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对立走向融合 ——对《雨王汉德森》的主题分析

从对立走向融合 ——对《雨王汉德森》的主题分析

论文摘要

这篇论文试图通过对贝娄所刻画的汉德森这个人物的研究,从而揭示出作品的主题。尽管汉德森拥有数额庞大的家族遗产,他依然要饱受美国精神危机的困挠。汉德森在美国所经历的抑郁、浑沌的生活反映出物质的极大丰富并不能缓解人们精神的焦虑。他总是站在与社会对立的一面,因而,他跑到非洲,去寻找能够在物质社会生存的方法。通过汉德森由一个反抗者向一个接受者转变的精神成长的过程展示了贝娄对人类未来的乐观态度。最终,汉德森懂得了通过爱与他者相处,与社会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 这篇论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了索尔·贝娄是一位人文主义作家以及他的小说《雨王汉德森》。同时,该部分也强调了研究《雨王汉德森》的意义。通过对作品的分析,对于我们更好的理解, 在中国,当我们的生活也在走向富裕的时候,我们要怎样看待个人与他者的关系以及如何应对可能出现的精神危机。 第二部分通过对汉德森精神历程的分析,我们看到了汉德森由一个反抗者向一个接受者的转变过程。在物质上,汉德森极为富有。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汉德森感到自己的无用正是源于其拥有的强大经济实力。因此,他觉得自己无法在这样的精神状态下生活。但是,经过了非洲旅行之后,他能够面对现实了。他知道自己所需要的是爱——爱现实、爱他人。在这种强烈情感的支配下,汉德森返回了美国并准备在现实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第三部分是结论,总结了贝娄在《雨王汉德森》中有关自我与世界关系的观点。从中我们看到,在面对自我与世界的矛盾面前,一方面我们要实现自我的价值,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要用爱来包容别人,建立自我与他者融洽的关系,最终达到整个社会的和谐。

论文目录

  • Acknowledgement
  • English Abstract
  • Chinese Abstract
  • Contents
  • Part One Introduction
  • 1.1 Saul Bellow: a Humanistic Writer
  • 1.2 Henderson the Rain King and Its Significance
  • Part Two The Progress of Spiritual Growth
  • 2.1 The Opposition Between Individual and Reality
  • 2.1.1 The Opposition to the Death of Soul
  • 2.1.2 The Opposition to the Alienation of Human Being
  • 2.1.3 The Opposition to Nature
  • 2.2 The Conciliation with Reality
  • 2.2.1 The Recognition of Death
  • 2.2.2 The Recognition of Nature
  • 2.2.3 The Achievement of Conciliation
  • 2.3 Live With Others in Love
  • 2.3.1 The Love For Family
  • 2.3.2 The Love For Man
  • Part Three Conclusion
  • Work Cited
  • Bibliography
  • 相关论文文献

    • [1].解构与重构——《雨王汉德森》的侨易新解[J].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02)
    • [2].汉德森 东风已至[J]. 知识经济(中国直销) 2018(05)
    • [3].汉德森[J]. 知识经济(中国直销) 2018(09)
    • [4].从生态批评的视野重读《雨王汉德森》[J]. 出版广角 2015(15)
    • [5].解读《雨王汉德森》中的自然人形象[J]. 文学教育(下) 2016(08)
    • [6].非犹太血统的犹太人——论汉德森的犹太情结[J]. 跨语言文化研究 2019(00)
    • [7].《雨王汉德森》的原型批评解读[J]. 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 2009(02)
    • [8].对立·冲突·融合——索尔·贝娄早期小说《雨王汉德森》的主题分析[J]. 长城 2014(12)
    • [9].汉德森非洲之旅:荒诞世界中生活意义之追寻[J].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20)
    • [10].析《雨王汉德森》中汉德森的非洲之行[J]. 长城 2012(06)
    • [11].《雨王汉德森》的语言特征评析[J]. 作家 2012(24)
    • [12].论《雨王汉德森》中的征服意识[J]. 作家 2013(08)
    • [13].《雨王汉德森》中的“追寻圣杯”原型[J]. 魅力中国 2010(06)
    • [14].《雨王汉德森》的精神探索之旅[J]. 飞天 2010(16)
    • [15].汉德森 领跑年轻族群保健品市场[J]. 知识经济(中国直销) 2018(09)
    • [16].汉德森 打造企业社交新零售生态圈[J]. 知识经济(中国直销) 2018(11)
    • [17].生态解读《雨王汉德森》中人与动物的关系[J]. 北方文学 2019(17)
    • [18].存在的神话——雨王汉德森自我救赎的隐喻[J]. 青年文学家 2016(26)
    • [19].慢行十余步发现爱[J]. 微型小说选刊 2012(09)
    • [20].《雨王汉德森》的心理分析视角解读[J]. 作家 2012(22)
    • [21].格斗·搏击短讯[J]. 拳击与格斗 2010(02)
    • [22].走出中年危机——《雨王汉德森》精神分析研究[J]. 海外英语 2014(18)
    • [23].索尔·贝娄《雨王汉德森》的主题分析[J].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02)
    • [24].索尔·贝娄小说《雨王汉德森》中的生态思想[J]. 琼州学院学报 2011(01)
    • [25].《雨王汉德森》的宗教救赎[J].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03)
    • [26].英雄精神的回归——《雨王汉德森》的追寻[J]. 新余学院学报 2011(04)
    • [27].《雨王汉德森》与存在主义[J].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11)
    • [28].浅析《雨王汉德森》中蕴藏的犹太文化[J]. 大连民族学院学报 2010(04)
    • [29].从狂欢化的视角解读索尔·贝娄的小说《雨王汉德森》[J].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11)
    • [30].《雨王汉德森》的原型分析[J]. 名作欣赏 2009(06)

    标签:;  ;  ;  ;  ;  ;  

    从对立走向融合 ——对《雨王汉德森》的主题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