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延性设计论文-李靓

概念延性设计论文-李靓

导读:本文包含了概念延性设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结构设计,延性,概念设计,性能设计

概念延性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李靓[1](2013)在《延性理论在结构概念设计中的作用与体现》一文中研究指出结构设计中不仅必须重视属于结构外部因素的"力",而且要牢牢地掌握及控制好属于结构内部因素的"延性"。本文通过举例,阐述并分析延性理论在整体结构及单一构件设计中的体现,从中折射出了延性理论在结构设计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城市建筑》期刊2013年14期)

王志从[2](2011)在《碳纤维加固非延性钢筋混凝土框架的抗震分析与概念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非延性钢筋混凝土框架是指没有进行抗震设计、仅用来承担竖向荷载和风荷载,或由于抗震设计规范的修订而不能满足目前抗震要求的现役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这类结构由于缺乏足够的延性和耗能能力,在罕遇地震作用下存在着极高的倒塌风险,急需抗震加固才能继续使用。本文对不同高度非延性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进行了碳纤维加固前后的弹塑性静、动力抗震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碳纤维抗震加固非延性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概念设计原则,为进一步提出碳纤维抗震加固此类框架结构的量化设计方法奠定基础,对完善和发展我国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结合Perform-3D有限元分析软件,分别建立了伪静力与振动台Benchmark试验的有限元模型,通过与试验结果的对比分析,验证了本文在Perform-3D中建模及弹塑性静、动力分析过程的正确性与适用性;2.为探讨不同高度非延性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采用碳纤维片材加固后的抗震性能,用PKPM按不考虑抗震设防的原则设计了五层(低层)、十层(中层)、十五层(高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在Perform-3D非线性分析软件中实现了碳纤维加固前后框架结构的有限元模型,采用弹塑性静力Pushover方法和动力时程反应分析方法,对加固前后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进行分析与评价;3.通过加固前后不同高度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分析,对比多种加固方案的抗震加固效果,提出碳纤维抗震加固非延性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概念设计原则:碳纤维加固框架梁、构件柱对结构的初始弹性刚度影响很小,但可以提高结构的承载力和延性;加固后存在结构薄弱层转移的现象,结构的失效模式可能改变;碳纤维加固低层框架时加固效果最好,加固中、高层框架时的抗震性能提高不如加固低层框架时明显;对于低层框架结构,仅加固框架柱就能大幅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同时加固框架梁、柱与仅加固框架柱的效果相当;而对中、高层非延性框架结构,只加固框架柱并不能有效地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需要同时加固框架梁和框架柱才能更好地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1-06-01)

陈国栋[3](2007)在《浅谈延性钢筋混凝土框架的设计概念》一文中研究指出从目前我国抗震设计的基木原理和规范出发,阐述了延性钢筋混凝上框架的设计概念,为保证结构良好的承载能力与变形能力,引入了塑性铰作用机制。(本文来源于《科学咨询(决策管理)》期刊2007年05期)

梁欣,杨帆,张艳,孙雪兰[4](2007)在《谈延性钢筋混凝土框架的概念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框架工作机理及框架梁、柱、梁柱节点核芯区的抗震设计来谈概念设计中延性的重要性(本文来源于《陕西建筑》期刊2007年03期)

郑捷[5](2000)在《延性框架的设计概念》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强地震作用下要求结构处于弹性状态是没有必要的 ,也是不经济的。在地震区的结构都应设计成延性结构。能够维持承载能力而又具有较大的塑性变形能力的结构称为延性结构。通过对延性结构的分析 ,提出了延性框架设计的一般概念和设计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本文来源于《煤矿设计》期刊2000年02期)

概念延性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非延性钢筋混凝土框架是指没有进行抗震设计、仅用来承担竖向荷载和风荷载,或由于抗震设计规范的修订而不能满足目前抗震要求的现役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这类结构由于缺乏足够的延性和耗能能力,在罕遇地震作用下存在着极高的倒塌风险,急需抗震加固才能继续使用。本文对不同高度非延性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进行了碳纤维加固前后的弹塑性静、动力抗震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碳纤维抗震加固非延性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概念设计原则,为进一步提出碳纤维抗震加固此类框架结构的量化设计方法奠定基础,对完善和发展我国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结合Perform-3D有限元分析软件,分别建立了伪静力与振动台Benchmark试验的有限元模型,通过与试验结果的对比分析,验证了本文在Perform-3D中建模及弹塑性静、动力分析过程的正确性与适用性;2.为探讨不同高度非延性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采用碳纤维片材加固后的抗震性能,用PKPM按不考虑抗震设防的原则设计了五层(低层)、十层(中层)、十五层(高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在Perform-3D非线性分析软件中实现了碳纤维加固前后框架结构的有限元模型,采用弹塑性静力Pushover方法和动力时程反应分析方法,对加固前后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进行分析与评价;3.通过加固前后不同高度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分析,对比多种加固方案的抗震加固效果,提出碳纤维抗震加固非延性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概念设计原则:碳纤维加固框架梁、构件柱对结构的初始弹性刚度影响很小,但可以提高结构的承载力和延性;加固后存在结构薄弱层转移的现象,结构的失效模式可能改变;碳纤维加固低层框架时加固效果最好,加固中、高层框架时的抗震性能提高不如加固低层框架时明显;对于低层框架结构,仅加固框架柱就能大幅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同时加固框架梁、柱与仅加固框架柱的效果相当;而对中、高层非延性框架结构,只加固框架柱并不能有效地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需要同时加固框架梁和框架柱才能更好地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概念延性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1].李靓.延性理论在结构概念设计中的作用与体现[J].城市建筑.2013

[2].王志从.碳纤维加固非延性钢筋混凝土框架的抗震分析与概念设计[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

[3].陈国栋.浅谈延性钢筋混凝土框架的设计概念[J].科学咨询(决策管理).2007

[4].梁欣,杨帆,张艳,孙雪兰.谈延性钢筋混凝土框架的概念设计[J].陕西建筑.2007

[5].郑捷.延性框架的设计概念[J].煤矿设计.2000

标签:;  ;  ;  ;  

概念延性设计论文-李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