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植物枯、黄萎病生防菌组合的构建

控制植物枯、黄萎病生防菌组合的构建

论文摘要

本研究以筛选出能有效控制植物枯、黄萎病和促进作物生长的优势生防菌组合为目标,通过对不同作用机理的多株菌的生防特性再认定、对种子萌发的影响以及菌株间亲和性的测定,从中选出综合性状优良的菌株进行多菌组合。进一步探讨了组合菌株对植物枯、黄萎病的协同控制作用及对植物的促生作用,为开发研制出新型的控制植物枯、黄萎病的生防制剂奠定基础。通过对非致病性尖镰孢Fo47,土壤放线菌SC11、153、A4、SC1、SE2,内生放线菌AM3、SF6、SG2以及重寄生放线菌PR、F46等11株菌的皿内抑菌活性、耐药性、定殖能力等生防特性的再认定,以及单菌对作物种子萌发的影响进行综合评定,结果发现,菌株Fo47、SC11、153、A4、AM3、SF6、SG2、PR等8株菌的综合性能比较稳定,将其确定为组合设计时的备选菌株。采用混合培养法测定了菌株Fo47、SC11、153、A4、AM3、SF6、SG2、PR等8株生防菌两两之间的亲和性,比较分析不同生防菌混合培养时各菌的生长曲线与单一培养时生长曲线的差异,结果表明,除菌株A4、AM3与大多数供试生防菌亲和性差以外,菌株Fo47、SC11、153、SF6、SG2、PR彼此之间是亲和的。将Fo47、SC11、153、SF6、SG2、PR这6株菌最终作为要组合的菌株。根据本试验结果,并结合实验室多年来对这些生防菌株的研究结果,生防菌组合设计时以菌株153、SC11、Fo47为主,菌株SF6、SG2、PR为辅,将不同作用机制的生防菌株进行组合,共构建出了30个生防菌组合。为了能使生防菌最大限度的发挥各自的生防作用,稳定和提高大田防病效果,采用浅盘发酵法制备生防菌粉,并对6株生防菌的发酵条件进行优化,最终获得具有较高生防活性和便于大田施用的生防菌粉。采用管碟法测定了生防菌及30个组合对西瓜枯萎菌、茄子黄萎菌、棉花枯萎菌3种靶标菌的皿内抑制作用。结果表明B5、B7、B8、B9、C3、C7、C8、C10、D5、D710个组合对3种靶标菌有较高的离体抑菌活性,且各组合之间抑菌作用存在差异。同时发现,生防菌组合较单菌株抑菌活性不一定总增强,也有减弱的,进一步证明菌株组合数与抑菌效果之间没有相关性。通过温室盆栽试验测定了生防菌及其组合对西瓜枯萎病及茄子黄萎病防治效果,结果表明,不同生防菌组合较单个菌的防效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且因菌株的数目和种类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同一菌株在不同组合中的表现也不尽相同。30个生防菌组合中,以B7、C9、D4、D74个组合的防效最好,对西瓜枯萎病和茄子黄萎病的防效均大于60%。研究生防菌及其组合对西瓜、茄子幼苗生长的影响时发现,除组合B9、C10、D8能提高西瓜出苗率,A3能提高茄子出苗率以外,其他处理对2种作物出苗率影响无显著差异。大多数组合对西瓜、茄子幼苗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促生作用,组合B3、C1、C3、C9、D2、D5、D6、E1对2种作物正向影响较单菌促生效果最好的A4达显著水平。此外发现组合D4抑制西瓜幼苗根的生长,组合B1、B5、B8、C7对茄子幼苗的部分生理指标的负向作用达显著水平。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 1.2 植物枯、黄萎病防治研究现状
  • 1.2.1 选育抗病品种
  • 1.2.2 农业防治
  • 1.2.3 化学防治
  • 1.2.4 生物防治
  • 1.3 利用多菌组合防治植物枯、黄萎病
  • 1.4 论文设计思路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供试菌株
  • 2.2 培养基
  • 2.3 供试植物品种
  • 2.4 主要试剂与仪器
  • 2.5 单菌生防特性再认定
  • 2.5.1 皿内抑菌作用测定
  • 2.5.2 耐药性测定
  • 2.5.3 定殖能力测定
  • 2.5.4 对作物种子萌发的影响
  • 2.6 生防菌菌粉的制备
  • 2.7 多菌株组合的构建及筛选
  • 2.7.1 组合菌株间亲和性测定
  • 2.7.2 组合菌株皿内抑菌活性测定
  • 2.7.3 组合菌株温室防病能力测定
  • 2.7.4 组合菌株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 2.8 数据处理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单菌生防特性再认定
  • 3.1.1 皿内抑菌作用
  • 3.1.2 耐药性
  • 3.1.3 定殖能力
  • 3.1.4 对作物种子萌发的影响
  • 3.2 生防菌菌粉的制备
  • 3.3 组合菌株的构建及筛选
  • 3.3.1 组合菌株间的亲和性
  • 3.3.2 组合菌株的皿内抑菌作用
  • 3.3.3 组合菌株对植物枯、黄萎病的防治效果
  • 3.3.4 组合菌株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 4.1 结论
  • 4.2 讨论
  • 4.3 后续研究设想
  • 参考文献
  • 附图
  • 致谢
  • 作者简介
  • 相关论文文献

    • [1].物质的多样性是由组合的多样性决定的[J].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9(34)
    • [2].非淹没组合丁坝局部冲蚀规律的实验分析研究[J]. 黑龙江水利科技 2019(11)
    • [3].探析组合盆栽[J]. 现代园艺 2020(03)
    • [4].多个混沌系统的有限时多切换“组合-组合”同步[J].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2020(10)
    • [5].产品创新之佳径:旧元素,新组合[J]. 销售与市场(管理版) 2020(06)
    • [6].清新组合物和包含所述清新组合物的装置[J]. 乙醛醋酸化工 2019(11)
    • [7].微型组合[J]. 花木盆景(盆景赏石) 2017(12)
    • [8].《静物组合》[J]. 大众文艺 2018(12)
    • [9].《组合》[J]. 大众文艺 2016(24)
    • [10].大型企业集团专利组合构建[J]. 中国电力企业管理 2016(25)
    • [11].高空组合[J]. 现代班组 2017(06)
    • [12].《流动与组合》[J]. 中国陶艺家 2016(02)
    • [13].《字母系列组合》[J]. 中国陶艺家 2016(02)
    • [14].浅析榕树组合盆栽的外表突破点[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5(04)
    • [15].工作桌椅组合[J]. 市场瞭望(上半月) 2015(04)
    • [16].《户外便携桌·垫组合》[J]. 美苑 2015(S1)
    • [17].组合猜字[J]. 老友 2020(05)
    • [18].静物组合[J]. 小学生(上旬刊) 2020(11)
    • [19].《组合桌椅设计》[J]. 艺术品鉴 2019(11)
    • [20].2018年高中数学联赛(福建省预赛)组合题另解[J]. 福建中学数学 2018(09)
    • [21].鼓舞人心的食品组合[J]. 新教育 2017(36)
    • [22].《墙》(组合之一)[J]. 长江文艺 2018(06)
    • [23].奇妙的组合照片[J]. 学苑创造(3-6年级阅读) 2018(03)
    • [24].归来的鹰 致敬山鹰组合[J]. 凉山文学 2018(02)
    • [25].静物组合[J]. 小学生(上旬刊) 2017(Z2)
    • [26].静物组合[J]. 小学生(上旬刊) 2017(Z1)
    • [27].《静物组合》[J]. 高中生之友 2018(20)
    • [28].“凡尘”组合:金牌背后的一路风雨[J]. 羽毛球 2018(10)
    • [29].小组合作人员组合的研究[J]. 新课程(综合版) 2016(04)
    • [30].《静物组合》[J]. 青年文学家 2016(23)

    标签:;  ;  ;  ;  ;  

    控制植物枯、黄萎病生防菌组合的构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