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氟整理剂的合成及其对表面的改性

含氟整理剂的合成及其对表面的改性

论文摘要

众所周知,氟碳化合物具有极低的表面张力,因此广泛用于拒水拒油整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一方面人们对拒水拒油整理效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人们对具有新功能的含氟整理剂也提出了需求。因此,找到能够提高拒水拒油效果的技术和开发出具有新功能的含氟整理剂显得犹为重要。在本论文中我们合成了几种含氟整理剂,采用直接或与其它表面改性技术结合的方法对棉织物、玻璃、单晶硅片进行改性,赋予它们不同的功能,并对改性后的效果进行了测试。本论文由以下几部分工作构成:1.目前,超疏水表面的制备方法已经成为了人们的研究热点。在本论文中我们将溶胶-凝胶技术与含氟整理剂相结合在织物上制备出具有超疏水和疏油性能的涂层。在正硅酸乙酯,乙醇和水三者的比例不变的实验条件下,通过改变催化剂氨水的量成功制备了一系列不同粒径的SiO2溶胶样品sol 1-5,这些样品中的颗粒粒径均在100—200nm之间。我们同时合成了含全氟烷基季铵盐硅烷偶联剂PFSC,并将溶胶样品和PFSC共同应用于织物整理。经H2O和CH2I2接触角测试和拒水拒油等级测试结果发现,只有溶胶样品sol 4的粒径大小合适,可以显著增加表面粗糙度,经其整理的织物样品通过含全氟烷基季铵盐硅烷偶联剂PFSC修饰后比只经PFSC整理的棉织物样品的拒水拒油性能得到提高,H2O的接触角从133°提高到145°,接近于超疏水性能,CH2I2的接触角从125°提高到131°;拒水拒油级别分别从3级、4级提高到4级、5级。而经另外四个溶胶样品和PFSC共同整理的织物样品的拒水拒油效果没有得到提高。2.通常具有低表面自由能的含氟聚合物材料不易吸附环境中的尘埃或污物粒子。但是一旦被污染,由于它们的高疏水性使得此类材料沾污后很难用水清洗。为了弥补这个不足就需要制备出具有疏水/疏油-亲水可逆转换性能的智能表面,这样就既可以减少在空气中的沾污,又方便沾污后的清洗。在本论文中我们将含全氟烷基丙烯酸酯与丙烯酸采用乳液聚合方式合成了聚(全氟烷基丙烯酸酯-丙烯酸)(PPFAA-AA),并通过传统的轧-烘-焙过程将聚合物乳液整理到棉织物上,形成的涂层具有疏油/疏水-亲水可逆转换功能。在乳化剂量不变条件下,通过改变单体的重量比,得到PPFAA-AA聚合物样品copoly1-4,其中copoly2整理的织物具有明显的疏水-亲水转换性能,水的接触角从刚开始的127°在30min内迅速减小到33°。根据该现象,提出了疏水.亲水转换机理,通过XPS测试润湿前后织物表面PPFAA-AA涂层不同深度化学组成含量变化,验证了该机理。3.日常生活中透明基材的上雾现象和衣服上起静电现象经常困扰着人们,其中一个解决方法就是用亲水整理剂进行亲水化处理。基于这个需求在本论文中我们设计了一个亲水拒油聚合物Rf-(DMDAAC)n-Rf,亲水性可以起到防雾和抗静电效果,拒油性可以防止污染减少清洗次数,使整理效果持久。首先合成了全氟聚醚二酰基过氧化物(RfCOO)2,并用来引发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DMDAAC)聚合,得到含有全氟烷氧基末端基团的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聚合物(Rf-(DMDAAC)n-Rf)。通过传统的轧-烘-焙过程将其整理到棉织物上,整理后织物具有亲水拒油性,对水的接触角为0°,对正十六烷的接触角为117.5°。4.自组装技术在表面改性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本论文最后我们在玻璃和单晶硅基底上将含全氟烷基的化合物利用自组装技术接到基底表面,以期降低表面自由能,实现超薄拒水拒油膜的制备。我们采用自组装方法制备了PFOA-APTES和PFOA-TESPA自组装双层膜。通过原子力显微镜(AFM)、椭圆偏光仪(Ellipsometry)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PFOA-APTES自组装双层膜的膜性能进行了测试与表征,证明PFOA-APTES自组装双层膜制备成功。利用接触角测试对PFOA-APTES自组装双层膜的拒水拒油性能进行了研究,发现在PFOA与APTES-SAF反应12h后形成的双层膜具有较好的拒水拒油性能。有关PFOA-TESPA自组装双层膜,我们主要是对TESPA-SAF和PFOA-TESPA的制备条件进行了摸索。但从拒水拒油效果来看,PFOA-TESPA自组装双层膜的制备不是很成功。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含氟整理剂概述
  • 1.1.1 氟原子的特性
  • 1.1.2 含氟化合物的表面特性
  • 1.1.3 拒水拒油机理
  • 1.1.4 含氟整理剂的合成
  • 1.1.4.1 含氟单体的合成
  • 1.1.4.2 含氟聚合物的合成
  • 1.1.4.2.1 含氟聚合物的共聚方法
  • 1.1.4.2.2 聚合物结晶度对其性能的影响
  • 1.2 利用含氟整理剂对表面改性的技术
  • 1.2.1 溶胶-凝胶技术(Sol-Gel)技术
  • 1.2.2 有序分子膜
  • 1.2.2.1 LB技术
  • 1.2.2.2 自组装膜
  • 1.2.3 等离子体聚合技术
  • 1.2.4 添加氟表面活性剂
  • 1.3 本课题的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2超疏水复合涂层的制备及其在棉织物上的应用'>第二章 含全氟烷基季铵盐硅烷偶联剂─纳米SiO2超疏水复合涂层的制备及其在棉织物上的应用
  • 2.1 超疏水性表面概述
  • 2.1.1 超疏水性表面理论发展
  • 2.1.2 超疏水性表面制备方法
  • 2超疏水疏油复合涂层的设计思路'>2.2 含全氟烷基季铵盐硅烷偶联剂─纳米SiO2超疏水疏油复合涂层的设计思路
  • 2.2.1 溶胶-凝胶技术的选择
  • 2.2.2 含氟整理剂的设计
  • 2溶胶的制备'>2.3 SiO2溶胶的制备
  • 2.3.1 溶胶-凝胶基本原理
  • 2溶胶的制备'>2.3.2 SiO2溶胶的制备
  • 2.4 含全氟烷基季铵盐化合物(PFSC)的合成
  • 2.4.1 化合物1的合成
  • 2.4.2 化合物2的合成
  • 2.4.3 化合物3的合成
  • 2.4.4 化合物4的合成
  • 2.4.5 目标分子PFSC的合成
  • 2.5 整理部分
  • 2.5.1 整理工艺
  • 2.5.2 接触角测试
  • 2.5.3 拒水拒油等级测试方法
  • 2.5.4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测试
  • 2.6 结果与讨论
  • 2溶胶制备和表征'>2.6.1 SiO2溶胶制备和表征
  • 2.6.1.1 催化剂的选择
  • 2.6.1.2 粒径测试
  • 2溶胶和PFSC在棉织物上的应用'>2.6.2 SiO2溶胶和PFSC在棉织物上的应用
  • 2.6.2.1 接触角和拒水拒油等级测试
  • 2.6.2.2 SEM测试
  • 2.7 典型实验步骤
  • 2.7.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2溶胶制备'>2.7.2 SiO2溶胶制备
  • 2.7.3 化合物1的制备
  • 2.7.4 化合物2的制备
  • 2.7.5 化合物3的制备
  • 2.7.6 化合物4的制备
  • 2.7.7 目标分子PFSC的制备
  • 2.8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疏油/疏水─亲水可逆转换含氟聚合物涂层的制备及其表面性能
  • 3.1 引言
  • 3.2 疏油/疏水─亲水可逆转换含氟共聚物涂层的设计思路
  • 3.3 含氟共聚物PPEAA-AA的合成
  • 3.4 整理部分
  • 3.4.1 整理工艺
  • 3.4.2 接触角测试
  • 3.4.3 XPS测试
  • 3.4.4 SEM测试
  • 3.5 结果与讨论
  • 3.5.1 含氟共聚物PPEAA-AA的制备工艺
  • 3.5.1.1 聚合方法和加料方式
  • 3.5.1.2 引发剂的选择
  • 3.5.1.3 乳化剂的选择
  • 3.5.2 含氟共聚物PPEAA-AA的表征
  • 3.5.2.1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 3.5.2.2 含氟共聚物PPEAA-AA中F元素含量分析
  • 3.5.2.3 含氟共聚物PPEAA-AA的热性能分析(DSC,TG曲线)
  • 3.5.2.4 含氟共聚物PPEAA-AA的SAXD分析
  • 3.5.3 含氟共聚物PPFAA-AA在棉织物上的应用
  • 3.5.3.1 水和正十六烷的接触角测试
  • 3.5.3.2 整理后棉织物表面的XPS测试
  • 3.5.3.3 整理前后棉纤维的SEM图
  • 3.6 典型实验步骤
  • 3.6.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3.6.2 聚(全氟烷基丙烯酸酯-丙烯酸)(PPFAA-AA)的制备
  • 3.7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亲水拒油含氟整理剂的合成及其应用
  • 4.1 引言
  • 4.2 亲水拒油含氟整理剂的设计思路
  • 4.3 Rf-(DMDAAC)n-Rf的合成
  • 2的合成'>4.3.1 全氟聚醚二酰基过氧化物(RfCOO)2的合成
  • 4.3.2 Rf-(DMDAAC)n-Rf的合成
  • 4.3.2.1 聚合物结构
  • 4.3.2.2 Rf-(DMDAAC)n-Rf的合成
  • 4.4 织物整理
  • 4.4.1 整理工艺
  • 4.4.2 接触角测试
  • 4.5 结果与讨论
  • 4.5.1 Rf-(DMDAAC)n-Rf的制备工艺
  • 4.5.1.1 全氟聚醚二酰基过氧化物浓度的影响
  • 4.5.1.2 温度的影响
  • 4.5.1.3 全氟聚醚二酰基过氧化物与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配比影响
  • 4.5.2 Rf-(DMDAAC)n-Rf的表征
  • 4.5.3 Rf-(DMDAAC)n-Rf在棉织物上的应用
  • 4.6 典型实验步骤
  • 4.6.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2的制备'>4.6.2 全氟聚醚二酰基过氧化物(RfCOO)2的制备
  • 4.6.3 Rf-(DMDAAC)n-Rf的制备
  • 4.7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自组装双层膜制备及其拒水拒油性能研究
  • 5.1 分子自组装膜概述
  • 5.1.1 有机硅烷类SAMs
  • 5.1.2 自组装单分子膜的表征方法
  • 5.1.2.1 扫描探针显微镜(SPM)测试方法
  • 5.1.2.2 电化学表征方法
  • 5.1.2.3 光谱学测定方法
  • 5.1.2.4 自组装膜表面的润湿性
  • 5.2 拒水拒油自组装双层膜的设计思路
  • 5.3 TESPA的合成
  • 5.3.1 化合物1的合成
  • 5.3.2 目标分子TESPA的合成
  • 5.4 自组装双层膜PFOA-APTES的制备及其拒水拒油性能研究
  • 5.4.1 PFOA-APTES的制备
  • 5.4.1.1 APTES-SAF的制备
  • 5.4.1.2 PFOA-APTES的制备
  • 5.4.2 测试与表征
  • 5.4.2.1 AFM测试
  • 5.4.2.2 Ellipsometry测试
  • 5.4.2.3 XPS测试
  • 5.4.2.4 接触角测试
  • 5.4.3 结果与讨论
  • 5.4.3.1 PFOA-APTES的表征
  • 5.4.3.1.1 PFOA-APTES的表面形貌
  • 5.4.3.1.2 膜厚测试
  • 5.4.3.1.3 PFOA-APTES的XPS分析
  • 5.4.3.2 PFOA-APTES的拒水拒油性能
  • 5.5 自组装双层膜PFOA-TESPA的制备及其拒水拒油性能研究
  • 5.5.1 PFOA-TESPA的制备
  • 5.5.2 测试与表征
  • 5.5.2.1 SEM测试
  • 5.5.2.2 AFM测试
  • 5.5.2.3 接触角测试
  • 5.5.3 结果与讨论
  • 5.5.3.1 实验条件的选择
  • 5.5.3.2 TESPA-SAF制备条件优化
  • 5.5.3.3 PFOA与TESPA-SAF反应条件优化
  • 5.5.3.4 PFOA-TESPA的制备
  • 5.6 典型实验步骤
  • 5.6.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5.6.2 化合物1的制备
  • 5.6.3 TESPA的制备
  • 5.6.4 PFOA-APTES的制备
  • 5.6.5 PFOA-TESPA的制备
  • 5.7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结论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含氟整理剂的合成及其对表面的改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