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研究豫西北农村市场与近代社会转型,有助于人们加深对当前河南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认识,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农村市场既是农村农副产品进入城乡市场网络的起点,又是城市工商业品输入农村消费市场的终点。豫西北农村市场是豫西北地区综合的社会经济文化载体,亦是反映豫西北农村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一面镜子。近年来学术界对于农村市场的关注逐渐增多,但大多局限于沿海发达地区,而对于处于内陆腹地的豫西北地区则大多不言其详。豫西北地区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其地貌特征复杂多样,而且处于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的过渡地带;加之近代自然灾荒频繁,社会局势动荡不安,经济发展落后于东部沿海地区,同时豫西北区域内人口密度分布也不均衡,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豫西北北农村市场的发展。笔者对于豫西北地区农村市场的复原性研究,希望在一定程度上尽量弥补前人对于微观研究的不足,使处于边缘过渡地带的豫西北地区农村市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得到进一步加深。近代时期,随着沿海沿江等城市的开埠通商,豫西北地区农村商品经济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表现为豫西北农村集镇数量大幅度增加,农村集镇开市频率提高,集镇开市期限缩短,农村集镇的经济贸易功能得到不断增强。豫西北地区集镇已形成以间日集为主,每日集、十日四集、三日一集及五日一集的集期格局,集镇的空间分布大多数设在距城10至50里之间的区域,集镇方位围绕县城分布,呈现出不规则状态;豫西北集镇市场对活跃当地农村社会经济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近代豫西北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还引起了豫西北地区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扩大,豫西北地区以市场为导向的传统农村市场化程度得到不断增强;同时,豫西北近代新兴的专业型农村市场也开始大量出现,并迅速发展。豫西北地区不仅传统的粮食市场、棉花市场、土布市场、中药材等市场商品交易量大增,而且诸如烟草市场、毛皮鸡蛋市场、草帽辫市场、茧绸市场等近代出口贸易型市场也迅速增加,豫西北地区农村专业市场的分布特征开始出现专业化、区域化的趋势,其在很大程度上活跃了豫西北地区的农村市场,促进了豫西北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近代以来,豫西北地区庙会市场分布也开始增多,不仅集镇的村落有众多的庙会分布,而且非集镇的村落,其庙会分布也在不断增加,甚至无人居住的山顶处的庙会也开始出现;庙会会期时间逐渐延长,大多集中于二、三、四月份,庙会的组织管理发生了变化,近代的绅商开始进入庙会的组织管理领域;最为重要的是豫西北地区庙会市场的经济贸易功能迅速增强,开始占据庙会功能的主导地位;尽管豫西北庙会市场的内部区域差异在逐渐增大,但是豫西北庙会市场对于弥补豫西北集镇市场在空间分布和商品贸易等方面,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豫西北农村市场作为初级商品的汇集地,其交通原来主要依靠传统的水陆运输,主要在区域内或国内流动;近代以来,豫西北地区借助于便捷的铁路、公路运输,把本地所出的农副土特产品汇聚于通商口岸然后进入国际市场:同时,外来的工业制成品也依靠铁路、公路输入到豫西北各地,更为重要的是近代交通运输方式的改变,使豫西北地区农村市场的结构逐渐从传统水陆型转变为近代铁路公路型。至此,豫西北农村市场开始纳入以通商口岸为中心的商品流通结构之中,成为国际商品流通体系的一部分。随着豫西北农村市场的发展,其对豫西北的农村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首先,在农村市场的作用下,农业改良速度加快,农业结构也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经营重点由粮食作物转向经济作物,自给性农业开始向商品性农业发展。同时,豫西北地区手工业和商业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农民对农村市场的依赖程度增强,农村市场的商品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最后,农民的经商意识开始增强,思想观念逐步近代化,这些都在客观上推动了近代豫西北地区的农村社会转型。本文运用历史学、历史地理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就近代时期豫西北地区农村市场发展的脉络做了复原性的研究,部分农村市场发展情况上溯到清初。全文通过近代时期豫西北农村市场的研究,清晰地认识到豫西北农村市场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其主要表现形式是集镇市场和庙会市场的发展,豫西北农村市场以市场为导向的专业化市场倾向进一步增强,近代交通格局的变迁改变了豫西北农村市场的空间分布结构,总之,豫西北农村市场对豫西北农村社会转型产生了重大的作用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