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北隆起油气成藏体系研究

塔北隆起油气成藏体系研究

论文摘要

论文将成藏体系理论和研究方法体系引入了塔北隆起区,从静态成藏元素分析入手,以动态成藏过程研究为重点,对塔北油气成藏体系进行了划分和对比,分析了不同类型成藏体系的成藏主控因素,总结了成藏模式,通过地质因素分析和定量评价,指出了勘探有利方向。研究认识有益于指导生产,可为类似复杂地区的油气地质研究提供借鉴。塔北隆起在垂向上可划分为下古生界、上古生界和中-新生界三大含油气组合;在平面上可将下古生界含油气组合划分为轮台、英买力、东河塘-雅克拉、阿克库勒和草湖-库尔勒五个成藏体系,上古生界划分为东河塘、阿克库勒和草湖三个成藏体系,中-新生界划分为轮台-英买力和阿克库勒两个成藏体系。成藏期次研究表明,下古生界大规模油气充注发生在加里东晚期、海西晚期和喜山期,现今油气藏的有效成藏期主要为后两期;上古生界东河砂岩油气成藏时间为晚海西期,卡拉沙依组油气成藏时间为喜山期;中新生界油气成藏时间为喜山期,在喜山期内幕又存在多次油气充注和调整过程。通过油气示踪与成藏条件研究,分析了阿克库勒地区主要含油气层系的油气运移特征。晚海西期奥陶系油气主要充注方向为南南西-北北东向,喜山期则存在多个优势运移方向,油气相态分布沿主要运移方向呈现有序变化;石炭系与三叠系运移特征相似,均以垂向运移为主,横向上运移方向受优质砂体展布和构造高点控制。在同一含油气组合内,成藏体系的南、北向差异主要是油气源系统和输导格架样式,东、西向差异主要是输导体发育程度、组合样式和源-藏距。下古生界碳酸盐岩成藏体系的成藏主控因素首先是储集层发育和盖层分布,其次为输导体和油源。中新生界碎屑岩成藏体系的成藏主控因素首先是输导体和油气源,其次是岩性和低幅背斜圈闭群的发育。地质-资源定量评价结果表明,阿克库勒下古生界成藏体系的资源潜力最高,目前待探明石油资源量 9.36 亿吨,地质储量大于 5000 万吨级的油藏剩余 1 个,1000~5000 万吨级的油藏剩余 15~27 个。轮台-英买力中新生界成藏体系和阿克库勒中新生界成藏体系也具有较好的资源前景。

论文目录

  • 1 前言
  •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 1.2 塔北隆起勘探研究现状
  • 1.2.1 研究现状
  • 1.2.2 存在的主要问题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思路
  •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1.5 论文创新点
  • 2 成藏体系理论及研究方法
  • 2.1 成藏体系概念的提出
  • 2.2 成藏体系结构分类
  • 2.2.1 成藏体系命名
  • 2.2.2 成藏体系划分原则
  • 2.3 成藏体系综合研究方法
  • 2.3.1 输导体系
  • 2.3.2 能量场
  • 2.3.3 油气充注历史
  • 2.4 成藏体系评价方法
  • 2.4.1 地质评价
  • 2.4.2 资源评价
  • 3 塔北油气地质背景与成藏体系划分
  • 3.1 隆起形成演化特点
  • 3.1.1 构造格局及沉积地层
  • 3.1.2 构造演化特点
  • 3.2 烃源条件
  • 3.2.1 烃源岩分布及特征
  • 3.2.2 烃源岩热演化特点
  • 3.2.3 塔北隆起海相油气源讨论
  • 3.3 储集与输导条件
  • 3.3.1 储集层
  • 3.3.2 断裂
  • 3.3.3 不整合
  • 3.4 圈闭与保存条件
  • 3.4.1 圈闭条件
  • 3.4.2 保存条件
  • 3.5 含油气组合划分
  • 4 下古生界成藏体系
  • 4.1 下古生界成藏体系特征综述
  • 4.1.1 元素特征
  • 4.1.2 成藏期分析
  • 4.1.3 油气运移特征
  • 4.2 成藏体系划分
  • 4.3 阿克库勒下古生界成藏体系
  • 4.3.1 成藏元素
  • 4.3.2 油气运移
  • 4.3.3 成藏过程
  • 4.4 其它下古生界成藏体系
  • 4.4.1 英买力下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成藏体系
  • 4.4.2 轮台下古生界成藏体系
  • 4.5 下古生界成藏体系比较
  • 5 上古生界成藏体系
  • 5.1 上古生界成藏体系划分
  • 5.2 东河塘上古生界成藏体系
  • 5.2.1 成藏元素
  • 5.2.2 成藏期与油气运移
  • 5.3 阿克库勒上古生界成藏体系
  • 5.3.1 成藏元素
  • 5.3.2 成藏期分析
  • 5.3.3 油气运移研究
  • 5.4 上古生界成藏体系比较
  • 6 中新生界成藏体系
  • 6.1 中新生界成藏体系划分
  • 6.2 阿克库勒中新生界成藏体系
  • 6.2.1 成藏要素
  • 6.2.2 成藏期分析
  • 6.2.3 油气运移研究
  • 6.3 轮台-英买力中新生界成藏体系
  • 6.3.1 成藏元素
  • 6.3.2 成藏期分析
  • 6.3.3 油气运移研究
  • 6.4 中新生界成藏体系比较
  • 6.5 海相碳酸盐岩-陆相碎屑岩成藏体系对比研究
  • 7 成藏体系评价
  • 7.1 地质评价
  • 7.1.1 评价参数
  • 7.1.2 评价结果
  • 7.2 资源评价
  • 7.2.1 资源结构
  • 7.2.2 评价结果分析
  • 7.3 勘探分析
  • 7.3.1 勘探效益分析
  • 7.3.2 有利勘探方向
  • 8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相关论文文献

    • [1].塔北地区构造和演化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J].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09(01)
    • [2].塔北供电所认真做好政企务公开工作[J]. 兵团工运 2008(08)
    • [3].塔北隆起二叠纪岩浆岩产状的地震解释及其侵位模式[J]. 岩石学报 2010(01)
    • [4].塔北供电所认真做好政企务公开工作[J]. 兵团工运 2010(09)
    • [5].塔北隆起构造演化特征及对奥陶系碳酸盐岩的控储控藏作用[J].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5(S1)
    • [6].塔北项目部采油运行管理机制创新初探[J]. 人力资源管理 2014(03)
    • [7].塔北隆起北缘原油地球化学特征与分布[J]. 石油天然气学报 2013(04)
    • [8].新疆西准噶尔塔北地区晚古生代中酸性侵入岩的成因分析[J]. 岩石学报 2015(02)
    • [9].塔里木盆地塔北隆起西部圈闭类型、分布及空间组合规律[J].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2)
    • [10].根据方位属性预测塔北碳酸盐岩裂缝[J]. 新疆石油地质 2010(02)
    • [11].塔北隆起古生代构造样式和构造反演[J]. 中国地质 2009(02)
    • [12].塔北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中的储层沥青[J]. 石油学报 2013(02)
    • [13].柠条塔北翼煤层自燃倾向实验预测[J]. 陕西煤炭 2012(01)
    • [14].塔北喀拉玉尔滚断裂系构造特征及地质意义[J].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网络版(预印本) 2008(03)
    • [15].重新划分塔里木盆地塔北隆起的次级构造单元[J]. 岩石学报 2012(08)
    • [16].塔北隆起西部中晚二叠世岩浆岩的分布和构造背景[J]. 新疆石油地质 2012(06)
    • [17].塔北地区二叠系火山岩岩性特征及油气勘探前景[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11(06)
    • [18].相控约束下的超深薄层砂体预测技术在塔北隆起玉东区块中的应用[J].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20(02)
    • [19].塔北隆起西部东河塘油气来源及分布[J]. 地学前缘 2012(04)
    • [20].塔北隆起南缘一间房组碳酸盐岩沉积微相研究[J]. 内江科技 2011(04)
    • [21].塔北隆起西段沙井子断裂带西北缘构造特征解析[J]. 石油地质与工程 2020(02)
    • [22].浅析塔北铅锌矿区金矿矿床地质特征[J]. 世界有色金属 2018(05)
    • [23].塔北隆起南坡差异构造演化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J].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5(02)
    • [24].塔中-塔北志留系沉积层序的不对称结构及其构造意义[J]. 岩石学报 2011(01)
    • [25].塔北隆起西部库姆格列木群底砂岩段储层特征及其控制因素[J].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2018(15)
    • [26].塔北-塔中区域构造地质大剖面解析及古隆起成因新解[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18(05)
    • [27].塔北地区二叠系火山岩储层特征研究[J].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2(03)
    • [28].塔北隆起中西部油气富集因素与勘探领域[J]. 新疆石油地质 2009(02)
    • [29].塔北地区寒武系白云岩特征与成因研究[J]. 石油实验地质 2011(02)
    • [30].塔北隆起西部复式油气区原油成因与成藏意义[J]. 石油学报 2010(01)

    标签:;  ;  ;  ;  ;  

    塔北隆起油气成藏体系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