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传统风景建筑与景观生态态势研究

四川传统风景建筑与景观生态态势研究

论文题目: 四川传统风景建筑与景观生态态势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城市规划与设计

作者: 应文

导师: 黄光宇,齐康

关键词: 四川传统风景建筑,景观生态,地区分布规律,空间格局

文献来源: 重庆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本文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西南山地城镇生态化规划建设与管理(批准号50178068)”的一个分支研究课题,旨在进一步扩充与深化山地城镇生态化理论与技术方法研究。 随着现代信息业、交通业的高度发展,多样统一的世界性建筑文化迅速超越地域界限,致使地方建筑风格不断淡化;另一方面,迅猛发展的科学技术亦使得地域自然环境对建筑的影响逐步弱化。在意识形态与物质形态的双重趋同下,地域建筑正不可避免地呈现出逐渐丧失传统风貌、丧失地域环境特征的趋势,寻求地域传统建筑的回归已成燃眉之势。基于此,本文以景观类型极为丰富多样的四川为研究范围,以最富地域特征的传统风景建筑为研究对象,在深刻剖析其景观生态成因的基础上,提出在区域范围内建构“景观生态空间格局”,旨在尝试将景观建筑学、景观生态学理论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相衔接,期望能够促进地域建筑的保护、传承与创新,为地域建筑之生态化规划建设与管理提供有益的理论探索。 本文首先从相关的景观建筑学、风景及风景环境的概念、范畴及研究本质入手,对“风景建筑”作出新的阐释,并据此确定本文的研究范畴与学术取向,理清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在论文第二章至第八章分别从地貌、植被、气候、自然灾害防治、民族性格、宗教信仰与生活方式七个景观生态主导因素逐一进行分离剖析,探寻它们在风景建筑景观成因中的作用与协调方式,并结合实例进行分析与论证,明晰各因素单独作用于风景建筑所产生的景观类型、特性以及地区分布状况,分别绘制成图。最后,在第九章将所得的各单因素地形图进行重叠、归纳与系统性剖析,得出由七大景观生态类型斑块以及五条联系各斑块的景观演替廊道所构成的“四川传统风景建筑之景观生态空间格局”。七大景观生态类型斑块为:平原丘陵区秀丽轻盈型斑块,平原水乡风雅淡泊型斑块,川中南茂密山林幽邃缥缈型斑块,盆地外围山区雄壮粗犷型斑块,深切河谷区雄险敦厚型斑块,高山山原区旷阔圣洁型斑块以及“奇”特型景观生态斑块;各斑块在地理位置上或多或少相互交错重叠。五条景观演替廊道为:滇川陕(甘)景观演替廊道、藏羌彝民族迁徙大走廊、藏川鄂景观演替廊道、涪江景观演替廊道与嘉陵江景观演替廊道。其中前三条廊道涉及景观类型广、地域跨度大,为四川景观演替主廊道;后两条廊道在涉及类型与地域跨度方面均小于前者,为景观演替次廊道。五条廊道均依随四川历史上著名的交通要道而成,为网络状格局,串联起四川众多极具地域自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调研路线图

插图及附表清单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原因

1.2 研究主题的界定

1.2.1 “风景建筑”涵盖范畴的界定

1.2.2 论文的学术取向

1.2.3 本研究地域范围的界定

1.3 研究框架

1.3.1 研究方法与技术线路

1.3.2 景观生态主导因素的确定

2 不同地貌区风景建筑各异的场景意趣

2.1 平原水乡风景建筑—灵秀、清雅

2.1.1 因“水”而生的灵秀型建筑景观格局

2.1.2 频繁的对外交流促生自由、多样的建筑型式

2.1.3 富饶的物产造就精细的建筑装饰格调

2.1.4 发达的文化造就清雅的建筑风格

2.1.5 依托水网的交通体系

2.2 川中丘陵风景建筑—和缓起伏、秀丽

2.2.1 因“丘”而生的多种建筑景观型式

2.2.2 丰富的建筑景观层次

2.2.3 曲折灵活的交通格局

2.3 盆周山地风景建筑—险峻、粗犷

2.3.1 因“山”而生的多种建筑景观型式

2.3.2 险峻地貌造就浓厚的建筑防御特征

2.3.3 险恶环境造就自然、粗犷的建筑风格

2.3.4 集生活、防御于一体的交通体系

2.4 川西高原风景建筑—旷阔、圣洁

2.4.1 依托圣洁的神山凸显建筑“神圣”之感

2.4.2 依托旷阔场景凸显建筑“崇高”之感

2.4.3 雄浑壮丽的建筑风格

2.5 特殊地貌区风景建筑—奇特、妙曼

2.5.1 因“奇”而生的多种融景形式

2.5.2 集展示与强化景致功效于一体的交通体系

3 不同植被条件下风景建筑各异的融景构景技术

3.1 葱郁山林区风景建筑—幽蔽、静谧

3.1.1 葱郁山林渲染出幽邃的环境氛围

3.1.2 建筑格调凸显竹木特征

3.1.3 植物作为建筑与自然相融的载体

3.2 田园耕作区风景建筑—掩映、闲适

3.2.1 田园植被营造出闲适的环境氛围

3.2.2 植物的生态性能被加以利用

3.2.3 植物被赋予浓厚的精神品格

3.2.4 花木被广泛用于美化城镇环境

3.3 灌丛、针叶林区风景建筑—开阔、苍莽

3.3.1 高山灌丛造就开阔、苍莽的环境氛围

3.3.2 植物被赋予神秘色彩

3.4 草甸、灌丛区风景建筑—鲜明、震撼

3.4.1 广袤草甸烘托出鲜明、震撼的环境氛围

3.4.2 植物被广泛用作建筑材料而鲜有精神性作用

4 不同气候条件下风景建筑各异的技术手段

4.1 川东亚热带温湿气候区风景建筑—通透、轻盈

4.1.1 利于挡雨排水的屋顶造型

4.1.2 利于除湿散热的空间形式

4.1.3 利于通风防潮的墙体构造

4.1.4 适应温湿气候的结构形式

4.2 川西高原干寒气候区风景建筑—封闭、厚实

4.2.1 避风向阳的选址与布局方式

4.2.2 利于保温隔热的建筑材料

4.2.3 利于挡风保暖的空间形式

4.2.4 兼顾纳阳与遮阴的建筑造型

4.2.5 适应冬干夏雨气候的屋顶形式

5 不同自然灾害条件下风景建筑各异的防灾治灾技术

5.1 四川自然灾害特征

5.1.1 气象灾害

5.1.2 地质灾害

5.2 为躲避自然灾害而呈现的聚落特征

5.2.1 不同环境单元的生态特征

5.2.2 利于躲避灾害的聚落选址

5.2.3 利于防治灾害的空间格局

5.2.4 利于降低生态负荷的聚落形态

5.3 应对自然灾害而采用的技术手段

5.3.1 宜于降低生态干扰的结构形式

5.3.2 利于提高抗灾能力的建造技术

5.3.3 用于防治灾害的工程设施

5.3.4 祈盼镇锁灾害的建筑型式

5.4 对现代防灾治灾观的反思

5.5.1 与洪水共生,还河流于自然

5.4.2 变生态适宜性为原生适宜性

6 不同民族聚居区风景建筑各异的民族性格特征

6.1 汉民族性格在风景建筑中的体现

6.1.1 因“内向性格”而衍生封闭、含蓄的审美取向

6.1.2 因“喜好山水”而崇尚“天人合一”的环境意趣

6.1.3 因“注重人本”而倾向民居式样

6.1.4 因“注重伦理”而具有秩序感

6.2 羌民族性格在风景建筑中的体现

6.2.1 因长期抵御外族而注重建筑群体协同防御

6.2.2 因“崇尚简洁”而衍生朴实、粗犷的建筑格调

6.3 藏民族性格在风景建筑中的体现

6.3.1 因“热情奔放”而衍生明艳的色彩取向

6.3.2 因“喜好装饰”而倾向绚丽繁复的装饰意趣

6.3.3 因“注重等级”而强调位序

6.4 彝民族性格在风景建筑中的体现

6.4.1 因防范“家支械斗”而注重建筑个体防御

6.4.2 因“尊重自然”而衍生“以天然为美”的审美取向

6.4.3 “家支制度”导致建筑处处凸显“家”的核心地位

7 不同宗教信仰区风景建筑各异的精神境界

7.1 儒、道、释交融区风景建筑理性的信仰特征

7.1.1 建筑环境意趣追求超凡脱俗的理想境界

7.1.2 建筑功能体现出重生知礼的现世精神

7.1.3 建筑形制表现出多种宗教思想交融与共的特征

7.1.4 建筑精神透射出繁泛的信仰构成

7.2 藏传佛教区风景建筑迷狂的精神特征

7.2.1 人神合一的聚落格局

7.2.2 围绕神性的建筑功能组成

7.2.3 浸润神性的建筑造型

7.3 原始宗教区风景建筑朴实的拜物特征

7.3.1 乞求庇护的聚落选址

7.3.2 富于拜物特征的聚落格局

7.3.3 凸显“万物有灵”的装饰意趣

8 不同经济条件下风景建筑各异的文化意蕴

8.1 与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社会生活特征

8.1.1 农耕经济区—浓郁的小农经济色彩

8.1.2 商贸经济区—互利互济的功能取向

8.1.3 渔猎经济区—随意率真的景观风貌

8.1.4 牧耕经济区—流动分散的形态特征

8.2 与社会阶层相适应的建筑审美取向

8.2.1 与民理务实生活相适应的朴素风格

8.2.2 与贵族享乐生活相适应的精致装饰

8.2.3 与隐士避世生活相适应的幽雅意境

9 四川传统风景建筑景观生态空间格局

9.1 关于建构景观生态空间格局的思考

9.1.1 景观生态空间格局解析

9.1.2 景观生态空间格局的两大要素

9.2 四川传统风景建筑景观生态空间格局

9.2.1 景观类型斑块体系构成与空间分布

9.2.2 景观演替廊道体系构成

9.2.3 景观特征地区演化规律剖析

9.3 各景观生态类型斑块的保护与传承导则

9.3.1 川中、南茂密山林幽邃、空灵型景观生态斑块

9.3.2 平原水乡区风雅、淡泊型景观生态斑块

9.3.3 平原丘陵区秀丽、轻盈型景观生态斑块

9.3.4 盆地外围山区雄壮、粗犷型景观生态斑块

9.3.5 深切河谷雄险、敦厚型景观生态斑块

9.3.6 高山山原区旷阔、圣洁型景观生态斑块

9.3.7 “奇”特型景观生态类型斑块

9.4 各景观生态演替廊道的保护与传承导则

9.4.1 滇川陕(甘)景观演替廊道

9.4.2 藏羌彝民族迁徙大走廊

9.4.3 藏川鄂景观演替廊道

9.4.4 景观演替次廊道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独创性声明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发布时间: 2006-12-05

参考文献

  • [1].哈尔滨中心城区生态网络分析及其景观生态格局优化研究[D]. 张远景.东北农业大学2015
  • [2].中国园林对西方现代景观艺术的借鉴[D]. 张纵.南京艺术学院2005
  • [3].“规模—密度—形态—功能”四位一体的城市安全问题研究[D]. 王绮.东北师范大学2016
  • [4].株洲市城市植物造景研究[D]. 侯碧清.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6
  • [5].文化生态学视角的康区佛教文化景观研究[D]. 徐文廷.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

标签:;  ;  ;  ;  

四川传统风景建筑与景观生态态势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