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两型”农业发展评价研究

湖北省“两型”农业发展评价研究

论文摘要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是人类生存和福祉最根本的活动。然而我国农业生产系统面临着资源浪费和生态环境破坏的严峻挑战。所以,作为改善资源、环境现状的有效路径,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两型”农业已引起有识之士和政府部门的密切关注。2007年12月,湖北省武汉城市圈被批准成为先试先行的“两型”社会试点,为湖北省“两型”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作为一个典型的资源约束型农业大省,湖北省农业发展日益受到来自水、土等自然资源的约束,和来自化肥、农药、薄膜、畜禽养殖业等污染的压力,严峻的现实决定了湖北省农业走“两型”发展道路的迫切性和必要性。本文在探索“两型”农业内涵的基础上,构建出一套评价“两型”农业发展的指标体系,并对湖北省时间上、空间上的“两型”农业发展状态进行评估和监测。首先从“两型”农业研究的理论基础入手,提出“理性生态经济人”假设,通过经济学理论分析得出“两型”模式的均衡,并对“两型”农业的深刻内涵进行探讨,认为“两型”农业与循环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等一脉相承,但更侧重于对资源的节约和对环境的保护。从农业资源、农业环境、农业发展支撑条件等角度阐述湖北省“两型”农业发展现状后,构建了包含资源有效利用、生态环境友好、经济社会科技支撑三层共20个指标的“两型”农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AHP)给予各指标权重赋值。在实证部分,从时序和空间两个维度出发,综合评价湖北省“两型”农业的发展状态,诊断出发展的障碍因素。然后通过梳理湖北省各地区现有的农业发展模式,对各地区“两型”农业发展模式进行优化重构,并提出政策建议。最后总结全文,指出论文研究的不足和今后的研究方向。通过研究发现:“资源节约型”农业的发展,是市场机制与政府宏观调控机制有机结合的过程;而“环境友好型”农业发展的程度取决于社会愿意支付的最高水平,取决于居民的环境偏好强弱。湖北省“两型”农业整体发展水平呈现较为明显的上升态势,当前“两型”农业发展的经济社会科技支撑能力较强,但生态环境问题不容忽视;省内17个地级市(州)“两型”农业发展水平均高于参照年,各自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步,但也存在着各自不同的障碍因素。其中,黄石市、鄂州市、仙桃市和武汉市在资源节约利用方面发展较慢,荆州市、襄樊市、潜江市在“两型”社会发展支撑方面发展较慢,全省大部分地区生态环境好转进度较慢。在对湖北省“两型”农业发展模式优化重构时,根据全省自然地理条件、生态环境类型及功能的地域分布规律,可将全省划分为城郊农业区、平原农业区、丘陵农业区、岗地农业区和山地农业区等5个“两型”农业区,各农业区要根据其特征,因地制宜的确定“两型”农业发展模式。政府可以从强化理念、激励主体、筹措资金、制定规划等不同方面推进“两型”农业健康快速发展。本文可能的创新体现在:第一,提出“理性生态经济人”假设,将生产可能性曲线扩展为经济-环境极限曲线,将无差异曲线扩展为环境偏好曲线,在研究理论上有一定的创新;第二,“两型”农业是将“两型”社会定义于农业领域而提出的新的农业发展模式,其研究较为零散简单,尤其定量评价目前几乎处于空缺状态,因此选择对“两型”农业发展评价进行研究并实证分析,在研究视角和研究内容上都有一定的创新。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言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1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2 "两型"农业评价体系研究综述
  • 1.3 研究目的、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4 可能的创新之处
  • 2 "两型"农业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两型"农业的经济学分析
  • 2.1.1 "理性生态经济人"的假设
  • 2.1.2 "两型"生产的经济学分析:经济-环境极限曲线
  • 2.1.3 "两型"消费的经济学分析:环境偏好曲线
  • 2.1.4 "两型"模式下的均衡
  • 2.1.5 小结
  • 2.2 "两型"农业相关基本理论
  •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2 循环农业理论
  • 2.2.3 清洁生产理论
  • 2.3 "两型"农业的内涵
  • 2.3.1 基于政府视角的"两型"农业生产体系解读
  • 2.3.2 基于"两型"社会视角的"两型"农业
  • 2.3.3 基于循环农业、生态农业、绿色农业等相关概念的"两型"农业
  • 2.3.4 基于其他角度的"两型"农业探讨
  • 2.2.5 小结
  • 3 湖北省"两型"农业发展现状分析
  • 3.1 湖北省基本情况简介
  • 3.2 湖北省农业资源及开发利用现状分析
  • 3.2.1 农用地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 3.2.2 农业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 3.2.3 小结
  • 3.3 湖北省农业生态环境现状
  • 3.3.1 化肥污染
  • 3.3.2 农药污染
  • 3.3.3 塑料薄膜污染
  • 3.3.4 农业废弃物污染
  • 3.3.5 小结
  • 3.4 湖北省"两型"农业发展的支撑条件现状
  • 3.4.1 社会支撑
  • 3.4.2 经济支撑
  • 3.4.3 科技支撑
  • 3.4.4 管理制度支撑
  • 3.5 小结
  • 4 湖北省"两型"农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4.1 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 4.1.1 系统性与层序性结合的原则
  • 4.1.2 科学性与可行性相结合的原则
  • 4.1.3 主导性原则
  • 4.1.4 针对性原则
  • 4.2 评价指标的确定
  • 4.2.1 资源节约利用指标
  • 4.2.2 生态环境友好指标
  • 4.2.3 经济社会科技支撑能力指数
  • 4.3 评价指标权重的分配
  • 5 基于湖北省"两型"农业发展评价的实证分析
  • 5.1 数据采集
  • 5.2 方法介绍
  • 5.2.1 指标数据的标准化
  • 5.2.2 评价分值计算
  • 5.2.3 障碍因素诊断
  • 5.3 湖北省"两型"农业发展时序评价及制约因素分析
  • 5.3.1 湖北省时序数据的标准化
  • 5.3.2 湖北省"两型"农业时序发展综合结果
  • 5.3.3 湖北"两型"农业发展的障碍因素分析
  • 5.4 湖北"两型"农业发展空间评价及障碍因素分析
  • 5.4.1 湖北省空间数据的标准化
  • 5.4.2 湖北省"两型"农业各市(州)发展速度综合评价结果
  • 5.4.3 各市(州)"两型"农业发展障碍因素诊断
  • 5.5 小结
  • 6 湖北省"两型"农业发展模式梳理与选择
  • 6.1 湖北省现有农业发展模式及分析
  • 6.2 湖北省不同农业区域"两型"农业发展模式选择
  • 6.3 政策建议
  • 7 结论与讨论
  • 7.1 主要结论
  • 7.2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南方特大城市近郊县“两型”农业产业空间布局的优化——以长沙县为例[J].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2010(02)
    • [2].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法的湖南省“两型”农业生产效率评价[J].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1(03)
    • [3].我国“两型”农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J]. 安徽农业科学 2011(27)
    • [4].关于“两型”农业生产保险立法的思考[J]. 市场研究 2014(01)

    标签:;  ;  ;  ;  

    湖北省“两型”农业发展评价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