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证欺诈问题研究

信用证欺诈问题研究

论文题目: 信用证欺诈问题研究

论文类型: 硕士论文

论文专业: 国际贸易学

作者: 刘晓坤

导师: 徐景霖

关键词: 信用证,欺诈,救济,防范

文献来源: 东北财经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信用证是目前国际贸易最重要的结算方式。本文全面深入地研究了信用证欺诈问题。文章从信用证制度的特点和原则分析入手,针对信用证欺诈频繁发生的现实,总结其形式特点,并分析欺诈的成因,又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以各个国家的法律实践为核心,结合有关的成文法,对比总结信用证欺诈的救济措施,最后提出防范信用证欺诈的对策。 信用证是银行有条件的付款承诺,它是建立在银行信用上的结算方式。信用证结算方式自从产生就向着制度化的方向发展,尽管各国立法有差异,但从世界范围来看,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备的信用证结算制度,国际商会颁发了《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来规范信用证业务,各国法律也选择性地适用该惯例,并且通过成文法或判例来调整和规范信用证的实施规则、运行流程、以及发生欺诈的救济措施等问题。我们探寻信用证制度的三大原则:独立性原则、表面相符原则和欺诈例外原则,正是这三大原则使得信用证能够保证国际结算的顺利进行。 在信用证给国际贸易输入“生命血液”的同时,大量的信用证欺诈案频频产生,给国际贸易活动带来了巨大的危害。 从信用证内部运行机制上来看,信用证制度本身的独立性原则和表面相符原则恰恰是信用证单据欺诈得以滋生的温床。此外,提单的可转让性以及在流通上的缺陷、汇票的无因性使得当事人在信用证项下承担风险的差距明显、单据传递环节多等,都使欺诈容易产生。信用证当事人因素,还有信用证外部保护机制相对薄弱,这些也是信用证欺诈产生的原因。 杜绝欺诈的产生很困难,一旦发生欺诈,及时的救济措施对于受欺诈人避免或减少损失显得至关重要,世界各国都普遍接受在信用证交易中适用反欺诈例外原则寻求救济。救济措施主要有:银行拒付、法院发布禁令或冻结令、诉讼。我国还没有关于信用证统一的有约束力的成文法,与信用证欺诈相关的司法实践也比较混乱,动辄发布冻结令禁止银行对外付款,这种情况严重影响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和我国银行界的国际声誉,因此,客观上要求我国各种法律

论文目录:

摘 要

ABSTRACT

第1章 信用证结算制度概述

1.1 信用证概述

1.1.1 信用证的概念

1.1.2 信用证结算的特点

1.1.3 信用证结算的作用

1.2 信用证结算的法律机制

1.2.1 信用证的法律性质

1.2.2 《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

1.2.3 信用证制度的三大原则

1.3 信用证结算的风险

1.3.1 信用证结算国家风险

1.3.2 信用证结算经济风险

1.3.3 信用证结算技术性风险

1.3.4 信用证结算欺诈性风险

第2章 信用证欺诈的含义和表现形式

2.1 信用证欺诈法律内涵

2.1.1 信用证欺诈的含义

2.1.2 各国对于欺诈的认定和处理

2.1.3 中国法关于欺诈的认定及处理

2.2 信用证欺诈的表现形式

2.2.1 受益人自谋的信用证欺诈

2.2.2 开证申请人自谋的信用证欺诈

2.2.3 银行可能的欺诈

2.2.4 受益人与船东共谋的信用证欺诈

2.2.5 开证申请人与受益人共谋的信用证欺诈

2.2.6 开证申请人与开证行共谋的信用证欺诈

第3章 信用证欺诈的成因

3.1 信用证内部运行机制的漏洞

3.1.1 独立性原则和表面相符原则的先天不足

3.1.2 货物的单据化:提单的产生及流转

3.1.3 跟单信用证下的票据关系

3.1.4 信用证交易的复杂性使欺诈者有可乘之机

3.2 信用证欺诈当事人的因素

3.2.1 欺诈者的因素

3.2.2 被欺诈者的因素

3.3 信用证外部保护机制的缺陷

3.3.1 《UCP》对于信用证欺诈和救济没有相应规定

3.3.2 各国关于信用证立法的迥异

3.3.3 国际上无专门打击欺诈的机构和措施,并且打击措施不力

3.3.4 信用制度发展的不平衡

第4章 信用证欺诈的救济

4.1 信用证欺诈的银行救济

4.1.1 信用证欺诈中银行的法律责任

4.1.2 银行拒付的理论依据——“欺诈例外原则”的运用

4.2 信用证欺诈的司法救济

4.2.1 禁令

4.2.2 财产保全

4.2.3 信用证欺诈事后的法律救济

第5章 信用证欺诈的防范

5.1 信用证欺诈的国际防范

5.1.1 健全反信用证欺诈的法律体系

5.1.2 技术进步的全球推广——逐渐使用电子提单

5.1.3 国际合作和海事法院方面

5.2 信用证贸易商的自我防范

5.2.1 慎重选择交易伙伴,加强对外商的资信调查

5.2.2 认真签订货物买卖合同

5.2.3 认真审核单证

5.2.4 及时调查货运航程及行踪

5.2.5 强化监装监卸和商检手段

5.2.6 提高信用证贸易商业务素质

5.3 银行的防范

5.3.1 严格审核单证,加强对假冒信用证、“软条款”信用证的防范

5.3.2 银贸双方要明确责任、密切配合

5.3.3 加强银行业务人员的素质培养

5.3.4 做好对往来银行、客户的资信调查及咨询服务

5.3.5 银行之间应加强横向联系

参考文献

后记

东北财经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东北财经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

发布时间: 2006-12-26

参考文献

  • [1].出口商视角下的信用证欺诈风险管理研究[D]. 周美彤.南京理工大学2011
  • [2].信用证欺诈与防范研究[D]. 陈云峰.山东大学2008
  • [3].信用证欺诈例外法律制度研究[D]. 郭文华.郑州大学2009
  • [4].论我国信用证欺诈监管的完善[D]. 孙彤.中国政法大学2011
  • [5].论信用证欺诈的防范与救济[D]. 柯斐斐.天津财经大学2009
  • [6].信用证欺诈例外法律问题研究[D]. 瞿飞虹.天津财经大学2009
  • [7].信用证欺诈与防范研究[D]. 陈志芸.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
  • [8].反信用证欺诈的对策研究[D]. 邹岿.安徽大学2004
  • [9].信用证欺诈例外原则在我国的适用问题研究[D]. 黄庆.华东政法大学2012
  • [10].信用证欺诈例外原则及其适用问题研究[D]. 阮秀丽.南昌大学2011

相关论文

  • [1].信用证欺诈与反欺诈的对策研究[D]. 马义玲.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
  • [2].信用证欺诈对策研究[D]. 宁志红.大连海事大学2006
  • [3].信用证欺诈及其救济[D]. 庞艺.天津财经大学2007
  • [4].论信用证的欺诈的防范与救济[D]. 魏耀华.山东大学2007
  • [5].信用证欺诈及其法律救济问题研究[D]. 王晴雨.南京师范大学2007
  • [6].信用证欺诈问题研究[D]. 何晓冬.东北财经大学2005
  • [7].国际信用证欺诈及其防范[D]. 任荣.外交学院2004

标签:;  ;  ;  ;  

信用证欺诈问题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