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村话连续变调研究

孟村话连续变调研究

论文摘要

孟村县全称孟村回族自治县,是沧州东南边的一个小县。全县有4个镇2个乡,人口18.9万,是回族和汉族的混居地。《中国语言地图集》把孟村划为黄乐片,《河北省省志·方言志》把孟村划为冀鲁官话区沧州片。孟村话毗邻山东、天津,语音、词汇、语法上有自己的特殊性。其中声调最有特色,不同于普通话的是有三个声调,即阴平213、上声55、去声42。在此基础上孟村话中这三个声调形成的连读变调的情况很复杂。本文主要描写孟村话连读变调的规律。本文根据实际调查和对普通话的对比,描写了孟村话的声韵调,在此基础上深入描写孟村话的连读变调情况。具体操作方法为:首先,依据《方言调查字表》(商务印书馆2007年)整理出孟村方言的语音系统,确定孟村话的调类及其调值。其次,根据詹伯慧主编的《汉语方言及方言调查》进行实地的连读变调调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必要的带有方言色彩词汇的补充。再次,把调查的词汇分为两字组和三字组。两字组从非轻非叠、轻声和叠音三个角度分类。三字组首先按照语法结构分为a+(b+c)和(a+b)+c两种类型,然后再从遵循两字组变调规律和不遵循两字组变调规律两个角度分别描写。最后,最后根据材料总结孟村话连读变调的原因及其特点。具体章节安排是:第一章描写孟村话音系。第二章描写孟村话的两字组的变调情况。两字组的变调从非轻声、非叠音,轻声,叠音三个方面描写孟村话两字组的变调情况,然后归纳两字组的调类合流的情况和规律。第三章描写孟村话中三字组的变调情况。三字组的先根据语法结构分为a+(b+c)式和(a+b)+c式两种类型,然后再各自分为轻声和非轻声两个方面描写遵循两字组变调规律和不遵循两字组变调规律的三字组组合。第四章对孟村话和山东乐陵话进行比较。第五章总结孟村话连读变调的规律。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现状及意义
  • 二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孟村话音系
  • 一 声母
  • (一) 声母系统
  • (二) 说明
  • 二 韵母
  • (一) 韵母系统
  • (二) 说明
  • 三 声调
  • 第二章 孟村话两字组连读变调
  • 一 孟村话(非轻声、非叠字)两字组的连读变调
  • (一) 孟村话(非轻声、非叠字)两字组的连读变调
  • (二) 从前变、后变、前后变三个角度具体的分析
  • (三) 孟村话(非轻声、非叠字)两字组的连读变调的特点
  • 二 孟村话后字为轻声的两字组连读变调
  • (一) 孟村话中轻声两字组连读变调
  • (二) 从后变、前后变两个角度的具体分析
  • (三) 轻声两字组的变调特点
  • 三 孟村话中的叠字两字组连读变调
  • (一) 孟村话中叠音词两字组的连读变调
  • (二) 孟村话中单音字的重叠式的两字组连读变调
  • 四 孟村话中两字组连读变调的合流
  • (一) 孟村话两字组变调的合流
  • (二) 孟村话两字组变调的具体合流情况
  • (三) 合流的规律
  • 五 上声的变调
  • 第三章 三字组的连读变调
  • 一 a+(b+c)式三字组的连读变调
  • (一) 含有轻声的a+(b+c)式三字组的连读变调
  • (二) 非轻声a+(b+c)式三字组遵循两字组变调规律的连读变调
  • 二 (a+b)+c式三字组的连读变调
  • (一) 含有轻声
  • (二) 非轻声变调
  • 三 孟村话的三字组叠音词的变调
  • (一) AAB式叠音词的变调
  • (二) ABB式叠音词的变调
  • 第四章 孟村话与山东乐陵话连读变调的比较
  • 第五章 孟村话连读变调的原因及特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相关论文文献

    • [1].因地制宜实施分步走策略 以点带面促进区域内引领[J]. 山西教育(幼教) 2016(11)
    • [2].楔形文字六宫格[J]. 儿童故事画报 2017(03)
    • [3].福建漳平新桥方言“仔”[a]及前字的连读变调[J].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4(01)
    • [4].眉县方言两字组的连读变调[J].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7(01)
    • [5].山东长山方言的轻声[J]. 语文学刊 2011(01)
    • [6].河北沧州地区方言的轻声特点[J].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2)
    • [7].甘肃泾川方言的连续变调研究[J]. 陇东学院学报 2017(04)
    • [8].上古聯綿詞爲遠古複輔音之遺存——《詩經》聯綿詞前字影母奇高的渾沌語言學解釋[J]. 汉语史研究集刊 2014(00)
    • [9].福建漳平新桥方言一般性前变调[J]. 方言 2012(02)
    • [10].轻声性质探赜——以南京方言轻声为例[J]. 学术交流 2008(10)
    • [11].丰城方言两字组连读变调中前字去声变调的优选论分析[J].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1(04)
    • [12].“雨”小考(上)[J]. 中华文史论丛 2014(01)
    • [13].闽方言连读变调比较[J].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2009(02)
    • [14].吴语常熟、湖阳、温州方言入声字的语音变异——从单字和两字组前字来看[J]. 语言研究集刊 2014(02)
    • [15].英汉韵律词结构特征对比研究[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6(05)
    • [16].汉语普通话上声的听感范畴[J]. 中国语文 2014(04)
    • [17].吴语“连读变调”对苏州弹词字腔关系的影响[J].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0(09)
    • [18].江西吉安(新圩)方言的变音与变调[J]. 方言 2017(03)
    • [19].傣族习得汉语普通话上声变调的实验研究[J].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02)
    • [20].作业 写字 做人[J]. 中国篆刻(钢笔书法) 2019(10)
    • [21].优选论与语气词“啊”的音系变化[J]. 语文学刊 2009(10)
    • [22].乌鲁木齐汉语方言轻声的语音性质及优选论分析[J].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1)

    标签:;  ;  ;  

    孟村话连续变调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