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油馏分论文-何顺,沈政,常浩浩,刘志铭,康金灿

汽油馏分论文-何顺,沈政,常浩浩,刘志铭,康金灿

导读:本文包含了汽油馏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合成气转化,汽油馏分,双功能催化剂,Zn-ZrO2氧化物

汽油馏分论文文献综述

何顺,沈政,常浩浩,刘志铭,康金灿[1](2019)在《Zn-ZrO_2/H-ZSM-5双功能催化剂上合成气转化制汽油馏分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合成气直接转化制汽油馏分反应,合成了Zn-ZrO_2金属氧化物与沸石分子筛复合的双功能催化剂,结果显示Zn-ZrO_2/H-ZSM-5具有较高的CO转化率和汽油馏分选择性。考察了反应温度和接触时间对Zn-ZrO_2和Zn-ZrO_2/H-ZSM-5双功能催化剂的影响,证实了合成气经甲醇/二甲醚中间体制汽油馏分的反应路径。研究了Zn/Zr摩尔比、H-ZSM-5分子筛的Si/Al比对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Zn/Zr摩尔比为1∶32、Si/Al为200时可获得了较好的转化率(52%)和汽油馏分选择性(62%),且催化剂经100h测试稳定性良好。(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程光南,张孔远,魏麟骄[2](2019)在《FCC汽油馏分在Ni/Al_2O_3催化剂上加氢脱硫醇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改性氧化铝为载体,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Ni/改性Al_2O_3催化剂。以FCC选择加氢脱硫后的重汽油馏分加正庚硫醇为原料,在100 m L固定床加氢评价装置上对所制备催化剂进行加氢脱硫改质活性评价。结果表明,加氢脱硫后重FCC汽油馏分在加氢脱硫醇过程中除脱硫醇和脱硫反应外,还存在烯烃加氢饱和反应、烯烃环化脱氢反应以及烯烃的异构化反应等,这些反应与工艺条件密切相关,并影响加氢生成油的辛烷值和改质效果。对所研制的重汽油馏分加氢脱硫醇改质催化剂适宜的工艺参数为:压力2. 0 MPa、反应温度340~360℃、反应氢油体积比200~250∶1、体积空速3. 5~4. 5 h-1。(本文来源于《现代化工》期刊2019年02期)

文志勇,宋飞,孙剑,徐东彦,葛庆杰[3](2018)在《改性HZSM-5分子筛催化二甲醚转化制汽油馏分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连续流动固定床反应器上考察了不同孔径尺寸的微、介孔ZSM-5分子筛的二甲醚催化转化反应性能,采用N2吸附-脱附、NH_3-TPD、XRD、TGA,TPO-MS和GC-MS等表征技术研究了分子筛改性对其结构性能的影响,同时关联其反应性能,探讨了分子筛的催化反应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控制后处理条件可有效调控分子筛的孔径尺寸,HZSM-5分子筛具有适当的介孔尺寸有助于反应产物汽油馏分烃的生成,但孔径过大将失去分子筛对产物分布调控意义;介孔孔径在7.0nm左右时,二甲醚转化反应可获得富含异构烷烃(质量分数高达55.2%)的汽油,同时联产高附加值化工品均四甲苯,这可为清洁油品改质和高附加值化工品的生产提供一条可能的新路线。研究结果还表明介孔结构的形成有利于多甲基苯碳物种向生成反应产物的方向进行,进而抑制反应过程中积炭的形成。(本文来源于《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期刊2018年05期)

于长青,孙宜彬[4](2018)在《RSDS-Ⅲ催化汽油全馏分加氢脱硫技术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分公司60×10~4 t/a柴油加氢装置通过增加循环氢脱硫系统改造,利用RSDS-Ⅲ全馏分加氢技术进行催化汽油脱硫生产国Ⅴ汽油调和组分。结果表明,精制汽油中硫质量分数在13.0g/g以内,辛烷值损失为1.5~2.0个单位,可以满足检修期间生产国Ⅴ汽油的要求。(本文来源于《石油与天然气化工》期刊2018年04期)

罗凯威[5](2018)在《FCC汽油重馏分的烯烃加氢规律及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催化加氢脱硫技术是目前炼油工业应用最为广泛的脱硫技术,可生产满足质量标准的车用汽油,然而,在深度加氢脱硫过程不可避免的会使部分烯烃被饱和,造成汽油辛烷值损失严重。因此,催化加氢脱硫技术进一步优化工艺,对全馏分FCC汽油进行轻、重馏分切割,仅重馏分进行催化加氢脱硫,保护了轻馏分中的烯烃,降低了辛烷值损失。FCC汽油重馏分中主要包含C7~+烯烃,且C7~C9烯烃含量占重馏分总烯烃含量85 wt%以上。因此,C7~C9烯烃加氢规律的研究对于掌握重馏分加氢脱硫中的烯烃饱和与辛烷值损失规律,优化工艺参数,减少辛烷值损失有重要意义。按烯烃碳数分布规律将FCC汽油重馏分切割为80~100 ~oC、100~130 ~oC和130~160 ~oC叁个馏分段,使C7~C9烯烃分别富集于叁个馏分段中,考察了反应温度(220~270 ~oC)、压力(1.5~3.0 MPa)、空速(1~4 h~(-1))、氢油比(100~400)等工艺条件对C7~C9烯烃加氢饱和的影响规律。研究发现,温度和空速对烯烃加氢饱和的影响高于压力和氢油比,且C7~C9烯烃饱和率从大到小依次是C7>C9>C8。研究发现,双键位置对烯烃饱和率的影响高于空间位阻对烯烃饱和率的影响,双键从内部向两端迁移的反应使得内烯的饱和率高于端烯饱和率,并改变了空间位阻对烯烃加氢的影响。在针对不同结构烯烃饱和规律的研究发现,FCC汽油重馏分中不同结构烯烃饱和率具有不同的规律,C7正构烯烃>C7异构烯烃,但是C8、C9正构烯烃<C8、C9异构烯烃。这是因为在空间位阻影响较低的情况下,催化剂中的钴对正构烯烃加氢有强烈的抑制作用,对异构烯烃加氢抑制作用较弱,使得C8、C9异构烯烃饱和率较高,而C7异构烯烃饱和率较低是因为其中的2,3-二甲基-1-戊烯含量高但饱和率较低,使C7异构烯烃饱和率较低。另外,随着碳数增大,烯烃加氢对辛烷值的影响逐渐减小,这是因为随着碳数增大,烯烃加氢主体由正构烯烃变为异构烯烃,异构烯烃饱和辛烷值损失较小。在此基础上以C8烯烃为例研究了加氢动力学。选择在真实油品中适用性较好的幂函数型动力学方程方法,计算出C8烯烃加氢的反应级数为1.21,反应活化能为59.83 kJ/mol。本文通过详细分析C7~C9烯烃的加氢饱和规律与辛烷值变化关系,为加氢脱硫工艺方案确定提供丰富的数据支撑和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期刊2018-05-01)

李娜[6](2018)在《FCC汽油轻馏分烯-烷体系骨架异构化反应历程的量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异构化技术使得FCC汽油烯烃含量降低的同时辛烷值得到保持或提升。目前烯烃骨架异构机理的研究主要集中于C4烯上,戊烯研究较少,且大部分采用的分子筛簇模型,鲜有的采用周期性模型对戊烯骨架异构机理的研究中,也未涉及脱附过程的研究,比较片面。另外,目前烯烃骨架异构化的对象多集中于纯组分的研究,混合体系并不多见。FCC汽油轻馏分小于60℃馏分中烯烷含量相当的异构化原料使得烯烷共存体系反应历程的研究成为必然。为了探究反应内部的微观作用机制,从微观层面认识反应历程,本论文采用DFT方法对2-戊烯在H-ZSM-22分子筛上的骨架异构化机理及烯烷共存体系的骨架异构化反应历程进行量化研究。骨架异构过程中,2-戊基-氧化物和3-戊基-氧化物分别采用乙基转移机理和甲基转移机理,活化能分别为0.98 eV和0.73 eV,产物均为伯碳异戊基-氧化物;中间体和边缘质子化二甲基环丙烷机理速率控制步骤的活化能分别为0.74 eV和0.42 eV,产物均为仲碳异戊基-氧化物。脱附过程中,烷基转移机理活化能为1.12 eV,二甲基环丙烷机理活化能为0.30 eV。烷基转移机理中生成了伯碳分子,活化能相对较高,二甲基环丙烷机理生成了仲碳分子,活化能相对较低,但是前者基元反应步骤比较简单,计算易收敛,后者基元反应步骤较复杂,计算难收敛,综合比较,选择烷基转移机理对烯烷体系进行研究。烯烷共存体系下,烷烃的存在使得两种吸附构型稳定性增强。差分电荷图与bader电荷均显示烯烷体系中反应部位电荷转移量增大,相互作用增强,并且烷烃也参与了电荷转移。ELF的计算显示两种吸附质与分子筛的反应部位以及烷烃分子均处于一种电子高度局域化状态。PDOS表明烯烷共存体系下,两种吸附构型中个别原子峰的大小和位置发生了变化。烯烷共存体系骨架异构化过程中,当烷烃的存在使烯烃受空间位阻效应明显时,烯烃反应活化能增加,当烷烃的存在并未使烯烃受到明显空间位阻效应时,烯烃反应活化能降低,另外,烷烃的存在增强了烯烷体系的稳定性。经分析,计算中将烷烃作为一个单独的分子,并未涉及烯烃与烷烃之间的反应,是计算结果与实际存在差距的主要原因,这说明了烯烷体系研究中考虑烯烷之间反应的必要性,也为以后烯烷体系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烯烷共存体系的研究对FCC汽油异构化工艺的设计开发及汽油高辛烷值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期刊2018-05-01)

曾远森,卢腾龙,王亚欢[7](2018)在《乙烯裂解汽油抽提苯乙烯工艺中C8C9馏分分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用标准物系对填料商的A系列填料中的传质性能进行了研究,考察了填料的传质性能;用乙烯裂解C8C9馏分原料在某填料商的A系列填料中进行分离考察,确定填料的传质性能及填料的具体型号,达到了C8C9馏分原料分离的目的,通过对填料分布器的实验,确定了分布的形式,该型填料在广东新华粤3万吨/年苯乙烯抽提装置投用后,达到了理想的效果。(本文来源于《广东化工》期刊2018年08期)

刘思彤,石薇薇,曹祖宾,吴迪,姜永辉[8](2018)在《FCC汽油重馏分氧化-吸附脱硫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切割温度90℃下对FCC汽油进行馏分切割。采用氧化-吸附工艺脱除FCC汽油重馏分中的硫化物。以H_2O_2为氧化剂,HCOOH-H_2SO_4杂多酸为催化剂,抚顺二厂混合平衡催化剂为吸附剂,考察工艺条件对脱硫效果的影响,并对脱硫前后油品的硫类型分布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在V(H_2O_2)∶V(H_2SO_4)∶V(HCOOH)=23∶1.5∶3、氧化温度为60℃、m(吸附剂)∶m(油)=0.5、吸附温度为70℃、吸附时间为60 min的条件下,体系脱硫率为72.4%。(本文来源于《现代化工》期刊2018年04期)

蔡建崇,田振兴,彭成华,杨峰[9](2018)在《DCC汽油全馏分选择性加氢脱硫技术(CDOS-FRCN Ⅱ)的工业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DCC汽油全馏分选择性加氢脱硫(CDOS-FRCN Ⅱ)工艺技术生产超低硫汽油的优越性,该工艺省去了催化裂化汽油轻重馏分(LCN/HCN)切割过程,具有流程简单、操作灵活、投资少、耗能低的特点。该工艺配套的新型纳米钛基催化剂HDDO-100/HDOS-200/HDMS-100具有高脱硫活性、高选择性和稳定性,适用于全馏分加氢脱硫工艺,在处理高二烯烃、高烯烃含量的FCC汽油及DCC汽油中表现出优异的活性和稳定性。在新建的500kt/a DCC汽油加氢装置上,采用CDOS-FRCN Ⅱ工艺技术及配套催化剂,实现了DCC汽油的产品升级,生产出符合国Ⅴ排放标准的汽油。(本文来源于《石油炼制与化工》期刊2018年01期)

董万军[10](2017)在《国产催化剂在裂解汽油全馏分加氢一段反应器开车总结》一文中研究指出裂解汽油作为乙烯装置重要的副产品之一,其中含有大量的C_6~C_8芳烃产品,常用作芳烃抽提装置的原料,在这之前,需要通过催化加氢反应将其中的不饱和支链加氢饱和。裂解汽油加氢催化剂常采用镍系催化剂,随着催化剂国产化过程的加快,国产裂解汽油加氢催化剂使用范围也越来越广。分析总结了国产加氢催化剂在裂解汽油全馏分加氢一段反应器的开车过程,有利于提高对国产加氢催化剂性能的认识,便于生产过程中及时调整,稳定装置运行,提高企业经营效益。(本文来源于《化纤与纺织技术》期刊2017年04期)

汽油馏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改性氧化铝为载体,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Ni/改性Al_2O_3催化剂。以FCC选择加氢脱硫后的重汽油馏分加正庚硫醇为原料,在100 m L固定床加氢评价装置上对所制备催化剂进行加氢脱硫改质活性评价。结果表明,加氢脱硫后重FCC汽油馏分在加氢脱硫醇过程中除脱硫醇和脱硫反应外,还存在烯烃加氢饱和反应、烯烃环化脱氢反应以及烯烃的异构化反应等,这些反应与工艺条件密切相关,并影响加氢生成油的辛烷值和改质效果。对所研制的重汽油馏分加氢脱硫醇改质催化剂适宜的工艺参数为:压力2. 0 MPa、反应温度340~360℃、反应氢油体积比200~250∶1、体积空速3. 5~4. 5 h-1。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汽油馏分论文参考文献

[1].何顺,沈政,常浩浩,刘志铭,康金灿.Zn-ZrO_2/H-ZSM-5双功能催化剂上合成气转化制汽油馏分的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程光南,张孔远,魏麟骄.FCC汽油馏分在Ni/Al_2O_3催化剂上加氢脱硫醇的研究[J].现代化工.2019

[3].文志勇,宋飞,孙剑,徐东彦,葛庆杰.改性HZSM-5分子筛催化二甲醚转化制汽油馏分烃研究[J].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2018

[4].于长青,孙宜彬.RSDS-Ⅲ催化汽油全馏分加氢脱硫技术的应用[J].石油与天然气化工.2018

[5].罗凯威.FCC汽油重馏分的烯烃加氢规律及动力学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8

[6].李娜.FCC汽油轻馏分烯-烷体系骨架异构化反应历程的量化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8

[7].曾远森,卢腾龙,王亚欢.乙烯裂解汽油抽提苯乙烯工艺中C8C9馏分分离研究[J].广东化工.2018

[8].刘思彤,石薇薇,曹祖宾,吴迪,姜永辉.FCC汽油重馏分氧化-吸附脱硫的研究[J].现代化工.2018

[9].蔡建崇,田振兴,彭成华,杨峰.DCC汽油全馏分选择性加氢脱硫技术(CDOS-FRCNⅡ)的工业应用[J].石油炼制与化工.2018

[10].董万军.国产催化剂在裂解汽油全馏分加氢一段反应器开车总结[J].化纤与纺织技术.2017

标签:;  ;  ;  ;  

汽油馏分论文-何顺,沈政,常浩浩,刘志铭,康金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