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晨报副刊》看五四新文学

从《晨报副刊》看五四新文学

论文摘要

传承晚清文学改良运动的余绪,应和五四文学革命的时代声音,中国文学史发生了根本性蜕变:僵死的文言话语系统宣告解体,代之而起的是直白晓畅的白话语体系统;庸俗不堪、游戏消闲的文字笔墨在时代的洪流中成为强弩之末,而关注民生且具有现实意义的优秀作品层出不穷;变动不居、政治混乱的时代赋予了五四文学全新的内容,文学承担起文化传播、民族振兴、启蒙救亡的历史使命;另外,此时中国文学界对于异域营养的汲取和吸纳规模空前,西方文学观念的输入,引起了中国文学本体和文学价值重估的深刻现代转型,大量文艺理论和翻译作品参与了文学的现代化进程,成为中国现代文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中国近代政治史的转型导致了报刊业的兴盛,为中国文学的渐变和新文学的诞生提供了母体。”「1」当时的文学性传媒为新文学提供了传播的公共空间和话语载体,那时电子传媒尚未出现,印刷媒体中刊物和书籍的出版又十分有限,这些文学性传媒多集中于一些文艺杂志及报纸的副刊,多刊载文学作品和文艺思潮,文学性较强,真实地纪录了五四新文学的现代化进程。本文试以《晨报副刊》为切入点,研读五四新文学现代化进程中所彰显出来的独特品质,由于《晨报副刊》无论是时间上还是精神实质的体现上都与五四新文学相契合,成为研究五四新文学的重要视窗。本文即着意于此,力图通过《晨报副刊》所展示的新文学的发展方向对五四新文学进行远距离的回顾与反观,通过《晨报副刊》来探讨新文学取得的开拓性成就及其存在的缺憾,分别从文体的自觉与革新、现实主义创作对人生忧患与民族文化焦虑的揭示、启蒙功利性探寻与思索、异域营养的汲取与提升四个层面加以梳理和探讨。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文体意识的觉醒与革新
  • (一) 文言文的衰落白话文的崛起
  • (二) 白话文创作理论的建构与实践
  • 二、现实主义创作揭示人生的忧患与民族文化焦虑
  • (一) 问题意识、忧患意识的真情抒写
  • (二) 批判意识、变革意识的深度呈现
  • 三、启蒙功利性的探寻与思索
  • (一) 理性精神的张扬与显现
  • (二) 激进中的盲从与缺失
  • 四、异域营养的汲取与提升
  • (一) 外国文艺理论的植入与嫁接
  • (二) 翻译作品的繁荣与兴盛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家族解体与五四新文学主体生成[J]. 湖北社会科学 2020(04)
    • [2].五四新文学代表作举隅[J]. 现代中文学刊 2019(02)
    • [3].五四和五四新文学研究重要著作举隅[J]. 现代中文学刊 2019(02)
    • [4].五四新文学的形·影·神——以瞿秋白为中心[J].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06)
    • [5].科学与五四新文学文化建构[J].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6)
    • [6].五四新文学的跨文化品格[J].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02)
    • [7].五四新文学发生的内在必然性(英文)[J].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2017(02)
    • [8].《暗途》——重现五四新文学的经典内涵[J]. 中国校外教育 2011(01)
    • [9].文化学视域中的五四新文学观[J]. 中文论坛 2017(02)
    • [10].大学的诗意和文脉[J]. 青春 2017(01)
    • [11].美国文学对五四新文学的影响——以诗歌方面的影响为例[J]. 青春岁月 2017(11)
    • [12].谈诗的变形[J]. 岷峨诗稿 2017(02)
    • [13].革命文学中的“少爷”与“丫鬟”关系叙事[J]. 红色文化资源研究 2017(01)
    • [14].回望与反省——《论五四新文学》再版后记[J].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 2014(02)
    • [15].萧乾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对外译介[J]. 东方翻译 2014(05)
    • [16].五四新文学塑造乡绅形象的偏颇与辨正[J]. 齐鲁学刊 2018(05)
    • [17].五四新文学语言的选择与流变问题[J]. 长城 2014(08)
    • [18].现代女子教育的发展与五四新文学中的女学生生活叙事[J]. 文艺争鸣 2013(07)
    • [19].医学文化与“五四新文学”发生背景的理性阐释[J].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2(11)
    • [20].论创造社之于五四新文学传统的意义[J]. 文学评论 2009(01)
    • [21].五四新文学理性与非理性的思考[J].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4)
    • [22].缱绻与决绝:五四新文学家的“新诗”与“旧诗”[J]. 江汉论坛 2010(08)
    • [23].五四新文学文论传统的历史变迁[J]. 社会科学战线 2018(12)
    • [24].五四新文学发生史的一种理解——意象主义诗歌的中国源头及其对五四新文学的反哺式影响[J].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5)
    • [25].五四新文学源流再追溯[J].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1)
    • [26].五四新文学的俄国现代人道主义思潮观[J]. 文学评论 2011(04)
    • [27].五四新文学出版的文化品格[J]. 文艺争鸣 2008(11)
    • [28].五四新文学文论传统的内蕴特征[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04)
    • [29].“思想”与“思考”:贯穿20世纪的文化纠缠与纠结——关于五四新文学批评状态的一种考察[J].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1)
    • [30].“狂人”形象的文化源流与五四新文学的文化气质[J].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1)

    标签:;  ;  ;  ;  

    从《晨报副刊》看五四新文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