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战略调整研究

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战略调整研究

论文题目: 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战略调整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政治经济学

作者: 肖泽群

导师: 陈文通

关键词: 经济发展战略,消费需求,产业结构,社会力,国民收入分配,城乡发展,国有经济

文献来源: 中共中央党校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经济发展战略是一个外生的、可以由政府选择的变量。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是决定一国经济发展成功与否、在国际经济竞争中胜与负的关键因素。当前,中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如何谋划经济发展战略是中国在加快发展和国际竞争中必须认真研究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 本文围绕经济发展这一主题,简明扼要地介绍了论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以及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在详细分析大量材料的基础上,对中国新阶段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矛盾和挑战作出了判断,进而系统地分析了形成这些问题、矛盾的原因;然后再从理论上详细阐述了影响经济发展全局的六个重大理论认识问题,并结合中国实际从全局的高度提出了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对策;最后,提出了制定、调整或实施经济发展战略必须遵循的五条基本要求。 本文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经济学理论为基础,通过对国内外主要理论观点和历史资料的收集、分析和综合,从整体的高度进行了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研究,形成了具有一定创新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研究成果。 (1)关于中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矛盾和挑战的判断。本文把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些表面的问题概括为五大方面,即需求结构不协调,生产结构不协调,城乡发展不协调,以及发展差距不断扩大和经济整体效率不高;把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深层次的两难选择及矛盾概括为提高增长质量与经济高速增长的矛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高投入的矛盾,保持经济稳定安全与深化改革开放的矛盾;把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外在挑战概括为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发达国家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挑战和对中国廉价劳动力这一比较优势的挑战。 (2)关于形成主要问题和矛盾的原因分析。原因主要是理论认识、经济体制和发展战略及其贯彻实施的经济政策还存在一些片面性。首先,在理论认识上,建国初期把苏联模式看作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样板,没能清醒地看待实施计划经济所需要的条件,把适合特定条件的计划经济的成功做法当作长期建设的方针;把社会主义优越性等同于经济的高速增长,把发展简单地看作是经济增长,片面追求总产值和 GDP 的数量扩张及其增长的高速度。其次,经济体制还不完善,主要包括国有经济和政府职能在市场经济中的定位不合理、投融资体制还不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还不完善等。再次,实施的发展战略及其相应的经济政策还存在片面性,主要包括以高积累高投资片面追求高产值高速度的发展战略,以投资代替消费、压低居民消费过分依靠廉价劳动力的发展战略,以牺牲“三农”利益片面追求工业和城市发展的战略,过分依赖国有经济、限制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战略,过分保护落后、忽视科技创新的粗放型发展战略。(3) 关于消费需求问题。投资和消费的比例是受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制约的,投资需求最终是由消费需求决定,投资率并非越高越好,过高的投资率必然出现消费需求不足的恶性循环。消费需求才是经济增长的基础的、主要的和持久性的拉动力。其中,根据马克思社会扩大再生产理论,推导出在扩大再生产条件下消费与投资的比值 a =[(n1p′+ n1n2p′2-(1+n2p′)(⊿v1/ v1) )/[(1+⊿v1/ v1)(1+ n1 p′)]。中国第Ⅰ部类扩大再生产程度过高是形成投资率过高的主要因素。因此,应当改变投资替代消费的战略,确立以消费需求为基础的发展战略。(4)关于国民收入分配关系问题。城乡发展不协调的根本原因是国民收入过分向城市和工业倾斜,地区差距和个人差距不断拉大是政府均等化职责不明显的重要表现;长期居民消费率过低的实质是劳动者报酬过低。改革开放后,劳动者报酬占国民收入的比重有所提高是对过去这一比重十分低下的相对调整,但调整后的比重仍然较为低下,并不存在国民收入分配向个人过分倾斜的现象。实际上,合理的国民收入分配关系既要遵循市场机制的基本要求又要弥补市场机制的失灵,这是实现宏观经济良性循环的基础。因此,应当改变投资替代消费的战略,确立以消费需求为基础的发展战略;改变以物为本的发展战略,确立以人为本的发展战略;改变牺牲“三农”利益的战略,确立城乡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战略。(5)关于社会力问题。生产力(PF)本质上是自然力(NF)和社会力(SF)的相互耦合,生产力的大小为:PF=NFcosα+ SFcosβ= cosαf(ST)+ SFcosβf(ST,M,I) = g(ST,M,I)。其中,科学技术(ST)既是社会力的主要体现,又是利用自然力水平的反映。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切社会力都表现为资本的力量,由分工协作形成的社会力对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作用更加明显。充分发挥社会力,比如加大科教投入,大力促进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和体制创新,才能培育国家竞争优势。充分发挥社会力才是加快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应当改变片面强调数量扩张的粗放型发展战略,确立充分发挥社会力的发展战略;改变只讲产出不计代价和后果的发展战略,确立惠及子孙后代的可持续发展战略。(6)关于产业结构问题。三次产业的演进取决于产业发展的自然联系。其中,消费结构的变化是导致产业结构变化的基本动因,科技进步是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重要推动力量。工业化并不?

论文目录:

导论

一、选题的背景及重要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及简要评述

三、写作思路、研究方法和创新

第一章 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矛盾和挑战

第一节 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需求结构不协调

二、生产结构不协调

三、城乡发展不协调

四、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五、经济整体效率不高

第二节 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

一、提高增长质量与经济高速增长的矛盾

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高投入的矛盾

三、保持经济稳定安全与深化改革开放的矛盾

第三节 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挑战

一、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二、发达国家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挑战

三、廉价劳动力的挑战

第二章 对经济发展中存在主要问题、矛盾的原因分析

第一节 在经济理论认识方面存在一些片面性

一、建国初期把苏联模式看作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样板

二、没能清醒地看待实施计划经济所需要的物质条件

三、把适合特定条件的计划经济的成功做法当作长期建设的方针

四、把经济快于资本主义的增长速度看作是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五、把发展简单地看作是经济增长

第二节 经济体制中还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因素

一、国有经济在市场经济中的定位不合理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职能定位不合理

三、投融资体制还不完善

四、收入分配制度还不完善

第三节 选择和实施的发展战略和经济政策存在一些缺陷

一、以高积累高投资片面追求高产值高速度的发展战略

二、以投资代替消费、压低居民消费过分依靠廉价劳动力的发展战略

三、以牺牲“三农”利益片面追求工业和城市发展的战略

四、过分依赖国有经济、限制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战略

五、过分保护落后、忽视科技创新的粗放型发展战略

第三章 对影响发展全局的几个重要理论认识的分析

第一节 消费需求是经济增长的基础的和主要的拉动力

一、在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出口需求中消费需求是首要的拉动力

二、投资需求最终是由消费需求决定的

三、投资和消费的比例是受内在规律制约的

第二节 合理的国民收入分配关系是实现经济良性循环的基础

一、长期居民消费率过低的实质是劳动者报酬过低

二、城乡发展不协调的根本原因是国民收入过分向城市和工业倾斜

三、地区差距和个人差距不断拉大是政府均等化职责不明显的重要表现

四、合理的国民收入分配关系既要遵循市场机制的基本要求又要弥补市场机制的失灵

第三节 充分发挥社会力是加快发展的关键因素

一、“社会力”是马克思经济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二、生产力是自然力和社会力的相互耦合

三、科学技术水平既是社会力的主要体现又是利用自然力水平的反映

四、由分工协作形成的社会力在现代社会中对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作用更加明显

五、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切社会力都表现为资本的力量

六、充分发挥社会力才能培育竞争优势

第四节 三次产业的演进取决于产业发展的自然联系

一、消费结构的变化是产业结构变化的基本动因

二、科技进步是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重要推动力量

三、工业化并不等于不顾甚至牺牲第一、三产业的发展

四、中国工业长期重型化并不必然要求重走西方重化工业阶段

第五节 城乡良性互动协调发展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

一、农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是其它产业发展的“自然基础”

二、城乡生产要素以利益为导向的自由流动是市场机制的基本要求

三、城市发展快于农村发展,但不是没有限度的

四、城乡协调发展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第六节 市场经济形式决定了国有经济的定位

一、生产力以及由它决定的所有制、生产目的和利益关系都是历史的

二、国有经济形式本身不等于社会主义

三、现阶段各种所有制形式都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和局限性

四、目前国有经济在竞争性领域具有的比较优势是可以改变的

五、同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所有制形式必须是所有权分散和产权独立的形式

第四章 遵循经济规律调整经济发展战略

第一节 改变投资替代消费的战略,确立以消费需求为基础的发展战略

一、实现宏观经济良性循环必须提高居民消费率

二、提高居民消费率必须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关系

三、提高居民消费率必须扩大科技创新及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投入

四、扭转过度依赖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状况

五、调整过分依靠出口拉动最终需求的状况

第二节 改变牺牲“三农”利益的战略,确立城乡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战略

一、解决“三农”问题的着眼点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增加农民收入

二、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前提是改革城乡二元管理体制,实现城乡一体化

三、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重点是以工促农、以城带乡

四、深化农业和农村改革,加快农业和农村现代化进程

第三节 改变片面工业化战略,确立三次产业全面协调发展的新型工业化战略

一、调整基本产业结构,实现三次产业全面协调发展

二、彻底转变工业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第四节 改变片面强调数量扩张的粗放型发展战略,确立充分发挥社会力的发展战略

一、优先发展教育是发挥社会力的基础和前提

二、建立健全国家创新体系是发挥社会力的关键环节

三、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发挥社会力的根本内容

第五节 改变忽视非公有制经济的战略,确立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的发展战略

一、转变观念,抓住机遇稳步推进国有经济改革

二、改变经济发展对国有经济的过度依赖

三、在竞争性领域应当以民营经济为主体

四、把民族资本的地位提高到与外国资本同等重要的程度

五、逐步取消政府对国有经济的特殊倾斜政策

六、改变政府财政对国有经济的过度依赖

第六节 改变只讲产出不计代价和后果的发展战略,确立惠及子孙后代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把人口、资源、生态和环境约束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

二、用绿色 GDP 衡量增长和发展成果

三、大力倡导和发展循环经济

四、限制过度的奢侈消费提倡适度消费和绿色消费

五、把消除农村绝对贫困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前提

第七节 改变以物为本的发展战略,确立以人为本的发展战略

一、以历史的观点理解以人为本的基本内涵

二、以国际贫困线为标准努力消除绝对贫困

三、把充分就业作为政府的重要目标

四、依法保护雇佣劳动者的基本权益

五、以个人所得税形式调节过高的非劳动收入

六、依法保障居民的各项经济自由

结束语

一、经济发展战略调整的立足点是发展阶段的定位

二、经济发展战略调整的核心目的是促进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三、经济发展战略调整的主要内容应是针对主要问题、矛盾和挑战

四、经济发展战略调整的参照系是国际社会的发展过程

五、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调整和实施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参考文献

后记

发布时间: 2005-07-14

参考文献

  • [1].印度经济和发展战略研究[D]. 宋涛.福建师范大学2003
  • [2].经济全球化与中国西部“内立外扩”经济发展战略研究[D]. 倪国良.西北大学2002
  • [3].论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战略中的政府角色定位[D]. 苏礼华.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1
  • [4].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根源和形成机理研究[D]. 唐汉清.华南理工大学2011
  • [5].中美经济共生关系及其调整[D]. 刘君涵.西南财经大学2013
  • [6].贸易摩擦对战后日本崛起的影响研究:效应与机理[D]. 王锦红.辽宁大学2009

相关论文

  • [1].经济全球化与中国西部“内立外扩”经济发展战略研究[D]. 倪国良.西北大学2002
  • [2].中国工业化与制造业发展战略研究[D]. 杨磊.中共中央党校2004
  • [3].产业结构演进的理论与实证分析[D]. 汤斌.西南财经大学2005
  • [4].中国农村城镇化问题研究[D]. 肖万春.中共中央党校2005
  • [5].中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战略研究[D]. 丁兆庆.中共中央党校2005
  • [6].中国经济增长潜力研究[D]. 张李节.中共中央党校2005
  • [7].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D]. 周玉梅.吉林大学2005
  • [8].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研究[D]. 李变花.吉林大学2005
  • [9].区域经济理论与辽宁省开放型经济发展战略研究[D]. 郭辉.天津大学2004
  • [10].中国经济发展史论[D]. 周为民.中共中央党校1992

标签:;  ;  ;  ;  ;  ;  ;  

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战略调整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