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福田红树林对重金属Cu、Pb、Zn、Cd的吸收、积累与循环利用

深圳福田红树林对重金属Cu、Pb、Zn、Cd的吸收、积累与循环利用

一、深圳福田红树林对重金属Cu、Pb、Zn、Cd的吸收、累积与循环(论文文献综述)

钟彩英[1](2020)在《深圳湾红树林湿地沉积物记录的近60年气候环境演变》文中研究表明深圳湾福田红树林湿地位于海陆交界处,其生态系统的环境演变既受深圳和香港两座城市的高度城市化发展的影响,也受到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l Nin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的强烈影响,因此福田红树林沉积物能够较好地记录海陆交互作用下的气候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的痕迹。论文在深圳湾福田红树林海桑群落中采集一根代表性的柱状沉积物(HS),通过分析其地球化学元素(Cr、Co、Cu、Ni、Zn、Pb、Hg、As、Ti、Sr、Rb和Zr)、有机地球化学指标(δ13C、TOC、TN、TP和C/N比)和粒度指标,推演过去60年以来的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根据时间序列分析和正定矩阵分解模型方法甄别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湿地的影响程度和贡献量。主要结论如下:1.利用正定矩阵分解(positive matrix factorization,PMF)受体模型解析出三种沉积源:强水动力极端事件沉积源(因子1)、原位沉积源(因子2)及潮汐作用影响的沉积源(因子3),三个主要因子对红树林湿地沉积物中的重金属和粒度组分平均相对贡献率为43%、24%和33%。2.通过有机地球化学分析(C/N比和δ13C),发现深圳湾海桑群落中的沉积物有机质主要来源于淡水藻类、海洋以及红树林凋落物,其中淡水藻类对有机质贡献较多,海洋贡献较小。3.利用奇异谱—多窗谱分析发现,无机地球化学指标(Cr、Co、Cu、Ni、Zn、Pb)、有机地球化学指标(TN、TP、TOC、C/N比)、气候指标(ENSO、太阳黑子活动)和代表着极端事件沉积源的因子1全部具有2、3、4、5、11和13年的周期。小波分析结果表明,各元素指标和因子1在过去60年中存在4-8年和11-13年的显着周期旋回。气象资料显示,1950至2015年,ENSO事件存在2-6年和11-13的周期而太阳黑子活动存在11-13年的显着周期。因此推断深圳湾近60年沉积物元素含量的周期性变化是由ENSO和太阳黑子活动引起的气候变化(降水和季风模式)所致。4.沉积物的微量元素含量(Co、Cu、Ni、Zn、Pb)和营养盐(TP)浓度在1959-1987年期间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自1988年开始持续下降,直到2002年再次缓慢上升。这种变化模式与香港的工业发展史一致,而与1985年以后深圳改革开放的快速经济发展关联性不强。而2002年后沉积物中重金属和总磷浓度的上升则是两座城市的城市化发展的共同作用的结果。

万瑞安[2](2020)在《九龙江口红树林湿地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分布特征及来源解析》文中提出本文以九龙江口红树林湿地表层沉积物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理化性质、重金属含量和赋存形态的分布特征,运用了地累积指数法、富集系数法、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沉积物质量基准法、次生相与原生相分布比值法和风险评价编码法对其重金属污染状况进行了评价,运用多元统计和铅锶钕同位素示踪探究了重金属来源。湿地表层沉积物理化性质整体较为稳定,pH范围(均值)为6.12~8.05(6.90),多呈中性或略偏酸性,氧化还原电位(Eh)范围(均值)为-34 mV~67 mV(24.22mV),以还原性为主,可溶性盐含量范围(均值)为1.99‰~7.04‰(3.81‰),有机碳含量范围(均值)为10.82 g?kg-1~61.93 g?kg-1(22.11 g?kg-1),机械组成以粉砂组分为主(含量范围47.15%~70.72%),其次为黏土组分(含量范围19.65%~37.58%)和砂组分(含量范围1.09%~29.76%)。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mg·kg-1)大小顺序依次为:Fe(38928.38±1653.36)>Mn(1077.32±289.81)>Zn(146.57±10.31)>V(86.81±2.74)>Pb(73.54±6.88)>Cr(63.98±3.76)>Cu(34.25±7.29)>Ni(28.62±2.09)>Co(13.88±0.57)>As(12.99±1.44)>Cd(0.229±0.11)>Hg(0.150±0.060),除Fe和V接近福建省土壤背景值外,其余重金属含量均在不同程度上超过背景值。在空间分布特征上,V、Cr、Mn、Fe和Zn的含量在湿地南北边缘低、中间区域高,与区域部分理化性质(pH值、Eh值和粒度分布)存在一定联系。As、Hg和Cd的含量与理化性质无相关性,而其余重金属的含量与理化性质存在相关性,其中Mn和Pb含量与理化性质的关联相对密切。Mn、Co与p H显着正相关,与Eh显着负相关;Cu、Pb与pH显着负相关,与Eh显着正相关;Zn、Pb与可溶性盐度呈显着负相关,总有机碳含量与Pb含量呈显着正相关。黏土组分含量与V、Fe、Zn、Pb含量呈显着正相关,与Mn含量呈显着负相关;粉砂组分含量与Mn、Ni含量呈显着正相关,与Pb含量呈显着负相关;砂组分含量与V、Cr含量呈显着负相关。沉积物中的V、Cr、Fe、Ni、Zn、As和Hg以残渣态为主,Mn和Cd以弱酸溶态为主,Pb以可还原态为主,Hg的可氧化态有一定的占比,Cu的可还原态、可氧化态和残渣态均占有一定比例。总体而言,Cd和Mn的生物有效态含量占比较高(65.76%~97.84%、60.70%~80.33%),Pb、Cu和Co的生物有效态含量也有相当占比(55.59%~78.56%、48.83~81.29%、44.77%~61.24%)。V、Cr、Mn、Fe、Co、Ni、Zn和As在湿地边缘区域的生物有效态占比低于中部区域,由最高的区域朝南北向逐渐降低,Co、Ni和Zn在潮沟附近区域的生物有效态占比明显高于离潮沟相对较远的区域,Hg有效态占比在空间分布上无明显差异。综合多种污染评价方法的结果,研究区沉积物以较高潜在生态风险为主,在12种重金属中,九龙江口红树林湿地表层沉积物除未受到V和Fe的污染外,受到了其他重金属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Cd、Mn、As、Ni、Hg和Pb的污染程度相对较高,尤其是Cd和Mn,达到偏中度污染和中度富集程度,应引起重视。多元统计分析结果表明,Zn、V和Fe主要为自然来源,Co、Ni、Cr、Pb和Mn污染主要来自燃煤及工业活动,Cu和Hg污染主要来自于水产养殖,Cd和As污染主要来自于农业,各潜在源对湿地沉积物重金属的贡献率分别为54.20%、19.38%、24.76%和1.66%。稀土元素的含量、特征参数与配分模式均表明陆源输入是沉积物的主要来源,但也受到了一定程度其他源的影响。Pb同位素分析表明,湿地表层沉积物的Pb主要来源于土壤母质层、福建铅锌矿和工业源,贡献率分别为32.73%、52.12%和15.15%。残渣态的206Pb/207Pb和208Pb/207Pb的值相对于其他三种形态与人为源相距最远,所受影响最小,而有效态Pb易受人为源的影响。Sr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自然源对湿地Sr的贡献率为85.53%,人为复合源对其贡献率为14.47%。联合总稀土含量(?REE)和Nd同位素示踪表明表层沉积物的稀土元素主要来自母质和福建铅锌矿,也受到了一定程度人为源的影响,但影响程度相对较小。Pb-Sr-Nd同位素联合示踪表明自然源仍是对湿地沉积物影响较大的源。综合各源解析结果,自然源是湿地沉积物重金属的主要来源,但人为源对其也有贡献,且不容忽视。

黄带娣[3](2020)在《低潮位降雨及其径流对淤泥质潮间带水体重金属和营养盐的影响及其生态效应》文中研究说明低潮降雨及其径流能够扰动淤泥质潮间带表层沉积物并夹带极大量颗粒物输入潮间带水体,这一过程被视为潮间带物质循环的“热点”,近年来备受关注。为了研究降雨对滨海红树林湿地物质循环的影响,本文选取了福田红树林湿地的典型潮沟入海口为研究对象,测定分析了潮沟径流中理化参数(SSC、盐度、粒度)、有机质(有机碳、有机氮、有机磷)以及5种重金属(Cr、Ni、Cu、Zn、Pb)总量及其赋存形态在降雨发生后的短期时空分布特征。采用单项污染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潮沟水体的颗粒态重金属污染进行了评价。本研究所得主要结果如下:1.福田红树林湿地潮沟水体的悬浮沉积物主要以黏土为主。在降雨及其径流的扰动下,径流SSC和颗粒态重金属浓度明显增加。其中,降雨驱动的SSC比无降雨时的平均值高出0.5~490.7倍,颗粒态Cr、Ni、Cu、Zn、Pb浓度的平均值比无降雨时高出11.5倍、21.0倍、21.9倍、31.7倍、27.8倍。相比于颗粒态重金属浓度(μg/L)的显着增长,颗粒态重金属含量(μg/g)仅在降雨的初始阶段有较为明显的增幅,所以降雨扰动对颗粒态重金属含量的增加效应是阶段性的,结合降雨优先扰动细粒沉积物的特点可得出降雨及其径流的筛选作用:降雨初期特异性筛选富含重金属的细粒沉积物。2.红树林湿地潮沟水体中颗粒态重金属在降雨期间的污染程度可归结为轻微污染,与无降雨时期没有区别,其中Cu的污染最为严重,其次是Zn、Pb。潮沟水体中颗粒态重金属的单项潜在生态危害指数顺序为Cu>Pb>Zn>Cr=Ni,从5种重金属的综合潜在生态危害指数(RI)来看,悬浮沉积物在降雨期间的RI值为26.16-32.84,悬浮沉积物在无降雨时的RI值为29.97,二者均属于轻微污染。潮沟水体中颗粒态重金属在降雨期间的单项污染指数顺序为Cu=Zn>Pb>Cr=Ni,与无降雨时期相同。3.在潮沟水体中,溶解态重金属在降雨期间的浓度低于无降雨,降雨扰动对溶解态重金属主要起到了稀释效应,这可能是因为福田自然保护区地处亚热带海滨,夏季雨热同期,雨水对溶解态重金属的稀释作用大,这也表明重金属在水相中具有非常低的迁移率。4.通过对重金属赋存形态在降雨期间的短期时空分布分析,可以得出对迁移转化能力较强(生态环境威胁较大)的重金属形态如酸可提取态、可还原态总体上低于表层沉积物或者在降雨后期才有所升高,迁移转化能力较弱的可氧化态和残渣态整体上高于表层沉积物但其被降雨扰动的量非常有限,对生态环境的危害很小。5.溶解态有机氮、有机磷在降雨径流中的浓度显着大于无降雨。颗粒态有机碳、有机氮在降雨径流中的含量显着小于无降雨;而颗粒态有机磷在降雨径流中的浓度显着大于无降雨,其平均值是无降雨时的10倍。因此,降雨扰动对潮沟水体中颗粒态有机碳、有机氮主要起到了稀释效应。滨海潮间带区域沉积物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一直是海洋科学界的研究热点,而降雨、台风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在全球变化大背景下频率不断增加,因此需要更有针对性的研究其对沉积物循环的影响。然而目前尚未有公开报道的针对降雨、台风天气事件对深圳滨海颗粒物或者污染物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影响的论文,本文研究了深圳滨海红树林湿地沉积物、营养盐和重金属及其赋存形态对降雨或台风扰动的响应过程,进一步了解滨海红树林湿地沉积物循环具有重要意义。

张祁炅[4](2019)在《人类活动影响下华南地区红树林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分布特征以及生态效应》文中研究表明为了研究人类活动下华南地区红树林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分布特征以及生态效应,选取广东和广西红树林的表层和柱状沉积物作为研究对象,分别探究表层沉积物与柱状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时空变异性以及生态风险,并进一步通过柱状沉积物赋存形态的测定分析两广地区红树林中重金属的来源。首先,本研究分析了表层沉积物的重金属含量以及相应的植物树冠新叶的重金属含量,对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及进行污染负荷指数法污染评价,对植物树冠新叶重金属进行富集系数评价。同时测定了表层沉积物的理化性质、有机质,植物树冠新叶的总氮总磷,结合相关性分析,多元方差分析,以探究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对表层沉积物的空间变异性和迁移特性。其次,本研究分析了柱状沉积物的重金属总量,对柱状沉积物重金属进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评价,同时测定了柱状沉积物的理化性质以及有机质,结合相关性分析,探究理化性质和有机质与柱状沉积物重金属的相关性,然后探究了重金属铬(Cr)、镍(Ni)、铜(Cu)、锌(Zn)、铅(Pb)的垂直分布变化,粒度、含水率、pH、氧化还原电位(Eh)等物理参数的垂直分布变化以及有机质总碳(TC)、总氮(TN)的垂直分布变化,结合沉积速率,总结出重金属污染程度随年代的变化趋势,进而探讨人类活动的影响。最后,分析了柱状沉积物重金属的赋存形态,对重金属赋存形态进行次生相与原生相分布比值法评价,进而探讨重金属污染的来源与生态危害性。本研究所得主要结果如下:1.广东福田红树林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平均含量水平最高,其区域污染负荷指数最高,为1.37,属于中等污染。接下来是广西党江、广东高桥、广西山口东、广西山口西红树林,以及平均含量水平最低的广西滨海红树林,均属于无污染。六个地点的粒径分布都是以粉砂为主,pH都显偏酸性。广东福田红树林表层沉积物的有机质含量平均水平最高,广西滨海红树林表层沉积物有机质含量平均水平最低。2.通过相关性分析与多元方差分析,结果发现TC、TN、盐度都与表层重金属的分布有着显着的相关性。植被类型对表层沉积物重金属的分布也有着显着的影响,不同红树林植物对不同重金属的吸附能力不同。木榄和红海榄对Zn有很高的耐受性;白骨壤对Zn、Pb、Cu、Ni和Cr有强的吸附能力,但对于重金属的积累可能会低于秋茄和无瓣海桑。结果还发现采样地点对表层沉积物重金属的分布有着极显着地影响,不同的采样地点,经济发展水平与人口数量不同,主要产业不同,人类活动的影响程度也不同。3.香港米埔红树林柱状沉积物中重金属Cr、Ni、Cu、Zn、Pb的平均含量水平最高,接着是广东福田红树林,广西山口红树林五种重金属平均含量水平最低。三个红树林柱状沉积物的综合潜在生态危害系数值分别为40.83、32.67、8.71,都属于轻微潜在生态危害。三个地点的粒径分布相似,都以粉砂为主,香港米埔红树林的pH偏弱碱性,广东福田和广西山口红树林的pH偏强酸性。广西山口红树林柱状沉积物的有机质平均含量最高。4.广东福田红树林、广西山口红树林以及香港红树林柱三个地点的重金属以及理化性质的垂直分布都有一定的规律。香港米埔红树林柱状沉积物的重金属,除Pb之外,其他四种重金属都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减小;广东福田红树林柱状沉积物的重金属整体随深度的变化不明显,比较稳定;广西山口红树林柱状沉积物的重金属整体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小,其Cr、Ni在沉积物底层会出现反常上升。5.对于重金属Cr来讲,残渣态为主要赋存形态。三个地点中的Ni元素都主要以残渣态为主要赋存形态。说明Cr、Ni主要是天然来源。对于重金属Cu来讲,广东福田以及香港米埔红树林中赋存形态比值是可还原态所占比值最大,可氧化态所占比值最小,说明可能存在人为来源;而在广西山口红树林中赋存形态比值是残渣态所占比值最大,酸可提取态所占比值最小。广东福田以及香港米埔红树林中Zn赋存形态比值是酸可提取态所占比值最大,可能是人类活动导致的;而在广西山口中赋存形态比值从表层的残渣态最大,渐变为底层的酸可提取态最大。对于重金属Pb来讲,三个地点的Pb元素都表现为以可还原态为主,人类活动影响明显。说明Pb在一定条件下可被重新释放,具有不可忽视的生态风险性。6.三个地点中,广东福田与香港米埔红树林因两者地理位置较为靠近,所以两者各重金属的赋存形态垂直分布相似,各形态比值相近,Zn和Pb都属于重度污染,广东福田红树林的Cu属于中度污染,香港米埔红树林的Cu属于重度污染。广西山口红树林与其他两地各重金属的赋存形态垂直分布稍有不同,各形态比值相差较大,只有Zn属于轻度污染,Pb属于重度污染。不同重金属在不同的地点,赋存形态比值的排列顺序可能会发生改变,其占主体的赋存形态也可能会发生转变。除残渣态外,其他三种形态在一定条件下都有重新释放到环境中的风险。

邓俊[5](2019)在《晋江河口红树林恢复工程对土壤重金属和微塑料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亚热带河口湿地由于人为活动、生物入侵等导致退化严重,在退化河口湿地恢复红树植物具有实际意义。此外,河口湿地重金属与微塑料污染因其潜在生态风险也日益受到重视。本文拟以福建晋江河口红树林恢复湿地为研究对象,探究红树林恢复过程中不同恢复模式对土壤重金属总量、酸可挥发性硫化物(AVS)、同步可提取重金属(SEM)、微塑料分布特征影响,揭示晋江河口红树林恢复湿地土壤重金属生物有效性及释放风险,初步阐明恢复湿地土壤微塑料来源及其与重金属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以期为相似河口湿地恢复与保护提供科学依据与参考。研究结果表明:湿地恢复过程中,土壤重金属Cr、Ni、Cu、Zn、Pb、Cd、As和Hg总量有所升高,且恢复区均高于对照区,表明红树林恢复有利于重金属的积累。不同混交植物类型和种植密度均能显着影响重金属分布。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价结果表明红树林恢复并未降低重金属污染水平,Cd和Hg释放风险较强。湿地恢复过程中,土壤AVS含量整体上随深度先增大后趋于稳定。但SEM的分布较AVS更为均衡,且恢复区SEM和AVS均高于对照区,表明红树林恢复促进了AVS的产生和SEM的积累。不同混交植物类型和种植密度能显着影响AVS和SEM的分布。湿地恢复后表层和亚表层(0-20 cm)土壤重金属生物有效性增加,但由于AVS的固定作用,更深层的土壤无潜在毒性效应。恢复湿地土壤中微塑料丰度为490-1170 n/500g(干土壤),主要是小型(<1mm,81.93%)纤维类(68.58%)微塑料,红树林恢复有利于微塑料的汇集与积累。差异性分析表明仅种植密度对微塑料分布有影响。拉曼光谱分析微塑料聚合物类型主要为涤纶树脂(PET)、聚乙烯(PE)和聚丙烯(PP);扫描电镜图显示微塑料表面有明显的裂缝、褶皱、凹陷或凸起以及粘附其它物质等老化现象,表明它们在环境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机械侵蚀或化学风化;能谱分析发现其表面吸附有Cr、Zn、Pb、Cd等重金属。相关性分析表明微塑料吸附的重金属并不一定来源于湿地土壤,且微塑料可能作为重金属载体转移至土壤中。

罗松英,梁艺琼,陈碧珊,林梦婷,梁家新,邱锦坤[6](2019)在《徐闻南山镇红树林沉积物及红树植物中重金属的累积特征与迁移规律》文中研究表明为探究重金属在红树林沉积物及红树植物中的分布累积及迁移规律,选取了徐闻南山镇红树林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红树林沉积物及红树植物不同部位(根、茎、叶)的重金属质量分数,运用富集因子、生物富集系数、转移系数及相关性分析等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红树林沉积物重金属质量分数表现为铬(Cr)>锌(Zn)>镍(Ni)>铜(Cu)>铅(Pb)>砷(As)>汞(Hg)>镉(Cd),为中等变异程度;除了镍(Ni)元素外,其余7种重金属未超过国家一级标准,除了铅(Pb)元素外,其余7种重金属均超过广东省土壤环境背景值,说明研究区沉积物中重金属具有一定的积累效应。2)沉积物中砷(As)、铜(Cu)、锌(Zn)、汞(Hg)、镍(Ni)、铬(Cr)富集因子值均>1.5,说明受到轻微人为活动影响;各站位镍(Ni)富集因子值均>5,结合研究区背景,反映了镍(Ni)受到自然和人为输入的共同影响。3)白骨壤体内重金属主要集中在根部,而红海榄体内重金属在根茎叶中分布相对均匀。白骨壤根茎叶部位的大多数重金属质量分数远高于红海榄,说明白骨壤对重金属的吸附能力比红海榄强。汞(Hg)集中分布在植物的叶片部位,且与其他重金属之间相关性不明显;推测汞(Hg)主要通过叶片吸收进入植物体内,与交通运输污染有关。4)不同红树植物对不同重金属富集能力各异,白骨壤对重金属的富集能力表现为:镉(Cd)>砷(As)>铜(Cu)>锌(Zn)>汞(Hg)>铅(Pb)>镍(Ni)>铬(Cr),红海榄表现为:镉(Cd)>铜(Cu)>汞(Hg)>锌(Zn)>铅(Pb)>砷(As)>镍(Ni)>铬(Cr)。白骨壤和红海榄对汞(Hg)的运移能力都较强;红海榄对镉(Cd)的富集能力和转运能力都较强,而白骨壤对镉(Cd)富集能力较强,转运能力却较弱,这说明红树植物对重金属元素的富集能力与转运能力不存在正比关系。

邱彭华,王德智,谢跟踪,徐颂军,曹瑞,王军广[7](2018)在《海南岛人工与天然红树林重金属污染、富集与转运能力比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海南岛东寨港、清澜港与三亚河3个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综合比较了人工与天然红树林6种重金属(Cd、As、Cu、Cr、Pb和Zn)的地累积指数、潜在生态危害指数、生物富集系数与转运系数的差异。结果表明:1)研究区红树林沉积物中,Cd呈现强度—极强度污染,As为中度—强度污染,Cr属中度污染,Zn为轻度污染,Cu与Pb表现为无至轻度污染;从区域空间看,Cd污染表现为:东寨港(强度—极强度)>清澜港(强度)>三亚河(无污染),As污染表现为:清澜港(中度—强度)>东寨港(中度—强度)>三亚河(中度);Cr污染表现为:东寨港(中度)>清澜港(轻度)>三亚河(无污染)。2)东寨港人工无瓣海桑、天然白骨壤、人工与天然桐花树、人工与天然海莲,清澜港的天然桐花树Cd的irE值(单一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系数)属较强潜在生态风险,东寨港与清澜港的天然正红树林、清澜港的人工无瓣海桑、天然杯萼海桑和天然海莲Cd的irE值属中等潜在生态风险,其余红树植物6种参评元素的irE值与RI值(多重金属总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均属轻微级;综合而言,Cd、As、Pb和Cr似乎更易引发海莲、桐花树与无瓣海桑的健康风险问题。3)人工与天然红树植物各器官对6种参评重金属的富集系数大体表现为:根>枝>叶;红树植物植株平均富集系数总趋势为:三亚河人工红树林>三亚河天然红树林>清澜港天然红树林>东寨港天然红树林>清澜港人工红树林>东寨港人工红树林。4)人工与天然红树林的重金属转运系数都显示出:叶—枝>枝—根>叶—根;植株平均转运系数总趋势:三亚河人工红树林>三亚河天然红树林>东寨港天然红树林>东寨港人工红树林>清澜港天然红树林>清澜港人工红树林。5)红树植物与林下沉积物重金属含量之间具有强的正相关关系,这表明控制沉积物重金属含量和减少外源重金属污染是维护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健康重要而有效的环节。6)同一地区同种红树植物在吸附重金属能力上人工林略强于天然林,这可能与人工红树林的营林环境、人为扰动存在一定关联。

丁苏丽[8](2018)在《深港两地红树林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及其与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关系研究》文中指出为了研究深港两地不同程度人类活动对红树林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的影响,本文选取了深圳市福田红树林、西湾红树林、坝光红树林、华侨城湿地和香港米埔红树林的柱状沉积物为研究对象,测定分析了沉积物中物理参数(含水率、粒度、pH、氧化还原电位)、有机质(总碳、总氮、总磷)以及5种重金属(Cr、Ni、Cu、Zn、Pb)含量的垂直分布特征。采用富集因子指数法(EF)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红树林沉积物的重金属污染进行了评价,并结合Pearson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PCA)以及深港两地工业发展历史数据对影响重金属污染的因素进行了探讨。另一方面,微生物作为红树林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一员,其群落结构会受到生态环境的类型、沉积物性质以及重金属污染的影响,为了解深港两地红树林沉积物中重金属与微生物群落结构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又选取了香港米埔红树林和深圳福田红树林的红树林区和潮滩区以及坝光红树林的表层沉积物和根系沉积物作为研究对象,测定了沉积物中5种重金属(Cr、Ni、Cu、Zn、Pb)的含量,并利用Illumina HiSeq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沉积物细菌的16S rDNA V4可变区进行测序。通过OTUs注释分类、多样性分析(Shannon-Wiener指数)、聚类分析与Spearman相关性分析,探讨了深港两地红树林沉积物中的主要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与重金属含量之间的联系。本研究所得主要结果如下:1.米埔红树林和福田红树林沉积物主要以黏土为主,西湾红树林沉积物主要以粉砂和砂砾为主,坝光红树林沉积物主要以砂砾为主。福田红树林沉积物偏酸性,米埔红树林沉积物偏弱碱性,西湾红树林沉积物呈弱酸性,坝光红树林沉积物呈中性。米埔红树林、福田红树林和坝光红树林沉积物的有机质垂直分布较为稳定,而西湾红树林和华侨城湿地沉积物的有机质垂直变化波动较大。其中华侨城湿地和坝光红树林沉积物的有机质含量较高,米埔红树林和福田红树林沉积物的有机质含量最低。2.潜在生态危害指数评价结果表明,五个红树林的污染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华侨城湿地>米埔红树林>福田红树林>西湾红树林>坝光红树林;虽然五个红树林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单项潜在生态危害程度有所差异,但是金属Cu的潜在生态危害都是最大的。且米埔红树林、福田红树林和华侨城湿地沉积物中的Cu、Zn含量明显高于国内外大部分红树林区。3.影响深港两地红树林重金属含量的自然因素主要是粒度组成和含水率,有机质和pH也是影响重金属含量的重要因素,而沉积物氧化还原电位对重金属含量的影响不大。其中,福田红树林重金属主要受粒度组成、含水率和pH的影响,米埔红树林和西湾红树林受粒度组成、含水率、pH和有机质含量的影响,坝光红树林和华侨城湿地受有机质含量的影响。4.深港两地红树林的重金属污染主要来源于人类活动。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海路交通运输的发展,旅游业以及农业、水产养殖业都会给红树林带来重金属污染,工业发展带来的重金属污染更加明显。深港两地红树林沉积物的重金属污染在1990年至2010年期间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西湾红树林、坝光红树林和华侨城湿地增加更为显着。而在2010年至2015年期间,深港两地红树林沉积物的重金属污染趋于稳定,甚至有减小的趋势,例如西湾红树林和坝光红树林。虽然工业的快速发展会带来环境重金属污染,但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可能存在某种平衡,城市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既能促进经济增长,也有利于环境保护。5.深港两地红树林的表层沉积物和根系沉积物样品的主要优势菌,在门的水平为变形杆菌(Proteobackteria)、绿弯菌(Chloroflexi)、放线菌(Actinomicrobial)、拟杆菌(Bacteroidetes)、厚壁菌(Firmicutes)等,在纲的水平为γ-变形杆菌(Gammaproteomicrobial)、α-变形杆菌(Alphaproteomicrobial)、δ-变形杆菌(Deltaproteomicrobial)、厌氧绳菌(Anaerolineae)、β-变形杆菌(Betaproteomicrobial)等。6.表层沉积物和根系沉积物的微生物群落有显着的遗传性差异。尽管微生物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污染情况下沉积物微生物群落多样性与重金属污染无显着影响(P>0.05),但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重金属可能对某些门或者纲,例如BRC1门、ε-变形杆菌纲的群落内多样性产生显着影响(P<0.05)。

程珊珊,沈小雪,柴民伟,李瑞利[9](2018)在《深圳湾红树林湿地不同生境类型沉积物的重金属分布特征及其生态风险评价》文中指出在深圳湾红树林的鱼塘、白骨壤林和光滩3种生境中采集沉积物样柱,分析沉积物的理化性质和重金属(Cd,Cu,Zn和Pb)含量及其空间分布特征,并用Hakanson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价其生态风险。结果表明,3种生境的沉积物在整个沉积深度(050 cm)范围内,p H从高到低依次为光滩>白骨壤林>鱼塘;盐度、电导率和总有机碳(TOC)的高低顺序均为白骨壤林>光滩>鱼塘。整体上重金属的含量分别为Zn 103.45214.14μg/g,Cu 70.92133.50μg/g,Pb 54.9084.65μg/g,Cd 6.577.25μg/g。3种生境沉积物中的4种重金属含量分布存在极显着差异(P<0.001),Zn,Cu和Pb在3种生境中的含量高低顺序均为白骨壤林>光滩>鱼塘,Cd含量为白骨壤林≈光滩>鱼塘。其中,鱼塘沉积物的重金属含量最低(P<0.05);Zn和Cu含量随深度变化差异显着(P<0.05),仅Cu含量随样地和深度变化表现出显着的交互效应(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TOC在鱼塘重金属Pb积累中起一定的作用(P<0.05),鱼塘沉积物中4种重金属污染物具有一定的同源性。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结果显示,各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E ir)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Cd>Cu>Pb>Zn。各重金属元素的潜在生态风险指数从高到低均为白骨壤林>光滩>鱼塘。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显示,3种生境沉积物的重金属污染达到高潜在生态风险级别,主要来自Cd污染,Cu污染次之。

王冠森,柴民伟,栾胜基[10](2017)在《深圳典型红树林湿地重金属累积特征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珠江河口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红树林生态环境受人类的影响日益严重。红树林湿地内的重金属污染物具有不能被生物降解、残留时间长、容易通过食物链富集等特征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选取深圳福田红树林和宝安红树林湿地,采集030 cm深度的表层沉积物,并以沉积物的基本理化指标(TOC、TN、p H)以及重金属(Cd、Cu,、Zn和Pb)为研究对象,探讨深圳典型红树林湿地的重金属积累和历史污染特征。结果表明:(1)与宝安红树林湿地相比,福田红树林湿地沉积物存在较高的TOC含量(福田TOC 4.52%7.74%>宝安TOC 2.14%3.21%)和较低的TN含量(福田TN 0.35‰0.55‰<宝安TN 0.77‰1.44‰);(2)福田红树林湿地沉积物中Cd、Cu、Zn和Pb的质量分数分别为5.106.65μg·g-1、75.3892.37μg·g-1、303.05429.93μg·g-1和303.05429.93μg·g-1,低于宝安红树林湿地,体现出保护区管理模式对污染管控的优势;(3)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表明,福田红树林重金属污染主要受工业和生活污水污染共同影响,宝安红树林主要为工业污染;(4)宝安红树林湿地沉积物重金属的地质累积指数(Igeo)值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RI)值均高于福田红树林湿地,表明宝安红树林湿地的重金属的生态风险高于福田红树林。福田红树林湿地中Cd的Igeo和Eri分别为4.094.47和765.00997.50,存在严重的生态风险。宝安红树林湿地中的Cd和Cu均存在严重的生态风险,其中Cd的Igeo和Eri分别为4.664.95和1 000.001 392.50,Cu的Igeo和Eri分别为6.716.85和784.20862.43。因此,深圳福田和宝安红树林湿地由于受到不同的人类活动的影响而具有不同的重金属污染特征。研究结果可为深圳红树林湿地重金属污染控制和修复提供科学支撑。

二、深圳福田红树林对重金属Cu、Pb、Zn、Cd的吸收、累积与循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深圳福田红树林对重金属Cu、Pb、Zn、Cd的吸收、累积与循环(论文提纲范文)

(1)深圳湾红树林湿地沉积物记录的近60年气候环境演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气候变化
    1.2 沉积物多代用指标对环境变化的指示作用
    1.3 深圳湾红树林湿地是研究华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理想场所
    1.4 研究意义与内容
    1.5 技术路线、创新点与工作量统计
        1.5.1 技术路线
        1.5.2 研究创新点
        1.5.3 工作量统计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地点基本情况
        2.1.1 地理概况
        2.1.2 气候概况
        2.1.3 社会经济概况
    2.2 样品采集
    2.3 实验方法
        2.3.1 含水率测定
        2.3.2 粒度分析
        2.3.4 有机地球化学指标分析
        2.3.5 无机地球化学指标分析
    2.4 数据来源、统计及分析方法
        2.4.1 气候数据的来源
        2.4.2 时间序列的分析
        2.4.3 源解析
第三章 实验结果
    3.1 210Pb测年结果
    3.2 粒度分布
        3.2.1 粒度分析常用的参数及其意义
        3.2.2 粒度垂直分布特征
    3.3 有机地球化学指标垂直分布特征
    3.4 无机地球化学指标的垂直分布
第四章 重金属端元组分的物源判断及其环境指示意义
    4.1 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模型(PMF)
第五章 深圳湾红树林湿地沉积物对气候变化的记录
    5.1 控制降雨量的驱动机制
    5.2 大气沉降
第六章 红树林湿地沉积物的代用指标对人类活动强度的响应
    6.1 深圳湾红树林沉积柱与香港后海湾表层沉积物的重金属和营养盐浓度对比
    6.2 深圳湾红树林沉积物重金属和总磷的垂直分布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2)九龙江口红树林湿地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分布特征及来源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红树林湿地沉积物中重金属总量的研究
        1.2.1 国内红树林湿地沉积物重金属含量的研究
        1.2.2 国外红树林湿地沉积物重金属含量的研究
    1.3 红树林湿地沉积物中重金属形态的研究
    1.4 红树林湿地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评价的研究
    1.5 红树林湿地沉积物中重金属来源解析的研究
    1.6 红树林湿地沉积物中稀土元素研究进展
    1.7 九龙江口红树林湿地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的研究
    1.8 研究内容
    1.9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2 样品的采集与预处理
    2.3 主要实验仪器与试剂
    2.4 理化参数的测定
        2.4.1 pH值的测定
        2.4.2 氧化还原电位(Eh)的测定
        2.4.3 可溶盐总量的测定
        2.4.4 总有机碳(TOC)的测定
        2.4.5 粒度分析
    2.5 沉积物中重金属总量提取及测定
        2.5.1 沉积物中汞总量提取及测定
        2.5.2 沉积物中重金属提取及测定
    2.6 沉积物中重金属形态提取及测定
        2.6.1 沉积物中重金属赋存形态提取及测定
        2.6.2 沉积物中汞赋存形态提取及测定
    2.7 沉积物中铅锶钕同位素分离提取及测定
    2.8 质量控制
    2.9 潜在源Pb、Sr、Nd同位素组成数据来源
    2.10 数据处理
第三章 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及其空间分布特征
    3.1 表层沉积物主要理化参数
    3.2 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含量
    3.3 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空间分布特征
    3.4 表层沉积物理化参数与重金属含量的关系
    3.5 小结
第四章 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赋存形态
    4.1 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赋存形态分布特征
    4.2 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有效态的空间分布特征
    4.3 小结
第五章 表层沉积物的重金属污染评价
    5.1 地累积指数法
    5.2 富集系数法
    5.3 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
    5.4 沉积物质量基准法
    5.5 次生相与原生相分布比值法
    5.6 风险评价编码法
    5.7 小结
第六章 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污染源解析
    6.1 沉积物重金属相关性分析
    6.2 聚类分析
    6.3 主成分分析/多元线性回归(PCA-MLR)
    6.4 表层沉积物中稀土元素分布特征及物源示踪
        6.4.1 九龙江口红树林湿地表层沉积物稀土元素含量特征
        6.4.2 九龙江口红树林湿地表层沉积物稀土元素配分模式
        6.4.3 九龙江口红树林湿地表层沉积物铅、锶、钕、稀土元素与重金属的相关性
    6.5 多元同位素示踪
        6.5.1 九龙江口红树林湿地表层沉积物中Pb、Sr、Nd同位素组成特征
        6.5.2 九龙江口红树林湿地表层沉积物Pb同位素示踪
        6.5.3 九龙江口红树林湿地表层沉积物BCR四态的Pb同位素示踪
        6.5.4 九龙江口红树林湿地表层沉积物Sr同位素示踪
        6.5.5 结合稀土元素与Nd同位素探究沉积物来源
        6.5.6 九龙江口红树林湿地表层沉积物Pb-Sr-Nd同位素示踪
    6.6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论文的特色与创新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低潮位降雨及其径流对淤泥质潮间带水体重金属和营养盐的影响及其生态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淤泥质潮间带
        1.1.1 淤泥质潮间带的概念及生态功能
        1.1.2 淤泥质潮间带的沉积环境
        1.1.3 淤泥质潮间带的物质侵蚀过程
        1.1.4 淤泥质潮间带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1.2 降雨及其径流对淤泥质潮间带水体的影响
        1.2.1 降雨及其径流对潮间带水体中悬浮颗粒物浓度的影响
        1.2.2 降雨及其径流对潮间带水体中颗粒态有机质的影响
        1.2.3 降雨及其径流对潮间带水体中颗粒态重金属的影响
    1.3 降雨侵蚀沉积物导致的生态效应
    1.4 本研究的内容与意义
    1.5 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2章 降雨对红树林湿地水体中重金属迁移特性及其生态效应的影响研究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采样点区域概况
        2.2.2 样品的采集方法
        2.2.3 主要仪器和试剂
        2.2.4 样品处理及测定方法
        2.2.5 重金属污染评价方法
        2.2.6 数据统计与分析方法
    2.3 降雨及其径流对淤泥质潮间带水体重金属的影响
        2.3.1 降雨与潮汐径流中颗粒物的特征
        2.3.2 不同天气下潮沟水体中颗粒物浓度与重金属的相关性分析
        2.3.3 降雨径流中颗粒物浓度与重金属赋存形态的相关性分析
        2.3.4 重金属总量及其赋存形态在降雨扰动下的短期时空变化
        2.3.5 悬浮沉积物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指数评价
        2.3.6 悬浮沉积物重金属单项污染指数评价
        2.3.7 分析与讨论
        2.3.8 本章小结
第3章 降雨对红树林湿地水体中有机质的影响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采样点区域概况
        3.2.2 样品的采集方法
        3.2.3 主要仪器和试剂
        3.2.4 样品处理及测定方法
        3.2.5 数据统计与分析方法
    3.3 结果
        3.3.1 有机质在潮沟径流中的径流特征
        3.3.2 不同天气下潮沟水体中颗粒物浓度与有机质的相关性分析
        3.3.3 有机质在降雨扰动下的短期时空变化
    3.4 分析与讨论
        3.4.1 降雨对溶解态有机质的影响
        3.4.2 降雨对颗粒态有机质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4.1 结论
    4.2 创新点
    4.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人类活动影响下华南地区红树林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分布特征以及生态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红树林简介
        1.1.1 红树林的概念及其生态功能
        1.1.2 红树林的分布概况
    1.2 红树林沉积物中重金属研究
        1.2.1 红树林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来源
        1.2.2 红树林沉积物重金属的研究现状
    1.3 红树林沉积物重金属赋存形态研究
        1.3.1 红树林沉积物重金属赋存形态的研究方法
        1.3.2 红树林沉积物重金属赋存形态的研究现状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5 研究的内容
第2章 华南地区红树林表层沉积物与植物树冠新叶重金属的分布特征及生态效应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研究区域概况
        2.2.2 采样方法
        2.2.3 主要仪器和试剂
        2.2.4 样品处理及测定方法
        2.2.5 重金属污染评价方法
        2.2.6 数据统计方法
    2.3 华南地区红树林表层沉积物与植物树冠新叶重金属的分布概况及污染状况研究
        2.3.1 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含量及其它物理参数数据统计
        2.3.2 植物树冠新叶重金属含量及其富集系数数据统计
        2.3.3 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污染负荷指数法评价
        2.3.4 小结
    2.4 重金属与理化参数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2.4.1 沉积物中各变量之间相关性分析
        2.4.2 小结
    2.5 重金属与理化参数之间的多元方差分析
        2.5.1 数据多元方差分析
        2.5.2 小结
    2.6 分析与讨论
        2.6.1 世界各地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含量对比
        2.6.2 自然因素对重金属分布的影响
        2.6.3 人为因素对重金属分布的影响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华南地区红树林柱状沉积物的垂直分布特征及赋存形态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研究区域概况
        3.2.2 采样方法
        3.2.3 主要仪器和试剂
        3.2.4 样品处理及测定方法
        3.2.5 重金属污染评价方法
        3.2.6 数据统计方法
    3.3 华南地区红树林柱状沉积物重金属的垂直分布概况及污染状况研究
        3.3.1 柱状沉积物重金属含量及其它物理参数数据统计
        3.3.2 柱状沉积物重金属含量及其它物理参数的垂直分布特征
        3.3.3 柱状沉积物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指数评价
        3.3.4 柱状沉积物重金属与理化性质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3.3.5 小结
    3.4 华南地区红树林柱状沉积物重金属赋存形态的垂直分布概况及污染状况研究
        3.4.1 香港米埔红树林柱状沉积物重金属赋存形态垂直分布
        3.4.2 广东福田红树林柱状沉积物重金属赋存形态垂直分布
        3.4.3 广西山口红树林柱状沉积物重金属赋存形态垂直分布
        3.4.4 红树林柱状沉积物重金属赋存形态生态风险评价
        3.4.5 小结
    3.5 分析与讨论
        3.5.1 自然因素对重金属分布的影响
        3.5.2 人为因素对重金属分布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4.1 结论
    4.2 创新点
    4.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晋江河口红树林恢复工程对土壤重金属和微塑料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河口退化湿地的恢复研究
        1.2.2 河口湿地土壤重金属的研究
        1.2.3 河口湿地土壤中微塑料的研究
    1.3 研究目的及主要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4 本研究的创新点与特色
第2章 晋江河口红树林恢复工程对土壤重金属总量的影响
    2.1 研究方法
        2.1.1 研究区域概况
        2.1.2 实验设计
        2.1.3 样品采集与预处理
        2.1.4 实验方法
        2.1.5 数据处理
    2.2 实验结果
        2.2.1 湿地恢复过程中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特征
        2.2.2 湿地恢复过程中土壤重金属分布特征及其变化
        2.2.3 湿地恢复过程中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重金属的影响
        2.2.4 红树林湿地恢复过程中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
        2.2.5 红树林湿地恢复过程中土壤重金属释放风险
        2.2.6 相关性分析
    2.3 讨论
        2.3.1 红树林湿地恢复工程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2.3.2 红树林湿地恢复工程对土壤重金属总量的影响
        2.3.3 不同恢复模式对土壤重金属总量的影响
        2.3.4 湿地恢复工程对土壤重金属污染及其释放风险的影响
    2.4 小结
第3章 晋江河口红树林恢复工程对土壤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的影响
    3.1 研究方法
        3.1.1 研究区域概况
        3.1.2 实验设计
        3.1.3 样品采集与预处理
        3.1.4 实验方法
        3.1.5 数据处理
    3.2 实验结果
        3.2.1 湿地土壤中酸可挥发性硫化物(AVS)分布特征
        3.2.2 不同恢复方式对土壤酸可挥发性硫化物的影响
        3.2.3 湿地土壤中同步可提取重金属(SEM)分布特征
        3.2.4 不同恢复方式对土壤同步可提取重金属的影响
        3.2.5 相关性分析
        3.2.6 晋江河口红树林恢复湿地土壤重金属生物有效性
    3.3 讨论
        3.3.1 湿地恢复工程对土壤AVS分布的影响
        3.3.2 湿地恢复工程对土壤SEM分布的影响
        3.3.3 湿地恢复工程对土壤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的影响
    3.4 小结
第4章 晋江河口红树林恢复工程对土壤微塑料的影响
    4.1 研究方法
        4.1.1 研究区域概况
        4.1.2 实验设计
        4.1.3 样品采集与预处理
        4.1.4 实验方法
        4.1.5 数据处理
    4.2 实验结果
        4.2.1 红树林湿地土壤微塑料污染水平及其形态特征
        4.2.2 土壤微塑料分布特征及其差异性分析
        4.2.3 土壤粒径与微塑料丰度相关性分析
        4.2.4 微塑料的显微识别及其鉴定
        4.2.5 微塑料表面微观特征及其元素组成
        4.2.6 湿地土壤中微塑料吸附重金属含量
        4.2.7 微塑料吸附重金属与土壤重金属间的关系
    4.3 讨论
        4.3.1 湿地土壤微塑料丰度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4.3.2 红树林湿地恢复工程对微塑料丰度的影响
        4.3.3 晋江河口红树林恢复湿地微塑料来源解析
        4.3.4 湿地土壤微塑料的表面特征及其老化
        4.3.5 湿地土壤中微塑料与重金属的相互作用
    4.4 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建议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6)徐闻南山镇红树林沉积物及红树植物中重金属的累积特征与迁移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样品采集与分析测试
    1.3 研究方法
        1.3.1 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富集因子计算
        1.3.2 红树植物富集能力计算
2 结果与分析
    2.1 沉积物重金属质量分数特征及来源分析
    2.2 红树植物对沉积物中重金属的累积特征
        2.2.1 红树植物各部位重金属分布特征
        2.2.2 红树植物对重金属的富集、转移特征
3 结论与讨论

(7)海南岛人工与天然红树林重金属污染、富集与转运能力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数据来源
2 研究方法
    2.1 样品采集与测试
    2.2 地累积指数法
    2.3 潜在生态危害指数
    2.4 生物富集系数与转运系数
3 结果分析
    3.1 红树林湿地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地累积指数差异
    3.2 人工与天然红树林的重金属污染潜在生态风险分析
    3.3 人工与天然红树林重金属生物富集系数与转运系数比较
4 讨论
    4.1 研究区红树林湿地沉积物重金属污染及其空间分异性
    4.2 红树植物的重金属富集能力受沉积物、污染源和生长环境的综合影响而有所差异
    4.3 同一地区人工与天然红树林重金属元素转运能力的差异性
5 结论

(8)深港两地红树林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及其与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红树林
        1.1.1 红树林的概念及生态功能
        1.1.2 红树林的分布概况
        1.1.3 红树林的沉积环境
    1.2 红树林沉积物的重金属研究
        1.2.1 红树林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来源及其危害
        1.2.2 红树林沉积物重金属的研究现状
    1.3 红树林沉积物的微生物多样性研究
        1.3.1 红树林沉积物微生物的生态功能及其群落结构研究方法
        1.3.2 红树林沉积物中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现状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与内容
    1.5 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2章 深港两地红树林湿地柱状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垂直分布特征及其污染状况研究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采样点区域概况
        2.2.2 样品采集方法
        2.2.3 主要仪器和试剂
        2.2.4 样品处理及测定方法
        2.2.5 重金属污染评价方法
        2.2.6 数据统计方法
    2.3 天然红树林柱状沉积物中重金属垂直分布特征及其污染状况研究结果
        2.3.1 柱状沉积物重金属含量及其它参数数据统计
        2.3.2 柱状沉积物理化性质的垂直分布特征
        2.3.3 柱状沉积物有机质的垂直分布特征
        2.3.4 柱状沉积物重金属的垂直分布特征
        2.3.5 柱状沉积物重金属富集因子评价
        2.3.6 柱状沉积物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指数评价
        2.3.7 小结
    2.4 半人工红树林(华侨城湿地)柱状沉积物中重金属垂直分布特征及其污染状况研究结果
        2.4.1 华侨城柱状沉积物重金属含量及有机质数据统计
        2.4.2 华侨城柱状沉积物有机质的垂直分布特征
        2.4.3 华侨城柱状沉积物重金属的垂直分布特征
        2.4.4 华侨城柱状沉积物重金属富集因子评价
        2.4.5 华侨城柱状沉积物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指数评价
        2.4.6 小结
    2.5 分析与讨论
        2.5.1 国内外不同地区红树林沉积物重金属含量的对比分析
        2.5.2 自然因素对红树林沉积物重金属含量的影响
        2.5.3 红树林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的人为来源
        2.5.4 红树林沉积物重金属历史污染与城市工业发展的关系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红树林表层沉积物与根系沉积物的微生物多样性研究及其与重金属的关系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3.2.2 样品测定方法
        3.2.3 16 SrDNA数据处理
        3.2.4 统计分析
    3.3 结果
        3.3.1 红树林表层沉积物与根系沉积物的重金属含量分析
        3.3.2 表层沉积物和根系沉积物的微生物群落分布结构
        3.3.3 表层沉积物和根系沉积物微生物的聚类分析与多样性指数分析
        3.3.4 环境重金属与细菌群落的相关性分析
    3.4 分析与讨论
        3.4.1 红树林表层沉积物与根系沉积物微生物群落特征
        3.4.2 重金属污染对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4.1 结论
    4.2 创新点
    4.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四、深圳福田红树林对重金属Cu、Pb、Zn、Cd的吸收、累积与循环(论文参考文献)

  • [1]深圳湾红树林湿地沉积物记录的近60年气候环境演变[D]. 钟彩英. 暨南大学, 2020(03)
  • [2]九龙江口红树林湿地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分布特征及来源解析[D]. 万瑞安. 华侨大学, 2020
  • [3]低潮位降雨及其径流对淤泥质潮间带水体重金属和营养盐的影响及其生态效应[D]. 黄带娣. 深圳大学, 2020(10)
  • [4]人类活动影响下华南地区红树林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分布特征以及生态效应[D]. 张祁炅. 深圳大学, 2019(09)
  • [5]晋江河口红树林恢复工程对土壤重金属和微塑料的影响[D]. 邓俊. 华侨大学, 2019(01)
  • [6]徐闻南山镇红树林沉积物及红树植物中重金属的累积特征与迁移规律[J]. 罗松英,梁艺琼,陈碧珊,林梦婷,梁家新,邱锦坤. 热带地理, 2019(03)
  • [7]海南岛人工与天然红树林重金属污染、富集与转运能力比较[J]. 邱彭华,王德智,谢跟踪,徐颂军,曹瑞,王军广. 热带地理, 2018(06)
  • [8]深港两地红树林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及其与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关系研究[D]. 丁苏丽. 深圳大学, 2018(07)
  • [9]深圳湾红树林湿地不同生境类型沉积物的重金属分布特征及其生态风险评价[J]. 程珊珊,沈小雪,柴民伟,李瑞利.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2)
  • [10]深圳典型红树林湿地重金属累积特征比较研究[J]. 王冠森,柴民伟,栾胜基. 生态环境学报, 2017(05)

标签:;  ;  ;  ;  ;  

深圳福田红树林对重金属Cu、Pb、Zn、Cd的吸收、积累与循环利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