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动脉粥样硬化病理及培养平滑肌细胞中组织因子表达的探讨

人动脉粥样硬化病理及培养平滑肌细胞中组织因子表达的探讨

论文题目: 人动脉粥样硬化病理及培养平滑肌细胞中组织因子表达的探讨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心血管内科

作者: 周虹

导师: 黄体钢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粥样斑块,组织因子,白介素,动脉平滑肌细胞,巨噬细胞,洛伐他汀,炎症,凝血,血栓形成

文献来源: 天津医科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近年来,粥样硬化炎症本质的学说已越来越受到瞩目,许多研究成果都支持炎症在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中皆起重要作用。在粥样硬化炎症反应学说的研究领域中,目前十分关注炎症与凝血机制之间的相互作用对粥样硬化发病机制的影响。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TF)是凝血和止血的主要调节因子,而且TF还具有许多非凝血功能,在炎症与凝血机制之间的相互作用中起重要作用,针对TF的治疗可能对炎症与凝血机制两大系统都起到调节作用。白介素-18(IL-18)又称干扰素诱导因子,主要由活化的巨噬细胞和库否细胞产生,主要生物学活性是诱导T_H1细胞产生干扰素-γ(IFN-γ),IFN-γ有致粥样硬化作用。目前尚不清楚TF与IL-18之间是否存在相互作用。 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的炎症本质学说中,他汀类药物是调节粥样硬化形成、进展过程中炎症免疫反应的重要的抗炎药物。目前他汀类药物对凝血系统的作用机制还不确定。 本实验用免疫组织化学法研究人动脉粥样硬化病理中凝血因子TF和促炎细胞因子IL-18的表达,在体外细胞培养实验中利用ELISA法观察了IL-18和他汀类药物诱导人动脉平滑肌细胞的TF表达情况。 结果显示: 1.2例正常动脉的内皮细胞未见TF抗原表达,TF在Ⅰ型病变(n=6)的内皮细胞中有3例表达,Ⅱ型病变(n=8)的内皮细胞中有5例表达,Ⅲ型-Ⅵ型病变的内皮细胞中几乎都表达,提示粥样硬化病变表面的内皮细胞在病变的早期即有TF表达,使斑块表面的致栓性增强。粥样硬化病变表面的内皮细胞表达TF可能是未破裂斑块引起临床ACS的病理机制之一。 2.各期病变中的巨噬细胞均表达TF。粥肿性病变共有18例(18/40,占45%),在所有这些粥肿性病变的周围都有巨噬细胞的标记抗原CD68表达(表达率为100%),而且这些粥肿性病变的TF表达率也是100%。血栓的发生率为5例(5/40,占12.5%),在含有血栓的病变中,有2例病变出现巨噬细胞的标记抗原CD68的阳性表达(2/5,占40%)。所以富含巨噬细胞的斑块不但容易破裂,同时也容易形成血栓。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病理研究

人动脉粥样硬化病理中组织因子的表达

第二部分 体外细胞培养实验研究

人脐动脉平滑肌细胞培养及鉴定

白介素-18对平滑肌细胞组织因子表达的影响

洛伐他汀对平滑肌细胞组织因子表达的影响

综述

小结

局限性

附录:英文缩写注释

致谢

发布时间: 2005-09-13

参考文献

  • [1].平滑肌细胞P2Y12受体在动脉粥样硬化进展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牛璇.华中科技大学2017
  • [2].性激素对兔血管平滑肌细胞AT1受体基因表达的作用及机制分析[D]. 尚美生.山西医科大学2004
  • [3].MSCs修复血管内膜及对平滑肌部分生物学行为的影响[D]. 武晓静.第三军医大学2004
  • [4].TNF-α对培养人血管平滑肌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组织抑制剂表达及平滑肌细胞凋亡的影响[D]. 孟丽.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3
  • [5].纳米细菌对兔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生物学形态的影响和机制探讨[D]. 耿文茂.中南大学2007
  • [6].HnrnpA1在胚胎干细胞向平滑肌细胞分化中的作用[D]. 黄元.浙江大学2013
  • [7].硝基化脂肪酸抑制血管紧张素诱导的血压升高和诱导平滑肌细胞凋亡[D]. 唐小春.吉林大学2010
  • [8].脂联素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及影响脯氨酰4-羟化酶表达的机制[D]. 李莉.山东大学2010
  • [9].血管平滑肌细胞和内皮细胞在小鼠血管损伤模型中的分子机制研究[D]. 方芳.中南大学2009
  • [10].缝隙连接在损伤血管修复中作用的实验研究[D]. 宋明宝.第三军医大学2008

相关论文

  • [1].组织因子和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关系的临床实验研究[D]. 丁春华.天津医科大学2004
  • [2].Ox-LDL与血管局部RAS关系及二者对血管平滑肌细胞炎症因子表达影响的研究[D]. 魏钧伯.复旦大学2004
  • [3].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及辛伐他汀作用的研究[D]. 张路.第二军医大学2004
  • [4].动脉粥样硬化炎症基因的差异表达及相关药物调控的蛋白质组学研究[D]. 杨鹏远.第二军医大学2004
  • [5].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及其阻断剂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机理的研究[D]. 朱清.山东大学2003
  • [6].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的研究[D]. 陈文强.山东大学2004
  • [7].清道夫受体A、炎症反应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中的作用及药物干预的基础与临床研究[D]. 朱贵月.山东大学2005
  • [8].Ox-LDL诱导早期巨噬细胞源泡沫细胞形成和损伤中相关动力学机制研究[D]. 邓同乐.浙江大学2006
  • [9].内皮功能、炎症因子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变化及阿司匹林的预防作用[D]. 黄广勇.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6
  • [10].辛伐他汀对组织因子和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相关作用机制的研究[D]. 黄燕.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4

标签:;  ;  ;  ;  ;  ;  ;  ;  ;  ;  

人动脉粥样硬化病理及培养平滑肌细胞中组织因子表达的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