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青年》中的女性话语空白——兼论陈衡哲的文学创作

《新青年》中的女性话语空白——兼论陈衡哲的文学创作

一、《新青年》中的女性话语空白——兼谈陈衡哲的文学创作(论文文献综述)

王亭绣月[1](2021)在《谭正璧的女性文学批评研究》文中指出

王亭绣月[2](2021)在《谭正璧的女性文学批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马越,马于晴,刘倩,齐慧,尹变英[3](2018)在《论沈从文笔下女性的话语空间》文中研究指明沈从文笔下的女性形象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湘西的少女形象,另一类是都市的女性形象。论文将从小说中女性的话语角度细致地研究沈从文赋予女性的话语空间,对两类女性的话语展开对比分析,既要探究湘西少女和都市女性各自的迥异的精神世界,也要深入挖掘沈从文赋予女性的共同的精神维度,以分析其真正的女性观:湘西少女是天真、单纯、善良的化身,而都市女性思想深度不够,处处被社会所压抑;以男性自我为中心,女性没有足够的话语权,存在女性崇拜和潜在的男权意识。

金雪雪[4](2017)在《陈衡哲《新学制高级中学教科书西洋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历史教科书是历史教学资源之一,是师生进行互动的重要媒介物。自我国近代学制改革以后,涌现了大批历史教科书,其中陈衡哲的《新学制高级中学教科书西洋史》是一本极具特色而有价值的教科书,它值得当今的研究者去深入挖掘,以便从中借鉴优秀之处,更好的完善现行的历史教科书。陈衡哲的一生包涵了众多“第一”,她是我国第一批清华庚款的女留学生之一,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位白话文女作家,是我国第一位女硕士及女教授,是曾连续四次出席太平洋学术会议的中国女学者。因此,深入的了解陈衡哲本人及《新学制高级中学教科书西洋史》无疑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新学制高级中学教科书西洋史》为专题进行深入探究,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幼年时期、留学海外、学成归国这三个方面来了解陈衡哲的生平经历,以便梳理陈衡哲本人与教科书编写之间的关系。同时从时代背景、教育制度、指导思想等方面来考察教科书的成书背景。第二部分主要探讨教科书的编写思路及结构。通过对其思路与课文结构的探讨,从而使得我们对该教科书有一个整体框架上的了解。第三部分是通过对教科书具体内容的探讨,来发现该教科书所具备的一些特色。主要包括课文的叙述方式、独特的女性视角、富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反对战争、对于教材内容的独特见解等。第四部分主要探讨《新学制高级中学教科书西洋史》对当今历史教科书编写的启示。主要包括历史教科书的编写要融教育价值和生动性于一体、要改变历史教科书中女性角色缺失的现状、历史教科书要注重说明历史事实的因果关系、要进一步完善历史教科书的知识结构、注重历史教科书与现实之间的联系。

龚润枝[5](2016)在《雾中的风景 ——现代中国第一代女性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研究(1917-1927)》文中认为1917-1927是五四新文学发生、发展的第一个十年,一批新女性作家以令人瞩目的姿势跻身于其中,陈衡哲、冰心、庐隐、冯沅君、苏雪林、白薇、凌叔华、陈学昭、石评梅、陆晶清、丁玲等都是其中的佼佼者。她们是具有现代意识的第一代女性作家,在她们登上历史舞台之前,女性形象一直是作为他者而存在,在她们的群体式写作的过程中,男性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也一直如影随形,现代中国的第一批女作家正是在雾障遮眼的时代环境中发出女性自我的声音,她们不仅在小说中留下了一帧帧新鲜灵动的剪影——第一批浮出历史地表的新时代女性形象,而且作为现代中国女性形象的最初建构者,她们的创作本身也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道别样的风景。绪论部分介绍论文的研究背景和缘起。论文第一章分析了第一代女性形象的生成语境。传统中国的女性一直生活在“地表”之下、文本之外,她们被“代言”、被“言说”,到了五四新文学时期,男性作家们看到了女性被压迫的侧影,可是作为旁观者,他们无法了解女性隐在文本之外的信息,而第一代女作家们作为女性命运的亲历者,冲破了时代、男权以及性别的桎桔,开启了女性自我的探索。第二章阐述第一代女作家对现代中国女性形象的自我建构。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在新旧文化交替之际的传统中国女性,可细分为传统闺秀、旧式太太和底层女性;另一类是在时代思潮中成长起来的新式女性,可依据女性与家庭、男性、社会的关系分为学贯中西的女学生、情智冲突的时代女郎、孤身求索的职业女性。现代中国第一代女作家站在女性的性别立场,叙述新旧交替之际两类时代女性的生存状况,发现女性的生存困境不仅仅与时代有关,还与女性自身的性别角色有关——女性的性别角色与女性的社会性身份存在着与生俱来的冲突。第三章分析第一代女作家文本中女性形象的文化特质。首先女性自我身影的浮现,其次是时代刻录在女性身上的忧患徽记。现代中国第一代女作家所塑造的女性形象不仅是对当时真实形象的文本再现,也是第一代具有现代意识的女性对未来自我形象的构想。她们在二十世纪的文学创作中架起了传统女性与时代之女的过渡桥梁,她们通过对历史的追溯、现状的反思、未来的构想,描摹出在连续的时空中蜕变、成长的女性形象。第四章通过对比来揭示第一代女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对于后世女作家建构时代女性形象的影响。三十年代的萧红、四十年代的张爱玲、八十年代的张洁和九十年代的林白等女性作家,在塑造女性形象的过程中,都深深浅浅地流露出与前辈们一脉相承的明显胎记。现代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代女作家的写作是现代女性创作的童年时期,她们群体式的文学探索展示了女性生命的原初形态,她们对女性形象的践行和想象影响并决定了女性形象的未来发展轨迹。现代中国第一代女作家身体力行为我们建构的时代女性的雏形:拥有一个自由、自尊、自主的内核,而女性如何在一个自主的人与女性之间达到一个平衡点,这需要更多的时代女性在未来的生活中进行摸索。

谢燕红,李刚[6](2015)在《空间生产及其文化表征实践——关于20世纪90年代“身体写作”的再思考》文中提出20世纪中后期,西方文化思想界开始了所谓的"空间转向",空间理论影响到包括文学写作和研究在内的多个社会科学领域。在中国,90年代的"身体写作"从女性身体出发,通过一系列的文化表征实践活动,成为建构女性存在空间的起点,由此打破了历史主义的线性逻辑,进一步将空间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写作实践进行了相互的印证。

张(韦华)[7](2013)在《五四一代女作家写作的自我想象》文中提出本文主要以在1917-1927年间登上文坛并获得瞩目的女性作家及其创作,特别是陈衡哲、冰心、庐隐、冯沅君、凌叔华、苏雪林等人作为考察主体,通过她们的自我想象以及想象方式来探析女性写作的困境、阻力以及她们的想象对于当代女性主义的启发。在文本分析上,从女性生活的理想化理念、生活实践、女性视角三重维度出发,阐释女性的理想化理念、生活实践如何对女性视角产生影响并投射在文本的创作中。本文分为九个部分,绪论主要阐述研究的缘起、意义、角度与思路。第一章涉及五四一代女作家写作自我想象的书写背景。对于五四一代女作家来说,中国女性的历史与现状是她们言说的出发点;她们自身所具备的个性气质、家学渊源、教育经历以及建立于现代学缘关系的社团期刊的助力,构成了五四一代女作家书写的前提。第二章阐述了五四一代女性作家进行“自我想象”的参照对象。中国近现代男女先觉者们根据时代社会要求将未来女性想象投注在国民之母、女医生、学法中西的女学生、救亡图存的女英雌、具有健康性意识的女性身上,这些理想化理念成为五四一代女作家的想象参照。第三至第七章阐述五四一代女作家自我想象模式以及在文本中的形塑。第三章分析了在现代世界中仍然固守传统价值标准存活的女性形象,在新旧夹缝中挣扎存活的旧式少女、旧式太太以及社会底层劳动妇女“他者”的存在,但是她们也在社会底层的劳动妇女身上发现了女性隐忍、坚毅、刚强却不麻木的精神新质,重新评估了自我与民众的关系。第四章论述了五四一代女作家对女学生身份想象。她们的理想模式是接受教育独立自主的现代女学生,启蒙普罗女性群众完成妇女解放,具有建设时代的社会责任感。然而前行的道路曲折漫长,部分接受了新式教育的女学生依然成为封建传统道德的牺牲品;有的以爱情自由表达对传统的反叛,有的却陷入情与智的冲突;当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时,她们转而投向母爱的庇护,书写了母爱的神话,在同性之爱中找寻精神同盟;在这过程中女性性意识逐渐觉醒。第五章分析五四一代女作家文本中的家庭女性谱系。具有现代意识的女学生走出校园,大部分走入了婚姻,将自我的个性与家庭责任调和,成为了新贤妻良母,拥有独立的人格,却仍在传统的性别秩序面前寻找心灵的自由。第六章论述五四一代女作家对于自我职业道路的想象。五四一代女作家在自我职业道路的追寻上,伏案笔耕的女作家是她们对于自我的定位,尽管事业与婚姻家庭不断发生矛盾,但是她们却在冲突中不断坚持自己的写作,因为写作对于她们来说意味着展现女性的困境、挣扎与努力。她们以自己的写作努力参与社会历史进程,在其中寻找自身存在的意义。第八章阐述了女作家们对于女性与时代政治、国家民族之关系的想象。在五四女作家庐隐作品中走向革命的女性形象身上,我们发现女性与时代政治的融合。但是大多数五四女作家们对于国家、民族、政治意识形态的霸权统识还是抱持着警惕的态度,在创作中表现个人化的创作倾向以及在虚拟的儿童世界想象中消弭性别写作的焦灼感。余论部分讨论了五四女性写作自我想象对于未来女性文学的影响与启发。在丁玲、谢冰莹、葛琴、杨沫、萧红、刘真、张爱玲、茹志鹃等人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冯沅君、庐隐、凌叔华、陈衡哲等五四一代女作家的影响,她们在社会转型期的身份认同、自我想象以及面对困境的处理方式对于当代的女性写作是有所启发的。

窦慧芳[8](2013)在《陈衡哲创作研究综论》文中研究说明陈衡哲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位杰出的女性。她出身名门,家境优越。良好教育的熏陶,赴美留学的经历,完美婚姻的鼓舞,“造命”人生的追求,这些都促进了她在文学和史学道路上的成功。作为中国新文学运动中最早的女作家和历史学家,1917年她便在《留美学生季报》上发表了白话小说《一日》,要早于1918年鲁迅发表在《新青年》上的《狂人日记》。随后,她又一发不可收拾,凭借自己的满腔诗情发表了一系列新诗,以她的具体创作活动呼应了胡适提倡的白话文运动,成为胡适最早的“同志”。作为一个睿智大气的女性,她又提出“造命”思想,提倡“为人”和“为女”的女性观,以自己奋进的一生做出最好的诠释,并为广大女性指明一条大道,对当今的妇女生活无不有借鉴意义。陈衡哲为大家呈现了《小雨点》、《衡哲散文集》、《西洋史》、《文艺复兴小史》、《欧洲文艺复兴小史》、《中国文化论文集》等脍炙人口的佳作,可以说新文学时期的各种文体,几乎都留下了她开拓的脚印,这种开风气之先的视野和魄力,让同时代的女性及后人望尘莫及。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卓越的女性,由于个人及历史诸种原因,关于陈衡哲的研究显得有些薄弱。本文旨在陈衡哲创作和以往研究资料的基础上,以小说、诗歌、散文等文体作分类,将陈衡哲创作研究以综论的形式呈现,以还原比较全面和真实的陈衡哲形象。本文从结构上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是绪论,介绍了陈衡哲的创作概况、研究现状及本文的研究意义。第二章题为“走进陈衡哲”,从坚定有志的“造命”人和公允理性的女性观两方面进行阐述,以了解她复杂的人生轨迹及重要的思想观点,这些对她的创作和人生活动都有着重要的影响。第三章谈的是《小雨点》的再发掘,从多样的主题和技巧探索上做了重要阐明,并对《一日》做了再探讨,以确定陈衡哲小说的价值和意义。第四章介绍的是《衡哲散文集》,从广博深邃的视野和人道主义的渲染两个方面展开,以显示陈衡哲散文的特点和贡献。第五章是诗歌及史学研究,诗作中新诗的尝试和自由的精神,史学中理性的风格和女性的视角,都是现代诗歌和历史长河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最后是对陈衡哲做一小结,以期待更多的人对其创作进行再解读和再发掘。

谢燕红,李刚[9](2013)在《五四知识女性话语空间的拓展与让渡——以陈衡哲为考察中心》文中提出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到来,在西方女权思想与中国本土妇女解放吁求的共同推动下,中国女性终于可以亲自为自我的权利高声疾呼,并得到社会的响应,一个不断拓展的知识女性话语空间也逐渐显现。在这些知识女性中,陈衡哲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位,从寻求女性的独立,到人格的平等,再到后来认识到男女性别的差异,陈衡哲在努力建立五四女性话语空间的过程中走出了一条不同寻常的道路,而她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的话语嬗变也体现出五四知识女性话语空间的拓展与让渡的两面性。

胡小敏[10](2011)在《现代知识女性陈衡哲》文中提出现代女性文学发展史上的陈衡哲集结了诸多的第一称号,她的作品主要集中在《新青年》、《努力周报》、《独立评论》。1907年,父亲陈韬为陈衡哲订婚,在广州受过四年现代教育的她通过长辈的帮助以及自身的反抗,使父亲退掉了婚约,并形成了独身的想法。陈衡哲拥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对独立生活的追求,在行动上实现了自我造命。尽管如此,作为一个历史学教授,陈衡哲不为今日学子所熟知;作为文学创作者,她的影响力不及其他第一代女性作家。陈衡哲在现代女性文学历史上却是不可忽视的,她集结了现代女性的诸多第一,她是一个开创者。本文在对陈衡哲小说、散文、诗歌等已出版作品总体了解的前提下,结合陈衡哲所处的时代、家庭背景、受教育背景以及创作的文字,详细搜集她散见于各大报刊杂志的作品,并通过他们的家书家信以及他人评论中的文字,对陈衡哲的创作分为初期崭露头角迎好评,角色转变、创作情感细腻,理性情感浓烈的《独立评论》时代,随《任叔永先生不朽》沉寂四个时期进行论述,结合陈衡哲的各种文字,展示现代知识女性陈衡哲的写作倾向,她的青年教育成长观、妇女人格独立与解放观以及对社会的忧患心理。陈衡哲是现代女性文学发展的一个端口,尽管这个端口在现代文学角度不带有太多被重视的色彩,但这依旧是不可忽略的一环。陈衡哲研究的一大难点在于作品散见,没有结集出版。文献充分是本文写作的一大立足点。文章在陈衡哲研究已有资料的前提下,通过搜索文献,新增了一些之前被忽视的作品,较为全面地呈现陈衡哲这一现代知识女性。文本细读是本文写作的另一立足点,通过对已有文本的详细解读,分期归化,总结呈现,力图展示一个客观、清晰的陈衡哲。

二、《新青年》中的女性话语空白——兼谈陈衡哲的文学创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青年》中的女性话语空白——兼谈陈衡哲的文学创作(论文提纲范文)

(3)论沈从文笔下女性的话语空间(论文提纲范文)

一、女性的身份与对话对象
    (一) 湘西少女
    (二) 都市女性
二、女性对话地点
三、女性对话内容
    (一) 湘西少女
    (二) 都市女性
四、女性对话特点

(4)陈衡哲《新学制高级中学教科书西洋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由及意义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
        1.2.1 新学制
        1.2.2 西洋史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论文研究目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5 论文研究方法
    1.6 论文的创新之处
2 陈衡哲生平及《新学制高级中学教科书西洋史》编纂背景
    2.1 陈衡哲生平简介
        2.1.1 幼年时期
        2.1.2 留学海外
        2.1.3 学成归国
    2.2《新学制高级中学教科书西洋史》编纂背景
        2.2.1 时代背景
        2.2.2 学制改革
        2.2.3 指导思想
3《新学制高级中学教科书西洋史》的编纂思路与结构
    3.1 编纂思路
    3.2 编纂结构
        3.2.1 课文采用大、小字相结合的编排方式
        3.2.2 教科书前言的设置
        3.2.3 教科书中图片、地图、表的运用
4《新学制高级中学教科书西洋史》的特色及不足
    4.1《新学制高级中学教科书西洋史》的特色
        4.1.1 语言生动活泼,可读性强
        4.1.2 从女性的角度来观察历史
        4.1.3 体现时代特色,反对战争
        4.1.4 关注欧洲小国
        4.1.5 内容论述体现全球史观
        4.1.6 教科书中观点新颖、见解独到
    4.2《新学制高级中学教科书西洋史》的不足
        4.2.1 部分内容知识点有误
        4.2.2 缺乏美洲历史
5《新学制高级中学教科书西洋史》对当今历史教科书编写的启示
    5.1 当今历史教科书编写面临的挑战
    5.2 从《新学制高级中学教科书西洋史》得到的启示
        5.2.1 历史教科书要融教育价值和生动性于一体
        5.2.2 要改变历史教科书中女性角色缺失的现状
        5.2.3 历史教科书要注重说明历史事实的因果关系
        5.2.4 要进一步完善历史教科书的结构
        5.2.5 注重历史教科书与现实之间的联系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5)雾中的风景 ——现代中国第一代女性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研究(1917-192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作为他者的存在:第一代女性形象的生成语境
    第一节 历史的盲点
    第二节 旁观者的掣肘
第二章 浮出历史地表:女性形象的最初建构
    第一节 时代更替中的传统女性
    第二节 伏枥前行的新式女性
第三章 重合的足迹:第一代女性形象的同质性
    第一节 自我的浮现
    第二节 忧患的时代徽记
第四章 回旋的叙事:第一代女性形象的文学传承
    第一节 三十年代:底层女性生命力的回响
    第二节 四十年代:异化女性的回归
    第三节 八十年代:女性特质的回环割裂
    第四节 九十年代:“游戏人生”的时代回窥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空间生产及其文化表征实践——关于20世纪90年代“身体写作”的再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7)五四一代女作家写作的自我想象(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及意义
    第二节 研究的思路与框架
第一章 历史的驱动——五四女作家的书写背景
    第一节 被书写的“历史”与“人”的发现
    第二节 女性自我想象的书写可能
第二章 被建构的女性主体——自我想象的参照
    第一节 国民之母
    第二节 女医生角色的缘起
    第三节 学法中西的女学生
    第四节 救亡图存的女英雌
    第五节 性的解放
第三章 传统女性现代生存的尴尬体认
    第一节 被侮损的“精魂”:抛入现代的传统闺秀
    第二节 消极的沉没:文化杂裹中的旧式女性
    第三节 希望的寄寓:重塑“祥林嫂”
第四章 “女学生”的身份想象
    第一节 独立与自由下的现代女性价值
    第二节 束缚与挣扎中的现代女性生命
    第三节 回旋而追寻的现代女性选择
    第四节 萌动且克制的现代女性体验
第五章 重返的娜拉:家庭女性谱系
    第一节 个性与家庭的调和
    第二节 困顿而“自由”的新式女性
第六章 从现实中突围:职业想象与女性独立
    第一节 职业女性:未来方向与身份认同
    第二节 书写的力量:女性写作的现实意义
第七章 在突围中求索:转折时期的女性书写
    第一节 女性与民族、国家的同构性
    第二节 异己的力量:女性与时代政治的裂缝
结余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8)陈衡哲创作研究综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第2章 走进陈衡哲
    2.1 坚定有志的“造命”人
        2.1.1 恩重如山两亲人
        2.1.2 铿锵前行人生路
    2.2 公允理性的女性观
        2.2.1 “为人”的个性解放
        2.2.2 “为女”的身份认同
第3章 《小雨点》的再发掘
    3.1 多样主题与技巧探索
    3.2 再谈《一日》
第4章 《衡哲散文集》的审美世界
    4.1 广博深邃的视野
    4.2 人道主义的渲染
第5章 诗作及史学研究
    5.1 诗作研究
        5.1.1 新诗的尝试
        5.1.2 自由的精神
    5.2 史学研究
        5.2.1 理性的风格
        5.2.2 女性的视角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9)五四知识女性话语空间的拓展与让渡——以陈衡哲为考察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10)现代知识女性陈衡哲(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陈衡哲简介
第二章 初期崭露头角迎好评
    2.1 《留美学生季报》崭露头角
    2.2 《新青年》强势迸发
    2.3 《加拿大露营记》
    结语
第三章 角色转变,创作情感细腻化
    3.1 小说主题多样化
    3.2 诗歌融合慷激昂与女性细腻情思
    3.3 历史叙述姿态写作,理性风格浓郁
    结语
第四章 理性情感浓烈的《独立评论》时代
    4.1 关注青年教育与成长
    4.2 新书介绍与书评
    4.3 妇女解放与人格独立
    4.4 人生阅历游记
    4.5 社会通论及其他
    结语
第五章 随《任叔永先生不朽》而沉寂
    依稀的文字,不变的主题
    结语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四、《新青年》中的女性话语空白——兼谈陈衡哲的文学创作(论文参考文献)

  • [1]谭正璧的女性文学批评研究[D]. 王亭绣月. 辽宁大学, 2021
  • [2]谭正璧的女性文学批评研究[D]. 王亭绣月. 辽宁大学, 2021
  • [3]论沈从文笔下女性的话语空间[J]. 马越,马于晴,刘倩,齐慧,尹变英. 汉字文化, 2018(05)
  • [4]陈衡哲《新学制高级中学教科书西洋史》研究[D]. 金雪雪. 四川师范大学, 2017(02)
  • [5]雾中的风景 ——现代中国第一代女性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研究(1917-1927)[D]. 龚润枝. 安徽大学, 2016(10)
  • [6]空间生产及其文化表征实践——关于20世纪90年代“身体写作”的再思考[J]. 谢燕红,李刚.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2)
  • [7]五四一代女作家写作的自我想象[D]. 张(韦华). 福建师范大学, 2013(02)
  • [8]陈衡哲创作研究综论[D]. 窦慧芳. 陕西师范大学, 2013(04)
  • [9]五四知识女性话语空间的拓展与让渡——以陈衡哲为考察中心[J]. 谢燕红,李刚.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1)
  • [10]现代知识女性陈衡哲[D]. 胡小敏. 汕头大学, 2011(01)

标签:;  ;  ;  ;  ;  

《新青年》中的女性话语空白——兼论陈衡哲的文学创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