研究[J]. 粮油加工(电子版) 2015(09)
    • [23].农业农村部:加强稻飞虱防控,严防大面积暴发[J]. 中国农资 2020(36)
    • [24].农业农村部:加强稻飞虱监测防控 严防大面积暴发成灾[J]. 中国食品 2020(18)
    • [25].4种药剂防治稻飞虱田间药效比较试验总结[J]. 宁波农业科技 2014(02)
    • [26].傻傻的稻飞虱[J]. 新作文(小学1-2-3年级版) 2012(09)
    • [27].科学防治稻飞虱[J]. 致富天地 2009(07)
    • [28].四川省东部稻区稻飞虱种群动态分析[J]. 植物保护学报 2020(02)
    • [29].水稻穗前稻飞虱省力化防控技术可行性评价[J]. 植物保护 2019(03)
    • [30].重庆市稻飞虱发生趋势及防治建议[J]. 农药市场信息 2019(13)

    标签:;  ;  ;  ;  ;  ;  

    稻飞虱对几种杀虫剂的敏感性及其抗性快速检测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