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犯中止问题研究

帮助犯中止问题研究

论文摘要

共同犯罪作为一种特殊的犯罪形态,无论在刑法理论还是在刑法实践领域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也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重点。然而,一直以来,对共同犯罪的研究都是围绕共同正犯和教唆犯展开的,对帮助犯的研究,却不够深入,成果相对更少,只有刘凌梅老师的博士论文对之作过专门研究,其前其后都鲜有著作产生。犯罪中止作为现代刑事立法中普遍设立的一种刑事制度,它强调行为人主观方面的弃恶从善,而为犯罪行为人悬崖勒马驾设了一座后退的“黄金桥”。由于学者们对帮助犯研究的忽视,帮助犯的中止问题更是鲜有人提及,但在司法实践中帮助犯在犯罪过程中自动中止犯罪的情况是大量存在的,因此有必要对这一问题作深入探讨。帮助犯属于共同犯罪的范畴,帮助犯的性质有从属性、独立性和二重性之说,本文认为,帮助犯既有从属性的一面,也有独立性的一面,但更侧重于独立性。帮助犯中止问题属于共同犯罪中止中的一个问题,在共同犯罪中止的认定上,国外主要存在着客观主义、主观主义及折衷主义三种主要观点,这三种不同的理论在实践中也都有不少国家采用,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各有利弊,相对而言,折衷主义认为应从主客观两方面相结合来认定共同犯罪中止问题的观点较为科学。以折衷主义学说为基础,在帮助犯中止的成立上,一般认为应当符合时间性、自动性、有效性三个条件,但对其中的时间性、自动性尤其是有效性的具体内容又有很大争议。本文着重对帮助犯中止的有效性进行了探讨,并借鉴国外准中止和共犯脱离理论,得出了帮助犯中止认定的三个标准:时间性——从帮助犯实施帮助行为开始,至正犯犯罪既遂为止;自动性——自动中止犯罪;有效性——阻止了既遂结果的发生或消除了对既遂结果发生的原因力。总体而言,本文从帮助犯的性质及共犯中止的理论入手,通过对帮助犯中止有效性的讨论,并在借鉴大陆法系国家有关共同犯罪中的准中止理论和共犯脱离理论后,全面分析了帮助犯中止的成立条件、认定标准及法律后果,对帮助犯中止理论和立法上的完善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为帮助犯中止理论研究作出自己微薄的贡献。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研究的意义与选题背景
  • (2) 文献综述与研究方法
  • (3) 论文结构安排
  • 1 帮助犯的概念及性质
  • 1.1 帮助犯的基本概念
  • 1.1.1 帮助犯
  • 1.1.2 帮助故意和帮助行为
  • 1.2 帮助犯的性质
  • 1.2.1 帮助犯性质之争
  • 1.2.2 帮助犯性质之我见
  • 2 帮助犯中止的相关学说
  • 2.1 帮助犯中止学说论争
  • 2.1.1 客观主义学说
  • 2.1.2 主观主义学说
  • 2.1.3 折衷主义学说
  • 2.2 帮助犯中止学说辨析
  • 3 帮助犯中止的成立条件及法律后果
  • 3.1 帮助犯中止的成立条件
  • 3.1.1 帮助犯中止的时间性、自动性
  • 3.1.2 对帮助犯中止有效性的讨论
  • 3.2 帮助犯中止的法律后果
  • 3.2.1 对帮助犯的处罚
  • 3.2.2 对中止犯的处罚
  • 3.2.3 对帮助犯中止的处罚
  • 4 帮助犯中止的认定
  • 4.1 帮助犯中止的认定标准探讨
  • 4.1.1 准中止理论
  • 4.1.2 共犯关系脱离理论
  • 4.1.3 帮助犯中止的认定标准
  • 4.2 帮助犯中止的具体认定
  • 4.2.1 以帮助犯为视角
  • 4.2.2 以帮助行为为视角
  • 4.3 片面帮助犯的中止
  • 4.3.1 片面帮助犯的性质
  • 4.3.2 片面帮助犯的中止
  • 5 帮助犯中止完善的建议
  • 5.1 帮助犯中止的理论完善
  • 5.1.1 借鉴准中止犯理论
  • 5.1.2 引入帮助犯脱离理论
  • 5.2 帮助犯中止的立法完善
  • 5.2.1 将帮助犯在刑法中予以明确规定
  • 5.2.2 将帮助犯的准中止纳入中止范畴
  • 5.2.3 增设共同犯罪中止条款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相关论文文献

    • [1].共同犯罪中成立犯罪中止须具备“三性”[J]. 人大建设 2020(08)
    • [2].犯罪中止若干问题的思考[J]. 法制与社会 2018(03)
    • [3].犯罪中止制度的经济分析[J]. 中国集体经济 2018(16)
    • [4].不同犯罪类型中犯罪中止的认定及立法完善[J]. 长沙大学学报 2018(03)
    • [5].论如何准确把握犯罪中止的“自动性”问题[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8(19)
    • [6].犯罪中止:刑法搭起一座回头金桥[J]. 法律与生活 2019(21)
    • [7].浅谈共犯犯罪中止[J]. 大众商务 2010(12)
    • [8].从一起案例谈司法实践中犯罪中止自动性的判断[J]. 法制与社会 2020(12)
    • [9].共同犯罪中止成立条件的重构[J]. 法制与社会 2014(30)
    • [10].出现危害结果亦能成立犯罪中止[J]. 湖北警官学院学报 2012(11)
    • [11].刑法应单独规定共同犯罪中止形态[J]. 人民检察 2012(15)
    • [12].共同犯罪中的犯罪中止及其立法完善[J]. 中州学刊 2011(05)
    • [13].论犯罪中止[J]. 法制与经济(下旬) 2011(10)
    • [14].共同犯罪中止形态探析[J]. 安顺学院学报 2009(03)
    • [15].犯罪中止自动性案例研究[J]. 法制与经济 2019(07)
    • [16].犯罪中止与其他犯罪形态的竞合研究[J]. 法制与社会 2018(15)
    • [17].共同犯罪中止形态分类解析[J]. 法制与经济(上旬刊) 2013(09)
    • [18].论犯罪中止自动性的判断[J]. 广西警察学院学报 2019(03)
    • [19].犯罪中止若干问题探析[J]. 法制博览 2019(16)
    • [20].盗窃对象转换后是否成立犯罪中止[J]. 中国检察官 2013(12)
    • [21].犯罪中止之自动性判断标准[J]. 人民检察 2012(12)
    • [22].犯罪中止“自动性”判断标准新论[J]. 中国检察官 2012(24)
    • [23].论共同犯罪中犯罪中止的构成——由一则案例引发的思考[J]. 山东法官培训学院学报 2019(01)
    • [24].犯罪中止有效性的新阐释——以侧重行为性质为出发点[J]. 宜宾学院学报 2018(08)
    • [25].试论犯罪中止的有效性与真挚性[J]. 山东审判 2017(01)
    • [26].共同犯罪中止的博弈分析[J]. 中国刑事法杂志 2010(07)
    • [27].危险犯在危险状态发生后犯罪中止的认定——田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案[J]. 法治论坛 2015(02)
    • [28].敲诈信发出后未去取款是犯罪中止还是未遂[J]. 民主与法制 2008(08)
    • [29].法出自然:危险犯中止形态的价值回归[J]. 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12(04)
    • [30].因犯罪风险而停止犯罪的犯罪中止之认定[J]. 法律适用 2011(10)

    标签:;  ;  ;  

    帮助犯中止问题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