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及其团聚体有机碳结合态的影响

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及其团聚体有机碳结合态的影响

论文摘要

本研究以本底条件比较一致的地处亚热带地区的天然林(阿丁枫)、人工林(杉木和木荷以及封育林)、园地(桔园和茶园)、坡耕地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团聚体结合态有机碳的影响,以及结合态有机碳与土壤全碳之间的相关关系分析,来揭示亚热带山地红壤固碳的团聚体保护和化学键合机制,通过比较干筛和湿筛法在研究两种结合态有机碳的差异,了解在亚热带地区土壤团聚体的干、湿筛法的适用性,分析土壤团聚体易氧化态有机碳、矿物保护态以及化学抗性有机碳对全碳的贡献以及与土地利用变化的关系,了解有机碳在土壤中的保护过程和矿化过程,这些都涉及土壤有机碳的固定与稳定,阐明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有机碳固定的影响,从而为调整我国亚热带山地土地科学的利用方式、增强碳汇能力提供思路。主要有如下结论:1天然林转化为人工林、园地、坡耕地以后,土壤中的结合态有机碳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其中,钙键结合态有机碳的下降幅度高于铁铝键结合态有机碳,但是下降幅度的差异不显著,且0-10cm土层的结合态有机碳含量大于10-20cm土层。对于团聚体内部的结合态有机碳来说,土地利用变化对它们的影响也比较大,天然林转化为其他利用土地以后,铁铝键结合态有机碳的下降幅度极显著高于钙键结合态有机碳的下降水平,特别是天然林转化为坡耕地后,团聚体内部的结合态有机碳的损失率最高达到97.18%,其差异原因可能在于铁铝键结合态有机碳主要为松结态,钙键结合态有机碳主要为稳结态,因此,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使铁铝键合态有机碳的下降程度更大。而且对于不同粒径的团聚体,结合态有机碳在<0.25mm微团聚体内部的降低幅度最大,也就是说微团聚体中结合态有机碳对全碳的贡献最为突出。2干筛和湿筛两种不同的团聚体筛分方法对不同粒径团聚体两种结合态有机碳的影响不一致。对团聚体钙键结合态有机碳含量造成一定差异,但是差异不显著。铁铝键结合态有机碳,湿筛相对于干筛来讲,造成了其含量的降低。而两种筛分方法对结合态有机碳造成两种迥异的结果可能是与它们具有不一致的热稳定性,以及与腐殖物质不一致的络合力有关。3天然林转化为其他利用土地以后,土壤各粒径团聚体的易氧化态有机碳含量都发生大幅度的损失,特别是开垦为农用耕地后,易氧化态有机碳储量损失高达约87%,这表明易氧化态有机碳对土地利用变化响应比较敏感。同一利用方式土壤不同粒径团聚体中,微团聚体里的易氧化态有机碳的含量大于大团聚体中的相应含量,因此,土地管理过程中,更应该注意减少对微团聚体的干扰,以减少有机碳的损失。4林地转化为园地或是坡耕地,土壤团聚体的各个粒径中矿物保护态有机碳出现很大程度的降低,特别是开垦为坡耕地后,损失量高达97%。同样,化学抗性有机碳含量也出现比较大的损失,但幅度小于矿物保护态有机碳,其最大损失量也达70%左右。同一利用方式不同粒径团聚体中的矿物保护态以及化学抗性有机碳都表现为微团聚体大于大团聚体(杉木林除外)。5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团聚体中结合态有机碳与全碳均有极显著的相关关系。土壤中结合态有机碳与全碳的相关关系则变化不一,其中,天然林、人工林中钙键结合态有机碳与全碳有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但是园地无相关关系,对于铁铝键合态有机碳,在各个利用方式土壤中,均和全碳无相关关系,所以,团聚体中结合态有机碳可以作为表征全碳含量的指标之一。各个土地利用方式团聚体的易氧化态有机碳含量与全碳含量均有显著性相关,全碳含量的增加会带动易氧化态有机碳含量的上升。因此,土壤团聚体中易氧化态有机碳可以作为反映土地利用变化的敏感指标之一。不同粒径团聚体中化学抗性有机碳、矿物保护态有机碳与全碳含量均无显著性相关。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土壤有机碳循环及其研究意义
  • 1.1.1 气候变化对土壤有机碳循环影响机理
  • 1.1.2 土壤有机碳库的变化及固碳潜力
  • 1.1.3 森林生态系统固碳及其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意义
  • 1.2 土壤有机碳固定机制
  • 1.2.1 土壤有机碳物理保护--团聚体的物理保护作用
  • 1.2.2 土壤有机碳化学保护--土壤有机碳的化学键合
  • 1.2.3 土壤有机碳化学稳定-土壤有机碳的化学结构的稳定
  • 第2章 研究内容、目标以及技术路线
  • 2.1 研究内容
  • 2.2 研究目标
  • 2.3 本研究立论依据以及特色之处
  • 2.4 本研究技术路线
  • 第3章 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固碳的团聚体保护与化学键合机制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试验地概况
  • 3.2.2 研究方法
  • 3.2.3 统计方法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结合态有机碳的影响
  • 3.3.1.1 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 Ca-SOC 的影响
  • 3.3.1.2 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 Fe(Al)-SOC 的影响
  • 3.3.2 土地利用变化对不同粒径团聚体结合态有机碳的影响
  • 3.3.2.1 土地利用变化下团聚体 Ca-SOC 含量的分布
  • 3.3.2.2 土地利用变化下团聚体 Fe(Al)-SOC 含量的分布
  • 3.3.2.3 干筛和湿筛对团聚体结合态有机碳的影响
  • 3.3.3 土壤总碳与土壤结合态有机碳的关系
  • 3.3.4 不同粒径团聚体总碳与不同粒径团聚体结合态有机碳的关系
  • 3.4 小结
  • 第4章 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固碳的化学稳定机制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试验地概况
  • 4.2.2 研究方法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土地利用变化对不同粒径团聚体易氧化碳的影响
  • 4.3.2 不同粒径团聚体总碳与易氧化态碳的关系
  • 4.3.3 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化学抗性有机碳及矿物保护态碳的影响
  • 4.3.4 不同粒径团聚体总碳与化学抗性有机碳及矿物保护态碳的关系
  • 4.4 小结
  • 第5章 全文讨论与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叶菜根系分泌物成分鉴定及对2种结合态农药的活化差异[J]. 江苏农业科学 2019(23)
    • [2].小麦籽粒中结合态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毒素产生规律研究[J]. 核农学报 2013(01)
    • [3].氢氧化铁和腐殖酸结合态镉在文蛤体内的富集[J]. 环境科学学报 2011(01)
    • [4].谷糠结合态多酚对四种肿瘤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J]. 营养学报 2015(02)
    • [5].超声波辅助萃取测定土壤中有机物结合态和硫化物结合态镉的研究[J]. 环境污染与防治 2014(05)
    • [6].不同类型有机黏土中化学结合态有机质生油能力差异性研究[J]. 石油实验地质 2015(04)
    • [7].结合态雌激素的检测方法及污染现状[J]. 环境化学 2013(08)
    • [8].乳酸菌胆盐水解酶生理特性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进展[J]. 食品科学 2011(01)
    • [9].磷酸作用下土壤砷的变化特征研究[J]. 河南科技 2020(16)
    • [10].石榴皮游离与结合态多酚的组成和抗氧化性研究[J]. 食品工业科技 2014(18)
    • [11].长江口近岸表层沉积物中基质结合态磷化氢的分布特征[J]. 环境科学 2012(10)
    • [12].首钢工业区土壤剖面重金属含量及其结合态的磁指示作用的研究[J].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8(01)
    • [13].粪肥腐解过程中不同溶性腐殖质态铜、锌变化及其结合竞争[J]. 中国农业科学 2008(08)
    • [14].结合态与未结合态氡子体采样装置研究[J]. 科技广场 2016(04)
    • [15].金普湾海域表层沉积物中基质结合态磷化氢的分布特征[J]. 环境科学 2013(10)
    • [16].5种籼稻品种谷壳中游离态和结合态酚类物质含量及其抗氧化活性比较[J]. 中国农业科学 2012(06)
    • [17].结合态过氧化物酶提取及分离纯化研究进展[J]. 北方园艺 2015(03)
    • [18].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矿物结合态有机碳特征与容量分析[J]. 中国农业科学 2014(21)
    • [19].荔枝果皮的结合态POD及其在果实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变化[J]. 中国果业信息 2015(01)
    • [20].生物炭对土壤团聚体及结合态碳库影响研究进展[J]. 山东农业科学 2016(09)
    • [21].现场环境氡子体未结合态份额测量及剂量评价[J]. 辐射防护 2012(05)
    • [22].三峡库区消落带紫色潮土结合态氮转化过程[J]. 环境化学 2020(08)
    • [23].干燥方式对柠檬片中游离态、结合态多酚及抗氧化特性的影响[J]. 中国食品学报 2019(06)
    • [24].氡子体未结合态份额的变化规律研究[J]. 原子能科学技术 2016(09)
    • [25].耕作年限对棉田土壤颗粒及矿物结合态有机碳的影响[J]. 水土保持学报 2013(03)
    • [26].响应面法优化苦荞粉中非结合态多酚提取工艺条件的研究[J]. 食品工业 2013(10)
    • [27].环境中自由及结合态雌激素的酶降解转化研究进展[J]. 生物技术通报 2019(04)
    • [28].燃烧温度对煤中砷赋存形态转化的影响[J]. 化工管理 2015(02)
    • [29].三氟甲烷磺酸水解-HPLC法测定小麦中结合态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J].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12(01)
    • [30].不同类型烟草游离态和糖苷结合态中性香气成分含量比较[J].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2012(06)

    标签:;  ;  ;  

    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及其团聚体有机碳结合态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