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癌MRI分期诊断与术后病理分期比较

子宫内膜癌MRI分期诊断与术后病理分期比较

一、子宫内膜癌MRI分期诊断与术后病理分期的对照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李欣欣,王丽旻,刘彧[1](2022)在《超声、CT和MRI术前诊断子宫内膜癌分期的价值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究超声、CT和MRI在术前诊断子宫内膜癌分期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至2019年8月本院收治的67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CT、MRI和超声检查,比较不同检查方法对术前分期的诊断价值。结果病理检查结果显示,67例患者的病理类型均为内膜样腺瘤,术后病理分期Ⅰ期/Ⅱ期/Ⅲ期/Ⅳ期为42/4/14/7例;参照术后病理分期结果 ,CT扫描、MRI扫描、经阴道超声检查对子宫内膜癌分期的准确率分别为82.09%和97.01%和70.15%,三者中,MRI诊断准确率高于CT和超声诊断,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者对子宫内膜癌Ⅰ期的诊断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Ⅱ期、Ⅲ期和Ⅳ期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CT、MRI和超声三种检查手段均可用于子宫内膜癌术前分期的诊断中,但MRI的诊断效能最佳,可为临床术式的选择提供参考。

张芝艳[2](2021)在《1.5T磁共振多模态成像诊断子宫内膜癌分期的应用价值》文中指出目的探讨1.5T多模态磁共振成像(MRI)诊断子宫内膜癌的价值。方法纳入2016年12月至2019年12月荆州市中医医院收治的12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行多模态MRI检查。以术后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观察子宫内膜癌多模态MRI表现。结果 T1加权图像(T1WI)+T2加权图像(T2WI)、T1WI+T2WI+扩散加权成像(DWI)和T1WI+T2WI+DWI+动态增强MRI(DCE-MRI)判断子宫内膜癌术前分期准确率分别为53.33%、63.33%和83.33%。T1WI+T2WI+DWI+DCE-MRI对子宫内膜癌分期的准确性高于T1WI+T2WI和T1WI+T2WI+DW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模态MRI(T1WI+T2WI+DWI+DCE-MRI)诊断子宫内膜癌分期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可现棉[3](2021)在《磁共振成像在子宫内膜癌术前分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在子宫内膜癌术前分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9年4月我院治疗的子宫内膜癌患者98例,均接受MRI检查。以术后病理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分析MRI术前检查子宫内膜癌的诊断效能。结果 98例患者中,病理诊断结果为Ⅰa、Ⅰb、Ⅱ、Ⅲ、Ⅳ期分别为54例、24例、10例、6例、4例,MRI诊断Ⅰa、Ⅰb、Ⅱ、Ⅲ、Ⅳ期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96.3%、97.7%;87.5%、94.6%;80.0%、97.7%;83.3%、98.9%;75.0%、98.9%。在子宫内膜癌术前分期诊断中具有较高的诊断敏感度及特异度,与病理分期结果一致性较好;病理诊断浅肌层浸润、深肌层浸润分别为47例、51例,MRI诊断肌层浸润均有较高敏感度及特异度与病理结果一致性较好;病理诊断盆腹腔淋巴结转移阳性、阴性分别为7例、91例,MRI诊断盆腹腔淋巴结转移具有较高的特异度,与病理结果具有中度一致性。结论 MRI在子宫内膜癌术前分期诊断中准确率较高,且可良好判定肌层浸润程度,但将MRI用于盆腹腔淋巴结转移评估中敏感度较低。

要雄伟[4](2021)在《子宫内膜癌宫颈间质浸润相关因素分析及术前多种方法联合诊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提高术前预测子宫内膜癌宫颈间质浸润的准确性,为临床决策提供参考。(1)研究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rcinoma,EC)宫颈间质浸润的相关因素;(2)分析核磁共振、宫腔镜检查及分段诊刮预测EC宫颈间质浸润术前术后一致率,探讨多方法联合应用对提高术前预测宫颈间质浸润的意义。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20年12月于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确诊EC且符合排纳标准的患者资料。(1)以术后宫颈间质浸润为标准,分析患者年龄、绝经状态、体重指数、术前诊刮组织学类型、组织分化程度与宫颈间质浸润的相关性。(2)分析肿瘤标志物CA125、HE4与EC宫颈间质浸润的相关性,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曲线),计算其对于宫颈间质浸润的最佳临界点、曲线下面积、敏感度、特异度、约登指数。(3)分析MRI、宫腔镜检查、分段诊刮及联合检查预测宫颈间质浸润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将三种术前检查进行串联及并联应用,探讨联合检查预测子宫内膜癌宫颈间质浸润的意义。结果:(1)严格按照纳入及排标准筛选后本研究共纳入病例295例,将宫颈间质浸润组与非浸润组患者从年龄、是否绝经、体重指数、术前诊刮组织学类型、组织分化程度进行对比,发现两组患者在以上5种因素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2)按照研究目的,分析CA125及HE4与宫颈间质浸润相关性。我院肿瘤标志物CA125、HE4水平与宫颈间质浸润具有明显相关性(P=0.00<0.05)。且CA125曲线下面积(0.755)与HE4曲线下面积(0.741)相差较小,两者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82>0.05)。(3)核磁共振(MRI)、宫腔镜、分段诊刮、串联MRI+宫腔镜、串联MRI+分段诊刮、串联宫腔镜+分段诊刮、串联MRI+宫腔镜检查+分段诊刮、并联MRI+宫腔镜、并联MRI+分段诊刮、并联宫腔镜+分段诊刮、并联MRI+宫腔镜检查+分段诊刮预测宫颈间质浸润与术后病理的符合率分别为87.8%、88.5%、75.3%、90.9%、90.9%、88.2%、90.6%、83.7%、74.7%、77.4%、74.7%,其中串联MRI+宫腔镜检查或串联MRI+分段诊刮与术后病理检查的符合率最高(90.9%)。结论:(1)肿瘤标志物CA125、HE4是EC宫颈间质浸润的危险因素。(2)CA125、HE4诊断EC宫颈受累的最佳临界值分别为25.17 U/m L、85.05pmol/L,且两种肿瘤标志物预测宫颈受累的效能无明显差异。且两种肿瘤标志物水平越高时,考虑宫颈间质浸润的可能性较大。(3)通过串联联合应用可以提高术前预测宫颈间质浸润的准确率。其中并联MRI+宫腔镜检查+分段诊刮预测宫颈间质浸润的敏感度最佳(66.7%),而串联MRI+宫腔镜检查或串联MRI+分段诊刮对预测宫颈间质浸润的符合率最佳,其中MRI串联宫腔镜检查特异性可达99.2%,可最大程度避免误诊。因此术前可以通过串联MRI+宫腔镜检查或串联MRI+分段诊刮同时结合血清CA125和HE4水平共同提高术前预测宫颈间质浸润的准确性。

赖晓红[5](2021)在《合并子宫腺肌病对子宫内膜癌诊断和预后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一个单中心收治的559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一般资料,病理特征、预后等情况,探讨合并子宫腺肌病是否影响子宫内膜癌的的诊断及预后。【方法】收集我院2013年1月-2019年12月手术病理检查确诊的559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成两组:合并腺肌病组(Adenomyosis with endometrial cacinoma,AEC组),单纯子宫内膜癌组(Adenomyosis without endometrial cacinoma,EC组),建立患者临床资料Excel数据库,对是否合并子宫腺肌症的子宫内膜癌的一般临床资料、病理特征和生存结局进行比较;采用Solutionsstatistical Package For The Social Sciences(SPSS)25.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检索Medline、Web of Science和Pubmed、中国知网(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ucture,CNKI),筛选并提取有关于合并子宫腺肌病与子宫内膜癌预后的相关数据,采用Rev Man5.2软件进行荟萃分析。【结果】1.共纳入子宫内膜癌患者559例,其中AEC组166例,占29.69%,EC组393例,占70.31%,AEC组发病平均年龄较EC组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AEC组患者多处于绝经前状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5.7%vs 46.1%,P=0.001);2.AEC组盆腔磁共振拟诊、诊断性刮宫、术中快速冰冻切片的漏诊率均高于E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9,P=0.035,P=0.014),但在宫腔镜检查下活检的漏诊率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365);3.合并子宫腺肌病对子宫内膜癌的肿瘤生物学行为影响AEC组病理类型以子宫内膜样腺癌为主(94.6%),高于EC组,统计学有差异(89.1%)(P=0.04)。AEC组肿瘤细胞分化程度G1/G2占比90.9%,高于EC组7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AEC组深肌层浸润占13.2%,低于EC组2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AEC组中发生脉管瘤栓占3.0%,低于AEC组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但在分期、淋巴结转移阳性率、宫颈受侵及附件转移等无统计学差异。4.在免疫组化中,AEC组Ki67高表达者低于EC组(P=0.041),而vimentin表达高于EC组(P=0.021),统计学有差异。而ER、PR、CA125、CEA、P53、P16等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795,P=0.645,P=0.446,P=0.502,P=0.241,P=0.091)。5.两组5年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和5年无病生存率(Disease Free Survival,DFS)无统计学差异(P=1.000,P=0.075)。6.文献检索并最终筛选6篇文献纳入荟萃分析,其中AEC组856例,EC组2682例,AEC组DFS和OS较高,预后较好。【结论】1.合并子宫腺肌病的子宫内膜癌较易漏诊,子宫腺肌病患者若有内膜癌高危因素建议行宫腔镜下活检,早诊断、早治疗,减少漏诊和误诊。2.合并腺肌病的子宫内膜癌组织分化更好,深肌层浸润少,脉管瘤栓发生率低,且分型以子宫内膜样腺癌为主,有较好的预后倾向。

胡婧[6](2021)在《低分化子宫内膜样癌与子宫内膜透明细胞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比较》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低分化子宫内膜样癌(Grade 3 endometrioid endometrial carcinoma,G3EEC)患者(204例)及子宫内膜透明细胞癌(Endometrial clear cell carcinoma,ECCC)患者(44例)临床资料的对比分析,为今后G3EEC及ECCC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等提供一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江西省妇幼保健院2010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G3EEC患者(204例)及ECCC患者(44例)的临床资料:(1)临床特征:发病年龄,月经初潮,绝经情况,孕产次,首发症状,合并症(糖尿病,高血压,肥胖);(2)术前检查:术前血中肿瘤标志物Ca125检测;(3)术后病理特征;(4)免疫组化结果;(5)误诊及漏诊;(6)预后分析。结果:1、G3EEC患者平均发病年龄为54.61±7.12岁,ECCC患者平均发病年龄为57.14±8.36岁。G3EEC患者平均发病年龄小于ECCC患者,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G3EEC患者及ECCC患者中中位月经初潮年龄(15(14,17)岁VS 15(14,16)岁)、月经初潮年龄>16岁(32.35%VS 22.73%)、中位绝经年龄(50(48,53)岁VS 51(48,53)岁)、绝经年龄≥55岁(7.64%VS 13.16%)、未产(2.94%VS 0.00%)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已绝经(71.64%VS86.36%)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G3EEC患者及ECCC患者首发症状分别为异常子宫出血(93.14%VS90.91%)、下腹胀痛(2.94%VS 6.82%)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3EEC患者及ECCC患者首发症状分别为阴道流液(10.29%VS 25.00%)、多个症状(异常子宫出血、阴道流液、下腹胀痛中≥两个症状)(4.41%VS 22.73%)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首发症状为多个症状的差异极显着(P<0.001)。4、G3EEC患者及ECCC患者患有肥胖(8.63%VS 16.28%)、糖尿病(7.84%VS 4.55%)、高血压(21.08%VS 29.55%)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G3EEC组患者中术前血Ca125>35 U/ml患者为32例,占总人数的16.49%(32/194);术前血Ca125>35 U/ml患者中手术病理分期为晚期(III-IV期)18例,占比56.25%(18/32),术前血Ca125≤35 U/ml患者中手术病理分期为晚期(III-IV期)32例,占比19.75%(32/162)。两者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ECCC组患者中术前血Ca125>35 U/ml患者为13例,占总人数的30.23%(13/43);术前血Ca125>35 U/ml患者中手术病理分期为晚期(III-IV期)6例,占比46.15%(6/13),术前血Ca125≤35 U/ml患者中手术病理分期为晚期(III-IV期)9例,占比30.00%(9/30),两者对比亦无统计学差异(P>0.05)。6、G3EEC患者及ECCC患者中手术病理分期为III-IV期(晚期)(25.49%VS 34.09%)、肿瘤局限于宫腔下部(10.45%VS 12.20%)、肿瘤直径>2cm(74.62%VS 75.00%)、深肌层浸润(>1/2肌层)(36.76%VS 36.36%)、宫颈间质浸润(18.63%VS 29.55%)、脉管见癌栓(29.90%VS 20.50%)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3EEC患者及ECCC患者中盆腔淋巴结转移(11.50%VS29.55%)、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5.52%VS 19.05%)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G3EEC患者及ECCC患者中ER阳性(74.33%VS 36.59%)、PR阳性(67.74%VS 26.19%)、Vimentin阳性(43.67%VS 61.54%)、P53强阳性(9.50%VS 25.64%)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G3EEC患者及ECCC患者中ER阳性、PR阳性的差异极显着(P<0.001)。8、G3EEC组及ECCC组诊刮误诊率分别为(33.68%VS 39.02%),G3EEC组及ECCC组诊刮漏诊率分别为(2.59%VS 2.44%),两组患者的诊刮误诊率及漏诊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G3EEC组患者和G3EEC组患者的5年无进展生存率(progress free survival,PFS)分别为83.1%和88.1%,Log-rank检验结果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16,P=0.519)。G3EEC组和ECCC组患者的5年总体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分别为84.2%和88.1%。Log-rank检验结果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2,P=0.517)。10、在G3EEC患者的单因素分析中,与OS有明显相关性的因素有腹水细胞学阳性(P=0.0069)、手术病理分期为III-IV期(晚期)(P=0.0185,P<0.0001)。根据单因素分析结果,行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表明手术病理分期为III-IV期(晚期)(P=0.0127,P=0.0022)是影响G3EEC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在ECCC患者的单因素分析中,与OS有明显相关性的因素有宫颈间质浸润(P=0.0327)、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P=0.0062)、手术病理分期为III-IV期(晚期)(均P<0.0001)。根据单因素分析结果,行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表明手术病理分期为III-IV期(晚期)(均P<0.0001)是影响ECCC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G3EEC平均发病年龄小于ECCC,ECCC大多数发生于绝经后妇女,两者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阴道排液症状多见于ECCC。当首发症状为多个症状时,需首先排除ECCC。2、术前血Ca125对G3EEC及ECCC的术前肿瘤分期诊断无明显提示作用。3、相对于G3EEC,ECCC有更强的远处转移倾向,治疗方案的选择上,应充分考虑此因素。4、内分泌治疗适用于大部分G3EEC患者,对于II型的ECCC患者则效果不佳。Vimentin可能作为诊断ECCC的参考指标。P53可能作为鉴别G3EEC和ECCC的参考指标。5、术前分段诊刮术病理存在一定的误诊率及漏诊率,存在术后病理较术前病理升级的现象,临床在制定手术范围及辅助治疗方案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此因素。6、G3EEC及ECCC 5年PFS及5年OS无明显差异,G3EEC 5年PFS及5年OS略低于ECCC。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应重视G3EEC的诊断及治疗,并参考ECCC的方案。7、判断G3EEC预后情况时,出现宫颈间质浸润提示预后可能相对欠佳。判断ECCC的预后情况时,出现腹水细胞学阳性提示预后可能相对欠佳。当G3EEC及ECCC手术病理分期为III-IV期(晚期)时,提示预后较差。

官燕玲,陈俊,陈雯,干艳英,毛凤玲[7](2021)在《MSCT联合MRI对子宫内膜癌临床分期的诊断价值》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联合磁共振成像(MRI)对子宫内膜癌术前分期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在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EC患者46例,均行MSCT、MRI扫描;以术后病理为"金标准",评价MSCT、MRI及其联合对EC术前分期的诊断价值。结果 46例EC患者术后病理分期:Ⅰa期26例,Ⅰb期13例,Ⅱ期3例,Ⅲ期4例。以术后病理分期为"金标准",MSCT准确诊断25例,高估12例,低估9例;MRI准确诊断30例,高估9例,低估7例;MSCT联合MRI准确诊断41例,高估2例,低估3例。在EC术前分期上,CT联合MRI诊断的准确度为89.1%,明显高于MSCT诊断(54.3%)和MRI诊断(65.2%)(P<0.05)。结论 MSCT联合MRI扫描能够有效提高EC术前分期的准确度,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陈井亚[8](2021)在《MRI及影像组学对Ⅱ型子宫内膜癌的预测研究》文中指出第一部分MRI及诊刮组织病理对Ⅱ型子宫内膜癌的预测价值目的探讨联合多参数MRI及术前诊断性刮宫组织的免疫组化检查对Ⅱ型子宫内膜癌的诊断价值,探索具有高诊断效能的最优检查序列。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2020年10月间经手术病理明确的子宫内膜癌患者,以最终手术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为Ⅰ型(普通类型)和Ⅱ型(特殊类型)子宫内膜癌两组。所有患者在术前均进行多参数MRI检查,并于影像检查后行诊断刮宫术,对刮出的组织进行ER、PR、p53、Ki67等免疫组化检查。对患者的年龄、症状、绝经情况等资料进行统计,并统计患者的MRI征象:肿瘤大小、边界、囊实性情况、相对T2值、是否深肌层浸润、病灶实性部分的ADC值,病灶动态增强动脉早期、动脉晚期、实质期及延迟期的强化率,DWI信号、T2WI信号、MRI诊断深肌层浸润情况以及腹水、盆腔淋巴结阳性情况等表现。将上述结果中两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的参数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Ⅱ型EC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Ⅱ型EC的临床预测模型,并绘制ROC曲线对模型的诊断效能进行评估。结果共搜集473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经排除后共纳入403例患者进行统计分析,其中Ⅰ型EC共316例,Ⅱ型EC共87例。Ⅰ型中G1期宫内膜样癌197例(62.3%),G2期宫内膜样癌119例(37.7%);Ⅱ型中G3期宫内膜样癌46例(52.9%),浆液性癌21例(24.1%),透明细胞癌7例(8.1%),癌肉瘤13例(14.9%)。两组间年龄、免疫组化的ER、Ki67、p53差异、淋巴结阳性情况、深肌层浸润情况、ADC值、动态增强动脉晚期(DCE2)、实质期(DCE3)及延迟期(DCE4)强化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1、p=0.032、p=0.007、p<0.001、p=0.011、p=0.024、p=0.028、p=0.036、p=0.032及p=0.021);两组患者间的临床症状、绝经情况、肿瘤大小、边缘、PR、DWI信号、T2WI信号均匀性、相对T2值、动态增强早期(DCE1)强化率及腹水情况无明显差异(p=0.85、p=0.558、p=0.119、p=0.915、p=0.934、p=0.376、p=0.382、p=0.384、p=0.429、p=0.839)。基于常规MRI特征的预测模型诊断效能为AUC=0.669,95%CI(0.61-0.729),准确率51.4%,模型的敏感度为86.2%,特异度为62.0%;基于临床及诊刮组织免疫组化特征的预测模型诊断效能为 AUC=0.772,95%CI(0.72-0.824),准确率为 66.7%,敏感度为 83.9%,特异度为 62.0%;联合常规MRI以及IHC构建的联合模型表明p53、ki67以及DCE4对Ⅱ型EC具有较高诊断价值,联合模型诊断效能最高AUC=0.784,准确率为67.2%,敏感度为88.5%,特异度为59.8%。结论1.常规MRI预测Ⅱ型EC的效能为AUC=0.669,准确率为51.4%,敏感度为86.2%,特异度为62.0%;联合预测模型诊断Ⅱ型EC的AUC=0.784,准确率为67.2%,敏感度为88.5%,特异度为59.8%。2.ADC值、动态增强延迟期强化率(DCE4)有助于Ⅱ型EC与I型EC的鉴别诊断,DWI以及动态增强序列可为两种类型EC的鉴别提供有价值的信息。第二部分基于MRI影像的组学技术对Ⅱ型子宫内膜癌的预测价值目的通过提取多模态MRI的高通量参数构建影像组学预测模型,探索最优化的模型构建方法;探讨基于MRI的影像组学技术对Ⅱ型子宫内膜癌的预测价值,比较影像组学与常规MRI诊断Ⅱ型EC的优劣。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16年9月-2020年10月经手术病理明确诊断的403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以最终手术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为两组,其中Ⅰ型EC共316例,Ⅱ型EC共87例。对两组患者MRI图像中的T2WI、ADC、DCE4三个序列的肿瘤区域分别进行ROI勾画,提取肿瘤的影像组学参数,对数据进行Lasso分析以降低数据维度,最终获取肿瘤的组学特征中的最优参数。将筛选出的最优参数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对Ⅱ型子宫内膜癌具有诊断价值的独立特征并建立Ⅱ型子宫内膜癌的影像组学预测模型。按照三种不同MRI序列的组合,共统计出 7 组影像组学参数:ADC、T2WI、DCE4、ADC+T2WI、ADC+DCE4、T2WI+DCE4 以及ADC+T2WI+DCE4,应用6种算法:二元Logistic线性回归、随机森林、自助抽样综合、支持向量机法(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人工神经网络及朴素贝叶斯分别构建预测模型,共构建42个影像组学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准确性、敏感性及特异性评估各参数的诊断效能。采用Delong检验比较影像组学模型与第一部分基于MRI与IHC构建的联合模型的诊断效能。结果42个预测模型的预测效能均具有较好的预测效果,其中最优模型为基于ADC+DCE4两个序列的朴素贝叶斯模型,AUC为0.869(95%CI:0.793-0.945),该模型的准确性、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86.7%、61.5%及92.6%,模型预测值与实际数据拟合良好(p=0.23)。影像组学模型的预测效能高于常规MRI联合模型,两个模型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3.577,p=0.002)。结论1.基于7种序列组合以及6种不同算法得到的42个影像组学模型对Ⅱ型EC具有不同程度的预测效能。2.基于ADC+DCE4序列的影像组学参数模型对Ⅱ型EC的诊断效能最高,AUC=0.869(95%CI:0.793-0.945),准确性为86.7%、敏感性为61.5%、特异性为92.6%。3.影像组学模型对Ⅱ型EC的预测效能高于常规MRI及术前免疫组化检查。第三部分MRI、诊刮组织病理及影像组学对Ⅱ型子宫内膜癌的综合预测价值目的联合常规MRI、诊刮组织病理及影像组学中筛选出的具有独立预测价值的特征参数,构建联合模型并生成临床应用的列线图。探讨该联合模型对Ⅱ型子宫内膜癌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将常规MRI、诊刮组织病理及影像组学中筛选出的最优参数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Ⅱ型子宫内膜癌的联合诊断模型,基于联合模型建立列线图,采用ROC曲线评价列线图模型的区分度,采用决策曲线评价模型的临床有效性,拟合优度检验评价列线图模型的校准度。结果列线图在训练组和验证组的AUC分别为0.951(0.910-0.993)及0.915(0.651-0.978),在训练组中准确性、敏感性与特异性分别为86.8%、72.1%及90.2%,在验证组中准确性、敏感性与特异性分别为85.0%、80.8%及86.2%。模型的校正曲线表明模型诊断的Ⅱ型子宫内膜癌风险与实际Ⅱ型子宫内膜癌风险之间的一致性良好,H-L拟合优度检验p=0.532,说明模型预测值与实际观察值之间无明显差异。决策曲线分析表明患者应用本模型进行预测的净获益较高。结论1.本研究结合常规MRI、术前免疫组化以及放射组学特征建立了列线图模型。该模型对Ⅱ型EC具有良好的预测效能,可辅助临床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2.列线图模型的预测性能高于常规MRI、术前免疫组化以及影像组学模型。列线图模型在训练组中与验证组中均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且拟合优度检验表明模型与实际数据拟合良好,决策曲线分析表明列线图模型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胡雪[9](2021)在《超声造影在早期子宫内膜癌术前分期中的诊断价值》文中提出目的:通过探究超声造影判断深肌层浸润的准确性以及对比超声造影技术和磁共振成像技术在子宫内膜癌术前分期的诊断价值,探讨超声造影技术在子宫内膜癌术前分期中的应用前景。方法:本次研究病例来自2020年8月至2020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就诊的诊刮病理证实为子宫内膜癌的患者,共40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行超声造影检查和盆腔磁共振成像(MRI)检查,且于入院后一周内行手术治疗,术中对其进行肉眼观察判断分期,术后将标本送检,按照国际妇产科联合会(FIGO)2018年版手术病理分期对检查结果进行校验,通过卡方检验以及勾画接收者操作特征曲线(ROC)来评价超声造影在判断深肌层浸润中的诊断价值以及其与磁共振成像对子宫内膜癌术前分期的一致性。结果:1.超声造影对I期尤其是IA期子宫内膜癌的检出率高于盆腔MRI,且二者区分无肌层浸润与浅肌层浸润的能力存在差异且有统计学意义。2.超声造影检查、盆腔MRI和术中肉眼观察诊断深肌层的浸润时,超声造影检查的准确率、特异度和阳性预测值最高,其次是术中肉眼观察,最后是盆腔MRI;而盆腔MRI和术中肉眼观察的敏感性相同,超声造影敏感性稍差;三者阴性预测值均较高。3.超声造影检查与盆腔MRI诊断有无深肌层浸润的效能存在一定的差异(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但也存在中度的一致性(Kappa值为0.474)。4.根据超声造影、盆腔MR I、术中肉眼观察三种方式对肌层浸润的判断符合率勾绘出的ROC曲线提示,这三者都有中等的诊断价值(曲线下面积均大于0.7),但盆腔MRI检查曲线下面积是最大的。5.癌灶区域的增强始终是早期高增强而晚期早消退,通过判断弓状动脉是否受累诊断有无深肌层浸润的符合率是82.5%,有较高的诊断价值。6.超声造影与盆腔MRI对Ⅱ、Ⅲ期子宫内膜癌的诊断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结论:超声造影对于I期尤其是IA期的诊断与磁共振成像相比有较大的优势,且对于有无深肌层浸润的辨别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其中弓状动脉丛的灌注表现可作为判断深肌层浸润的重要观察点。综合评价后,超声造影与磁共振成像对子宫内膜癌的术前分期均有较好的诊断价值,也存在各自的局限性,但对于早期的子宫内膜癌,超声造影的价值更高。

郭炳诗[10](2021)在《核磁联合血清CA125对子宫内膜癌术前分期的诊断价值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回顾性分析探讨病理结果证实为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rcinoma)情况下核磁(MRI)、血清CA125及核磁联合血清CA125对其术前分期(包括对肌层侵犯、宫颈间质受侵、宫旁侵犯及淋巴结转移)准确率、特异性及灵敏性对比,以了解核磁及核磁联合血清CA125对子宫内膜癌术前分期的诊断价值。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选取2018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10日于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确诊的356例子宫内膜癌手术患者,所有患者均在术前行核磁(MRI)检查及血清CA125检测,按照2009年FIGO分期对所有患者进行术前分期,了解肌层侵犯、宫颈间质受侵、宫旁侵犯及淋巴结转移情况,与最终术后病理结果相比较。应用SPSS2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定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的统计描述采用频数,百分比进行描述,应用ROC曲线分析特定指标对疾病的诊断价值。组间比较采用Wilcoxon检验,组间准确率用X2检验,一致性检验采用Kappa检验,P<0.05即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356例子宫内膜癌患者年龄为30-78岁,平均年龄在55.31±8.57岁。356例内膜癌患者BMI在18.4-46.9Kg/m2之间,中位BMI为26.75[24.50-29.40]Kg/m2。356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中有43.8%(156/356)合并高血压及糖尿病,50.6%(180/356)无合并症。356例内膜癌患者中79.5%(283/356)的首发症状为阴道不规则出血,共约95.8%(341/356)的患者首发症状与阴道不规则出血有关;2.术前核磁检查对肌层侵犯、宫颈间质侵犯、宫旁侵犯、淋巴结转移的准确率分别为59.55%(212/356)、80.01%(285/356)、96.63%(344/356)、94.94%(338/356),术前核磁检查联合血清CA125检测对肌层侵犯、宫颈间质侵犯、宫旁侵犯、淋巴结转移的准确率分别为33.99%(121/356)、82.30%(293/356)、95.51%(340/356)、95.51%(340/356);3.在本组356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中,术前核磁检查对术后病理证实IA、IB、Ⅱ、ⅢA、ⅢB、ⅢC1、ⅢC2的准确率分别为74.7%(256/356)、87.1%(310/256)、88.2%(314/356)、97.8%(348/356)、98.6%(351/356)、94.4%(336/356)、97.5%(347/356),总准确率为69.1%(246/356);分析术前核磁检查结果与最终病理结果一致性,Kappa值均在0.1-1之间,P<0.05。结论:1.核磁可作为子宫内膜癌术前分期的可靠影像学检查手段。2.核磁联合血清CA125可提高子宫内膜癌术前分期的特异度、灵敏度。3.核磁联合血清CA125对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作用优于核磁单独对淋巴结转移的预测。

二、子宫内膜癌MRI分期诊断与术后病理分期的对照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子宫内膜癌MRI分期诊断与术后病理分期的对照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超声、CT和MRI术前诊断子宫内膜癌分期的价值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检查方法
    1.3 分期标准
    1.4 图像分析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病理检查结果
    2.2 子宫内膜癌的CT结果与病理结果比较
    2.3 子宫内膜癌的MRI结果与病理结果比较
    2.4 子宫内膜癌的超声结果与病理结果比较
    2.5 CT、MRI和超声诊断子宫内膜癌分期的准确率比较
3 讨论

(2)1.5T磁共振多模态成像诊断子宫内膜癌分期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多模态MRI扫描方法
        1.2.2 图像分析
        1.2.3 手术病理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术后病理结果
    2.2 子宫内膜癌多模态MRI表现
    2.3 不同模态判断子宫内膜癌分期与手术-病理分期的比较
3 讨论

(3)磁共振成像在子宫内膜癌术前分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入选标准
        1.2.1 纳入标准:
        1.2.2 排除标准:
    1.3 方法
    1.4 评价指标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术后病理结果:
    2.2 MRI诊断术前临床分期:
    2.3 肌层浸润:
    2.4 盆腹腔淋巴结转移:
3 讨论

(4)子宫内膜癌宫颈间质浸润相关因素分析及术前多种方法联合诊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汉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 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2.1 子宫内膜癌宫颈间质浸润的相关因素分析
    2.2 术前三种辅助检查联合诊断宫颈间质浸润的准确性分析
3 讨论
    3.1 一般临床资料与宫颈间质浸润的相关性分析
    3.2 两种肿瘤标志物CA125及HE4与宫颈间质浸润的相关性分析
    3.3 三种术前诊断方法联合诊断
    3.4 研究创新性及局限性
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综述 术前不同方法评估子宫内膜癌宫颈间质浸润的研究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5)合并子宫腺肌病对子宫内膜癌诊断和预后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合并子宫腺肌病对子宫内膜癌诊断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结论
第二部分 合并子宫腺肌病对子宫内膜癌预后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结论
    5.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子宫内膜癌与子宫腺肌病的病理联系
    参考文献
致谢

(6)低分化子宫内膜样癌与子宫内膜透明细胞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资料收集
        2.1.1 临床资料
        2.1.2 病例选择标准
    2.2 方法
        2.2.1 一般资料
        2.2.2 疾病诊断
        2.2.3 疾病治疗
        2.2.4 随访
    2.3 观察指标
    2.4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临床特征比较
        3.1.1 平均发病年龄
        3.1.2 月经婚育史
        3.1.3 临床症状
        3.1.4 合并症
    3.2 术前血Ca125
    3.3 病理相关比较
        3.3.1 病理分期
        3.3.2 病理特征
        3.3.3 免疫组化比较
    3.4 误诊及漏诊
    3.5 预后
        3.5.1 预后比较
        3.5.2 影响预后因素分析
第4章 讨论
    4.1 临床特征比较
    4.2 术前血Ca125
    4.3 病理相关比较
        4.3.1 病理特征
        4.3.2 免疫组化
    4.4 误诊和漏诊比较
    4.5 预后
        4.5.1 预后比较
        4.5.2 影响预后因素分析
    4.6 本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第5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子宫内膜透明细胞癌的诊治进展
    参考文献

(7)MSCT联合MRI对子宫内膜癌临床分期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检查方法
        1.2.1 MSCT扫描
        1.2.2 MRI扫描
    1.3 图像分析
    1.4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病理分期
    2.2 EC的MSCT表现
    2.3 EC的MRI表现
    2.4 MSCT、MRI及二者联合对EC术前分期的诊断情况
    2.5 MSCT、MRI及其联合对EC不同分期的诊断效能
3 讨论

(8)MRI及影像组学对Ⅱ型子宫内膜癌的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综述: 子宫内膜癌的诊断及治疗进展
    1 子宫内膜癌概况及现状
        1.1 EC的组织病理分型及分子分型
        1.2 子宫内膜癌的术前评估及治疗方案
    2 子宫内膜癌的中医理论
    3 人工智能的概况及其在EC的应用
        3.1 人工智能概况
        3.2 人工智能在EC的应用
    4. 总结及展望
第一部分 MRI及诊刮组织病理对Ⅱ型子宫内膜癌的预测价值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收集
        1.2 数据检查方法及MRI检查参数
        1.3 图像分析及数据采集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数据正态性情况
        2.2 Ⅰ型及Ⅱ型EC的MRI特征
        2.3 临床及病理结果
        2.4 不同诊断模型对Ⅱ型EC的诊断价值
    3 讨论
        3.1 概况
        3.2 Ⅱ型EC与Ⅰ型EC的常规MRI情况
        3.3 Ⅱ型EC与Ⅰ型EC的临床病理情况
        3.4 联合MRI及诊刮组织免疫组化对Ⅱ型子宫内膜癌的预测价值
    4 结论
    5 研究的不足
第二部分 基于MRI影像的组学技术对Ⅱ型子宫内膜癌的预测价值
    引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收集
        1.2 MRI检查参数
        1.3 方法
    2 结果
        2.1 影像组学特征的组内、组间一致性检验及影像组学模型建立
        2.2 影像组学模型的筛选及效能验证
    3 讨论
    4 结论
    5 研究的不足
第三部分 MRI、诊刮组织病理及影像组学对Ⅱ型子宫内膜癌的综合预测价值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5 研究的不足
研究的结论、创新、不足与展望
    一 主要结论
    二 创新点
    三 不足之处
    四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中英文缩写索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9)超声造影在早期子宫内膜癌术前分期中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子宫内膜癌术前分期相关诊断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核磁联合血清CA125对子宫内膜癌术前分期的诊断价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子宫内膜癌的相关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子宫内膜癌MRI分期诊断与术后病理分期的对照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超声、CT和MRI术前诊断子宫内膜癌分期的价值观察[J]. 李欣欣,王丽旻,刘彧.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2(02)
  • [2]1.5T磁共振多模态成像诊断子宫内膜癌分期的应用价值[J]. 张芝艳. 中国当代医药, 2021(30)
  • [3]磁共振成像在子宫内膜癌术前分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 可现棉.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2021(04)
  • [4]子宫内膜癌宫颈间质浸润相关因素分析及术前多种方法联合诊断的应用研究[D]. 要雄伟. 桂林医学院, 2021(01)
  • [5]合并子宫腺肌病对子宫内膜癌诊断和预后的影响[D]. 赖晓红.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6]低分化子宫内膜样癌与子宫内膜透明细胞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比较[D]. 胡婧. 南昌大学, 2021(01)
  • [7]MSCT联合MRI对子宫内膜癌临床分期的诊断价值[J]. 官燕玲,陈俊,陈雯,干艳英,毛凤玲.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1(05)
  • [8]MRI及影像组学对Ⅱ型子宫内膜癌的预测研究[D]. 陈井亚.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9]超声造影在早期子宫内膜癌术前分期中的诊断价值[D]. 胡雪.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10]核磁联合血清CA125对子宫内膜癌术前分期的诊断价值分析[D]. 郭炳诗.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标签:;  ;  ;  ;  

子宫内膜癌MRI分期诊断与术后病理分期比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