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容川医学思想与诊疗特点研究

唐容川医学思想与诊疗特点研究

论文摘要

研究医家的学术思想和诊疗特点,是中医理论继承与创新研究的重要方面。唐容川作为清末著名医家,素以其血证诊疗理论的创新性和实用性而享誉医林。其在中、西医学汇通方面的积极探索,在近现代也有一定的影响。但实质上,唐容川的医学思想,并非仅限于“血证”和“中西汇通”两方面,其医学思想的哲学基础、其所倡导和实践的气化理论,其对血证诊疗及本草药性的理论发挥等,对中医学术的继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全面研究清末医家唐容川所著《血证论》、《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伤寒论浅注补正》、《金匮要略浅注补正》、《本草问答》、《医学见能》、《医易通说》、《痢证三字诀》与《六经方证中西通解》等文献,疏理其学术渊源,从“生平研究”、“医学思想”和“诊疗特点”三个方面,总结、归纳、提炼、阐明唐容川独特的理论认识与实践经验。本项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总结和阐明唐容川医学思想的哲学基础,诠释其核心理论——气化理论,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理论突破与实践创新,以促进现代医家和学者理解与运用。1生平研究1.1时代背景唐容川生活的时代,是一个中西方文化、科学交流与碰撞的年代。唐容川作为开明知识分子,在秉承中国传统文化与医学的前提下,在广泛吸取西方医学知识,力图丰富发展中医学基本理论,显示出鲜明的时代特征。1.2生卒年代通过大量的文献考证,本文明确了唐容川生于1851年,卒于1897年,为医学史相关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1.3学术渊源唐容川重视经典,旁参各家。自认为寝馈于《内经》、仲景之书,同时也能触类旁通。经典理论和历代各家学术思想是唐容川学术的活水源头。唐容川常与同道讨论医理,其著作文字犀利,辨理清晰,认识深刻,颇具启迪意义。1.4主要著作唐容川一生著述较多,主要有《血证论》、《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伤寒论浅注补正》、《金匮要略浅注补正》、《本草问答》、《医学见能》、《医易通说》、《痢证三字诀》与《六经方证中西通解》等。其中,《血证论》、《本草问答》最具临床实用价值,因而被广为传刻:《医易通说》、《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伤寒论浅注补正》、《金匮要略浅注补正》为唐氏医学基础理论的主要载体,亦被世人所称道。2医学思想研究2.1思想基础唐容川每谈医论,常引《易》理。认为世界万物之理,皆备于《易》理之中,故中医之理也源于《易》,即使西方学术,亦在《易》理的范围之内。唐氏以《易》理阐释中医理论,主要集中在阐明生命本源以及论述藏象功能两方面。从阐明生命本源的角度,唐容川认为,太极是天地万物之根,自然界以及人类的形成和运动,都体现了阴阳太极变化之理,也即《易》理。唐氏阐明先天八卦主气,后天八卦主运。先天卦气是万物生成的基本原理,而卦气属性与方位各有不同。故所在方位的差异,能够对该地域之生灵万物,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先天八卦是气化流行,而后天八卦则是秉气成形,草木人身,皆可应证。从论述藏象功能方面,唐容川运用《易》理论述人体脏腑生理功用,主要分为五行与八卦两方面。指出五行“非执有象之五物言也”,五行学说的哲理是“以五行括尽天地之气化”。依据后天八卦两卦之间的相互关系,尤其是水火、坎离、阴阳的关系,论述人体脏腑生理功用;着重从生理与病因病机的角度进行论述。从中可以看出唐氏对于天地交泰、阴阳交感、水火及气血转化的认识,奠定了其“阴阳水火气血论”的思想基础。2.2基础理论基于易学思想,唐氏极大地发挥了中医气化理论,创立了“阴阳水火气血论”,发展了六经气化学说,并基于气化认识本草药性。在“阴阳水火气血”辨析的过程中,唐氏指出人体健康状态主要依赖气血的正常流通,疾病的发生与气血状态的改变有很大的关系。气与血相互影响,紧密联系,所以,围绕气血关系立论,是唐容川独特的学术思路。在“阴阳水火气血论”中,唐容川全面阐述了阴阳水火气血的相互转化机理,提出:“水即化气,火即化血”,水、火、气、血四者之间关系密切;尽管从阴阳属性来讲,水、火相对,气、血相对,然亦互相维系。所以水分病常常累血分,血分病则累气分。正是在这样的理论基础上,唐容川全面深化了其对人体阴阳气血生理、病理的认识,成为构建理法方药较为系统的血证理论和诊疗体系的重要基础。在《伤寒论》六经气化学说研究中,唐容川秉承陈修园思想,强调《伤寒论》三阴三阳病,多属气化失常而为病;因而以开、阖、枢理论模型,阐明了人身气化与六经六气的相合规律。唐容川认为,前贤对《伤寒论》六经的注解有缺误,其中《内经》所论之“阴阳气化”是指六经六气而言,六经气化仍需考虑脏腑形迹与其所附之气,此为唐氏认为必须补正之处。唐容川对本草药性的认识,源于传统文化中太极阴阳变化之理以及中医气化理论。以此为基础,唐氏具体阐发了辨别药性的思路与方法,认为形态色泽、四气五味、药用部位、生长环境、采摘季节等因素,决定了药物之功效。他认为辨析药性,或以地论,或以时论,或以气味论,各就其偏重者以为主,而药之真性自明。在本草药性理论辨析中,唐氏主要基于中医气化理论对药物愈病之理、阴阳属性之辨、升降浮沉特性以及物极必反之理,进行了详细论述,丰富和发展了气化药性理论。3诊疗特色研究3.1血证诊疗根据气机运动升降出入的形式,唐容川将血证诸病分为若干类,即“血上干”、“血下泄”、“血外渗”、“血中瘀”,条理清晰,便于检用;所创治疗血证的基本四法,即“止血”、“消瘀”、“宁血”、“补虚”,反映了临床血证治疗过程的四个重要方面,体现出作者治疗血证的总体思路与丰富经验。唐氏治疗血证亦十分重视脏腑辨证,指出治疗杂病和血证宜掌握脏腑病机,治疗才有法度。他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补充和发挥了肺阳、脾阴理论。在诸脏腑之中,他治疗血证突出的特点是,注重调理脾胃、肺及肝等脏腑功能。一方面,体现了唐氏治疗血证时气、血、水、火、阴、阳相互转化的理论价值;另一方面,也充分展示了其杂病治疗首重气机的独到经验。3.2杂病治疗唐氏治疗杂病的经验,在痰饮治疗、痢疾治疗和外科痈脓治疗三个方面具有特色。唐容川治疗痰饮的特点有三点,分别是调气机,运化痰饮;畅三焦,辨析病位;创新法,血病治痰。其治疗痢疾的特点是,临床辨治,立足肝肺;痢后调理,贵补脾阴。其论治外科痈脓的特点是,认为瘀血为外科病证的主要原因。因此,治疗必须调气,气顺才能行血,血行则不化为脓。综上,笔者认为,唐容川的主要医学思想与诊疗特点是:①周易之学为唐容川医学思想创新的源头;②中医气化理论是唐容川医学思想的核心;③深化了中医学关于血证诊疗理法方药的系统认识;④发展了切合临床思路的气化药性学说。深入开展唐容川医学思想的系统研究,能够发掘其中蕴含的原创性理论与实践经验,不仅对于中医理论的传承与临床实践思路的拓展具有重要启示,更重要的是能够从方法论角度,为当前立足中医理论本体、融合现代科学方法的各种探索,提供思路的借鉴与反思。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1 血证诊疗研究
  • 2 临床用药研究
  • 3 脏腑学说
  • 4 杂病诊疗研究
  • 5 伤寒、金匾研究
  • 6 其它著作
  • 7 综合性研究
  • 8 生平考证
  • 9 评述
  • 前言
  • 1 生平研究
  • 1.1 生卒年代
  • 1.1.1 生平概要
  • 1.1.2 生卒年探究
  • 1.2 时代背景
  • 1.2.1 西方医学的渗透
  • 1.2.2 思维方式的转变
  • 1.3 学术渊源
  • 1.3.1 《内经》为本
  • 1.3.2 宗法仲景
  • 1.3.3 撷取各家
  • 1.4 学术著作
  • 1.4.1 代表著作
  • 1.4.2 其他著作
  • 2 医学思想研究
  • 2.1 思想基础研究
  • 2.1.1 阐明生命本源
  • 2.1.2 论述藏象功能
  • 2.2 基础理论研究
  • 2.2.1 以气化为理论创新的基础
  • 2.2.1.1 发明阴阳水火气血论
  • 2.2.1.2 发挥六经气化学说
  • 2.2.2 脏腑理论
  • 2.2.2.1 重脾阴之润泽滋养功能
  • 2.2.2.2 重肺阳之宣发温化功能
  • 2.2.2.3 三焦为人体气化之道路
  • 2.2.3 本草药性理论
  • 2.2.3.1 以药性之偏纠正人体阴阳之偏
  • 2.2.3.2 本草阴阳之"性"
  • 2.2.3.3 本草气味的升降浮沉
  • 2.2.3.4 药味辨识遵循物极必反之理
  • 2.2.3.5 药用部位往往决定药性
  • 3 诊疗特点研究
  • 3.1 血证诊疗
  • 3.1.1 血证的病因病机
  • 3.1.1.1 血随气逆,血上干证
  • 3.1.1.2 血随气泄,血下泄证
  • 3.1.1.3 气火炽盛,迫血妄行,血外渗证
  • 3.1.1.4 瘀血阻络,血行失常,血中瘀证
  • 3.1.2 治疗原则与特色
  • 3.1.2.1 治血重在和气顺气
  • 3.1.2.2 补脾土之统摄,泻阳明之逆火
  • 3.1.2.3 肺主制节,调气为主
  • 3.1.2.4 重视肝及冲任带脉,尤重冲脉
  • 3.1.3 治血四要法
  • 3.1.3.1 止血法
  • 3.1.3.2 消瘀法
  • 3.1.3.3 宁血法
  • 3.1.3.4 补虚法
  • 3.1.4 血证的用药宜忌
  • 3.1.4.1 忌汗
  • 3.1.4.2 禁吐
  • 3.1.4.3 主下
  • 3.1.4.4 宜和
  • 3.1.4.5 议补
  • 3.1.5 对血证预后的判断
  • 3.1.6 血证证治举隅
  • 3.1.6.1 血上干证治
  • 3.1.6.2 血下泄证治
  • 3.1.6.3 血中瘀证治
  • 3.1.6.4 血外渗证治
  • 3.2 杂病诊疗
  • 3.2.1 痰饮诊疗特色
  • 3.2.1.1 调气机,运化痰饮
  • 3.2.1.2 畅三焦,辨析病位
  • 3.2.1.3 创新法,血病治痰
  • 3.2.2 痢疾诊疗特色
  • 3.2.2.1 临床辨治,立足肝肺
  • 3.2.2.2 痢后调理,贵补脾阴
  • 3.2.3 外科痈脓诊疗特色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附录:查新报告
  • 相关论文文献

    • [1].试论循证医学思想与祖国医学的宏观统一性[J]. 西部中医药 2020(09)
    • [2].三大医学思想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纤维化研究中的启示[J]. 辽宁中医杂志 2010(S1)
    • [3].图说医学思想史系列之九:福柯——医学思想史的示范课[J].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 2009(09)
    • [4].国学大师章太炎医学思想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8(05)
    • [5].浅谈中医学思想对藏医学的影响[J]. 中医学报 2012(05)
    • [6].循证医学思想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J]. 医学教育管理 2016(S2)
    • [7].心内科临床实习教学中引入循证医学思想的应用探讨[J]. 中国卫生产业 2016(12)
    • [8].佛教医学思想简论[J].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1)
    • [9].循证医学思想对临床药学工作的启示[J].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11(04)
    • [10].三大医学思想对糖尿病研究的启示[J]. 环球中医药 2010(01)
    • [11].图说医学思想史系列之五:人的差异及其生物学根源[J].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 2009(05)
    • [12].兵法医学思想在男科病组方用药中的运用[J]. 新中医 2016(12)
    • [13].医学思想史札记之二:西方近代疾病观念的变革[J].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 2010(04)
    • [14].以循证医学思想为指导的流行病学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以牡丹江医学院为例[J]. 牡丹江医学院学报 2015(02)
    • [15].图说医学思想史之四:伯格:“应然”与“必然”之间的伦理阻滞[J].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 2009(04)
    • [16].天台智顗的止观医学思想研究[J]. 医学与哲学(A) 2015(10)
    • [17].夏桂成妇科“治未病”医学思想探微[J].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08(09)
    • [18].融入叙事医学思想护理一位肾移植患者的体会[J]. 现代中医临床 2017(04)
    • [19].图说医学思想史之三:科学真理与医学真谛[J].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 2009(03)
    • [20].循证医学思想在医学进修生带教中的应用[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09(07)
    • [21].药品再评价中的循证医学思想[J]. 中国执业药师 2009(09)
    • [22].医学生活化的哲学思考[J].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20(05)
    • [23].运用循证医学思想引入带教实习中[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0(01)
    • [24].浅析《养老奉亲书》老年医学思想[J]. 环球中医药 2017(03)
    • [25].睡虎地《日书》《病》、《有疾》篇新研——自中国医学思想史角度的再考察[J]. 北大史学 2011(00)
    • [26].兰茂医学思想促进高职高专学生中医学习的积极作用[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0(12)
    • [27].图说医学思想史之十二:“老虎机与破试管”——生命的支离与钱财的巨耗[J].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 2009(12)
    • [28].张介眉兵法医学思想在治疗食积中的运用[J]. 湖北中医杂志 2014(07)
    • [29].葛洪的创新医学思想及认识论[J]. 辽宁中医杂志 2011(06)
    • [30].谈喻昌学术思想的形成背景[J]. 河南中医 2012(12)

    标签:;  ;  ;  ;  ;  

    唐容川医学思想与诊疗特点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