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河子垦区弃耕地生态重建研究

石河子垦区弃耕地生态重建研究

论文摘要

随着石河子垦区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土地资源被大面积的开发利用,由于自然环境恶劣、历史原因和人为开垦不当等原因造成了大量弃耕地的产生。这部分弃耕地的存在不仅是对耕地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还危害自然生态环境。随着人地矛盾越来越紧张,这部分弃耕地急需生态重建。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人们就开始探索弃耕地的生态重建方法,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经验,如,传统的“干排盐”、井灌井排、明沟排水、渠道防渗等,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收复了大量的弃耕地。但是仍存在大面积的弃耕地,随着现代农业结构的不合理化和耕作的不恰当等,使得弃耕地生态重建更具有难度,对弃耕地生态重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对弃耕地收复利用,而且要对其进行全面的生态重建,从治理到后期复垦都要进行全面规划。农八师石河子市是新疆最早开始对弃耕地生态重建的单位,也是在新疆做得最好的。所以本文选取石河子垦区为代表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实用性,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对石河子典型团场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找出弃耕地长期存在的原因和生态重建过程中的困难,并结合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找到人与地、人与绿洲和谐关系,建立和谐的绿洲农业区,不断改善农田小气候,改善绿洲生态环境,使石河子垦区更适宜人类居住,从而不断促进垦区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通过本文通过研究认为:要彻底解决弃耕地问题就需要全面进行生态重建,从耕地的角度研究生态重建,为提高弃耕地的质量,使收复利用的耕地不至于再弃耕,就必须从农业技术创新方面下手,尤其注重灌溉方式的革新和农业种植结构和技术的转变。同时,石河子弃耕地的产生还存在深层次的制度原因,所以必须从管理和制度方面入手,通过政府、社会团体和团场职工等多方面、各部门的协同努力共同完成弃耕地生态重建。本文的创新点是首次从人文学科方面谈论弃耕地生态重建,从兵团制度体制方面寻找弃耕地长期存在的关键原因。本文对弃耕地生态重建过程中资金的来源和利用尝试性的设计一个模式,对最大难题资金的短缺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的不足,由于资料收集的困难性和实际操作的难度较大,本文只是做了基础性研究,还需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5 研究方法与思路
  • 1.6 论文可能的创新点
  • 第二章 弃耕地生态重建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弃耕地
  • 2.1.2 生态恢复
  • 2.1.3 生态重建
  • 2.1.4 弃耕地生态重建
  • 2.2 理论基础
  • 2.2.1 恢复生态学理论
  • 2.2.2 产权理论
  • 2.2.3 制度变迁理论
  • 第三章 石河子垦区弃耕地主要类型及产生的原因
  • 3.1 弃耕地的主要类型、分布范围和面积
  • 3.1.1 弃耕地的类型
  • 3.1.2 弃耕地的分布范围和面积
  • 3.2 弃耕地产生的原因
  • 3.2.1 弃耕地发生的自然原因
  • 3.2.2 历史原因
  • 3.2.3 人为因素
  • 3.2.4 兵团管理和制度原因
  • 第四章 弃耕地生态重建的经济学分析
  • 4.1 理性人假设
  • 4.1.1 理性人假设的理论内容
  • 4.1.2 理性人假说在弃耕地生态重建中的应用
  • 4.2 弃耕地生态重建的现有管理和制度措施
  • 4.3 现有管理和制度措施的缺陷
  • 4.3.1 土地产权不完整
  • 4.3.2 团场职工的负担过重
  • 4.3.3 兵地交接责任不清
  • 4.3.4 制度变迁的稳定性难以保障
  • 4.4 弃耕地生态重建的制度设计
  • 4.4.1 制度设计目标
  • 4.4.2 制度优化设计
  • 第五章 弃耕地生态重建政策建议
  • 5.1 对弃耕地生态重建制度设计的建议
  • 5.1.1 制定优惠扶持政策
  • 5.1.2 确保产权完整和制度稳定
  • 5.1.3 继续加大弃耕地生态重建的力度
  • 5.2 弃耕地生态重建其他建议
  • 5.2.1 建设农业科技支撑体系
  • 5.2.2 建立完善的农田基础设施
  • 5.2.3 不断增强人们保护耕地的意识,进一步促进土地有效流转
  • 5.2.4 政府要加强对弃耕地的管理,运作一种新的效益评价模式
  • 5.2.5 弃耕地生态重建效益评价指标设置及评价方法
  •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评阅表
  • 相关论文文献

    • [1].新疆绿洲旅游环境评价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13(18)
    • [2].新疆绿洲地区群众体育开展现状调查分析[J].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1(06)
    • [3].发展循环经济提升新疆绿洲人口承载力[J]. 科技和产业 2010(05)
    • [4].发展循环经济提升新疆绿洲人口承载力[J]. 现代商业 2009(36)
    • [5].新疆绿洲生态城镇建设可持续发展制约性分析[J]. 甘肃农业 2008(02)
    • [6].扎实推进新疆绿洲城镇现代化的基本方略[J]. 实事求是 2015(06)
    • [7].新疆绿洲农业技术进步模式创新研究[J]. 农业经济 2012(09)
    • [8].新疆绿洲小城镇多样化发展方略[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4)
    • [9].新疆绿洲城镇的孤岛效应研究[J]. 城市发展研究 2012(07)
    • [10].基于生态足迹的新疆绿洲生态承载力测评[J]. 生产力研究 2009(23)
    • [11].新疆绿洲经济协调发展的系统动力学仿真[J]. 生态经济 2016(08)
    • [12].新疆绿洲演化初探[J]. 科技促进发展 2012(s1)
    • [13].基于“四个认同”的“文化整合”构建新疆绿洲文化的思路[J]. 兵团党校学报 2011(05)
    • [14].耗散结构与新疆绿洲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研究[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09(01)
    • [15].新疆绿洲产业发展生态安全预警研究[J]. 生态经济(学术版) 2013(01)
    • [16].新疆绿洲城镇化面临的生态瓶颈及其环境法对策[J].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02)
    • [17].新疆绿洲城市空间扩展特征及其驱动力分析[J]. 中国沙漠 2011(04)
    • [18].关于新疆绿洲经济发展的一些思考[J]. 中共乌鲁木齐市委党校学报 2008(01)
    • [19].基于水资源的新疆绿洲适宜规模研究模型综述[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7(23)
    • [20].不同开垦年限对新疆绿洲农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J]. 水土保持研究 2016(03)
    • [21].新疆绿洲水资源高效节水配置机制研究[J].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4)
    • [22].新疆绿洲生态农业发展综合评价分析[J]. 南方农村 2018(06)
    • [23].新疆古代绿洲的兴衰及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J]. 实事求是 2012(05)
    • [24].推进新疆绿洲城镇现代化的思考[J]. 新疆社科论坛 2014(06)
    • [25].浅析新疆绿洲番茄产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 北方园艺 2010(23)
    • [26].新疆绿洲灌区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J]. 农业环境与发展 2009(04)
    • [27].1949—2007年新疆绿洲经济分布格局演变及其机制研究[J]. 中国沙漠 2010(06)
    • [28].新疆绿洲农区油用向日葵高产配套栽培技术[J]. 新疆农垦科技 2010(06)
    • [29].新疆绿洲生态农业发展思考[J]. 实事求是 2017(05)
    • [30].新疆绿洲旅游环境管理优化对策研究[J]. 现代农业科技 2011(13)

    标签:;  ;  ;  ;  

    石河子垦区弃耕地生态重建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