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口湿地生态系统中有机质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研究——以崇明东滩为例

长江口湿地生态系统中有机质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研究——以崇明东滩为例

论文题目: 长江口湿地生态系统中有机质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研究——以崇明东滩为例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自然地理学

作者: 周俊丽

导师: 张经

关键词: 长江口,湿地,同位素,生物标志物,植物,粒度

文献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河口湿地是海洋和陆地间的过渡区域。由于与周边生态系统间频繁的物质交换,河口湿地生态系统中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十分复杂,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共同控制着有机质在湿地中的赋存与转化。作为全球碳循环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有机质在湿地中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研究一直备受关注,然而至今为止,关于河口湿地中有机地球化学的研究报道还很少。作为世界重要的河口湿地之一,长江口湿地中有机质的生物地球化学研究至今还鲜有涉及。 本文选择长江口最大的湿地一崇明东滩作为研究区域,采集了表层沉积物(洪、枯季)、3根柱状沉积物(分别位于高潮滩、中潮滩和光滩)、植物、动物和长江口水体中的悬浮颗粒物样品,并对样品进行元素(C,N,P,S)、稳定同位素(δ13C,δ15N)、类脂化合物(正构烷烃、多环芳烃、脂肪酸、甾醇)等全部或部分参数的测定。对采自高潮滩和光滩的两个表层沉积物进行了粒度分级(>63,32-63,4-32和<4μm),并进行了为期391天的湿地植物降解实验。本文希望通过以上研究,认识有机质在湿地中的来源、分布特征、主要控制因素及有机质的降解过程,结合植物降解实验建立湿地中有机碳循环的模型,定量估算长江口湿地与河口间的有机质输送通量。 湿地表层沉积物中总有机碳(TOC)浓度较低,仅为0.1—0.7%,最高值出现于高潮滩。结合低的C/N比值(6—11),我们可以初步推测,表层沉积物中有机质可能主要来自于长江悬浮颗粒物,而湿地植物的贡献相对较小。表层沉积物中C,N,S部分在沉积物中呈现相似的变化趋势,即由堤向海浓度逐渐降低,这主要由沉积物中粒度组成差异所引起,细颗粒沉积物中容易富集这几种元素。与C,N,S不同,表层沉积物中P元素由堤向海呈不规则分布。柱状沉积物中有机质的来源组成不同于表层沉积物。当扣除粒度的影响后发现,高潮滩和中潮滩柱状沉积物的中上部出现明显的有机质富集,而这些层次恰好与切割柱样时发现的植物根须密集层次相一致,显示了植物有机质的贡献。经计算得知,来自植物贡献的这部分有机碳和氮分别占这些层次沉积物的总有机碳(TOC)和总氮(TN)的22—55%和0.6—35%,平均值分别为37%和16%。 碳同位素(δ13C)测定结果显示,湿地中植物均为C-3植物,δ13C平均为-28‰,长江口水体悬浮颗粒物中δ13C值平均为-22.6‰。根据表层沉积物中δ13C的组成,高潮滩(-24.3—-23.8‰)高于中潮滩(-24.2—-22.8‰)和光滩(-23.1

论文目录:

第一章 湿地有机质生物地球化学研究综述

1.1 湿地中有机质的来源

1.2 有机质在湿地中的降解

1.3 有机质在湿地中的迁移与转化

1.4 湿地与河口间的物质交换

1.5 国内研究现状

1.6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7 本文的工作思路和研究内容

第二章 研究区域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2 研究方法

Chapter 3 Spatial variations of C, N, P and S distribution in the salt marsh of Changjiang Estuary

3.1 Introduction

3.2 Results

3.3 Discussion

3.4 Conclusions

Chapter 4 Carbon and nitrogen composition and stable isotope as potential indicators of source and fate of organic matter in the salt marsh of the Changjiang Estuary

4.1 Introduction

4.2 Results

4.3 Discussion

4.4 Conclusions

Chapter 5 The lipid geochemistry of surface and core sediments from the salt marsh of the Changjiang Estuary: n-Alkanes, fatty acids, PAHs and sterols.

5.1 Introduction

5.2 Results

5.3 Discussion

5.4 Conclusions

第六章 湿地中先锋植物蔗草有机质降解过程的研究与湿地中有机碳输送通量的估算

6.1 前言

6.2 采样与分析

6.3 结果与讨论

6.4 结论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发布时间: 2005-07-18

参考文献

  • [1].华南沿海资源效应遥感生物地球化学模型[D]. 徐瑞松.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5
  • [2].痕量元素砷、硒在长江流域及河口的生物地球化学行为探讨[D]. 姚庆祯.华东师范大学2006
  • [3].珠江口沉积硅的生物地球化学研究[D]. 秦亚超.浙江大学2006
  • [4].渤海湾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及环境演变指标的筛选[D]. 徐亚岩.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0
  • [5].中国沿海部分区域磷化氢的生物地球化学研究[D]. 李建兵.中国海洋大学2009
  • [6].植被参与对煤矸石表生地球化学过程的影响[D]. 付天岭.贵州大学2015
  • [7].华北北缘中元古界蓟县群沉积学及碳硫循环[D]. 郭华.中国地质大学2013
  • [8].大亚湾放射生态学及沉积物的生物地球化学研究[D]. 牟德海.暨南大学2002
  • [9].中国东海和黄海中一氧化碳的生物地球化学研究[D]. 任春艳.中国海洋大学2010
  • [10].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的微生物地质过程和C-N-S生物地球化学循环[D]. 罗根明.中国地质大学2012

相关论文

  • [1].长江口滨岸湿地环境信息系统研究[D]. 王军.华东师范大学2005
  • [2].上海崇明东滩湿地公园生态规划研究[D]. 吴江.华东师范大学2005
  • [3].现代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环境演变及退化研究[D]. 张晓龙.中国海洋大学2005

标签:;  ;  ;  ;  ;  ;  

长江口湿地生态系统中有机质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研究——以崇明东滩为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