饱和CO2地层水驱过程中的水—岩相互作用研究 ——以松辽盆地南部为例

饱和CO2地层水驱过程中的水—岩相互作用研究 ——以松辽盆地南部为例

论文摘要

本论文利用岩芯驱替装置,通过模拟地层条件下(100℃,24MPa)饱和CO2地层水驱过程中的水—岩相互作用实验,并运用偏光显微镜、扫描电镜、X衍射分析、水溶液离子分析、主—微量元素分析和地球化学数值模拟等技术手段对松辽盆地南部大情字井区适宜CO2注入层位的储层岩石进行了定量流体—岩石室内实验研究,查明了典型油藏CO2注入后CO2—油—水—岩石的地球化学反应规律以及CO2注入后短时期内储层岩性和物性的变化情况,并对CO2地质埋存短期和中长期安全性作出了评价。研究结果显示:研究区储层砂岩主要为长石砂岩,属特低孔、特低渗型储层;对CO2流体敏感的矿物主要由方解石、铁白云石、钾长石和钠长石组成。饱和CO2地层水驱实验后,长石和碳酸盐类矿物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溶蚀、溶解作用,但是自生钠长石和微晶石英并未发生明显的溶蚀作用,碳酸盐矿物的反应程度最大,其中,方解石溶解程度最大,片钠铝石次之,铁白云石最弱;在实验过程中还沉淀了少量化学成分上介于碳酸盐和硅酸盐矿物之间的固相物质,这些固相物质的化学成分介于长石和碳酸盐矿物之间,有向碳酸盐矿物转变的趋势。油气流体的存在会减缓CO2酸性流体与岩芯中矿物的反应速率,与含油实验组相比,硅酸盐矿物(以钾长石为例)的溶蚀速率仅为不含油组的1/5;碳酸盐矿物的溶蚀速率(以Ca离子的产出速率为代表)仅为不含油组的1/4。无论是含油组还是不含油组,在CO2驱替实验后,组合岩芯的渗透率都低于实验前,下降幅度约在45%左右。数值模拟结果显示:CO2注入后主要以残余捕获(包含游离的超临界CO2气体)、溶解捕获和矿物捕获三种形式固定;埋存初期以残余捕获为主,埋存后期以溶解和矿物捕获为主。CO2注入后,其多相组分对流速率很低,注入的初期也只有10-7m/s,而且在注入后期会在砂—泥界线处生成碳酸盐结壳,对CO2逸散起到阻滞作用,这对于CO2地质埋存具有积极意义。

论文目录

  • 内容提要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论文依托项目
  •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4.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4.1 研究内容
  • 4.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5. 完成的工作量与取得的创新性认识
  • 第1章 地质背景
  • 1.1 地理位置
  • 1.2 地层
  • 1.2.1 侏罗系(J)
  • 1.2.2 白垩系(K)
  • 1.2.3 新近系(N)
  • 1.2.4 第四系(Q)
  • 1.3 构造演化
  • 1.3.1 伸展断陷阶段
  • 1.3.2 坳陷阶段
  • 1.3.3 构造反转阶段
  • 1.3.4 新生代断坳阶段
  • 1.4 沉积特征
  • 第2章 研究区储层砂岩岩石学特征
  • 2.1 岩相特征
  • 2.1.1 滨浅湖相
  • 2.1.2 三角洲相
  • 2.1.2.1 三角洲前缘
  • (1)水下分流河道
  • (2)砂坝
  • 2.1.2.2 前三角洲相
  • 2.2 裂缝特征
  • 2.3 砂岩类型和矿物组成
  • 2.4 黏土矿物组成和特征
  • 2.5 胶结物和自生矿物组成
  • 2.6 成岩共生序列
  • 2.7 砂岩物性和孔隙结构特征
  • 小结
  • 附录
  • 2流体敏感矿物的类型和分布特征'>第3章 对 CO2流体敏感矿物的类型和分布特征
  • 2流体敏感矿物的主要类型'>3.1 对 CO2流体敏感矿物的主要类型
  • 2—单矿物相互作用实验'>3.1.1 CO2—单矿物相互作用实验
  • 3.1.2 一维数值模拟
  • 2流体敏感矿物的组成和分布特征'>3.2 对 CO2流体敏感矿物的组成和分布特征
  • 2流体敏感矿物组成'>3.2.1 对 CO2流体敏感矿物组成
  • 2流体敏感矿物分布特征'>3.2.2 对 CO2流体敏感矿物分布特征
  • 小结
  • 第4章 实验样品特征
  • 4.1 岩石学特征
  • 4.2 地球化学特征
  • 4.2.1 主量元素特征
  • 4.2.2 微量元素特征
  • 4.2.3 稀土元素特征
  • 4.2.4 蚀变程度研究
  • 小结
  • 附表
  • 第5章 实验设备与实验流程
  • 5.1 实验设备
  • 5.2 实验流程
  • 5.3 实验过程监测与样品采集分析
  • 小结
  • 附录
  • 2地层水—砂岩相互作用实验结果'>第6章 饱和 CO2地层水—砂岩相互作用实验结果
  • 6.1 含片钠铝石砂岩实验组
  • 6.1.1 产出液 pH 值和化学成分变化
  • 6.1.2 矿物的溶蚀、溶解
  • 6.1.3 新矿物的沉淀
  • 6.1.4 孔隙度、渗透率和孔隙体积的变化
  • 6.1.5 钾长石的溶蚀速率
  • 6.1.6 讨论
  • 6.2 长石砂岩实验组
  • 6.2.1 产出液 pH 值和化学成分变化
  • 6.2.2 矿物的溶蚀、溶解
  • 6.2.3 新矿物的沉淀
  • 6.2.4 孔隙度、渗透率和孔隙体积的变化
  • 6.2.5 矿物饱和度指数(SI)变化
  • 6.2.6 讨论
  • 6.3 含油实验组
  • 6.3.1 产出液(包含产出的煤油)pH 值和化学成分变化
  • 6.3.2 矿物变化
  • 6.3.3 新矿物的沉淀
  • 6.3.4 孔隙度、渗透率和孔隙体积的变化
  • 6.3.6 与不含油砂岩实验组对比
  • 小结
  • 2—砂岩相互作用数值模拟'>第7章 CO2—砂岩相互作用数值模拟
  • 7.1 数值模拟简介
  • 7.2 地质模型和地球化学动力学参数
  • 7.2.1 地质模型建立
  • 7.2.2 地球化学系统
  • 7.2.3 数据输出区域
  • 7.3 数值模拟结果
  • 7.3.1 pH 值变化
  • 2气压的变化'>7.3.2 CO2气压的变化
  • 7.3.3 离子变化
  • 7.3.4 矿物的溶蚀和溶解
  • 7.3.5 新矿物的沉淀
  • 7.3.6 储层物性变化
  • 2捕获量'>7.3.7 CO2捕获量
  • 2地质埋存综合评价'>7.4 CO2地质埋存综合评价
  • 2捕获机制'>7.4.1 CO2捕获机制
  • 2地质埋存安全性评价'>7.4.2 CO2地质埋存安全性评价
  •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图版及符号说明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全国性学术会议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饱和CO2地层水驱过程中的水—岩相互作用研究 ——以松辽盆地南部为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