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试验与模型的C、N循环研究——以华北高产粮区桓台县为例

基于试验与模型的C、N循环研究——以华北高产粮区桓台县为例

论文题目: 基于试验与模型的C、N循环研究——以华北高产粮区桓台县为例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生态学

作者: 潘志勇

导师: 吴文良

关键词: 秸秆还田,氮肥,排放,排放,模型,高产农田

文献来源: 中国农业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本论文以桓台县高产农田生态系统为例,研究了不同秸秆还田模式和施氮量对农田N2O与CO2排放以及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并通过对引进DAISY模型的参数调整对其进行模拟校验,从而为评价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与分析方法。田间试验于2002年9月-2003年11月进行,主要结果如下: 1N2O排放量和施氮量呈正相关关系;在作物生长旺盛期,由于温度较高导致N2O排放量也较高;施用有机肥可显著增加N2O排放量,并且有N2O排放的突发;而秸秆还田与氮肥合理配施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降低农田生态系统向大气排放N2O。 2农田氮的丢失(以N2O气体排放形式)率以麦秸还田配施高氮量(N3S1)为最低,仅为0.21%,其次是麦秸还田配施中等氮量(N2S1)和麦秸全部还田加玉米秸秆部分还田配施中等氮量(N2S2);而施用有机粪肥氮的丢失率最高,达到1.61%以上。 3施氮量超过400kg/hm2·a时,土壤铵态氮短期内含量较高,达10—25mg/kg,土壤硝态氮含量迅速上升,且上下层硝态氮比例受灌溉的影响较大,冬前有65%的硝态氮淋溶到下层土壤;施氮量低于400kgN/hm2时,土壤铵态氮含量水平较低,硝态氮含量受降雨或灌溉的影响较大;麦秸还田不施氮(NOS1)条件下,土壤下层硝态氮含量呈上升趋势,这与秸秆的腐熟过程相关。施氮量过高(600kg/hm2·a)对作物生产产生负效应,与施氮量400Kg/hm2·a比较,籽粒吸氮量降低23.0%、总生物量降低11.74%。 4氮肥施用量与秸秆还田模式都是影响土壤CO2排放的重要因素,玉米秸秆部分还田加麦秸全部还田的处理土壤CO2排放通量高于其它中低氮处理,而麦秸还田与不还田的各处理间差别不大。麦秸还田配施高氮处理的CO2排放通量普遍高于其它处理;施用粪肥对土壤CO2排放影响不显著。 5通过对DAISY模型作物参数的调整,其预测的作物生长过程和各器官产量与实际试验结果相关性达到了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在此基础上对试验数据进行了模拟,结果显示:在施氮量低于400kg/hm2·a时,土壤剖面硝态氮含量可得到理想的模拟结果,模型可以较好的模拟和预测作物吸氮量及田间N2O和CO2的排放状况,但当施氮量超过400kg/hm2·a时,土壤CO2排放的模拟值普遍高于实测值。 结合桓台县实际存在的情况,以N1S1和N2S1处理较为理想,控制施氮量不高于400kg/hm2·a,以达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两得的效果。

论文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我国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1.2 华北高产粮区碳氮平衡的研究意义

1.3 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第二章 田间试验设计和试验概况

2.1 试验目的

2.2 试验地的环境条件

2.3 试验布置

2.4 观测项目及操作方法

第三章 不同施肥措施条件下对高产农田氮素去向的试验研究

3.1 NO_2排放量的影响研究

3.2 土壤矿质态氮动态的研究

3.3 作物对不同施氮量和施肥方式的响应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同施肥措施条件下高产农田碳素输出的试验研究

4.1 CO_2排放量的影响研究

4.2 本章小结

第五章 DAISY模型作物模块的参数调整及效果检验

5.1 Daisy模型简介

5.1.1 模型中耕作措施

5.1.2 Daisy模型作物模块的基本原理与本地化参数调整与验证

5.2 不同肥料处理对冬小麦和夏玉米生长的模拟

5.3 Daisy模型对高产农田氮行为的模拟和检验

5.4 Daisy模型对高产农田碳行为的模拟和检验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讨论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发布时间: 2005-07-18

参考文献

  • [1].玛纳斯河流域农田生态系统碳动态及其驱动因素研究[D]. 王进.石河子大学2017
  • [2].两种典型农田生态系统水碳通量变异特征与环境响应[D]. 时元智.武汉大学2015
  • [3].丹江口库区农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及影响因素的情景模拟研究[D]. 付静尘.北京林业大学2010
  • [4].华北平原农田水热、CO2通量的研究[D]. 秦钟.浙江大学2005
  • [5].北京郊区农田生态系统正负效应价值的综合评价研究[D]. 杨志新.中国农业大学2006
  • [6].紫外辐射增强对农田生态系统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D]. 胡正华.南京农业大学2007
  • [7].农田系统生态综合评价及功能权衡分析研究[D]. 李鹏山.中国农业大学2017
  • [8].县域农田生态系统土壤氮素平衡模拟及其潜在环境风险评价[D]. 丁园圆.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9
  • [9].土壤木栓酮在森林和农田生态系统的生态指示作用[D]. 董红云.中国农业大学2014
  • [10].东北黑土带农田生态系统干旱脆弱性研究[D]. 于兴洋.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4

相关论文

  • [1].黄土旱塬农田土壤有机碳、氮的演变与模拟[D]. 郭胜利.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1
  • [2].土壤N2O排放的影响因子及其定量模型研究[D]. 白红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3
  • [3].红壤稻田系统养分循环与C、N转化过程[D]. 周卫军.华中农业大学2003
  • [4].区域农业生产环境影响的价值评估方法及应用[D]. 刘光栋.中国农业大学2004
  • [5].冬小麦植株-土壤氮素循环及产量与品质形成生理基础的研究[D]. 赵俊晔.山东农业大学2004
  • [6].土壤有机碳和氮的分布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D]. 王淑平.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2003
  • [7].基于空间数据库的土壤侵蚀和碳氮储量研究[D]. 门明新.中国农业大学2005
  • [8].稻麦轮作生态系统温室气体(CO2、CH4和N2O)排放研究[D]. 邹建文.南京农业大学2005
  • [9].农田土壤氮素平衡动态模拟模型研制与SISNDB信息系统开发[D]. 黄志珍.浙江大学2005
  • [10].亚热带稻田土壤有机碳氮循环[D]. 刘守龙.华中农业大学2006

标签:;  ;  ;  ;  ;  

基于试验与模型的C、N循环研究——以华北高产粮区桓台县为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