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外人工呼吸术方法初探

院外人工呼吸术方法初探

(1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北京100036)

(2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广东广州510120;3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安贞医院北京100029)

【中图分类号】R4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09)11-0111-03

【摘要】目的探索提出简易、高效院外人工呼吸术新方法。方法用日产SpiroAnaliyzerST-200型肺量计分别测量受试者不同体位状态和各种人工呼吸术动态呼吸参数。结果新法人工呼吸术的每次施术动作排出的气体量平均为正常呼吸潮气量的2倍左右,有的甚至可高达2升以上。结论实验证明,根据呼吸生理和生物力学原理提出的几种院外人工呼吸术新方法,是科学、安全、简易和高效的。

【关键词】呼吸补呼气容积潮气量

PreliminaryStudyonartificialrespirationmethodsusedoutofhospital

LIXian-yu,XUYuan-da,XINYi-mei,XIAOAi-zhen,LIUMin,ZHANGKe,YUANGuo-ying,HEYuan

【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simpleandeffectivenewartificialrespirationmethodsforrespiratorydiseasesusedoutofhospital.Methods:DynamicparametersofartificialrespirationunderdifferentbodypositionsweredetectedbySpiroAnaliyzerST-200pulmometerinhealthyvolunteers.Results:Theaverageexpiratoryreservevolumeperbreathaidoperationbythenewartificialrespirationmethodswasabout2timesofthatofthenormalrespiration,andsomeevenuptomorethan2liters.Conclusions:Experimentdatademonstratedthatthenewartificialrespirationmethodsusedoutofhospitalaccordingtotherespiratoryphysiologicalandbiomechanicalprinciplesarescientific,secure,simpleandefficient.

【Keywords】VitalcapacityExpiratoryreservevolumeTidalvolume

院外人工呼吸术是抢救伤病者的重要措施。其中公认有效的方法只有口对口(鼻)吹气法,但在现场急救时,人们常不愿采用“口对口”呼吸,尤其是在广大群众中几乎无人使用,影响了现场急救的成功率。而其他几种方法由于违背了呼吸生理和生物力学原理,效果极差,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误导、延误了有效方法的施救。我们从呼吸生理和生物力学原理出发,用改变体位和压腹动员膈肌的运动,提出几种新的院外人工呼吸术方法,试验证明这些方法科学、安全高效且易于推广普及。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无心、肺疾患,年龄在21~26岁的7名健康青年志愿受试者。

1.2测量仪器和方法

1.2.1用日本产SpiroAnaliyzerST-200型肺量计测量不同体位的静态补吸气容积(inspiratoryreservevolume,IRV)进行比较。以确定施术动作的最佳体位。

1.2.2测量各种人工呼吸术的压腹施术动作排出的气体量——补呼气量:具体做法是在测肺活量时,令受试者做完大口深吸气后不再用力呼出而是像平和呼吸时一样的呼出肺内气体、直至呼吸图显示出在平和呼吸时的呼气末的图像时,立即进行压腹施术动作,使继续排出肺内气体——补呼气量。以观察各施术方法的效果。

1.3压腹施术方法

1.3.1斜仰卧漆胸压腹法:受试者头高足低平仰卧在倾斜约40o的座椅上,解开束紧的腰带,头偏向一侧。用宽布带将患者两大腿束拢,施术者双手从两侧握住患者两小腿,用力向胸部推压双漆,使大腿挤压胸、腹部,排出肺内气体。

1.3.2直坐漆胸压腹法:受试者直坐在坐椅上,用宽布带将两大腿束拢,实验时施术者从受试者的背部向前下推压,使上身伏到大腿上挤压腹部,排出肺内气体。

1.3.3侧卧推压腹部法:受试者双腿略前屈的右侧卧在长沙发上,背部紧贴沙发背。实验时施术者用一只手由受试者腹下部斜向胸背侧推压腹部,使排出肺内气体。

1.3.4下伏托垫压腹法:受试者双腿跪伏在床上,两位施术者分别从两侧托住受试者的肩部,使腹部悬空,在腹下部放置厚度约为5公分的托垫。实验时将上体平放至床上,腹部受到其下托垫的挤压,排出肺内气体。

1.3.5悬腹伏卧托压腹部法:受试者的头胸部和腿部分别伏卧在两个椅子上,腹部悬空,头胸部略高于髋部。实验时施术者用伸开五指的手掌以肚脐为中心住上托压患者的腹部,使腰弯托起变平,以增加对腹部的挤压力,促进肺内气体的排出。

2结果

2.1不同体位对补呼气容积的影响对受试者在各种体位安静状态下测得的呼吸参数的均值列于表1(为了便于比较,按补呼气容积由小到大对体位进行了排序)。由表1可以看出,仰卧时的补呼气容积平卧时最小、直坐位时最大,倾斜45°时居中。这是由于随着上身的坐起,横膈的位置受胸腹脏器重力的作用而下移所致[1,2]。同时可以看出,悬空腹平伏卧时横膈的位置位于45°仰卧位和直坐位之间;40°悬空腹伏卧位时横膈的位置较直坐位还要低。

表1某受试者不同体位静态呼吸参数均值(n=10,L)

呼吸参数平仰卧45°仰卧位悬空腹平伏卧直坐位45°悬空腹伏卧位

肺活量3.753.88*3.623.99*3.47*

补呼气容积0.390.98**1.12**1.39**1.54**

补吸气容积2.702.23**1.81**1.97**1.49**

潮气量0.650.670.680.620.43*

注:各体位参数均值与平仰卧位间差别的t-检验结果*P<0.05;**P<0.01。

2.2各种施术动作测得的补呼气容积对7位受试者用不同的人工呼吸术方法施术测得的补呼气容积(即1次施术动作由呼吸道排出的气体量)列于表2。

表2各种施术动作测得的补呼气容积均值(L,n=7)

项目均值(x±s)均值大小排序

斜仰卧膝胸压腹法1.26±0.413

直坐膝胸压腹法1.30±0.342

侧卧推压腹部法1.21±0.294

下伏托垫压腹法1.43±0.521

悬腹伏卧托压腹部法1.15±0.445

由表2可以看出,各新的人工呼吸术方法,一次施术动作由呼吸道排出的气体量(补呼气容积)均值,均相当于正常潮气量的2倍左右。多的一次可高达2升以上。这相当于正常人的大口用力深呼气。

3讨论

原有的压胸、压背法进行人工呼吸是违背呼吸生理和生物力学原理的,故效果极差。理由如下:

(1)呼吸停止时胸廓处于缩小了的呼气末状态。这种状态胸廓可压缩的体积是很小的;

(2)正常呼吸时胸腔容积变化的4/5是由横膈收缩的腹式呼吸所致,而不是胸廓的变化;

(3)当对胸腔施压使胸腔增压时,横膈向腹腔一侧移位,使胸腔产生的部分压力向腹腔一侧传递,降低了对肺脏的施压效果;

(4)患者平卧时的补呼气容积是很小的。因此,即使施压足够大,肺内也无多少气体可以排出呼吸道。

新的人工呼吸术动员了对呼吸起主导作用的横膈的运动。巧妙的利用了不同体位对横膈位置的影响和在横膈较低的体位时能大幅提高补呼气容积的生理特性(表1),通过外力对腹部施压、使横膈上移、增大胸内压,动员、排出肺内气体进行人工呼吸。

新的人工呼吸术由于效率高,施术频率可以很低,若正常每分通气量按6L/min计算,每次施术的通气量为1.2升时,则每分钟只需进行5次人工呼吸即可达到正常通气量要求。完全有望取代现有的口对口人工呼吸术。

新的人工呼吸术不但效率高,而且方法安全、简单,容易掌握、便于推广。

由于新的人工呼吸术的施压是先腹后胸,与压胸法比较定会有更多的回心血量和改善脑血流供应,应与CPR或ECPC等[3,4]进行比较研究。他可能有提高CPR效果的作用。

本研究仅仅是用呼吸生理方法以健康人为受试者进行试验后得出的结果,故在推广应用之前尚需进一步进行临床实验、验证。

参考文献

[1]李宪玉,刘敏,张波等.与呼吸同步变换体位对呼吸功能的影响.航空军医,2005,33(1):16-17.

[2]李宪玉,张波,刘敏等.伏卧位时与呼吸同步托压悬空腹对潮气量的影响。人民军医,2006,49(9):510-512.

[3]张久山.心肺复苏的研究进展[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1999,11(7):387-388.

[4]张天平,葛在吉,梁延成等.胸外肺心按压复苏法机制探讨[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1,13(3):178-179.

标签:;  ;  ;  

院外人工呼吸术方法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