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和核磁共振诊断股骨头坏死的临床比较分析

CT和核磁共振诊断股骨头坏死的临床比较分析

湖北省建始县中医院放射科邮编445300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CT和核磁共振诊断股骨头坏死的临床效果。方法: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期间,选择我院接收的股骨头坏死患者92例作为研究对象,将9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6例和对照组46例,采用CT检查对照组患者,采用核磁共振检查观察组患者,比较两组诊断效果。结果:观察组诊断准确率比对照组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探查后,观察组各分期诊断率均高于对照组,且I期诊断率、IV期诊断率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诊断股骨头坏死中,CT和核磁共振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而核磁共振诊断效果较好,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CT;核磁共振;股骨头坏死

本文对CT和核磁共振诊断股骨头坏死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并于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期间,选择我院接收的股骨头坏死患者92例作为研究对象,获得了满意成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期间选择我院接收的股骨头坏死患者92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将该9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均为46例。观察组中,男患者25例,女患者21例,年龄52~75岁,平均年龄(62.71±6.48)岁,对照组中,男患者24例,女患者23例,年龄50~75岁,平均年龄(62.83±6.19)岁。观察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基线资料与对照组患者并无较大差别,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采用CT诊断对照组患者,患者取仰卧位,扫描参数,层厚10mm,电流300mA,管电压120kV,层距10mm,扫描患者的股骨头,如果发现有疑似病变情况,则采用增强扫描方式进行检查。采用核磁共振诊断观察组患者,患者取仰卧位,对患者髋关节冠状位、横断面进行扫描,取FSE序列T2脂肪抑制成像、SE序列T1加权成像、STIR序列。患者经检查后进行手术探查。

1.3判断标准

CT分期标准:I期:患者病变部位呈星芒状,有变形;II期:病变部位星芒状结构消失,有囊状透亮、骨硬化征象;III期:病变部位有新月状和轻度骨裂;IV期:病变部位关节面有塌陷,关节间距减小。核磁共振分期标准:I期:T2加权像呈高信号且呈双线特征;II期:T1、T2加权像均呈高信号;III期:呈加权像呈低信号,T2加权像呈高信号;IV期:T1、T2加权像均呈低信号,病变部位塌陷、变形。

1.4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疾病分期、诊断准确率进行记录、比较。

1.5统计学方法

使用Excel对相关数据进行收集,并采用软件SPSS18.0对该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表示计数资料,用X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用t检验,P<0.05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诊断准确率比对照组高,P<0.05,有统计学意义,详情见表1。手术探查后,观察组I期诊断率100.00%(17/17)、II期诊断率91.67%(13/14)、III期诊断率85.71%(6/7)、IV期诊断率100.00%(8/8),对照组I期诊断率%76.47%(13/17)、II期诊断率80.00%(8/10)、III期诊断率60.00%(6/10)、IV期诊断率55.56%(5/9),观察组各分期诊断率均高于对照组,且I期诊断率、IV期诊断率差异显著,X2=4.27、4.65,P<0.05,有统计学意义。

表1两组患者诊断准确率比较(n,%)

3讨论

股骨头坏死是指患者骨头受损或其内部供血不畅而使得骨细胞死亡,使得骨头结构发生变化、骨关节功能失常等,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1]。患者患该病后,通常表现为髋关节与下肢疼痛、活动不良、间歇性跛行等,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2]。股骨头坏死病的危险性较高,临床上需要对患者进行及时的诊断和治疗。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CT和核磁共振检查方法来对股骨头坏死进行诊断。本次研究中,观察组诊断准确率比对照组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探查后,观察组各分期诊断率均高于对照组,且I期诊断率、IV期诊断率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CT和核磁共振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但是核磁共振诊断率高于CT。CT诊断股骨头坏死也有许多优点,CT检查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可从多个切面进行检查,具有良好的连续性,能多层面连续扫描股骨头,且能显示患者病变部位受损程度[3]。CT可将股骨头内部组织结构显示出来,还能将关节脱位、破裂等股骨头内部受损的具体类型显示出来,医师可据此来对患者病情进行判断[4]。核磁共振是临床上常用的检查方式,临床应用价值较高。核磁共振并无显著的辐射,不会严重伤害人体,且能任意断面成像,不受扫描限制,可将病变位置的解构信息以及细微病变情况显示出来。核磁共振可联合使用多种技术来获得相关信息,医师可据此来了解股骨头坏死的严重程度,并可通过该检查能掌握患者关节积液的情况,并能准确地对病变部位进行定性,且能为医师提供该该处病理、生化等方面的信息,可有效提高临床诊断准确率[5]。综上所述,在诊断股骨头坏死中,CT和核磁共振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而核磁共振诊断效果较好,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文广,胡颖杰,张长庚,等.CT和核磁共振诊断股骨头坏死的临床对比[J].中国处方药,2015,17(08):110-111.

[2]郑继周.CT与核磁共振诊断股骨头坏死的临床对比[J].中国社区医师,2015,23(24):101+103.

[3]杨洁萍.CT与核磁共振对股骨头坏死的临床诊断效果研究[J].中外医疗,2015,19(27):165-166.

[4]孙健.CT与核磁共振诊断股骨头坏死患者临床效果对比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13(02):47-48.

[5]梁芳.CT与核磁共振在股骨头坏死诊断中的价值比较研究[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5,17(06):724-725.

标签:;  ;  ;  

CT和核磁共振诊断股骨头坏死的临床比较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