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秀拉》中的狂欢化人物与精神

论《秀拉》中的狂欢化人物与精神

论文摘要

托妮·莫里森是当代美国黑人最杰出的作家之一。她于199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并成为第一位获此殊荣的非裔女作家。凭借其独特的视角和犀利的文笔,莫氏作品在当今美国文坛独树一帜。出于对黑人,特别是对长期处于失语状态的黑人女性群体所倾注的深切关怀,她在自己的作品中一再诠释黑人女性追寻自我身份认同的主题,描述黑人女性生活的艰辛与选择的无奈,关注她们孤寂的心灵和对平等的渴求。莫里森的第二部小说《秀拉》便是这样一部为黑人女性书写的影响深远的力作。在这部小说中,作者以一个被白人社会颠倒了的黑人社区为背景,通过一个白人戏谑黑人的玩笑展开叙事,探索了社会群体对个人追求自我实现的影响,表现了黑人妇女在种族及性别双重歧视下的生活和精神世界。自《秀拉》发表以来,国内外评论界对该小说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女性主义研究,后殖民主义研究及文化研究,叙事风格分析,原型解读等几种。但利用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对《秀拉》进行解读的研究却为数不多。事实上,莫里森在创作中往往强调多元主义和狂欢化精神的契合,这就为本论文运用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对《秀拉》进行解读提供了可能性和新的阐释空间。因此,本论文将避开《秀拉》研究的原有视角,着力探索该小说中所蕴含的丰富的狂欢化精神和叙事特征。论文从分析小说中具有“狂欢化”特征的黑人女性形象塑造入手,进而对“狂欢化”人物的特点、类型、以及这些人物在狂欢广场的一系列狂欢色彩浓厚的荒诞行为进行了分析。通过这些分析,本论文揭示了该小说具有的正反同体、秩序颠倒、死亡与新生同时的狂欢化叙事风格,阐明了莫里森小说的复杂性、多义性以及开放性。本论文认为莫里森正是利用了一体两面的狂欢化人物塑造方式,完整地反映了即非白人又非男人的黑人女性群体,在种族及性别的双重压迫下,在追寻自我身份认同的过程中,所做出的三种不同的选择。无论是代表老一辈黑人女性传统的夏娃,抑或是彻底抛弃传统、挣脱束缚、叛逆的秀拉,还是在因袭守旧的道路上逐渐觉醒的内儿,最终都逃不过悲剧的命运,但小说开放式的结尾又透露出了一丝新生的希望。这正体现了狂欢精神的未完成性,也指出了黑人女性在追求其独立的精神世界的路上还任重而道远。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 1.1 TONI MORRISON AND HER SULA
  • 1.2 LITERATURE REVIEW
  • 1.3 AIM, SIGNIFICANCE AND LAYOUT OF THIS THESIS
  • CHAPTER TWO MIKHAIL BAKHTIN’S CARNIVAL THEORY
  • 2.1 ORIGIN OF CARNIVAL
  • 2.2 CARNIVAL SENSE OF THE WORLD
  • 2.3 CARNIVALIZATION OF LITERATURE
  • 2.4 COINCIDENCE OF BAKHTIN AND MORRISON’S CREATIVE THOUGHTS
  • CHAPTER THREE THE CARNIVAL FIGURES IN SULA
  • 3.1 THE CARNIVAL SQUARE IN SULA : STAGE OF CARNIVAL FIGURES
  • 3.2 EVA : THE CARNIVAL TRICKSTER
  • 3.3.SULA: THE CARNIVAL CLOWN
  • 3.4 NEL: THE DECROWNED CARNIVAL QUEEN
  • CHAPTER FOUR PAIRED IMAGES IN SULA
  • 4.1 EVA: A DUALISTIC MOTHER
  • 4.1.1 A Conventional and Sacrificing Mother
  • 4.1.2 A Cruel and Distorted Mother
  • 4.2 SULA : A ROSE NOBODY KNOWS
  • 4.2.1 Ambivalent Witch in Bottom
  • 4.2.2 Shadrack’s Soulmate
  • 4.3 NEL :GRAY BALL TO SCATTERED DANDELION
  • 4.3.1 Hellena’s Obedient Daughter
  • 4.3.2 Another Sula
  • CHAPTER FIVE CARNIVAL SPIRITS EMBODIED IN THE CHARACTERS
  • 5.1 SPIRIT OF SUBVERSION REFLECTED IN SULA
  • 5.2 SPIRIT OF RENEWAL RELECTED IN SULA
  • CHAPTER SIX CONCLUSION
  • ACKNOWLEDGEMENTS
  • REFERENCES
  • APPENDIX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相关论文文献

    • [1].难以承受的生命之痛——《秀拉》的创伤解读[J]. 皖西学院学报 2017(03)
    • [2].小说《秀拉》的隐喻分析[J]. 考试周刊 2017(06)
    • [3].女性主义视域下的《秀拉》解读[J]. 芒种 2017(06)
    • [4].《秀拉》的女性主义解读[J]. 长江丛刊 2017(30)
    • [5].荒诞、自由、死亡——《秀拉》的存在主义解读[J]. 作家 2012(14)
    • [6].《秀拉》的空白叙事[J]. 外语论丛 2017(01)
    • [7].探讨托尼·莫里森《秀拉》的女性主义[J]. 芒种 2014(12)
    • [8].浅析《秀拉》中的替罪羊机制[J]. 飞天 2012(Z1)
    • [9].《秀拉》中的异化灵魂[J]. 教育前沿(综合版) 2009(Z1)
    • [10].《秀拉》之存在主义解读[J].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1(06)
    • [11].《秀拉》的女性叙事[J]. 芒种 2014(07)
    • [12].寻求自我:《秀拉》中主人公秀拉的叛逆[J]. 时代文学(下半月) 2011(07)
    • [13].论《秀拉》的道德倾向[J].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1)
    • [14].魔鬼·天使——圣经视域下《秀拉》主人公形象解读[J]. 圣经文学研究 2014(02)
    • [15].解读《秀拉》中的精神生态观[J]. 作家 2011(04)
    • [16].向秀拉致敬——评托尼·莫里森长篇小说《秀拉》[J]. 作家 2011(16)
    • [17].从伦理学角度解读《秀拉》中的两性关系[J]. 作家 2011(22)
    • [18].莫里森小说《秀拉》中的黑人女性角色探析[J]. 北方文学(下半月) 2012(02)
    • [19].以存在主义视角看《秀拉》[J]. 文学界(理论版) 2011(02)
    • [20].《秀拉》中奈尔的身份建构[J].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0(08)
    • [21].嵌入与映照:从新历史主义角度解读《秀拉》[J].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6(03)
    • [22].托妮·莫里森《秀拉》中的女性人物诠释[J]. 语文建设 2015(17)
    • [23].解读《秀拉》中的女性主义[J]. 芒种 2014(23)
    • [24].有关《秀拉》中女性主义文体学探究[J]. 短篇小说(原创版) 2013(08)
    • [25].从《秀拉》看托尼·莫里森笔下的黑人女性形象[J]. 大家 2010(12)
    • [26].闭合与解域:《秀拉》中身份想象的空间维度[J].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0(02)
    • [27].从《秀拉》看黑人群体的善恶观和是非观[J]. 浙江学刊 2008(03)
    • [28].叛逆背后的爱——莫里森小说《秀拉》的姐妹情谊解读[J].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9(03)
    • [29].黑白世界里的自我救赎——论《秀拉》中祖孙三代女性的生存之道[J].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17(02)
    • [30].《秀拉》中死亡象征意蕴的美学体现[J]. 理论观察 2014(10)

    标签:;  ;  ;  ;  

    论《秀拉》中的狂欢化人物与精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