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联式仿生机械腿结构设计及动力学研究

并联式仿生机械腿结构设计及动力学研究

论文摘要

并联机构具有模块化程度高、刚度重量比大、响应速度快以及适应性强等优点,本文选用一类两转动一平动并联机构作为矿井救灾机器人机械腿的核心部分。对满足此运动要求的并联机构构型进行了综合,研究了并联式仿生机械腿相应的运动学、奇异位形、几何误差及其标定、空间运动性能优化、动力学建模以及刚度优化等关键技术,研制了一台单并联式仿生机械腿实验系统。本文的具体研究内容及主要工作可概括如下:运用互易螺旋理论综合得到各种满足两转动一平动运动要求的并联机构构型,进而得到一类支链仅存在一线矢力的并联机构构型,并以此类构型(包括3-UCR、3-RPS等构型)做为之后研究的并联机构;以3-UCR对称并联机构为例,结合主螺旋理论与虚拟机构理论对其瞬态运动特性进行了验证,得到了此类并联机构一阶影响系数矩阵的建立与机构运动速度无关,只与机构输入参数、机构构型以及尺寸参数有关的结论。采用Rodrigues参数对以3-RPS对称并联机构为核心的并联式仿生机械腿进行运动学建模,使得其在运动计算过程中计算参数最少、无三角函数计算、便于在线实时控制。通过机构特有的几何特性建立约束方程组,经消元处理后得到只含有一个未知数的高次输入输出方程,建立了正运动学解析模型。运用牛顿-拉夫森定理分析了机构正运动学数值解,通过数值仿真验证了所建迭代模型的正确性。根据机构空间矢量关系推导出机构速度正、逆运动学模型。分析得到机构中动平台、各支链以及末端执行杆件相应的速度、加速度解析解,为之后的机构整体动力学分析提供了运动学基础。建立了3-RPS对称并联机构的静力学平衡方程,基于Grassmann几何从空间几何本质上对机构可能出现的正运动学奇异位形进行了研究,归纳得到各线簇秩对应的奇异位形,并通过数值仿真得到在运动空间内的各奇异轨迹,分析了Rodrigues参数随之发生的变化,从而为规划尽量避开奇异位形的运动轨迹提供了依据。运用矩阵全微分理论,建立了并联式仿生机械腿末端位姿的几何误差模型。通过对此模型的数值仿真,可知一些结构误差使末端位姿发生了明显变化,在其制造与装配工艺性方面应相应加强;各项误差导致的动平台位置误差呈非线性变化,但变化不大,可通过软件方法进行补偿。经过归一化可达工作空间内各误差来源,得到在统计意义下的灵敏度系数数学模型,通过数值仿真可知在机构设计、加工以及装配过程中需严格控制的各类误差。通过逐次逼近迭代算法,建立了各运动副运动学参数的标定数学模型,通过数值仿真可知此逼近算法对于运动学参数标定分析比较有效,其优化迭代过程收敛速度较快。由于采用了灵敏度系数转换,所以其标定过程对灵敏度系数较高的误差来源具有突出的方向性和目标性,通过标定前后运动学参数误差值的对比,表明此标定方法可明显改善标定精度。通过对3-RPS对称并联机构运动空间影响因素的仿真分析可知,加入末端杆件可有效增大机构末端运动空间。随着条件数取值范围的变小,其空间限制将增大;对运动空间条件数进行优化时,可取最大允许条件数为4;整个运动空间在垂直于定平台的轴上表现为一个“上大下小”的类椭圆体。矩阵奇异值在0.3≤δ≤3范围内时,可得到较大的运动空间。通过对机构全域条件数分析可知,在保证整体机构灵巧性的前提下,为了得到更大的运动空间,须使定、动平台运动副连接点结构比例系数在1.0≤η≤1.4范围内。基于虚功原理,建立了以3-RPS对称并联机构为核心的并联式仿生机械腿的整体动力学模型,进而推导得到机构子支链、动平台连接点、定平台连接点、动平台以及末端杆件等部件的作用力与力矩的解析表达式。动力学数值仿真结果从结构上说明了支链驱动力数学模型的正确性,动平台连接点的轴向作用力、定平台连接点的法向作用力显著增加。由于垂直于定平台的轴向运动变换使得连接点所受作用力变化较快,较之对应的转动,其对连接点有着更大的影响。运用机构能量守恒变换(CCT)的概念,兼顾到外力作用下并联式机械腿的几何形变,推导得到相应的守恒刚度映射矩阵,进而分析得出内部元素单位统一的机构刚度Jacobi矩阵。提出了机构运动空间刚度的特征值极值平均数的概念,并通过此概念优化整体机构刚度。根据分析得到的不同结构比例以及各空间剖面之间的刚度变化情况,归纳出垂直于定平台的各轴向空间截面的刚度变化趋势,得到结构比例系数1.2≤η≤1.4时机构整体刚度性能较优异的结论。设计研制了一台高精度数显测微仪,保证了单并联式仿生机械腿实验系统的设计指标在加工、装配过程中的实现。建立了以PC主机、多轴运动控制模块、运动空间综合评价模块为核心的系统控制结构,采用了先置轨迹规划为主、批量传递为辅的数据传递模式,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减少了数据传递量,加快了系统响应速度。测得单并联式仿生机械腿实验系统的运动极限位置,根据人类行走的基本步态,初步规划了机械腿的运动轨迹,并对实验系统的机械结构以及控制策略等方面提出了改进意见。

论文目录

  •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Abstract (detailed)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双足机器人研究现状
  • 1.2.1 我国研究现状
  • 1.2.2 日本研究现状
  • 1.2.3 欧美研究现状
  • 1.2.4 研究现状分析
  • 1.3 并联机构的研究难点
  • 1.3.1 并联机构型综合研究
  • 1.3.2 并联机构运动学研究
  • 1.3.3 并联机构奇异位形研究
  • 1.3.4 并联机构尺寸优化研究
  • 1.3.5 并联机构动力学研究
  • 1.3.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三自由度(2R1T)对称并联机构构型分析
  • 2.1 引言
  • 2.2 2R1T 对称并联机构构型综合
  • 2.2.1 螺旋理论
  • 2.2.2 2R1T 对称并联机构螺旋机理分析
  • 2.2.3 2R1T 对称并联机构构型实例分析
  • 2.3 2R1T 对称并联机构瞬态运动学分析
  • 2.3.1 主螺旋理论
  • 2.3.2 主螺旋分析模型
  • 2.3.3 主螺旋分析实例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并联式仿生机械腿运动学分析
  • 3.1 引言
  • 3.2 拓扑结构描述
  • 3.3 运动学位姿逆解分析
  • 3.3.1 Rodrigues 参数
  • 3.3.2 位姿逆解分析
  • 3.4 运动学位姿正解分析
  • 3.5 运动学速度逆解分析
  • 3.6 运动学速度正解分析
  • 3.7 机构速度Jacobi 矩阵分析
  • 3.8 运动学位姿数值解分析
  • 3.8.1 牛顿-拉夫森定理
  • 3.8.2 求解迭代步骤
  • 3.8.3 数值仿真
  • 3.9 动平台速度与加速度分析
  • 3.10 支链速度与加速度分析
  • 3.11 末端执行杆件运动学分析
  • 3.12 数值仿真
  • 3.1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并联式仿生机械腿正运动学奇异位形分析
  • 4.1 引言
  • 4.2 奇异位形拓扑分析描述
  • 4.3 静力学分析
  • 4.3.1 静力学坐标系描述
  • 4.3.2 静力学分析
  • 4.4 低秩奇异位形分析
  • 4.4.1 线簇秩为1 时奇异位形分析
  • 4.4.2 线簇秩为2 时奇异位形分析
  • 4.4.3 线簇秩为3 时奇异位形分析
  • 4.5 高秩奇异位形分析
  • 4.5.1 线簇秩为4 时奇异位形分析
  • 4.5.2 线簇秩为5 时奇异位形分析
  • 4.6 本章小节
  • 第5章 并联式仿生机械腿几何误差及其标定补偿分析
  • 5.1 引言
  • 5.2 误差建模分析
  • 5.2.1 误差模型
  • 5.2.2 数值仿真
  • 5.3 末端杆件位姿影响因素分析
  • 5.3.1 结构参数误差分析
  • 5.3.2 驱动参数误差分析
  • 5.4 灵敏度分析
  • 5.4.1 灵敏度模型
  • 5.4.2 灵敏度数值分析
  • 5.5 运动学参数标定
  • 5.5.1 运动学参数标定模型
  • 5.5.2 运动学参数标定算法
  • 5.5.3 算法数值仿真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并联式仿生机械腿运动空间优化分析
  • 6.1 引言
  • 6.2 驱动杆干涉分析
  • 6.3 运动空间分析
  • 6.3.1 运动空间影响因素
  • 6.3.2 运动空间算法分析
  • 6.3.3 数值仿真
  • 6.4 运动性能分析
  • 6.4.1 Jacobi 矩阵条件数
  • 6.4.2 运动空间优化设计步骤
  • 6.4.3 运动空间Jacobi 矩阵分析
  • 6.4.4 Jacobi 矩阵条件数分析
  • 6.4.5 Jacobi 矩阵奇异值分析
  • 6.4.6 全域条件数分析
  • 6.5 本章小节
  • 第7章 并联式仿生机械腿动力学分析及刚度优化
  • 7.1 引言
  • 7.2 动力学模型分析
  • 7.3 支链动力学分析
  • 7.3.1 支链力学分析
  • 7.3.2 子支链动力学分析
  • 7.3.3 动平台连接点动力学分析
  • 7.3.4 定平台连接点动力学分析
  • 7.4 动平台动力学分析
  • 7.5 末端杆件动力学分析
  • 7.6 数值仿真
  • 7.7 刚度模型优化
  • 7.7.1 能量守恒刚度转换矩阵分析
  • 7.7.2 机构刚度Jacobi 矩阵分析
  • 7.7.3 机构刚度优化设计
  • 7.8 本章小结
  • 第8章 并联式仿生机械腿试制及测试
  • 8.1 并联式仿生机械腿机械结构设计
  • 8.1.1 机械结构总体设计方案
  • 8.1.2 运动过程分析
  • 8.1.3 机械结构详细设计
  • 8.2 并联式仿生机械腿控制系统设计
  • 8.2.1 控制系统结构
  • 8.2.2 数据传递模块设计
  • 8.3 并联式仿生机械腿实验
  • 8.3.1 实验系统装调设备
  • 8.3.2 实验系统测试设备
  • 8.3.3 实验结果分析
  • 8.4 实验系统改进意见
  • 8.5 本章小结
  • 第9章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一、基本情况
  • 二、学术成果
  • 三、参与的研究课题
  • 附录
  • A.1 动平台坐标原点O′角加速度表达式
  • A.2 末端运动执行杆件端点E 加速度表达式
  • A.3 几何误差模型中矩阵T 中各元素表达式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相关论文文献

    • [1].仿生机械手的设计与仿真分析[J]. 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 2019(12)
    • [2].绳驱动纱筒抓取仿生机械手设计[J]. 软件 2020(04)
    • [3].无线同步仿生机械手系统的设计[J]. 现代制造工程 2020(09)
    • [4].遗传算法在仿生机械手指多目标尺寸优化中的应用[J]. 机械科学与技术 2020(10)
    • [5].仿生机械学研究进展[J]. 广东科技 2017(04)
    • [6].无线体感仿生机械手[J]. 物联网技术 2017(07)
    • [7].一种脑电远程控制的仿生机械手臂[J]. 电子世界 2017(20)
    • [8].一种液压驱动型机械手的设计与理论建模[J]. 科学家 2017(12)
    • [9].一种新型的仿生机械手结构设计与运动学仿真[J]. 西安工程大学学报 2020(05)
    • [10].仿生机械学的功能性简介[J]. 河套大学学报 2012(02)
    • [11].仿生机械学发展综述[J]. 武夷科学 2008(00)
    • [12].气动类人仿生机械手设计[J]. 大连交通大学学报 2013(02)
    • [13].基于数据手套的仿生机械手控制与示教再现[J]. 铸造技术 2020(09)
    • [14].超欠驱动仿生机械手的机构设计与实验研究[J]. 机械设计 2009(12)
    • [15].真实版仿生机械人[J]. 机械 2013(03)
    • [16].仿生机械手[J]. 设计 2019(02)
    • [17].基于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的仿生机械手研究[J]. 压电与声光 2017(04)
    • [18].仿生机械的设计——机械蝎子[J]. 科协论坛(下半月) 2013(12)
    • [19].仿生机械超人“快”来了[J]. 电脑与电信 2012(12)
    • [20].三自由度并联仿生机械腿尺度分析与优化[J]. 机械传动 2018(11)
    • [21].苹果采摘机器人仿生机械手静力学分析与仿真[J]. 农业机械学报 2011(02)
    • [22].一种适于多石地面行走的刚柔耦合的仿生机械足模型设计[J]. 中国设备工程 2017(23)
    • [23].北京 大学生放飞自主设计的仿生机械鸟[J]. 科技传播 2013(23)
    • [24].基于仿生机械云台的声纳图像拼接[J]. 应用科学学报 2012(02)
    • [25].生物与机械的奇妙融合[J]. 科学之友(上旬) 2013(10)
    • [26].仿生机械小鼠的研究及设计[J]. 民营科技 2016(10)
    • [27].基于Pro/E的仿生机械鸟机构设计[J]. 煤矿机械 2016(12)
    • [28].小议仿生机械设计[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3(17)
    • [29].基于Leap Motion的仿生机械手的研究与实现[J]. 电子世界 2017(10)
    • [30].一种用于肢体残障功能重建仿生机械辅助器有望2011年投放应用[J].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0(23)

    标签:;  ;  ;  ;  ;  

    并联式仿生机械腿结构设计及动力学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