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应用为导向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以应用为导向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杜艳华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河南郑州450015)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5-0000-01

摘要:我校工程管理专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形成了一定的特色。通过调研成果分析了工程管理专业现状和发展趋势,我校工程管理专业应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强化自有特色。基于我院工程管理专业固有优势,结合工程管理专业发展趋势,分析我校工程管理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应用为导向的培养模式培养工程管理专业人才。

关键词: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培养模式;实践

ResearchonApplication-orientedTrainingModeofengineeringmanagementmajor

Abstract:Aftertenyearsofdevelopment,engineeringmanagementmajorinourschoolformsowncharacteristics.Throughanalysisofstatusandtrendsofengineeringmanagementmajorduetotheinvestigation,engineeringmanagementmajorshouldtarinappliedtalentsmainlytostrengthenuniquecharacteristics.Basedonownintrinsicadvantagesandcharacteristicsofourschoolanddevelopingtrendofengineeringmanagementmajor,theprincipalproblemsabouttariningapplicabletalentsareanalyzed,thentheapplication-orientedtrainingmodeofengineeringmanagementmajoraregiven.

Keywords:engineeringmanagementmajor;applied;trainingmode;practice

一、工程管理专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工程管理专业得到了很大发展,2008年全国开设工程管理专业的高校已达323多所,主要分布在各综合性大学、建筑行业、财经类、矿业、电力行业等院校[1]。截至2010年通过教育部工程管理专业评估委员会评估的高校有28所[2],通过评估的这些学校大多是以土木专业为特色、工程管理专业开设较早的学校。国内约90%的高校都是从1999年后开设工程管理本科专业[3]。对于新开设该专业的很多院校在专业方向设置、课程体系设置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导致培养的学生专业知识杂而不精,竞争力弱。因此,如何培养出素质高、能力强的应用型工程管理人才,已成为工程管理学界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

我校工程管理专业前身是1985年成立于财务管理系的基本建设技术经济教研室。1999年6月,由国家教育部的批准设置工程管理专业,同年9月开始招收第一届本科生。2008年我年校工程管理专业是河南省首批特色专业建设点,2009年通过建设部专业评估,是全国第24所、河南省第一所通过工程管理专业评估的高校。2010年开始与英国里丁大学、普利茅斯大学签订合作培养建筑工程与管理专业本科学生意向。

二、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模式

通过2009年10月至2010年11月期间,我校通过对全国十多所高校工程管理专业调研发现各个院校共同点是:在全国高等学校工程管理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订的《工程管理专业培养方案》基础上,将专业基础、专业课程设置为四大模块,即工程技术模块,经济学基础与工程经济模块,管理学基础与工程管理模块,法律基础与建筑法律及建筑合同模块。同时,一个明显的倾向是:985高校更重视理论的系统性和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而一般院校更重视以应用和就业为导向的实践教学。因此要立足工程管理专业长远发展,必须形成自己的鲜明的办学特色,对于我校工程管理专业本科生,应培养成实践能力强的应用性人才。

三、我校工程管理专业培养方案

(一)工程管理专业办学特色

我院在学科专业建设上坚持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在学校“管工结合,文理并重,多学科协调发展”办学方针的指导下,初步形成了工程管理专业办学特色:管工结合,以工为主,突出工程项目管理与工程合同管理实践。

我校工程管理专业的执行“2+2”的模式培养模式,前两年进行通识教育,是学生进行公共基础、学科基础和专业课学习阶段,第三、四年进行专业教育,学生按照自己的意向选修相应的模块课程(从2008级教学计划根据学校统一要求,取消模块设置,但教学计划中仍然保留了原模块设置的课程),并进行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论文)。

(二)课程体系特色

我校在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教学计划修订中主要参考教育部工程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颁布的《2003全国高等学校土建类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及主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工程管理专业》,并结合各高校工程管理专业的特色,对技术、经济、管理和法律四类专业平台课程的设置和学时进行相应的调整。四大平台调整为:工程技术、经济学基础与工程经济、管理学基础与工程管理、法律基础与建筑法律及建筑合同。以工程技术类课程为主,此类课程总学分不少于学科基础课、专业课和专业选修课总学时的1/3。

课程体系包括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专业基础课包括管理基础课程、经济基础课程和工程基础课程,并进行统筹分配;专业课重在工程项目管理、工程合同管理;专业选修课突出工程项目管理方向,兼及投资与造价方向、房地产经营与管理方向(见图1)。

每门课程内容模块:工程技术类课程(施工组织与管理归入工程技术类)按照理论、实践(能力训练、软件应用)约各占1/2;工程经济类、工程管理类课程(造价估算类课程归入工程经济类,造价控制与管理类课程归入工程管理类)按照理论、案例、软件应用(或能力训练)约各占1/3;建筑法律及建筑合同管理类课程按照理论加案例、软件应用加能力训练约各占1/2。

(三)实践环节设置特色

为实现既定的培养目标,实践环节尤为重要,我校工程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强调与课堂教学的密切结合,突出对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理论课程—课程实验—认识实习—课程设计—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这一过程(见图2),把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更大程度上转化为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更快地适应岗位工作。

四、工程管理专业应用性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选修课课程不成体系,未能形成有效的专业模块(方向)

从2008级教学计划根据学校统一要求,取消模块设置,但教学计划中仍然保留了原模块设置的课程,而同学们只是根据自己一时的兴趣随便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选修课,或者仅仅为了完成选修课学分而无法完成一个模块(专业方向)应该修习的学分。

(二)课程设计缺乏统筹安排,时间紧、教学效果难以保证

1.专业课程由不同的教师上课,讲课的侧重点不同,课程设计内容缺乏系统性。

2.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论文)联系不够紧密,课程设计分散,内容独立,难于从整体上与毕业设计(论文)环节联系。

3.专业课程设计一般都是安排一周的时间,而且基本都是在考试周之前进行,学生要准备复习考试,因此进行实际设计的有效时间不足,只能简化设计要求。因此教学效果难以保证。

(三)实习效果不理想

1.联系实习基地难。一是施工单位对实习学生的施工安全问题有一定责任,不愿意接受实习生在现场实习。二是施工企业一般采用项目经理承包制,项目经理为了争时间、抢速度,把实习生当作负担,或借故拒绝,即使经熟人介绍勉强接受,但工地技术员、工长不认真指导,敷衍了事。三是实习经费短缺,有些工地要求收取较高的实习费,但是实习经费有限,只能靠找熟人介绍,熟人介绍的工程场地、种类有限,影响实习效果。四是每年要实习的学生太多,一个工地最多愿意接纳10人左右进入现场,造成安排困难。

2.实习流于形式。虽然每次实习都要组织实习小组,配备专职的实习教师,但是在整个实习过程中,从选择、联系落实实习工地、制定实习大纲到实习中的思想管理、实习指导、生产安全、与施工单位的协调等工作,都要由实习教师承担,由于实习地点多而分散,无法集中指导,尤其是毕业实习,毕业实习属于分散实习,这样导师更是鞭长莫及,往往使生产实习流于形式,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四)学生动手能力弱

作为本科生,比较注重理论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方面有多欠缺,很多企业都希望招聘的人才能够招来即用。要求应届毕业生要在较短的时间内适应从学校到企业的转变,能够实际操作相应的软件,并参与项目完成一定的工作任务。而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很少有“真项目”锻炼其实际动手能力。

五、工程管理专业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建议

根据目前我校工程管理专业的状况,总体上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四个教学阶段,六个课程平台,八个能力训练模块”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见图3)。在这个总体模式的指导之下,结合“基于项目的学习能力训练”模式,“多元化课堂为一体”模式和“校企合作”模式实施具体培养方案和过程来强化培养应用性人才导向。

在“四个教学阶段,六个课程平台,八个能力训练模块”的培养模式下,结合我校实施的学业指导老师制度,在入学之后学业导师不定期的给予学业的指导,特别是在四个教学阶段的专业选修课阶段给予明确的指导,根据目前工程管理专业方向并结合我校工程管理专业特色及专业方向,建议学生以其中一个方向为主,如果还对其他方向课程有兴趣,根据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来适当安排。学业导师在这个过程中主要讲解不同专业方向的课程体系,毕业后的就业状况,发展方向等等。经过指导增强学生对工程管理专业基本概念、基本内容的了解,扩大其知识面,激发其学习的热情,培养具体专业方向兴趣,解决学生对专业选修课混乱的问题。

(一)基于项目的学习能力训练

针对课程设计存在的问题,从整体上对课程设计采取统筹安排。根据项目寿命周期理论将项目分为:可行性研究、计及前期准备、施工和后评价4个过程,并以此为路线结合所开课程制定了基于项目寿命周期的课程设计体系来解决课程设计散乱的问题,整个设计过程以一个共同的真实项目为基础,完成寿命周期内的设计内容(见图4)。通过这样的安排以突出我校工程管理专业工程项目管理与工程合同管理实践,强化基于项目的学习能力训练。在时间安排上可以与学校协调考试周提前一周,或者把课程设计放在考试周结束,来保证课程设计的有效时间,从而提高课程设计的效果,通过“真项目”的课程设计,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二)多元化课堂为一体

改革一个课堂、一本教材、一个教师的传统培养模式,通过优质资源的集成,推动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案例的学习,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1.理论与实践结合。通过课程设计和相应的实习,实现学生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在假期里一般都安排的有相应的实习内容,有些是学校统一组织安排的,有些是以分散实习的形式安排的,同学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相应的实习地点来检验理论学习和实践的联系与区别。根据目前我校正在进行的新校区二期工程,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兴趣通过老师介绍进入工地现场来补充或加深实习的内容,通过工程的跟踪,从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2.兴趣与科研结合。从大三开始,在学业指导老师的指导下思考自己的专业方向,根据专业方向和兴趣选择相同科研方向的老师为导师,每位教师带6~10人,组成科研小组,通过收集和整理相关资料,对专业方向的从感性认知逐步上升到理论认识,从而加深学生对专业方向的了解和理解,进一步深入的学习专业方向的知识。导师采取定期学术沙龙以“读书心得”或者“做报告”的形式组织讨论所研究专业方向的热点或者最新的研究动态。督促学生关注和研究专业知识,培养自学能力和提高学生专业知识深度,为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的方向打下基础。

3.课内和课外活动(比赛)结合

我校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参与“斯维尔杯”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InformationModel,简称BIM)大赛。连续两年的比赛中学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并与公司签订了就业协议,这对下一届的同学是很大的激励。应该抓住学生这一心理,精心组织和安排相应的比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强化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比如还可以组织工程项目管理沙盘模拟比赛等相关的比赛。

4.课程和职业资格考试相结合

招聘单位比较看重学生取得的职业资格证书。因此学生对职业资格考试培训兴趣很高,结合学生这一心理,我校积极组织相应的考前培训,通过培训对同学们的实际动手能力有很大的提高。每年我校工程管理专业大三和大四的学生都积极参与河南省造价员认证考试的考前培训,并在每次考试中通过率都较高。这样学生既拿到进入相关领域的一个证书,同时也系统了自己的理论和实践知识。所以应该鼓励学生参加相应的资格考试。

5.校内和外校相结合

其一,和国外的学校签订联合培养协议,我校2010年开始与英国里丁大学、普利茅斯大学签订合作培养建筑工程与管理专业本科学生意向。使学生有去国外学习的机会。其二,和国内的兄弟院校进行交流,使学生对其他院校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知识结构、学习风气和氛围有多了解,开阔学生眼界。其三,可以邀请国内外的一些知名专家、学者作报告。通过这样的模式可以开阔学生思路,提高学习热情。

(三)校企合作办学

学校与建筑业界优秀企业的实践教育合作计划,通过企业和学校合作培养人才,具体的合作模式见图5。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一部分学生以团队的形式采用这样的培养模式。我院有工程咨询管理公司、工程监理公司,为工程管理专业教师提供了兼职机会,为教学实践环节提供了稳定的实习基地,可以先和院办企业采用这种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共同参与企业实战训练。采用该模式可以促使教学质量改进、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专业素质的提高。

通过上述“四个教学阶段,六个课程平台,八个能力训练模块”的培养模式为主,在开展学习过程中结合“基于项目的学习能力训练”模式,“多元化课堂为一体”模式和“校企合作”模式有针对性解决工程管理专业培养应用性人才存在的问题,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来实现以应用为导向的工程管理专业本科生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杨太华,汪洋.工程管理专业教学体系的设计与建设[J].中国电力教育,2010(7):25-27;

[2]百科名片.工程管理专业[EB].[2011-1-22]http://baike.baidu.com/view/146403.htm;

[3]杨中宣.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科技文汇,2010(9):48-49;

[4]郝利花,张静.工程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及课程体系设置[J].高等教育研究,2010(3):59-61;

[5]陈建国,许凤.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0(1):89-94;

[6]董肇君.工程管理专业课程整理化教学改革研究[J].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学报,2008(1):75-80。

杜艳华(1982-),女,汉族,河南扶沟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建筑经济与管理、工程管理

标签:;  ;  ;  

以应用为导向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