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草》的文本分析与类型研究

《野草》的文本分析与类型研究

论文摘要

本论文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主要运用审美分析、作家生平研究、精神分析学、梦科学、存在主义、生命哲学及类型归纳的方法,将论文设计为三部分:第一,确立文本内“野花草”不可忽视的地位,将其看作一个有机的心理世界。涉及的文本有七篇,即《秋夜》、《雪》、《好的故事》、《过客》、《失掉的好地狱》、《腊叶》和《一觉》。在对文本中“野花草”的段落集中解读后,主要从前期鲁迅学习、生活、思想中探寻“野花草”意象的形成与来源,将其归结为鲁迅对于植物学、美术、童话翻译的喜爱和自觉实践。这些活动在作家的心灵深处形成了难以抹去的情结,于是才出现了《野草》中星星点点的“野花草”的意象。从鲁迅的人文精神入手,分析了他作为“旧营垒”的传统文人身上代表保守性欲求的审美倾向,这从他深受中国诗教传统文化的影响,以及在S会馆沉默时期抄碑、校古书的行为就可以看出来。加上天性纯真、热爱童话,因此我们就看到了一群“灿烂的花草”,即栀子花、山茶花、腊梅花、一丈红、野百合、野蔷薇。而作为反抗绝望的斗十,虽感受和体验到世间的痛苦、不平,却从来没有被打倒过,于是出现在作者笔下的“弱者的花草”,即小粉红花、枣树、杂草、曼佗罗花、病叶、野蓟等,始终有昂扬向上的精神直逼人眼目。这种弱者反抗的精神,我们依然可以从鲁迅翻译“被污辱与被损害的”东欧弱小民族的作品中找到来源。只是在这种来源之外,明显地有着鲁迅自己的创造和超越。第二,将《野草》中写梦的散文诗分为三类进行文本分析。第一类是以现代梦科学、精神分析学来解读“多种形式的梦”,即《影的告别》、《好的故事》、《死火》、《颓败线的颤动》所代表的惧梦、喜梦、狂梦、噩梦。注重以日常行为分析其潜意识的形成过程,并以感情的强弱、显隐来把握这几种梦的色彩。第二类是“寓言之梦”,探究这种典型的文学梦的特点,离不开鲁迅对于《苦闷的象征》的翻译和研究。在厨川白村对西方文艺作品的总结中,高度肯定了“梦”在表现人的内心世界方面的重大功能。他所提出的两种寓言梦的模式,即“动物谭”和“人物故事”,正好对应于《狗的驳诘》和《立论》。第三类是“死亡之梦”,即文本中明显的“死”的连续主题:《墓碣文》、《失掉的好地狱》、《死后》。从存在主义的生命哲学角度分析,三篇都表现了人在世的矛盾、苦恼和超越。从“死”的寓言角度分析,《失掉的好地狱》是全民族对于死的反抗,而另两篇则是个人对于死的超越。最后从艺术审美出发,归纳了梦境写法中有关语言、场景、动作、色彩的象征手法,以及试图将整部《野草》看作梦的寓言场的勾勒。第三,《野草》的类型演变研究。受到钱理群“单位意象”研究方法的启示,首先以学界的几种观念界定散文诗的文体特征,接着从现代散文诗的引进背景谈起,在梳理《野草》的生成中,注意到《自言自语》是其创作来源的事实,于是串接两者在主题内容上的联系,分析演变的内在根据。这种谱系学的方法特别有助于描绘出“生长性”的类型演变的轨迹。比如在与鲁迅同期作品集《热风》、《朝花夕拾》、《彷徨》的比较中,寻找出在故事结构、背景氛围、主题思想、人物形象、意象描写等方面相似的类型。在与文本外的比较中,外国文学是一个大的参照系,本文只选取了印度佛经《百喻经》作为分析对象,主要着眼于寓言结构和佛教用语两方面的类型变异。总之,“类型”是一个大的话题,鲁迅的可贵在于他对问题的思考并不局限于一部作品,而是根据主题的需要,在不同的作品中不断延续、衍生、更新类型意象,极大地渲染了感情。这也就是我们可以打通文本,统观作者心灵、思想世界的依据。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 选题的缘起
  • 二 研究历史的回顾
  • 三 在阅读与思索中发现问题
  • 四 论文期待突破的几个方面
  • 第一章 “野花草”的世界
  • 第一节 《野草》具名的内涵
  • 第二节 “野花草”的分篇解读
  • 第三节 “野花草”的意象溯源
  • 第四节 鲁迅的人文情怀
  • 第二章 梦境的分析
  • 第一节 多种形式的梦
  • 第二节 寓言之梦
  • 第三节 死亡之梦
  • 第四节 梦的写作艺术
  • 第三章 “生长”的《野草》
  • 第一节 散文诗的文体特征
  • 第二节 《自言自语》与《野草》
  • 第三节 写作“常取类型”
  • 第四节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野草》的文本分析与类型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