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仪式与象征 ——基于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的研究

信仰、仪式与象征 ——基于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的研究

论文摘要

从传统中国到现代社会,民间信仰始终渗透于人民大众的生产、生活之中,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文化体系主要包括信仰、仪式与象征三个组成部分,其中信仰是内容,而仪式与象征是信仰的主要表现形式。它们作为人类行为的体现和社会秩序的表达,存在于人们的经济、政治与文化生活中,展示了社会的变迁。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传统的信仰、仪式与象征不仅影响着社会民众的行为和心理,而且还与国家政府之间形成了微妙的关系——冲突和互补。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对民间信仰逐渐采取了宽容的态度,在这一背景下,各地的民间信仰仪式恢复,并对地方社会形成了很大的影响。仪式作为信仰的主要载体,不仅体现了民众的信仰,而且还承载着复杂的象征意义,而且伴随着社会的变迁,仪式也会在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形式,体现不同的社会含义。因此,以仪式为切入点,用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理论框架进行分析,不仅可以深入了解民间信仰背后所隐藏的深层的文化内涵,而且还有助于探讨民间信仰与社会之间存在的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以洪洞县大槐树寻根祭祖活动为个案,运用实地调查和个案访谈以及文献查阅的方法,对大槐树祖先信仰进行深入研究。基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理论,以纵向时间为线索,以信仰、仪式与象征为主题,全面展现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大槐祭祖仪式的不同表现,并且从社会学的角度对不同仪式中各个行动者的行为逻辑进行深入探讨,尝试寻找仪式背后的象征意义以及其中隐含的复杂的权力实践逻辑。同时,笔者还从不同仪式中国家、社会精英与民众所承担的角色入手,动态的分析了三者在仪式变迁中的互动过程。通过这次研究,主要得出了以下结论:其一,在大槐树祖先信仰的问题上,国家权力体系逐渐与民间信仰体系相互整合。从传统时期的国家悬置到过渡时期的国家在场再到现代的国家指导性在场,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的发展趋势是:相对疏远——控制——融合。其二,在不同时期的祭祖仪式中,国家和社会之间是相互利用的,即国家引导民间仪式为政权服务,而社会则利用国家符号让国家在场。其三,随着国家权力对祭祖的不断介入,大槐树祖先信仰呈现出世俗性,意义逐渐淡化。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目的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依据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
  • 1.4.1 资料收集方法
  • 1.4.2 资料分析方法
  • 第二章 洪洞县概况
  • 2.1 洪洞县的历史沿革
  • 2.2 洪洞县的自然环境与人文景观
  • 2.3 洪洞县的经济与文化概貌
  • 2.3.1 洪洞县经济概貌
  • 2.3.2 洪洞县文化概貌
  • 2.4 洪洞大槐树祭祖园概况
  • 第三章 祖先信仰
  • 3.1 祖先信仰的背景
  • 3.1.1 祖先信仰的政治条件
  • 3.1.2 祖先信仰的经济条件
  • 3.1.3 祖先信仰的文化条件
  • 3.2 祖先信仰的形成
  • 3.2.1 祖先信仰的形成
  • 3.2.2 祖先信仰的制度化
  • 第四章 祭祖仪式
  • 4.1 传统时期的私祭
  • 4.1.1 以家庭为单位的祭祖
  • 4.1.2 以家族为单位的祭祖
  • 4.2 过渡时期的非正式祭祖
  • 4.2.1 祭祖前奏:大槐树移民遗址的修建
  • 4.2.2 烈士扫墓与清明祭祖
  • 4.2.3 祭祖仪式的恢复
  • 4.3 现阶段的正式公祭
  • 4.3.1 公祭主持人:任保家
  • 4.3.2 民祭主持人:王建龙
  • 第五章 仪式的象征:文化、权力与秩序
  • 5.1 民间信仰的发展与延续
  • 5.1.1 一个族群的精神家园
  • 5.1.2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互动
  • 5.2 现代祭祖仪式的权力运作
  • 5.2.1 仪式权力的变迁
  • 5.2.2 现代祭祖仪式中的权力运作逻辑
  • 5.3 祭祖仪式的秩序
  • 5.3.1 祭祖仪式的实践者
  • 5.3.2 祭祖仪式的政治化
  • 第六章 结论与思考
  • 6.1 祖先信仰的发展趋势
  • 6.1.1 信仰主体的年龄分层
  • 6.1.2 信仰态度的世俗性
  • 6.1.3 信仰意义的淡化
  • 6.2 祭祖仪式的变迁
  • 6.2.1 国家悬置
  • 6.2.2 国家在场
  • 6.2.3 国家指导性在场
  • 6.3 仪式的象征
  • 6.3.1 家族聚合的象征
  • 6.3.2 民族聚合的象征
  • 6.3.3 政治权力的象征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相关论文文献

    • [1].象征[J]. 宝藏 2014(05)
    • [2].象征[J]. 中国西部 2009(Z2)
    • [3].学单词 知象征[J]. 小学教学设计 2010(06)
    • [4].文化符号的象征特性与运用[J].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2)
    • [5].天安门为什么能成为国家的象征?[J]. 中华活页文选(七年级) 2014(08)
    • [6].浅谈红色在中西方跨文化领域中的多种象征[J]. 时代文学 2010(03)
    • [7].政治象征[J].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12(03)
    • [8].艺术是人诗意存在的象征新解[J].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9(06)
    • [9].福克纳象征创作的隐匿性研究[J].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0(01)
    • [10].浅析单色色彩的象征内涵[J]. 现代装饰(理论) 2017(02)
    • [11].论艺术的象征本质——兼论中世纪的艺术和美学[J].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7(05)
    • [12].由平凡而深刻的催化剂——象征[J]. 中华活页文选(初二年级) 2011(04)
    • [13].由平凡而深刻的催化剂——象征[J]. 中华活页文选(初一年级) 2011(05)
    • [14].试论文学象征的多义性和不确定性[J]. 作家 2011(22)
    • [15].艺术设计创意中的象征思维浅析[J]. 美术大观 2014(02)
    • [16].象征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维方式[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09)
    • [17].象征与托物言志的区别[J]. 文学教育(下) 2011(09)
    • [18].试论原始宗教意识与象征思维[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02)
    • [19].《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中的四个象征分析[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08(05)
    • [20].象征:文学创作的思维艺术[J]. 考试(高考语文版) 2010(Z6)
    • [21].仪式、象征、身体——探讨饮食礼仪的教化意涵[J]. 思想与文化 2011(00)
    • [22].鲁迅翻译《苦闷的象征》之心理背景研究[J].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3(03)
    • [23].论象征的构建及相关问题[J]. 当代修辞学 2012(05)
    • [24].走进象征的森林——试论象征的本质内涵[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0(12)
    • [25].关于象征[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8(02)
    • [26].双重语境中的象征:论旅英作家刘宏的小说[J]. 中外文化与文论 2008(02)
    • [27].文学象征论[J].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2008(04)
    • [28].论象征的生成机制:从分类到类比[J]. 江海学刊 2016(06)
    • [29].周恩来外交修辞中的象征[J].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7(01)
    • [30].竹的图像与象征[J]. 美苑 2015(03)

    标签:;  ;  ;  ;  ;  

    信仰、仪式与象征 ——基于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